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都是怎麼開啟瑜伽之路的,有人曾在全網對瑜伽練習者做過一個調查,其中78.5%的人是由於看了各種媒體平臺或者廣告對瑜伽體式的展示才有了練習瑜伽的念頭。也就是說,如果瑜伽是一個姑娘,大部分人都是被其顏值吸引的。
至於後期到底有多少人去了解「姑娘」的本質我們不清楚,但是卻坐實了78.5%的人都會經歷一個「徵服」體式的漫長旅途。
一旦有了對體式的執念,瑜伽傷害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受傷了,或者練傷了,到底該不該繼續練?
正常情況下,我們受傷後聽到醫生的建議一般是:練什麼練,回去歇著吧!
作為瑜伽老師我們通常給會員的建議也是:這段時間先休息吧!
休息當然是最穩妥的辦法,站「休息」的理由往往如下:
休息不會造成二次傷害休息能夠給身體減少最大消耗以幫助其將養分更多送到受傷部位幫助其恢復可是一味靜養又是完全正確的嗎?也未必。
受傷肢體長時間固定後,易產生關節僵化問題,無法正常進行屈曲或伸展;長時間缺乏運動,肢體的肌肉會發生嚴重萎縮;最可怕的是當我們一邊受傷後,身體會發自本能的保護受傷部位以免其受到壓迫產生疼痛,於是就把所有的發力點和承壓點都放在未受傷的另一側作代償,你靜養的時間有多久,你的肌肉就代償了多久。
筋膜的一個特點是–可塑性極強。長期代償發力過後,當你養好了傷也許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你的整個身體發生了嚴重的不平衡,一邊看似強壯實則勞損嚴重,一邊瘦弱、僵硬、缺乏彈性。
那麼我們到底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自己恢復得更快更好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有一位拳擊愛好者,在泰拳練習中踢斷了兩根肌腱,在接受了醫生的緊急治療後,得到了回家休息的通知。剛回家沒多久,她的膝蓋就出現了大量積水,膝蓋腫到和大腿一樣粗,無可奈何的她聽從朋友介紹找到了我老師的求助。
老師在評估了她的情況後,明白是傷口發炎導致的積水。這裡就不得不提我們偉大的筋膜了。知筋膜具有儲藏水分的功能,當我們身體受傷後,遍布全身的筋膜網絡能夠快速接收到受傷部位的信息,將受傷部位產生的炎症積水儲存隔離開,以防止其蔓延到其他部位,這在身體顯現的表象就是受傷部位的大面積積水。
我們講筋膜松解原理時提到過,筋膜在受到按壓時可以快速排出筋膜中的水分,而後重新充滿新鮮水分從而保持筋膜的彈性。我的老師將這位朋友受傷的膝蓋固定,令其啟動大腿力量做大腿內旋、外旋等一系列運動,15分鐘後積水就消失了一大半。
在場的學生面對親見的事實都感到不可思議,但聽完老師的講解後便明白背後的原理其實沒有那麼複雜。
筋膜是一張遍布全身的結締組織網絡,它的運動是保持身體正常運轉機能不可或缺的條件。當某些部位受傷時,我們可以將受傷部位固定,以保證在後續行為中不會使其受到二次傷害。之後通過松解受傷部位關聯區域的筋膜來促使筋膜網絡內部水分的流動和代謝,將含有炎症的廢水排出筋膜進入代謝機制,換上新鮮而乾淨的水分。如此循環,用不了多久傷者就能生龍活虎了。所以,再次印證了一個道理—筋膜好才是真的好!
看完是不是感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以後受傷了也依然是條「好漢」!
但是在這裡必須提醒大家,受傷後的運動需要極強的專業知識作指導,可千萬別瞎胡鬧,畢竟身體是靈魂的廟宇,搞壞了,靈魂就無處安放了。
奉上受傷應對指南,為大家保駕護航!
一.觀察和感知受傷部位,確定是否為骨骼受傷,先小幅度活動看是否行為受限,如果連簡單的晃動、支撐都成問題,這就可以判定是骨骼或者肌腱問題了,趕快就醫別無他選。若確診是骨骼和肌腱受傷,需要經過損傷急性期,在急性期內受傷部位會存在疼痛、發紅、發熱、腫脹、軟弱疲勞無力,明顯感受到受傷部位不穩定、不受控制。在此期間,醫生一般會進行PRICE治療處理,即P是指保護傷肢,R指休息,I指冰敷,C指通過彈力繃帶或壓力衣進行傷肢的加壓包紮,E指抬高患肢。前三天內肯定是不用想了,好好歇著吧!
二.若正常行動無異常,只是某個特定動作會痛,基本可以判定是肌肉拉傷,則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復健,而骨骼肌腱受傷者可以根據醫生評估進入慢性期後,也可遵循下方建議復健。
固定受傷部位,避免對其有較大衝擊震動的運動。例如:膝關節受傷後避免站立、深蹲、跳躍等動作。運動強度不可突然增大。若剛剛進入慢性期,你就用鋼鐵般的意志完成了2小時訓練,身體會受不了的,一定記得循序漸進,給身體一個接受適應的過程。加強受傷部位的關聯肌肉訓練。如果受傷的是腰,就加強腿部肌群與核心肌群的的訓練;如果受傷的是膝蓋,就要著重膝蓋周邊肌群的訓練,如膕繩肌、股四頭肌以及大腿內收肌群訓練,周邊肌群保持活性,周邊筋膜產生水分和彈性的能力就越強,從而帶動受傷部位快速康復。總結
so,綜上所述,生命在於運動!即使受傷了,還是要動起來的,如果你不懂筋膜也不懂解剖,那就找個專業的老師幫助你吧!明白肌肉之間的關係和每塊肌肉的功能能夠幫你制定精確的康複方案,如果沒有這些理論知識輔助,恐怕會適得其反喲!
#21天發文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