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歷史丨崖州民歌:傳唱瓊南六百年

2021-02-26 三亞發布

漢族移民操閩南方言崖州「客話」人口較大批量遷徙瓊西南沿海一帶從明朝開始。南宋人周輝寫作《清波雜誌》,抄錄吉陽軍(古崖州區劃建置於北宋政和七年,即1117年,改崖州為吉陽軍)知軍周公式在任職期間寫的二封家書,其中談到周氏到任後見到吉陽軍轄地街市人口狀況,家書寫道:「抵郡,止茅茨散處數十家,境內止三百八戶,無市井。」從這則資料可見,至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吉陽軍轄地治所附近僅有幾十間茅屋,略去黎族人口未計,境內(古崖州地區)居住的漢族人口380戶,如以每戶5人計約2000人。這些漢族人口主要是講「邁話」(一種漢語混合方言)的士民家眷和零散分布的務農、討海、經商的大陸各路移民,其時漢語閩南方言崖州「客話」尚未形成民間通用語言。

據古籍文獻與族譜資料所載,福建移民遷徙瓊西自明代興起,到清代中葉達到高潮。主要原因是明清時期福建沿海地狹人稠,戰亂飢疫不斷,人們為求生路,成群結夥乘搭海船,或遷移臺灣創業,或來到海南謀生。乾隆初年,清廷發布「勅開墾瓊州荒地令」,「召民開墾」。據中山大學司徒尚紀教授估算:「本島人口從康熙時四十萬增加到嘉慶時一百五十萬人,幾乎增長三倍。這樣就造成了勞動力與耕地兩者結合的地區分布不平衡的複雜情況。」其時從閩南來的移民以農工漁民為多,由於瓊東地區南渡江、萬泉河流域可開墾的荒地有限,移民們上島之後多沿西南海岸線尋找謀生創業的機遇,並以族緣、地緣為紐帶,形成互相接濟的聚居地(如在山腳荒坡形成以姓氏命名的「老羅坡」移民村落)。因為福建移民遷徙上島落籍定居的時間空間有別,所以,漢語閩南方言先後演變為海南次方言「瓊文話」、「崖州客話」等片塊狀分布現象,使瓊東、瓊西南兩地居民日常交際使用的閩方言在發音、語調方面產生差異,形成「瓊東人愛唱瓊戲,瓊南人喜唱土歌(崖州民歌)」的文化現象。

崖州地區沿海一帶,長期以來因沙壤土瘠乾旱,稻作不易,人丁不旺。但由於明末以後番薯的廣泛種植,給持續不斷的閩南移民提供了墾荒中首選的作物,較好地解決了吃飯問題。他們自從遷徙到崖州沿海地區之後,或築陂造田、開荒墾植,或農耕牧海、經商販運,繁衍生息,推動崖州地區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崖州民歌就是在明清時代由閩南陸續遷徙到崖州地區謀生創業的民眾,在生產生活中用閩南方言崖州「客話」詠唱、創作並流行傳播的民間歌謠,發源及流行至今六百餘年。

崖州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中抒發感情、娛樂鄰裡的土韻鄉音。誠然,原始的崖州民歌誰也未曾聽過,是哪位先民在何年何處唱出第一首土歌已無從考證。或許正如崖州民歌省級傳承人張遠來的推論:崖州民歌起源於崖州客話方言人群在日常對話中那些比喻有趣、形容生動的「順口溜」。也許是老百姓生活中幾句耐人尋味且押韻上口的對話佳詞、或令人感悟的諺語偶句,緣於某位音色美、氣息足的帥哥靚女,亮嗓放聲詠唱出來,接而眾人模仿學唱並傳播而成。

張遠來在整理歌本。 陳行飛 攝

鬥轉星移,歲月悠悠。從近代搜集整理出版或手抄本所見到的崖州民歌,字裡行間還能體會先民開發瓊崖時的喜怒哀樂,依稀之中也能看見祖輩生產生活時留存的音容笑貌。

崖州民歌創作和傳唱不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還有寬闊的流行地域。考察古崖州「客話」方言人口的分布鄉村,除了崖城西界「西六裡」之外,還有三亞裡(臨川)、桶井、馬嶺、西島,崖城治所西界還有保平、港門、頭灶、鎮海、長山、梅東、梅西、角頭等傳統村落。這些村落的民眾歷來都積極熱情地參與崖州民歌的創作和傳唱,同樣有優秀作品傳世,民眾對民歌由衷喜愛,深入人心,蔚然成風,經久不衰,近代以來甚至傳播到鄰近的黎族村落及崖州區域之外。

1972年初夏,筆者曾陪同來自重慶的音樂家乘船渡海到西島漁村採風,體會到海島漁村群眾非常喜愛崖州民歌,男女老少對名作段句耳熟能詳,隨口詠唱。我們在採集原生態民歌的過程中,常常被歌手們那種全身心投入、充滿真情實感的歌唱所感動。

綜上所述,崖州民歌根源於古代崖州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是長期經過群眾性的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崖州傳統民歌在歌者即興創作中演唱,在民眾傳唱的過程中流傳,優秀作品在傳唱過程又經過民間藝人繼續加工潤色,成為無數歌者智慧的結晶,其進程是緩慢的、自發的。它優美中和的音調旋律產生並傳唱、編創出來的好作品被民眾接受並流行,是一個歷經數百年的進程。

學界、坊間有人將崖州民歌產生的時代推溯至宋代、認為崖州民歌發源地為「崖州西六裡」,民歌成果歸功於某些「文人墨客」,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

相關焦點

  • 夜讀 | 悠悠六百年
    攝影 段崴/人民畫報這座城,躲在了歷史的時光裡。從紫禁城,到故宮,從皇宮,到博物院;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大慶之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攝影 段崴/人民畫報當我們踏入這座聞名遐邇的皇家宮殿,或許各有各的逛法,各有各的趣味。然而,對於紫禁城,似乎從來沒有一個展,順著它的時間脈絡,完整詳盡地向世人描述它的過往和它的故事。
  • 三亞崖州萬畝坡田洋孕育「希望的田野」
    在崖州,有一個田洋不得不提,這就是坡田洋。坡田洋是海南冬季瓜菜的發源地之一,是冬季瓜菜產銷重鎮,當地農民每年種植的瓜菜產值約2億元。  11月18日,「2017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海南溫暖之旅」的採訪團走近崖州萬畝坡田洋,親身感受這片希望的田野。
  • 貝寧駐華大使訪瓊 賞本土民歌品海南文化
    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蔡葩(左一)演唱海南民歌。 莫德令 攝中新網海口1月7日電 (張茜翼 莫德令)「友誼的光·海南的心——歡迎貝寧駐華大使西蒙伉儷訪瓊音樂會」6日晚在海口舉行。音樂會上,海南本土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互相交融、碰撞,別有一番韻味。
  • 崖州民歌:送別_站在路邊捻草尾,看風吹土填腳痕
    送別,乃平常事,下面來看看崖州民歌在這方面的一些經典瓜子。《送別歌》送郎送到半路分,越送越遠心越悶;站在路邊捻草尾,看風吹土填腳痕。【注】這條瓜子摘自文章《崖州民歌的美學境界》(作者:邢孔史)。這是一位女子送別情人時的場景,所謂送君千裡,終須一別,越到離別時心裡越焦灼,其中「悶」字用得很傳神!
  • 民歌《茉莉花》,本意竟是為反腐!
    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賽不過它。我便待採一朵戴,但又恐看花人罵。」  但很少有人知道享譽世界的《茉莉花》,它的明清原版竟然還有著反腐倡廉的人文意義。   誕生於六百年前明清時代的《茉莉花》曲調,經過中國民間藝人幾百年來的口心相傳,直到18世紀英國馬嘎爾尼使團訪華,才得以用五線譜的形式保存下來。
  • 【青分享】民歌《茉莉花》歌詞暗藏反腐玄機
  • 看點丨沒有文字的白馬人,卻擁有璀璨奪目的民歌
    木樓裡火塘正熱,五色泡酒端上木桌,遠方的阿哥吆,香甜的美酒我端給誰喝……這是一首民歌,不說旋律,單憑歌詞的語言,就是一首最美的詩。從歌詞中,我們看到了白馬人熱愛生活、坦蕩自在的情懷。她在思念遠在他鄉的親人?她在傾訴心中割捨不下的情愫?她在追懷白馬人漸行漸遠的文化根脈?總之,他們民歌的歌詞是發自肺腑,能感動人的。
  • 布依族民歌《好花紅》的來龍去脈
    《好花紅》耳熟能詳,傳唱了多年,想不到就在離貴陽60多公裡的地方。中華第一布依堂屋位於寨中,在清道光年間,輝巖寨的布依先輩在這裡建有一幢「幹欄式」的樓房,全樓一正長五間,兩廂各3間,兩樓一底,配朝門、圍牆構成的「三合院」面積共580平方米,距今已兩百年歷史,是目前布依族類似房屋建造結構、裝飾以及獨特的民族風格保存比較完整的一棟,聞名於世。
  • 崖州尋古|慕容家族曾遷居崖州 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實際上,歷史上的慕容家族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曾經顯赫一時,在風雲散盡時才流落四方。宋朝時,以慕容居中、慕容居正兄弟為代表的慕容家族遷居崖州,不但成為崖州望族,而且為崖州文化發展作出貢獻,受到後世尊崇。在我國歷史上,東晉十六國時期是戰火紛飛的年代,但同時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在這中間,慕容家族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 天柱高釀鎮:民歌傳唱制止濫辦酒席.樹立鄉風文明效果好
    近日,一首首制止濫辦酒席,倡導鄉風文明的侗歌歌謠在高釀群眾中廣為傳唱。為使治理濫辦酒席做到家喻戶曉、人人入耳、入心、入腦,高釀鎮主要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標語、設置宣傳專欄、群眾院壩會、高音喇叭、流動宣傳車、移動音箱、散發宣傳資料、傳唱民歌等形式,廣泛宣傳禁止濫辦酒席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有效助推了鄉風文明建設。
  • 陝北民歌主要來自古代|民歌與文化第3期
    延安魯藝的呂驥先生1945年文章中說,他看到明萬曆刊本《小慧集》載的工尺譜「鮮花調」,和陝北的《張生戲鶯鶯》民歌曲子完全相同。但是不知「鮮花調」旋律是否更早年代產生的。陝北傳唱幾百年的《玉堂春》故事《審錄》中,至今有叫「鮮花調」的曲子,旋律確和《張生戲鶯鶯》相同。
  • 民歌《茉莉花》的前世今生:歌詞意在反腐?
    馬嘎爾尼使團在華逗留期間,對北京、天津、東南沿海區域做了大量的調查,甚至包括我國的民歌種類。在採風過程中,約翰·巴羅和使團的一位德籍翻譯惠特納(J. C. Huttner)都深深喜歡上了中國民歌《茉莉花》,並把它帶回了歐洲。就史料記載來看,最初將《茉莉花》引入歐洲音樂界的,應該是惠特納。
  • 祝賀「樂東之變-崖州藏美」文化、奇石展圓滿成功!
    12月18日上午,「樂東之變-崖州藏美」文化展、奇石展開幕式在樂東縣城步行街中心廣場如期舉行。社會各界人士數百人參加了這一文化盛事。開幕式上先由主辦方樂東縣鄉土文化研究會會長郭義忠致歡迎詞,接著樂東縣文化館館長陳定雲、東方文聯主席黃文、中國觀賞石協會理事海南觀賞石協會副會長陳忠英等人講話,最後由本次活動總指揮陳明發先生宣布「樂東之變-崖州藏美」文化展開幕,之後是黃流八音、崖州民歌等崖州傳統文化節目表演和參觀文化、奇石展覽。
  • 左權民歌的原生樣態 | 叄·二 民歌的革命時代
    民歌的核心是情緒驅動,人民愛唱,人民傳唱,民歌才能活下來,又何必在乎是否創作的人是文藝工作者呢。      遼州民歌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守土衛家」的情緒,遼地作為「晉疆鎖鑰」,軍事地位顯著,遼州民歌對於「守土衛家」,多伴隨著戰事。
  • 鎮巴民歌的特色及發展
    民歌是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是各民族文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繫,民歌是經過廣泛的群眾性的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音樂形式具有簡明樸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 漢中自古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俗,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
  • CCTV曾專訪過《東鄉民歌》的起源歷史,五年後它有怎樣的傳承與發展呢?
    東鄉歷史上稱為得都,解放後成為張家邊區,現為火炬開發區所在地,是對外開放口岸——中山港所在地,又是重點僑鄉之一。東鄉(今火炬區)東北部為平原,西南部多丘陵,山嶺有煙筒山、白石山等,同時,北臨珠江出海口之一的橫門水道,區內各自然村大都依山傍水,甚為美麗。獨特的自然環境為東鄉民歌的誕生和流傳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 【738品·讀—尋脈大長白】牧草數不清,民歌唱不完 ——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探秘(2)
    ——《龍梅》歌詞片斷吉林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龍梅》,產生於1936年。屬於蒙古族短調民歌或稱之敘事民歌、科爾沁民歌;同類蒙古族短調民歌起源並盛行於蒙古族科爾沁部東蒙一帶,《龍梅》與著名的《嘎達梅林》齊名。1943年,《龍梅》正式灌制唱片發行,這也是中國最早公開出版發行的蒙古族敘事民歌。
  • 竹溪向壩民歌 中國漢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這裡歷史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有「十堰的西藏」之稱。向壩民歌被譽為中國漢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特有的土壤生長出來的特有民間文化。這裡是現代的世外桃源,山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巴山楚水給了他們歌唱的天賦和靈性,這裡的男女嗓音圓潤清越,如同幽谷裡譁啦啦的溪水,悠揚的民歌傳唱千年。2009年,向壩民歌被列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王克明:體會陝北民歌的傳承過程丨回顧
    那時,史鐵生給這本書寫了一篇文章,叫《黃土地情歌》,專門記述在陝北插隊時唱外國名歌200首和陝北民歌的情況。後來,鐵生去世前不久,2010年秋天,大家在邢儀、耿鐵群的工作室聚會,龐沄、國華、宗穎、謝候之等也都在,鐵生跟大家一塊兒唱歌,還是200首和陝北民歌。那天唱了很多,唱得特別高興,鐵生唱得手舞足不蹈的。那是我唯一一次和鐵生一塊兒唱陝北民歌。大家都知道他喜歡陝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