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轉眼深秋將至,鄉間田野中,沉甸甸的稻穗迎風招展,對於莊稼人來說,一季收成,終於豐收了。田野裡隨處可見收割機忙碌作業的場景,但還有另一番圖景:村民們正揮著鐮刀進行傳統的手工割稻,喜迎豐收。
▲收割機作業忙
▲手工收割水稻
10月14日,記者走進雙田鎮橫路村,遠遠就看到上千畝的稻田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層次分明、色澤金黃。飽吸陽光的稻穀簇擁成一片金色海洋,在秋風中譁譁作響,彎如新月的鐮刀,收攏著豐收的喜悅,村裡也儘是成熟糧果的芳香。
雞鳴不過三聲,一早橫路村勤勞淳樸的老百姓們就齊聚田間地頭,互幫互助,連家裡的老人也參與其中。他們手裡拿著農具,望著翻騰的金黃稻穗兒,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田間一派忙綠景象
他們弓著腰,左手握住距稻子根部約一尺的地方,右手拿緊鐮刀,鉤住一拉,只聽得有節奏的「唰唰唰」的聲音,一會兒就割倒了一大片,為了打穀的方便,稻穀一把把被整整齊齊地排放在了身後。一陣稻香飄過,拂過汗水浸溼的臉頰,帶來了秋季的暖意。
打穀工具是上了年代的禾斛。記者站在田埂上看到,一下、兩下、三下,村民們舉起一把稻子在禾斛上摔打,每次摔打後,還細心地抖了抖稻把,把散落在稻把裡的稻粒抖入禾斛後,才將稻把放下,摔打四下,穀粒基本就脫落乾淨了。脫粒時不斷發出有節奏的「嘭嘭嘭」聲,在山谷裡迴響,不一會兒,禾斛裡有了百來斤稻穀。最後用拖拉機將稻穀運回家,再晾曬,整個千畝富硒種植基地處處是搶割搶收的繁忙景象。
▲脫粒
今年59歲的村民葉文發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一輩子都在農村耕耘著田地。
「我捨不得田。」問及為何要種這麼多田時,他如此回答:春天播種,秋天收穫,守著這塊田,很自在。
雲端之下,黃燦燦的稻穀與忙碌的農民構成了一副美麗的秋收圖。有人說,五穀豐登、一派豐收是秋天的極致,而滿目蕭索、一派肅殺,也是秋天的韻味,那整齊的稻茬是大地的琴弦,伴著蛩鳴淺吟低唱,一半灑落秋陽,一半沐浴星光。
記者動身返程,村民們仍在揮鐮割稻。此時,牛兒在田間吃草,小狗在草堆上撒野,陽光照射在稻田上,顯得稻穀分外金黃,割稻人的身影也格外高大。
傍晚,勞累了一天的人把最後一抹落日的餘暉帶回家,飲一杯冰水,吃一頓飽飯,明天,又是新的開始。
農業機械化,是大勢所趨,在效率面前,鐮刀也許不屬於這個時代。葉文發們,就是最後的手工割稻人。從小鐮刀、小四輪耕作到大馬力聯合機收割,在肥沃的富硒土地上,現代化大農機隆隆作響,確保糧食顆粒歸倉。
註:凡屬於本公眾號原創的內容,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
值班領導:汪益達
責任編輯:徐凡林
作者:汪嘉琪/文;劉文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