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格勒戰役不只是二戰中最為悲壯戰役,還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役。其程度,甚至被稱為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都難以媲美!
這裡聚集了世界戰爭史上規模和密度最為龐大的士兵
1942年,德軍在全面進攻受挫後,改變戰術,轉為重點進攻。
1942年7月,德國軍隊投入精兵百萬對蘇聯重要的工業城市察裡津(戰後改名史達林格勒)發起猛攻。
史達林格勒對於蘇聯的軍工生產非常重要,為了守住自己的工業中心,蘇聯方面也背水一戰,投入重兵死守。
戰鬥從1942年7月德軍發起進攻開始,到1943年2月德軍最後一支部隊第六集團軍被全殲結束。 不可一世的德國軍隊有85萬軍人傷亡,而蘇軍傷亡達到110萬以上。二者相加竟然足足有著將近200萬的傷亡。這場持續了199天的戰爭,平均每天傷亡人數突破了萬人,每小時要有400多人倒在戰場上。
這裡是蘇聯和德國爭奪最終勝利的最關鍵點
在二戰這種大規模的戰爭中,出現巷戰的可能本來不高。然而,卻陰差陽錯,奇蹟般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巷戰。
對於蘇聯而言,已經退無可退。在史達林格勒的身後,是蘇聯的經濟命脈。在全面戰爭期間,蘇聯在遭到德國裝甲軍團的閃電襲擊之下,承受了極大的損失。為了保存有生力量,蘇聯動員軍民將遺留下來的軍事工業大量回遷。這就使得史達林格勒成為了蘇聯阻滯德軍的前線。
對於軸心國而言,一旦攻陷史達林格勒,那麼接下來就能直指高加索地區。這裡是蘇聯著名的產油區。德國是一個資源極為匱乏的國家,尤其是缺乏石油。一旦奪得高加索,那麼不僅可以有力支撐希特勒膨脹的野心,還能夠支援義大利軍隊。當然,最關鍵的就是將蘇聯最為重要的糧食產區和保障戰爭進行的軍事工業一舉拿下。
那麼接下來,蘇聯很可能只能輾轉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地區。這對於蘇聯而言無異於失去了繼續戰爭的能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走向甚至都會因此而改變。
正是因為史達林格勒戰役的重要性,才被二戰史學家認為是二戰的轉折點。而雙方也因此在此地投入了最多的兵力來參與這座城市的爭奪。
這裡發生了世界上最慘烈的巷戰
史達林格勒戰役到底有多慘烈呢?
用一個數據就能直接說明:紅軍戰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軍官也只有約三天的平均存活時間。
史達林格勒戰役幾乎沒有任何太多的前奏,一開始,雙方就拉開了架勢準備大打出手。在多日的飛機和大炮的轟擊之下,曾經美麗的史達林格勒僅僅剩下殘垣斷壁。
在打開缺口後,德軍蜂擁而至,蘇軍則誓死抵抗。世界最大規模的巷戰,就這樣詭異的發生了。
在史達林格勒的巷戰中,其慘烈程度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一向兵貴神速的德軍,推進單位不再是公裡,而是變成了米。在戰後回憶錄中清楚的寫道:我們現在在一座倉庫中,德軍的呼吸聲清晰可聞......
這是真正的短兵相接。
一名在戰爭中倖存下來的蘇軍在日記本中記下了這樣的場景:德軍的飛機蜂擁而至,敵人的炮彈一發發在身邊爆炸,在這樣密集的炮火下,連一隻麻雀都休想活命。放眼望去,大自然沒一個生命能僥倖逃生。 戰友們被圍困了三天,沒有飲水,沒有食品,我們不得不找殘破的器皿來接自己的尿液解渴,嘴角都起泡了。 指揮所裡,所有的軍人分不清誰是官誰是兵。大家都滿身塵土,軍用電話線路經常被炮火炸斷,奉命去檢修線路的人有去無回。
在這本日記中,最令人震撼的或許正是那句話:烏拉,我們終於佔領了客廳,但是衛生間還在敵人的控制之下。
因為犧牲太大,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雙方只能不斷源源不斷補充新兵。對於德國而言還好,畢竟籌謀已久,士兵在戰前還能獲得一定的訓練。而對於蘇軍而言,幾乎是直接將人拉來後,套上軍裝發一桿槍就直接送上了戰場。這些根本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新兵在那種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可想而知。
在榮獲奧斯卡大獎的經典影片《兵臨城下》中,詳細刻畫了這一情景。這些新兵往往被送往戰場後,生命的存續時間僅僅以小時計。如同按下了生命的倒計時。
就這樣,兩個劊子手之間的戰爭,卻需要用成千上萬的普通士兵的生命去填滿。戰爭中受傷害最深的永遠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