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家電出售海外業務,是企業自保還是戰略轉型?

2020-12-26 界面新聞

文|智家電 荀玉|

日前,日本日立公司已經確定將海外家電業務出售給土耳其家電企業阿奇立克(Arcelik)的方案。據悉日立將以約3億美元出售家電海外業務的6成股份、讓出控股權,與阿奇立克共同開展海外業務,利用雙方的戰略互補性,打造一條有競爭力的價值鏈並創造新的發展機會,提升進入新市場的能力,增強產品線和銷售能力。

阿奇立克在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拓展家電業務。過去十年,該公司在歐洲取得了顯著增長,並且在南亞的增長也十分強勁。而日立目前主要在東南亞和中東地區開展家電業務。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將生產和銷售日立品牌家電(包括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等)並提供售後服務,服務範圍將覆蓋日本市場以外的全球市場。合作雙方都將受益於雙方在銷售渠道和產品線的地理覆蓋上的互補性,以及雙方合作產生的管理協同效應。

合資公司包括日本境外的12家日立公司(2家工廠、10家銷售公司),有大約3800名員工。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日元。利用雙方的銷售網絡,合資公司將擴大日立品牌產品在歐洲、南亞和非洲以及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的銷售。此外雙方將綜合他們在研發、採購和生產系統等其他關鍵領域的優勢,優化全球供應鏈,加強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定位。

對於日立而言,出售業務既是不得已而為之,也是勢在必行的舉措。以冰箱和洗衣機等白色家電為主體的日立家電業務2019財年(截至2020年3月)的營業收入僅約4650億日元,營業利潤率不到5%。日立力爭到2021財年在全集團實現超過10%的營業利潤率,且由於中國企業以成本競爭力為武器發動攻勢,日立的海外家電業務形勢嚴峻。在此背景下,日立公司推動改善盈利能力成為當務之急。

早在2015年,日立曾就海外空調業務與美國汽車零部件巨頭設立合資公司,強化海外市場銷售。由於近幾年,美的、海爾等中國本土家電巨頭的崛起,日立集團及時調整戰略方向,家電產品類持續收縮,壓縮日立電器的產量和資金投入,轉而向在中國市場中更有潛力的電梯、工程機械、ATM機、物聯網的製造和生產領域發力,打造全新增長點。

同時,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家電都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其中,全球範圍內擁有良好供應鏈的企業則受到影響相對較小,或者說很快能從疫情中扭轉局面。因此,加快全球供應鏈建設則是2021年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重點之一。疫情下的全球各產業,供應鏈重構、品牌整合、跨國併購將會明顯提速。

日立正在加速全集團的業務重組,包括推進日立金屬的出售談判。家電業務雖然是非核心領域,但屬於日立與消費者具有接觸的為數不多的業務。而且在日立積極拓展的物聯網領域,家電在收集和分析人們的生活數據方面也必不可缺,因此在全球大趨勢影響下,日立集團也勢必加強這一業務的供應鏈優化。

因此,這一次日立出售海外家電業務,與其說是日立逼不得已,倒不如說是一次審時度勢的主動選擇!

相關焦點

  • 日韓傳統家電企業變賣資產,國內家電行業如何過冬
    家電產品銷量全線下滑,國內公司逐步開源節流,國外公司開啟了賣賣的節奏。整個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家電行業還能夠迎來春天嗎?國外家電巨頭出售產業近日,日本家電品牌日立再次傳出售6成左右海外家電業務。售後將繼續持有剩餘份額,預計還會利用阿奇立克的銷售網在歐洲等地共同銷售日立品牌家電。再次之前,三洋電機在中國的液晶電視業務出售給四川長虹電器,三洋在北美的電視業務也悉數賣出。東芝的傳統白電業務,被國內的美的集團所收購,夏普品牌則被鴻海集團所收購。索尼近日迎來部門結構調整,將影像產品事業部、家電影音事業部和移動產品事業部合併為消費電子品和解決方案事業部。
  • 【企業故事】扔下爛攤子,日本家電帶著人民幣組團撤退...索尼估計也不遠了
    2016年,把以洗衣機、冰箱等主營白色家電業務子公司出售給美的,醫療設備部門出售給佳能。 2017年上半年,同意以189億美元將半導體業務賣給貝恩資本主導的「日美聯合體」。 2017年11月14日,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95%股權正式轉讓海信,成交金額129億日元。
  • 更懂中國的日立家電_品牌資訊_太平洋家居網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2020年變得極不尋常,且這波影響還未到結束之際,黑天鵝事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家電市場也因此迸發出新的火花。在各種變遷中,惠而浦、飛利浦曝出出售中國家電業務的消息,不禁讓人唏噓。
  • 曾是國內家電巨頭,被美國企業拖欠幾十億,如今靠賣樓自保
    另外還有眾多的同行加入進來分蛋糕,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屬於電視機廠商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除了外部的環境,長虹更多的問題也是自己內部造成的,正是因為長虹好幾回的決策錯誤,才導致如今市值蒸發幾百億,目前還一直處於嚴重虧損中,長虹在2018年時候還賣樓自保。
  • 多家品牌有競標意向 飛利浦家電業務成「香餑餑」
    今年年初,飛利浦就已經表示要退出家電行業,並選擇高盛集團和摩根大通集團來負責出售其家電業務,售價可能超過30億美元(約合209億元人民幣)。有觀點認為,以飛利浦在國內市場的布局與狀況,飛利浦在家電領域影響甚微。那麼,為什麼如今「影響甚微」的飛利浦家電卻成了眾品牌關注的「香餑餑」呢?
  • 日本品牌日立,家電不及國產品牌,另闢蹊徑,成中國電梯銷量霸主
    30年之前進入我國千家萬戶的冰箱、彩電、洗衣機等優質電器多來自於日本的松下、索尼、日立、夏普等品牌,但現在放眼望去,進入中國家庭的家電基本已經被國產品牌佔領,美的、海爾、格力等本土品牌成為了中國人選購家電的首選。
  • 新基建助力家電業數位化轉型,中臺戰略正在崛起
    在「新基建」的帶動下,「數字經濟」趨勢不可逆轉,勢必進一步加快中國家電行業的數位化進程。未來的10~20年,數位化中臺戰略一定會持續發酵,2020年將是一個大時代的開啟。中臺戰略緣起「美軍作戰模式」說起中臺,最早的來源於美軍作戰模式。
  • 當下家電企業轉型進化急需的核能量
    TCL作為國內家電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企業之一,在AI×Iot賽道布局成績顯著。2014年,TCL發布了雙輪驅動戰略,即智能+網際網路,產品+服務的雙+轉型戰略和全球化發展戰略。2019年,TCL推出全場景AI,以及以AI×IoT」為核心的「4T」場景化產品矩陣。
  • 海航折價出售英邁蛇吞象悲劇收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要「膽大心細」
    標的公司GCL IM為投資管理公司,其下屬公司英邁國際為主要業務經營主體。以2020年9月30日為基準日,海航科技擬出售標的資產預估值合計約為145,321.74萬美元,其持有的英邁國際的100%股權的資產預估值合計約為582,561.91萬美元。「海航最近幾年出售海外資產可以用『生不逢時』來形容。」
  • 海航折價出售英邁,蛇吞象悲劇收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要「膽大心細」
    標的公司GCL IM為投資管理公司,其下屬公司英邁國際為主要業務經營主體。以2020年9月30日為基準日,海航科技擬出售標的資產預估值合計約為145,321.74萬美元,其持有的英邁國際的100%股權的資產預估值合計約為582,561.91萬美元。「海航最近幾年出售海外資產可以用『生不逢時』來形容。」
  • 看完年報:美的、格力是真正家電企業海爾智家已轉型物聯網時代新秀
    不過,業績之外,企業的各業務收入構成也必須是一個重要的考慮項,從這點來看,「哥兒仨」還是有點區別的。從本質來說,格力是一家極致的「空調企業」。海爾智家家電基本盤優勢依舊,但生態品牌轉型帶來的差異化更值得關注。2019年,海爾智家家電業務總收入達到了1714.13億元,佔全部營收的85.38%。
  • 深度:家電併購黃金時代落幕
    和傳統的同品類或產業上下遊企業併購套路不同,這次美的收購的是一家電梯公司——菱王電梯,試圖將自身的暖通技術和菱王的電梯業務相結合,瞄準智能樓宇市場大肆進軍。這也是美的自2016年併購德國庫卡機器人以來,公開透露的第二起重要跨界併購案。其實,家電廠商收購一家電梯公司並不奇怪,日本的東芝、日立等家電巨頭就擁有自己的電梯業務。
  • 進博會日立帶來企業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為產業賦能
    但中國企業數位化轉型比例僅約25%,遠低於歐洲的46%和美國的54%。 中國企業,亟需數位化轉型的先進經驗,以及先進企業來引領和推動。憑藉創業之初即擁有的運用控制技術(OT)和投入長達50年的信息技術(IT),並融合大數據分析、AI等數位技術,日立帶來了幾十項硬核黑科技產品。有的還是全球首發,展示了雄厚技術,給全球送來了一場數位化、智能化的饕餮盛宴,也為數位化轉型中的企業開啟全新窗口。
  • 多家品牌有意競標 飛利浦家電成「香餑餑」
    員工中,包括在海外百數十家子公司的人員。 【家電網HEA.CN】近日,有媒體透露,飛利浦家電業務的第一輪競標將在聖誕節前進行。飛利浦方面表示,儘管有較多競標者的興趣,但飛利浦「仍將保持開放的心態「,」仍不排除對該資產進行IPO的可能性「。
  • 英唐智控擬14.8億元出售聯合創泰 聚焦晶片借力新基建深化轉型
    英唐智控表示,本次出售聯合創泰股權有利於提升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降低資產負債率、提高資產流動性。公告顯示,聯合創泰成立於2013年,主要從事電子元器件分銷代理業務。本次股權受讓方為深圳市英唐創泰科技有限公司。英唐智控表示,本次交易是上市公司推進公司業務整合、轉型升級、實施發展戰略重要步驟。本次交易有利於公司增強持續經營能力,有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
  • 從津賀到楠見,松下轉型還能成功嗎?
    日立在企業的「選擇與集中」方面落後於東芝,未將發展重點完全放在核電上,損失也相對小。日立原準備對英國核電站進行投資,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現在已經決定撤退。相關的先行投資可能會變成損失,但傷口較小。綜合電機企業在過去十幾年時間裡,基本上在家電方面且戰且退。
  • 當西門子飛利浦三洋紛紛退出,中國家電企業的未來不在B端而是C端
    寧言||撰稿是繼續加碼C端消費市場,還是加速轉戰B端商用市場?歲末年初,中國家電廠商面對規模化發展的天花板,以及創新驅動的瓶頸,接下來的新跑道又在哪裡?是在家電消費業務後,在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自動化,智能物流、智能製造等商用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還是繼續深耕家電消費市場?
  • 大眾計劃出售布加迪背後:與集團轉型戰略不甚匹配
    (原標題:深度|大眾計劃出售布加迪背後) 過於小眾的市場定位以及大馬力內燃機的品牌形象與集團的電動化轉型戰略不甚匹配
  • 多元化發展非良方 家電企業在逆境中要「做減法」
    家電企業擴張需謹慎縱覽當下的全球家電行業,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多元化發展、多條腿走路的發展模式便成為共同方向,屢見不鮮。無論是海爾從冰箱起家,後成為橫跨白電黑電的綜合性家電企業;還是長虹、海信、TCL等企業從電視起家,進入了白電領域,都是家電行業多元化的典型代表。
  • 家電出口迎新周期,彩電高端戰火烈,京東海爾格力拼戰略
    就產業整體來看,海外市場迎來風口:前11個月家電出口表現搶眼、前10個月空調出口規模和市場份額雙增,足以說明中國家電出口的「新周期」已經到來。此外,空氣淨化器新標準的修訂和即將發布,也為產業迎來升級契機。私有化海爾電器議案獲股東大會通過,海爾智家將在港股整體上市;同時海爾駐車空調戰略發布,也讓其智慧家居未來充滿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