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我們很少關注一些小國。的確,這些國家在世界大戰中,根本沒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命運。像歐洲小國羅馬尼亞,在一戰中追隨英法等協約國集團,取得了勝利,戰後獲得來自俄羅斯,奧匈帝國等大片領土。作為戰勝國的羅馬尼亞收穫頗豐
可是在二戰中,羅馬尼亞卻選擇了德國的軸心國集團,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羅馬尼亞認為德國會取得最終勝利嗎?
羅馬尼亞的歷史悠久,在拉丁語裡,羅馬尼亞是「羅馬人的國家」的意思。然而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存在卻非常晚。歷史上一直屬於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1878年時才正式獨立。
羅馬尼亞之所以加入協約國其實原因很簡單。
羅馬尼亞和俄國本來一直有領土糾葛,所以是不希望加入協約國作戰的,況且當時的羅馬尼亞國王是德國人,和德國自然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可是卡羅爾一世並沒有堅持到一戰,他的接班人是斐迪南一世,這個人比較務實,並沒有盲目的選邊站。
到了奧匈帝國慘敗於俄國後,羅馬尼亞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參加了協約國,迫不及待地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
羅馬尼亞通過趕上這趟順風車,成功加入了協約國,在戰後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還成功的爭取英法的支持。
不過二戰前形勢其實和一戰並不一樣。二戰前的德國非常強勢,英法等國經過一戰的打擊,再加上國內的經濟危機,疲於應付。對待德國,只能採取綏靖政策,慕尼黑陰謀可以說是綏靖政策達到了巔峰。
作為羅馬尼亞後臺的英法顯然是靠不住的,再這樣下去,估計第二個慕尼黑陰謀就發生在羅馬尼亞身上了。
所以面對德國和蘇聯的壓力,羅馬尼亞不得不重新權衡自己的外交政策了。
而在1940年6月,蘇聯佔領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與此同時,西歐被德國攪得一團糟,法國也堅持不住直接投降了,英國被轟炸的一團亂麻,誰也顧不上羅馬尼亞了。
德國為了從羅馬尼亞獲取石油,表現出願意幫助羅馬尼亞的意願。
同時,在羅馬尼亞內部一股親德的浪潮湧起,親德的揚·安東內斯庫被授權組閣,成為軍事獨裁者。
不過羅馬尼亞雖然投靠了德國,但德國對這個小兄弟並不好。至少跟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相比,簡直就是後娘養的。
都是小跟班,德國卻逼著羅馬尼亞把很多領土給了這兩個國家,像北特蘭西瓦尼亞割讓給了匈牙利,南多布羅加地區也還給了保加利亞。
此時的羅馬尼亞已經欲哭無淚,但是又沒辦法。除了德國,也沒有更好的依靠了。
從這個角度講,其實羅馬尼亞這樣的小國在弱肉強食的國際上根本玩不起,只能借力打力,在外交中期待著能夠左右逢源,將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