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人民廣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香港之聲》、《華夏之聲》微信公眾號
「40年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的一個騰飛期,一個大時代,能夠參與其中,是人生一大樂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實現中國夢。」
從師者到醫者
由香港到內地
在CEPA框架下首入深圳
開設全港資專科醫院
林順潮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參與者
近日,中央人民廣播電總臺央廣《香港之聲》欄目記者專訪了香港希瑪眼科集團主席林順潮教授,記錄了這名香港著名眼科醫生由香港到內地辦醫的經歷,以及身為全國人大代表,親歷國家改革開放的心路歷程。2018年11月7日,這一期專訪在央廣播出。以下為節目文字內容:
記者: 2003年初,你倡議提出了「關心是潮流」亮睛工程先導計劃,前往潮汕地區進行扶貧工作,給當時還沒有被新農村農民醫療覆蓋的人們進行了白內障手術,那是什麼原因提出這個計劃的呢?
林順潮教授:我們內地的白內障致盲情況比較嚴重,然後相對其他國家比如印度,我們白內障手術量是明顯偏低的,當時印度每年手術量超過400萬例,我們遠低於200萬,他們的人口比我們少,但手術量比我們多一倍以上。
其中的原因是手術的醫生不多,另外就是很多病人在農村地區,要從農村地區跑到城鎮或者大城市做手術,也是困難的。以我們一般扶貧醫療隊的做法,就是下到基層做手術,但做完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去。
那我就在想,如果我們能籌款後在做手術時教會當地醫生做手術,保證手術培訓是成功的,手術效果是好的,那就能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那你帶不走的醫療隊,如果收費不夠低,那幫到的人還是比較少,但如果你不收費的話,你就要不停籌款。教人打漁,好過送魚給人。那我們就成本價治病,又能幫到人又收回成本,整個扶貧項目就可以持續發展。
記者:這個發展模式是挺好的,實施的過程中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事情?
林順潮教授: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在那裡我們就算有這個扶貧項目,我們收700塊仍然是負擔不起。很開心見到國家推出「新農合」,白內障變成單病種,那不僅是我們醫療人員很用心工作,在國家體制上面也有很多進步或者優化的制度出來,可以幫到有需要的病人。以白內障手術為例,你一人復明就全家解困,這些項目很值得支持。
另外感觸很深的就是有好的東西其實也有很多人願意支持,亮睛工程之後在海南省得到了言愛基金(邢李㷧捐資創設)的支持。邢李㷧先生說,林醫生你來我們海南做這個亮睛工程吧,那我們一年就在海南做了差不多三萬例免費的白內障手術。
之後我也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國家建議可不可以用亮睛工程這個模式一邊做復明手術一邊培訓,當時的衛生部也很支持,2009年我的建議在3月開兩會提出,9月就出紅頭文件,三年內做一百萬例免費的貧困人士的白內障手術。做的時候不是說醫療隊從城鎮下去做完就走了,而是縣級醫院在做的同時培訓當地的基層醫生。
現在回顧整件事,也覺得很欣慰。今時今日內地做白內障手術的量比以前多很多,但是仍需努力,因為我們手術的量還是不足以應付每年新增的白內障手術。
記者:一邊做手術一邊進行扶貧項目,這個過程很辛苦,你是不是克服了很多困難?
林順潮教授:比如前天我也做手術做到12點,因為手術量很多。病人就說哎呀林醫生你好辛苦啊,做到下午的時候病人會說林醫生你還沒有吃飯啊,太辛苦了!
我就會和病人說,第一我做的是我自己喜歡的事情,樂此不疲。第二辛苦的人不是我,有病才辛苦。有病不一定能找到可以幫助你的醫生和醫院,整個歷程中都有很多擔憂,很多驚慌,還有一個經濟的負擔。所以這些病人說林醫生你辛苦了,我說不是,你們有病才最辛苦。
我們一進入手術室就好像運動員進到比賽場,就很自然地會拋開一切,專心一致,做到氣定神閒,心靜就手定,顯微手術才會做得好。
記者:這麼多年看到中國白內障手術獲得很多進步,這個過程中你看到什麼變化呢?
林順潮教授:手術量是大增的,手術也是不斷優化的,由以前沒有放人工晶體到現在標準放人工晶體,除了有特殊情況。然後很多醫院的水平也是很好的,能做手術的醫生也多了很多。有一些人工晶體現在是連老花都可以一起解決的。
另外我們中國人比較多人近視,有的人500度1000度,最高的是3500度近視,那白內障手術後去到0度。這是因為我們手術後會放人工晶體,本身白內障也是一個晶體,那除了度數之外,我們把眼睛的屈光度數也擺進去,今天來說是比十年前二十年前進步很多,精準很多。
我們說精準醫療,現在的手術已經優化到一般都不需要全身麻醉,連在眼球旁打麻醉針都不需要,只用表面的麻醉藥水就能做到顯微下面的微創手術,不管是散光,近視遠視,老花都可以解決。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新的研究顯示全世界包括中國,一個失明的原因就是青光眼。現在做了白內障手術之後青光眼也會改善很多,如果是房角窄閉角型青光眼,做完手術後絕大部分都沒有了。如果是開角型,做完白內障手術後很多時候眼壓會正常很多,大部分都是不用用藥了或者少用藥。
白內障致盲的情況改善很多,手術本身就一日千裡,差不多每年都能有進步,所以作為一個眼科醫生,我們最開心的就是能幫到病人重見光明。所以我們是不累的,樂此不疲。
記者:說到國家對港資醫療企業的幫助,2003年CEPA的籤署,那在香港註冊的醫生可以免試進入內地註冊,港人也可以在內地申請註冊全資的醫療服務機構,對你來說這意味著什麼呢?
林順潮教授:作為一個醫生,哪裡有病人需要我就應該去到哪裡。所以這麼多年我在內地很多窮鄉僻壤做很多扶貧。城市病人同時需要優質的醫療服務,所以CEPA之下香港的醫生可以免試執業。
另外如果想辦一個醫院,CEPA下香港是可以獨資辦這個醫院,那我們想提供醫療服務,除了要有優質的醫護,管理也很重要。所以現在可以獨資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想走哪個方向,你的成功機會會大點。如果你要和別人合資,那大家需要磨合,有時候誰的意見更重要呢,成功的機會會少一點。
CEPA這個對我們是很關鍵的政策,有這個政策那我們就從港中大來到深圳辦這個醫院,因為我覺得這裡的需求更大,當然香港的病人我也很想醫治,但是在內地提供國際水平優質人性化精準醫療,還是需求很大的。
香港醫療和國際是接軌的,所以如果能在這裡成功的話,就一方面幫到有需要的病人,另一方面對內地眼科服務提供者來說可以提供參考,可能有競爭,但有競爭才有進步。也希望鼓勵更多香港醫療界的朋友,眼科也好其他科也好,都能來內地辦醫。
記者:今年你在北京開了第二家醫院,那為什麼要發展得更加廣泛呢?
林順潮教授:我們深信內地有很多患者很希望不但醫療技術好,還希望醫德醫風醫療管理方面有好的服務,我覺得我們就是在走這個方向。基本上我們把內地分為東南西北中,那深圳這個就是靠近南方的患者會來,在北京開醫院方便了很多北方的病人,就不需要跑到深圳或者香港。所以在北京開醫院很重要,來深圳的病人來自全國各地,靠近北方的就可以去北方。
另外,我們集團也收購了一間昆明的醫院,現在在裝修,明年很快正式會進一步營業。那裡是一帶一路,也是西南部。另外一個是上海那邊,是長三角,有這個需求,我們希望能方便到病人。內地這麼大,如果能在不同地域都有醫院,我們希望做到來香港看病是和在深圳北京昆明看的都一樣的。
記者:中國改革開放40年,你看到的變化是怎麼樣的?
林順潮教授:翻天覆地。我們由幾乎是一無所有來到現在是小康,已經有不少事情是獨立自主了。加上我們向前望,有很多重大的機遇,包括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作為中國人,心裡感到很欣慰,興奮。因為這40年來的改革是真的成功了,我們之前的百年滄桑,現在是開始步入小康。希望是能逐步真正去到一個不止是大國,還是強國,能實現中國夢。
記者:改革開放對你自己有什麼影響?
林順潮教授:我們是面對改革開放的大時代,看回歷史是沒有很多這樣的大時代出現。所以我非常的感恩,很幸運不單見證大時代,同時還是參與者。但是四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很短的,未來的四十年,一百年兩百年,希望中國人能真正富強起來,同時為世界發展做貢獻。
記者:你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對港資醫院和民營醫院有什麼影響?
林順潮教授: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香港的醫療水平是很不錯的,是和國際接軌的,粵港澳大灣區的居民平常也常接觸香港,香港醫療品牌的認受程度是高的。如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起來,地面的高鐵,港珠澳大橋這樣的發達交通,可以令大灣區內實現「一小時生活圈」,使得效率提高很多,這些都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基本優勢。如果香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是有素質的,整個區域互聯互通,在這樣的情況下是有很大的發展機遇。我也鼓勵香港有興趣的人士加入大灣區的發展。
記者: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對你來說是不是看到醫療發展這方面有越來越多的發展藍圖?
林順潮教授:「一帶一路」給內地香港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機遇,如果是優質的醫療,香港可以輻射到內地,那為什麼不能輻射到「一帶一路」的地區呢?如果沒有這些政策的輔助是做不到的。我深信「一帶一路」的部署策略是非常好的,在大的政策層面,內地政府會和不同國家去溝通如何做到互利雙贏。我在下面,也可以看到有沒有機會去參與更多,貢獻更多,這絕對是對我們香港醫療服務提供者很大的機遇。(END)
林順潮教授入選2018年度世界眼科人物最具影響力100強
希瑪眼科上市超購1600倍 馬化騰是基石投資者
林順潮、畢宏生、史偉雲、孫豐源、李甦雁教授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林順潮:關於兒童近視的10個最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