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口之戰,三稜刺刀抵近,印軍連長才發覺不妙,叫嚷著防禦

2021-01-08 網易

  作者:風千裡

  「

  我部戰士

  4

  名遭遇印軍數百,該股敵人不但不繳械投降,反而抵抗到底。四勇士(指龐國興戰鬥小組)當即給予了英勇還擊,並擊潰該股印軍。」

  ——

  《第

  18

  軍暨西藏軍區軍史》

  1962年11月17日,中印邊境東段的印軍,處境非常不妙,我西藏軍區邊防部隊2萬餘人已經在多個方向,對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一線的印軍形成合圍之勢:

  第154團經邦嘎江寺繞至西山口南側和第165團合力攻擊印軍陣地,然後向邦迪拉方向挺進。

  163團自佳山口直插西山口,與完成任務的154團形成東西對進之勢,將該地印軍分割成南北兩塊。

  第165團兵抵達旺河,沿著山路攻擊前進,掃除印軍在山路兩側的工事,並與154和163團合力進攻西山口以北的印度守軍。

  第157團經莫多東南山地,沿著不丹邊境迂迴至申隔宗,切斷印軍西逃不丹的退路,並與第155團配合進攻申隔宗一帶的印軍守軍。

  此外,山南軍分區部隊迂迴到略馬東地區,切斷達旺至德讓宗的公路,斬斷印軍退路,並阻擊企圖北援和南撤的印軍主力。當印軍指揮官終於察覺到來我軍意圖時已經為時已晚,我軍已是子彈上膛,隨時待發。發現自己處於極其不利形勢的印軍,軍心開始動搖,並倉促決定在18日凌晨撤守。

  

  【

  中印邊境東段第二階段反擊戰開始前,藏字

  419

  部隊官兵在做戰前動員

  】

  早已布下天羅地網的我邊防部隊,豈會讓敵人從容逃脫?11月18日8時30分,炮兵團的76毫米加農炮和120毫米重迫擊炮對西山口的印軍陣地發起炮擊。隨後,第165團的步兵吹響衝鋒號,在震天的炮火聲與洶湧而來的衝鋒吶喊聲面前,在此地布防的印軍士氣瞬間崩潰,紛紛丟棄陣地向南逃遁。165團第1和第2營官兵奉命追擊,對逃散的印軍窮追猛打。

  與此同時,進至佳山口的163團發現成建制向西山口方向撤離的印軍,立刻派3營第9連進行圍追堵截,9連官兵在輕重機槍火力支援下,擊退印軍的三次反攻,最終將撤向西山口負隅頑抗的印軍部隊盡數殲滅,並搶佔了西山口。

  西山口失守速度之快,令印軍始料未及,除少部分困獸猶鬥外,大部分印軍開始向南逃亡,9連官兵就地休整,而由第1營配合3營第8連作先導向南追擊敵軍,其餘部隊繼續清掃西山口的殘敵,並進行排雷作業。

  18日9時,邦嘎江寺東側的戰鬥也開始了,第154團第這一帶的印軍發起突襲,一個小時時間,邦嘎江東和西山梁的印軍據點就被我軍拔除。隨後155團也開始向申隔宗方向疾進,不過因為路線錯誤,這個團迷失方向,被困在懸崖峭壁之間不能動彈。

  在總攻發起不到一個小時,印軍在西山口

  -

  德讓宗

  -

  邦迪拉陣線就陷入混亂,尤其是西山口的迅速陷落,給印軍以巨大的心理打擊,更讓印軍感到不安的,是我邊防部隊官兵超乎想像的勇敢和頑強。

  當日中午時分,當追擊敵軍的165團官兵行至西山口北側一號橋地區時,退守此地的印軍憑藉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企圖據險固守。

  該團指戰員在研究了這一帶的地形後,先以無後坐力炮轟擊敵軍陣地,吸引住敵軍火力,然後派兩個連的戰士迂迴到印軍側後,由第1營從西山口東南側猛攻印軍前沿,截斷印軍後路,然後迂迴側後的兩個連在配合對印軍薄弱處發起衝鋒。

  戰鬥中,一營官兵氣勢如虹,冒著敵機的槍林彈雨前赴後繼,跳進印軍陣地與其開展白刃戰,不少戰士在被刺刀刺傷,身重數槍的情況下,依然吶喊著與印軍搏鬥

  。其中3連戰士胡其名在白刃戰中,手、腳和臉都被炸傷,不僅講不了話,連站立都變得時分困難,戰友力勸其撤出戰場,他卻堅決擺手,堅持在戰鬥一線。此時,印軍官兵從上到下都痛苦的意識到,除了單兵武器裝備與中國軍人形成了代差,印軍士兵無論是身體素質,作戰素養,格鬥技巧,還有作戰意志,都遠遠不及。

  

  【

  在東段戰場,沿山路向縱深推進的我軍部隊

  】

  

  【

  中印邊境戰爭爆發時,張國華和其他指戰員在一間遺棄的屋舍開設前線指揮部

  】

  雙方單兵素質的巨大差距,在另一場戰鬥中更是表露無遺。163團3營攻克西山口並短暫休整後,加入到追擊西山口潰敗敵軍的行列中,在行進過程中,被一個無名高地上駐守的印軍陣地攔住了去路,此地有印軍一個加強連,高地後還有一個炮兵陣地作後援。

  經過短暫偵察後,團部命令3營9連負責吃掉這支橫在路中央的敵軍。當時夜幕已經降臨,在夜色掩護下,9連官兵通過崎嶇的山路,以「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一般的速度插入到敵人眼皮低下的一處低洼地隱蔽,連長在壓低嗓門對戰士們作了一次戰前動員後,9連官兵屏住呼吸撲向敵軍。

  當亮堂堂的三稜刺刀突然出現到前沿陣地上印軍的眼前時,印軍連長才發覺情況不對,大聲叫嚷地組織防禦

  ,陣地上的敵軍機槍開始漫無目的地射擊,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支中國軍隊是從哪個方向攻上來的。敵軍機槍噴射的曳光彈把他們的防禦位置暴露無遺,9連的突擊戰士們循著曳光彈的軌跡,將子彈,手榴彈和火箭彈精確地傾瀉到印軍機槍手頭上,無名高地上的印軍很快就支撐不住了。此時,高地後方的印軍炮兵陣地發現了我軍動向,開始向高地發起炮擊,已經與印軍展開白刃格鬥的我軍攻勢一度受阻。

  

  【向我軍陣地射擊的印軍炮兵英制MK2型25磅榴彈炮,這是印軍在東段最常使用的支援火器】

  為了保證這場暗夜突襲的隱蔽性,全連戰士都沒有拿手電筒等照明設備,很多戰士在混戰中與部隊走散,其中就包括第4班副班長龐國興。他在衝鋒發起不久就與主力失去聯繫,後來在摸黑前進中,又遇上了同樣失去方向的第6班戰士王世軍與冉福林,以及9班副班長周文軒。

  在這種混亂狀態下,4名戰士表現出過人的隨機應變能力,他們立刻組成臨時戰鬥小組,並推舉龐國興為小組長。由於戰事正酣,4人小組必須立刻行動起來,在與主力失聯的情況下獨立進行戰鬥。他們決定,從西山口東北方向,向縱深繼續追擊印軍,如果遇到落單的印軍士兵,就堅決予以消滅。如果遇到大部隊敵軍,就迅速轉入密林開展遊擊戰。他們沒想到,他們行進的方向剛好是印軍的炮兵陣地。在深入印軍縱深數公裡後,他清晰地看到印軍榴彈炮吐出的火舌與煙塵,隨即猛撲上去,還在慢吞吞地裝彈、上炮閂等機械動作的印度炮兵,一看到對面衝來的中國士兵,還以為自己以及被我軍主力包圍,沒怎麼抵抗就丟掉陣地落荒而逃,7門MK2型25磅炮(約87.6毫米口徑)和大量彈藥被龐國興4人盡數繳獲,敵炮兵7人被當場擊斃。

  

  【

  西山口大捷後,歡呼勝利的我軍官兵,部分戰士還手持著相對落後的

  53

  式騎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時高原絕大多數地區已經進入寒冬,但在東段受印度洋暖溼氣流影響,前線相對潮溼溫暖,我軍戰士在戰前迅速換上了相對較薄的春裝

  】

  

  【邊境戰爭結束後,回到後方合影留念的冉福林(左),龐國興(中)和王世軍(右)】

  此時西山口的戰鬥已近尾聲,在前線指揮所關注戰況,並準備隨時調集兵力拿下敵軍後方炮兵陣地的163團團長,突然發現印軍猛烈的炮擊莫名其妙地戛然而止,在向前線官兵詢問戰況時,才驚訝的發現,這個炮兵陣地已經被龐國興等4個人拿下了。自己的部隊中出現如此有膽有識的戰士,這讓全團上下倍感驕傲。

  這還沒完,支援而來的1連官兵又在龐國興的帶領下,馬不停蹄向更縱深地帶挺進,又先後俘獲了支援上來的印軍8門榴彈炮和滿載的物資,另有幾門榴彈炮還未從卡車上卸下來就掉頭逃竄,慌亂中連車帶炮翻下懸崖,全部報廢。在檢查俘獲的印軍資料後,官兵們才發現這些炮兵屬於印軍第5野炮團,而這個野炮團的榴彈炮數量也只有24門。換言之,在龐國興等4人持續兩天(後期引導第1連縱深攻擊持續了一段時間)的打擊和後期配合下,一個印軍野炮團就損失了將近三分之二的力量,連團長夏爾馬本人都僅以身免,這個臨時戰鬥小組的作戰效率著實驚人!

  戰鬥結束後,龐國興榮立一等功,其餘三人榮立二等功

  ,而他們的事跡開始在前線傳揚開,東線和西線的邊防部隊相繼開展「學習龐國興」的活動,官兵士氣愈發高漲。

  

  【

  東段戰場,在盤山公路上行進的印度炮兵部隊,這樣崎嶇蜿蜒的山路,稍有不甚就會釀成車毀人亡的慘劇

  】

  

  被印軍丟棄的MK2型25磅榴彈炮

  

  狼狽逃回國境線的印度守軍

  至18日下午,第165團與163團主力勝利會師,下午6時西山口及其附近的印軍基本被肅清,「打頭、擊背,斬腰,切腹」的戰法初見成效。在西山口全線告捷之際,其他戰線上的我軍也開始對印軍實施猛攻,山南軍分區部隊突入申隔宗和米龍崗之間的略馬東高地,像一個楔子一樣插入印軍的交通要道上,同時負責阻擊印軍支援力量北上和潰退部隊南撤。

  18日正午,從西山口逃亡而來的1000名敵軍乘坐卡車抵達略馬東,和我軍狹路相逢,我軍第3連集中火力癱瘓掉3輛印度卡車,狹窄的山路瞬間擁堵不堪。印軍原本有序的撤退立刻變成一片混亂,驚慌失措下開始瘋狂反擊突圍,在略馬東戰事正酣時,第157團和155團則在側後擔任迂迴,其中157團在18日黃昏進至日旺曲河南岸,正好卡住了印軍向西南方向逃亡不丹的道路。在阻截殲滅70餘名印軍逃兵後,開始向略馬東一線進發,對奮力突圍的印軍形成首尾夾擊壓縮之勢。19日凌晨,31團第1營也奉命支援而來,印軍的心理防線終於崩潰,有的奪路而逃,有的繳械投降,19日下午2時,激烈的略馬東阻擊戰以我軍完勝告終,此戰共殲滅印軍800餘人,繳獲武器彈藥無算。

  此時東段的印軍已有一半兵力被殲滅,德讓宗和邦迪拉方向以及無險可守,剩餘的印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只得龜縮在陣地上等待命運的裁決,隨著我軍的包圍圈逐步收攏,一場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即將打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西山口邦迪拉之戰:解放軍迂迴穿插貝利小道,打得印軍魂飛魄散
    西山口、邦迪拉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主脈南側,是高山密林地區。西山口至邦迪拉有一條公路連接,兩側地勢險要。1962年印軍4個旅約8000餘人入侵該地區。在對印自衛反擊戰爆發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邊防部隊於1962年11月在西藏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區對入侵印軍發起進攻。
  • 中印紅山頭之戰,炮兵抵近射擊,印軍褲子沒穿,漫無目的打槍
    最後,新疆軍區選擇了某師炮兵團的55式120毫米迫擊炮和54式76毫米加農炮,這兩款團屬火炮分別是根據蘇聯援助的PM-3型迫擊炮炮和ZIS-3型加農炮研製的,雖然火力無法與我軍的主力榴彈炮/加農炮相媲美,但對付印軍臨時搭建的戰防工事還是綽綽有餘。最重要的是兩者重量適中,易於長途運輸,機動性強。
  • 主力營奔襲印軍精銳,打出1比8的戰損比
    這套戰術不僅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歷次戰爭中有精彩的發揮,在隨後的抗美援朝戰爭和對印自衛反擊戰中,也有廣泛的應用,並屢屢打出經典戰例來。在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我軍自第一階段作戰獲勝後,印軍不甘心失敗,不斷增兵前線意欲再度較量。我軍遂組織第二階段作戰,力求「打狠、打疼」印軍,其中東線作戰的重點之一是西山口——邦迪拉地區作戰。
  • 56式衝鋒鎗列印立功,三稜軍刺為何無緣戰鬥?老帥:趕緊配刺刀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軍迷們都知道中國步兵有一種特色武器——三稜刺刀! 這絕對是近戰刺殺的大殺器,當然這是徹徹底底的殺傷性武器,而非像狼牙棒、木棍之類的主要致傷兵器,屬於熱兵器時代戰鬥力頂尖的冷兵器。
  • 被誤讀的三稜軍刺,低成本裝備殺傷力不如刺刀,不開刃因為含砷
    這部電影中,李連杰手持三稜軍刺8秒制服數倍敵人的場面堪稱經典。也正是因為這部電影的熱映,許多人對三稜軍刺這種武器心有餘悸。甚至有網友表示,三稜軍刺殺傷力遠高於普通刺刀。然而這個世人皆知的「道理」,卻是不折不扣的誤讀。事實上三稜軍刺並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它甚至都有些簡陋。
  • 對越自衛反擊戰秘聞:三稜刺刀戰後為何從此被禁用,內幕塵封多年!
    二戰以後,隨著槍械本身的自動化和戰場上火力密度的增加,肉搏戰顯著減少,刺刀的地位也隨之不斷下降。但是之後人們發現刺刀是必不可少的一件武器。而56式三稜刺刀56式步槍的刺刀的早期型號,使用磷化處理表面代替了烤藍。56式三稜刺刀且在消除負壓的體腔內將刺拔出,毫不費力。
  • 一把比三稜軍刺更恐怖的國產刺刀,只要被刺中,絕無生還的可能!
    關於56式三稜軍刺的傳說,一直存在,它是中國軍工技術沿襲繼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兵器的巔峰之作。 除了奇異的外形,56式三稜軍刺最讓人感到害怕的是它的致死率。56式三稜軍刺扎出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癒合作用,而且,這種傷口無法包紮止合(即不好做最初的應急處理)。
  • 1962年中印戰爭——4萬解放軍擊敗30萬印軍
    這次自衛還擊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進行。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歷時1個月,經歷了兩個作戰階段。 第一階段,自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反擊方向為克節朗——達旺地區。戰前,印軍在東段和西段的兵力為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約22000人。
  • 印軍狼狽潰逃,解放軍迂迴穿插斷其退路,打出輝煌大勝
    為挽回敗局,印軍不斷向邊境地區增兵,並佔據西山口天險,妄圖以地形之利,阻止中國軍隊前進的步伐。根據「打狠、打痛」入侵印軍的最高指示,解放軍邊防部隊再次發起西山口-邦迪拉反擊戰。西山口-邦迪拉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側,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密林地區,地勢走向西北高、東南低。
  • 印軍被打得有多慘,電影就吹得有多狠
    這個戰損比甚至比1962年之戰還要略佔優勢一點,印軍不在電影上找補些,也是憋得難受。 翻遍了解放軍東線作戰的戰史,筆者實在是沒找到印軍有哪個陣地可以擋住解放軍進攻3天的。 所謂的努如郎之戰其實是我方所稱西山口之戰中的一部分。 11月17日,55師163團、165團與印軍警戒分隊接觸,印軍遇我偵察兵則以重火力開火,火力點大部暴露。
  • 解放軍這支部隊參加反擊戰,殲滅印軍一個王牌旅2100多人
    印軍丟失克節朗地區和重鎮達旺後,不甘心失敗,又積極調兵遣將,將又一個號稱王牌部隊的印軍第62旅部署在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地區,企圖發動新的進攻,奪回所謂「失地」。 根據形勢發展,軍委指示解放軍西藏軍區部隊再次對印軍發起反擊,爭取更大戰果。
  • 爆破班長用衝鋒鎗自殺,副連長不準戰士衝鋒,參謀長下令撤退!
    1951年9月底,朝鮮戰場,「聯合國軍」為了繼續以軍事進攻施加壓力,從而爭取在軍事分界線問題上的主動地位,發動了秋季攻勢。截止10月7日,美軍在西線,攻佔了志願軍47軍防禦方向上的夜月山、天德山、418高地、343高地、346. 6高地等要點。
  • 1962年反擊戰:印軍戲謔對手是娃娃兵,結果指揮官被當場擊斃
    就在印軍以為眼前的所謂"娃娃兵"無法對自己構成威脅的時候,18日晨,九連迅速攻克了印軍嚴密駐防的西山口前方的高地。中國軍隊迅猛的進擊一下把印軍打蒙了,列陣在西山口上的印度軍人急忙向登陸高地的中國軍人發射榴彈。其似乎想要用炮火將中國軍隊籠罩住,重新奪回高地,炮彈的轟炸聲頓時四起。
  • 56式三稜軍刺是中國第一戰術刀?不,它們才是!
    而三稜軍刺只是一款單一功能刺刀,和美軍的M7一樣,無法劈砍、切割,並不具備當戰術刀的潛質。    上圖:三稜軍刺的刃並不鋒利,不可能勝任戰術刀的  而且,56式三稜軍刺的威力也被一些網文給過分誇大了。
  • 1962年中印戰爭的縮影——看我軍4人如何擊垮印軍一個炮兵營
    毛主席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整個戰場上,我軍陣亡722人,負傷697人,並搗毀了印度新建立的軍事據點;印軍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龐國興、冉福林、王世軍合影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那段英勇歷史……那是對印自衛反擊戰東線戰場,我軍步兵55師主攻西山口
  •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全線崩潰,美大使發給華盛頓的報告充滿絕望
    中央軍委即令西藏、新疆邊防部隊於11月16日繼續分別在東段、西段反擊入侵印軍。中印邊境第二階段的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同時在西山口、瓦弄、裡米金、梅楚卡、都登、班公洛等地區發起反擊。這些地區地勢複雜,海拔高,道路崎嶇,到處是冬天雪地,山巖峭壁,給部隊行軍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 德讓宗追擊戰,28個解放軍狂追印軍千人,擊斃印軍將軍!
    然而就是這7個人,卻硬生生將印軍千人大軍阻截了整整二個半小時,還無一傷亡,看戰史的時候,筆者自己都覺得無比自豪!解放軍簡直都是天兵天將 印軍通過戰鬥,確定我軍人數不多後,隨即採取小部隊牽制,大部隊依然繼續向南狂逃,尖刀班的戰士們只好眼睜睜看著印軍順公路繼續逃竄,戰後,三十二團佔領了德讓宗,但由於後續部隊沒有及時追擊,才被判定為戰鬥計劃沒有完成,儘管如此,解放軍此戰表現出如此強悍的戰力,早已將印軍上下恐怖的恨不得多長几條腿!
  • 我軍主動停火,印軍不服,每天開炮,於是解放軍再揍,這下老實了
    11月14日,印軍在東段瓦弄方向首先向我進攻,第二階段反擊戰鬥打響,按照前指既定部署,第11師開始實施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方向的大縱深遠距離戰役迂迴,奔赴著名的貝利小道。克節朗戰役後,我們一路追擊到了達旺。這時上級指示我們,克節朗勝利以後,印軍是不甘心失敗的,還要再戰,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做好再次戰鬥的準備。
  • 連長白思才:團長,我連已無法突圍,先走一步,請為弟兄們收屍
    新四軍19團4連擔負艱巨任務,願意以全連82人的全副身家性命牽制日軍3000餘人,來換取黨,政,軍領導機關的安全轉移。3月17日黑夜,淮海敵佔區日軍全線出動,搶佔渡口,秘密隱蔽,趁著夜色繼續向中心區域移動。其餘日軍相互策應,連夜南下,企圖首先將我黨,政,軍領導機關合圍在六塘河一帶,然後將我武裝部隊陷入絕境後,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