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西安,肯定會去回民街,說到回民街,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美食一條街」,各種美味一網打盡。然而早之前的回民街卻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看見的這樣一條美食一條街。
回民街只是一個概括的稱呼,包括的範圍其實很廣,像是「西羊市」「北院門」「橋梓口」等都可以算做是回民街的範圍內,而北院門這裡又可以說是最最顯赫之地,為什麼顯赫呢?我們就從這裡的「高家大院」說起。
鬧市中的「深宅大院」
高家大院位於北院門144號,佔地42畝,總面積2517平方米,房屋有86間,其中現在對外開放的有56間,也就是說大概只開放了65%的面積。
高家大院是一座三院四進式磚木結合四合院,其主體是明崇禎年間建築,距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也是目前西安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民居院落古建築。
乾隆御筆「榜眼及第」
明崇禎十四年,高家先祖12歲時就參加科舉,被欽點榜眼,官居太司,崇禎皇帝御賜宅第。當時進北院門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高家大院正門門匾上書「榜眼及第」,蓋有印章「乾隆御筆」。
高家是漢族,家族中最有名氣的要數同治年間的榜高嶽崧。
高嶽崧,字峻生(峰),號幼潭、子年,陝西長安人,祖籍江蘇鎮江。清同治十年辛未科梁耀樞榜進士第二人(榜眼)。史載他做官廉儉節約,恪盡職守。為人謹慎小心、和睦待人,贍養族中長老,始終如一,從無過分舉止。可惜他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31歲。
高嶽崧的父親高景清,字春潭,曾經是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的學生,後來被保舉,由太學生議敘道員,賞戴花翎。是個在當地出名的義舍財、保鄉梓的賢紳。
後來他的兒子高彝,在光緒二十二年拔為貢生,得中舉人,官至甘肅寧朔知縣。
高家的牆,馬家的房,米家的金子拿鬥量
據說高家大院的磚牆又高又厚,而且是用糯米汁攪拌石灰、黏土、細砂而成,堅固異常,所以有「高家的牆」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