12月10日,海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資產出售預案。12月9日,海航科技公告,公司、天海物流、GCL IM、英邁國際、Imola Acquisition及Imola Merger署《交易協議》。公司控股子公司天海物流擬將其下屬子公司GCL IM與交易對方新設子公司Imola Merger根據美國法律進行合併,合併完成後GCL IM作為存續公司,並由交易對方持有其100%股權,Imola Merger終止存續。標的公司GCL IM為投資管理公司,其下屬公司英邁國際為主要業務經營主體。以2020年9月30日為基準日,海航科技擬出售標的資產預估值合計約為145,321.74萬美元,其持有的英邁國際的100%股權的資產預估值合計約為582,561.91萬美元。
「海航最近幾年出售海外資產可以用『生不逢時』來形容。」北京國楓(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上海市律師協會金融工具業務研究委員會委員鄒林林12月10日向時代財經表示。
鄒林林向時代財經分析了導致海航此次「折價」出售子公司的原因:「一方面,國際大環境不理想,也不是只有一家中國公司在出售海外資產,這勢必導致合適買家難找。另一方面,海航出售全球資產事出突然,也是迫於無奈。」
12月10日,時代財經記者就相關問題諮詢海航方面人士,並未得到回覆。
「生不逢時」海航折價出售英邁
「海航負債率太高,已經多次違約延期。並且當初的併購貸款都要到期了,不是延期所能應付的。雖然英邁的資產質量屬於中等,但是業績有波動,利潤回報難以消化財務成本,更難以支撐海航龐大的債務規模。回籠資金可以大幅降低負債率,廋身存活是當前最務實的動作。」鄒林林向時代財經表示。
根據相關資料,2016年底,海航旗下上市公司天海投資以59.82億美元,收購當時的美國上市公司英邁國際100%股權,英邁國際是當時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分銷商,成立於1979年,1996在美國紐交所上市,2019年度還是微軟等科技巨頭的重要的設備分銷機構。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朱莎12月10日向時代財經表示,海航當時收購英邁出於供應鏈轉型和全球化戰略的多種因素考慮:首先,有利於海航的業務轉型;其次,海航寄希望於通過併購來快速實現總資產和營業收入的擴大。
事實上,在收購之後,天海投資也確實實現了這一目標,2017年更名為海航科技的天海投資,當年年收入暴漲到3155億元,比收購前提升四百多倍,佔比超過海航集團2017年度整體營業收入的一半。
此外,為了更好的實現全球化戰略,海航科技還基本保留了原來英邁管理層,並保留英邁國際的公司總部放在美國加州。
然而,海航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為在收購完成的前一年,英邁國際的全球營收已經超過430億美元,而海航科技年收入僅7.2億元,這無疑是一場「蛇吞象」的併購案。
根據公告,公司以現金方式收購,60億美元從自有資金、聯合投資、銀團借款等三種方式籌集。其中銀團由中國農業銀行紐約分行牽頭組建,出資40億美元,以併購貸的形式將資金發放給海航科技,後者分期償還。如今的海航科技,已經出現三次債務逾期,2020至2023年公司還有四期借款,總計28億美元。
「產業布局的收縮是海航近期的主旋律。英邁的業務跟航空沒啥關聯,賣了反而能更加聚焦核心業務。」鄒林林表示。
海航集團的主要業務涉及航空、金融、旅遊和物流,而英邁國際主營電子產品分銷,方式為先從全球採購IT產品,然後組合成解決方案,供應到下遊企業。這些年觸角繼續拓展,方案涵蓋了行動裝置、電子商務、雲服務等領域。
如缺乏對收購目標的了解,收購完成後實際業績不達預期。英邁國際雖然營業收入高,但實際淨利潤率不高,2017-2018年海航科技披露的淨利潤分別為2.085億元人民幣、8.693億元人民幣,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淨利潤為9.647億元人民幣,「對比當時為了收購而付出的將近60億美元的代價,這個結果乏善可陳。」朱莎表示。
海外併購要「膽大心細」
「併購的戰略目的要清晰,要針對自身的產業發展而布局,趕時髦式的併購會輸得很慘。尤其是跨界併購,要特別謹慎。併購不是賭博,併購一定要有協同效應,通過協同產生額外的利潤,以平衡併購的高昂成本。無協同,不併購。」鄒林林表示。
2018年下半年—2020年上半年,隨著世界經濟環境增長動力不足、貨物貿易的增速放緩、投資環境的動蕩,中國企業對外的出海投資熱度趨于謹慎。但即便如此,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仍然佔據全球第二的位置。
朱莎認為,中國企業出海收購除了希望獲得技術上的提升,也渴望在企業管理方面得到加強,如海航除了上述收購英邁國際外,在2019年還收購了瑞士空港管理公司Swissport,該公司業務遍及47個國家的300個機場;加之在歐美經濟發展低迷和歐元危機的背景下,大量歐美企業的估值出現大幅下降,人民幣相對穩健,誘使國內企業出海「撿漏」。
但是遺憾的是,根據商務部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院的數據現實,中國企業2019年的海外併購失敗率高達60%,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中國企業併購海外資產後如何整合團隊一直是個難題。實際上,海航對英邁的經營一直未能深度介入。」鄒林林認為,併購後的整合能力是考驗跨境併購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中國公司的國際化運作時間短,跨國運營及治理的人才相對缺乏,「併購後管理出偏差,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另外,國外法律及政治環境的變化也是中國企業需要特別關注的。「法律的風險日益突出,中國企業對跨境併購的操作還不成熟,對好的併購交易律師的作用認識不足,律師介入程度也不同,導致許多交易天生就有缺陷。」鄒林林表示。
朱莎認為,一個海外併購的成敗有賴於對當地經濟、文化、政策等環境的了解,需要法律、財務、商務人員做充分的盡職調查,給出交易的合理價格與交易條件,並且和當地華人機構、使館等保持緊密聯繫。
「中國已經冒出了不少成功進行海外併購的企業,以後還會有更多的跨國經營企業崛起,中國的各項配套也在穩步跟上,我們已經不缺擅長做跨境併購的本土律師,也不缺做跨境經營的人才,更不缺資本及投資退出的資本市場。」鄒林林認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提升,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正在展現出越來越強大的競爭實力。「併購標的可以藉助中國市場獲得發展機遇;如果是產業型併購,比較容易產生產業協同效應;國外技術嫁接國內的製造能力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從而提升綜合競爭力。」
「中國的資本實力也是國際賣家所看重的,現在中國資本市場對海外併購過來的資產在國內上市也越來越持開放態度,資本有了退出渠道,膽子也就大了,錢很多時候就是競爭力。而且,許多跨境併購是發生在之前有業務往來的企業間,所以中國企業有一定的先發優勢。」鄒林林表示。
(文章來源:時代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