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移民操閩南方言崖州「客話」人口較大批量遷徙瓊西南沿海一帶從明朝開始。南宋人周輝寫作《清波雜誌》,抄錄吉陽軍(古崖州區劃建置於北宋政和七年,即1117年,改崖州為吉陽軍)知軍周公式在任職期間寫的二封家書,其中談到周氏到任後見到吉陽軍轄地街市人口狀況,家書寫道:「抵郡,止茅茨散處數十家,境內止三百八戶,無市井。」從這則資料可見,至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吉陽軍轄地治所附近僅有幾十間茅屋,略去黎族人口未計,境內(古崖州地區)居住的漢族人口380戶,如以每戶5人計約2000人。這些漢族人口主要是講「邁話」(一種漢語混合方言)的士民家眷和零散分布的務農、討海、經商的大陸各路移民,其時漢語閩南方言崖州「客話」尚未形成民間通用語言。
據古籍文獻與族譜資料所載,福建移民遷徙瓊西自明代興起,到清代中葉達到高潮。主要原因是明清時期福建沿海地狹人稠,戰亂飢疫不斷,人們為求生路,成群結夥乘搭海船,或遷移臺灣創業,或來到海南謀生。乾隆初年,清廷發布「勅開墾瓊州荒地令」,「召民開墾」。據中山大學司徒尚紀教授估算:「本島人口從康熙時四十萬增加到嘉慶時一百五十萬人,幾乎增長三倍。這樣就造成了勞動力與耕地兩者結合的地區分布不平衡的複雜情況。」其時從閩南來的移民以農工漁民為多,由於瓊東地區南渡江、萬泉河流域可開墾的荒地有限,移民們上島之後多沿西南海岸線尋找謀生創業的機遇,並以族緣、地緣為紐帶,形成互相接濟的聚居地(如在山腳荒坡形成以姓氏命名的「老羅坡」移民村落)。因為福建移民遷徙上島落籍定居的時間空間有別,所以,漢語閩南方言先後演變為海南次方言「瓊文話」、「崖州客話」等片塊狀分布現象,使瓊東、瓊西南兩地居民日常交際使用的閩方言在發音、語調方面產生差異,形成「瓊東人愛唱瓊戲,瓊南人喜唱土歌(崖州民歌)」的文化現象。
崖州地區沿海一帶,長期以來因沙壤土瘠乾旱,稻作不易,人丁不旺。但由於明末以後番薯的廣泛種植,給持續不斷的閩南移民提供了墾荒中首選的作物,較好地解決了吃飯問題。他們自從遷徙到崖州沿海地區之後,或築陂造田、開荒墾植,或農耕牧海、經商販運,繁衍生息,推動崖州地區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崖州民歌就是在明清時代由閩南陸續遷徙到崖州地區謀生創業的民眾,在生產生活中用閩南方言崖州「客話」詠唱、創作並流行傳播的民間歌謠,發源及流行至今六百餘年。
崖州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中抒發感情、娛樂鄰裡的土韻鄉音。誠然,原始的崖州民歌誰也未曾聽過,是哪位先民在何年何處唱出第一首土歌已無從考證。或許正如崖州民歌省級傳承人張遠來的推論:崖州民歌起源於崖州客話方言人群在日常對話中那些比喻有趣、形容生動的「順口溜」。也許是老百姓生活中幾句耐人尋味且押韻上口的對話佳詞、或令人感悟的諺語偶句,緣於某位音色美、氣息足的帥哥靚女,亮嗓放聲詠唱出來,接而眾人模仿學唱並傳播而成。
張遠來在整理歌本。 陳行飛 攝
鬥轉星移,歲月悠悠。從近代搜集整理出版或手抄本所見到的崖州民歌,字裡行間還能體會先民開發瓊崖時的喜怒哀樂,依稀之中也能看見祖輩生產生活時留存的音容笑貌。
崖州民歌創作和傳唱不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還有寬闊的流行地域。考察古崖州「客話」方言人口的分布鄉村,除了崖城西界「西六裡」之外,還有三亞裡(臨川)、桶井、馬嶺、西島,崖城治所西界還有保平、港門、頭灶、鎮海、長山、梅東、梅西、角頭等傳統村落。這些村落的民眾歷來都積極熱情地參與崖州民歌的創作和傳唱,同樣有優秀作品傳世,民眾對民歌由衷喜愛,深入人心,蔚然成風,經久不衰,近代以來甚至傳播到鄰近的黎族村落及崖州區域之外。
1972年初夏,筆者曾陪同來自重慶的音樂家乘船渡海到西島漁村採風,體會到海島漁村群眾非常喜愛崖州民歌,男女老少對名作段句耳熟能詳,隨口詠唱。我們在採集原生態民歌的過程中,常常被歌手們那種全身心投入、充滿真情實感的歌唱所感動。
綜上所述,崖州民歌根源於古代崖州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是長期經過群眾性的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崖州傳統民歌在歌者即興創作中演唱,在民眾傳唱的過程中流傳,優秀作品在傳唱過程又經過民間藝人繼續加工潤色,成為無數歌者智慧的結晶,其進程是緩慢的、自發的。它優美中和的音調旋律產生並傳唱、編創出來的好作品被民眾接受並流行,是一個歷經數百年的進程。
學界、坊間有人將崖州民歌產生的時代推溯至宋代、認為崖州民歌發源地為「崖州西六裡」,民歌成果歸功於某些「文人墨客」,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