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懷疑,一個人的強韌得益於環境的磨練,也是這個原因,20世紀相當長的一段風起雲湧的歲月裡,我們看到英雄們耀目的身影噴薄而出。那個大時代創造了他們,他們的事跡也是最值得記敘的。
我記得歐洲有個叫茨威格的作家寫過一本題名《群星閃耀時》的書,書中記載了他們西方世界十幾個平凡或者不平凡的人物,他們可能只是在西方歷史中登場過片刻,但在那一瞬間發出了自身的光芒。對於中國來說,我覺得龐國興正是這樣一個人物,而且是更加勇猛無畏的存在。
一、戰場上初露鋒芒
1962年10月,來自陝西省貧窮農家的22歲青年龐國興,走上了對印反擊戰的戰場。他所在的九連,在襲擊西山口印軍的任務中擔任先鋒。
侵佔此地的除了一個炮兵團,還有印度步兵4師第1第2營,素稱王牌部隊。這批印度軍人曾經在二次大戰的時候隨英國軍隊上過北非戰場,和當時稱霸歐洲的納粹德國軍隊交過手。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讓他們對自己的作戰能力充滿自信。在中國軍隊中有著不少如龐國興般初上戰場的士兵,所以印方聲稱自己將輕而易舉地戰勝這些"娃娃兵"們。
就在印軍以為眼前的所謂"娃娃兵"無法對自己構成威脅的時候,18日晨,九連迅速攻克了印軍嚴密駐防的西山口前方的高地。
中國軍隊迅猛的進擊一下把印軍打蒙了,列陣在西山口上的印度軍人急忙向登陸高地的中國軍人發射榴彈。其似乎想要用炮火將中國軍隊籠罩住,重新奪回高地,炮彈的轟炸聲頓時四起。就在這緊張對弈的時刻,西山口上發射的榴彈炮突然停下了。
九連的戰士們迅速消滅了高地上的剩餘敵人,隨後他們面面相覷,西山口上的印軍,方才被人迅速地打掉了!而出手的正是龐國興和戰友王世軍、冉福林,其實龐國興可不是一般的戰場新手。
二、兩軍之差異
早在登上戰場前,龐國興已經是隊伍中的神槍手,而且有著超過50米的投擲手榴彈紀錄,曾立過兩個三等功。一身本領的他是躊躇滿志地登上戰場。在先前突襲高地的時候,他和王世軍率先登頂,並隨後和冉福林追擊著逃跑的印軍,一路作戰來到了西山口上。在他們的突擊下,炮陣上的敵人丟下武器拔腿逃跑了。三人佔領炮陣,之後,爬上高坡視察敵情,對敵方另一個榴彈炮炮陣發動攻擊,一口氣佔領了第二個炮陣。
有這麼一種說法,解放軍步兵作戰能力的巔峰在60年代前後,經歷過韓戰的作戰經驗融匯進了部隊中,再加之完善的武器配備使軍隊的戰鬥力更勝於前,對印反擊戰正是一次很好的驗證,多次戰鬥中。
首先,中國軍隊在武器上對對手形成了壓制。比如在輕武器上,中國軍人的56式衝鋒鎗、56式半自動步槍除了有效射程稍遜,在射速和精準度上都要強於印軍主要配備的斯登衝鋒鎗、斯特林衝鋒鎗及李·恩菲爾德系列步槍。因而,有時以寡敵眾的時候,火力依然能強於敵人。
其次,通過實際的戰鬥,也可以看出中國軍人的兵員素質和戰鬥意志遠在對手之上。龐國興三人組遊走於敵陣,兩次突襲榴彈炮炮陣機敏且大膽。而敵人不止防衛疏漏,遇襲受挫後,馬上丟棄武器逃離交戰地點。可以說兩軍之間差距明顯。
裝備著一把56式半自動步槍和兩把56式衝鋒鎗,因脫離連隊而失去聯繫的三人,決定以龐國興為組長,繼續深入敵境。以三名孤兵,闖蕩於布置有重火力的敵人陣地,明顯危險重重,其是否還能全身而退讓人捏足了一把汗。
三、面對危機,深入敵境
當三人組奪取了第二個炮陣,在山丘上視察敵情,準備繼續戰鬥的時候,大量敵軍發現並向他們殺了過來。三人只能暫時放棄作戰計劃,退入附近的森林中。
經過先前的戰鬥,現在天已經全亮了,飢腸轆轆的三人組一邊行軍,一邊討論著當下的情況。雖然他們孤兵深入處於險境,但決定主動進擊:如果遇到落單的敵人就直接幹掉對方,如果對方人數眾多,則和他們打遊擊。
要主動進攻就需要離開藏身的地方,稍作休整他們回到了交火地區,而這一出擊很快便遇到了本次行動的最後立功機會。
出了森林後,他們看到公路旁有敵營,即以分散隊形向敵人的方向移動。在有驚無險的擊斃了埋伏在森林裡的敵人哨兵後,他們發現西山頂上的印軍正在跟中方交火。接下來,龐國興又如之前的戰鬥一樣,舉槍擊斃了敵方陣地上的指揮官;使正在作戰的印軍陣腳大亂。之後,在龐國興的調動下,三人組從後方發動襲擊,迅速攻佔了高地。
在另一邊,戰友們驚訝地看到突然湧現並擊潰敵軍的三人,正在高地上向他們揮舞著軍帽。至此,三人組深入敵境15公裡、作戰5次、斃敵7人的孤軍行動圓滿落下序幕。
對印反擊戰戰場上,中國軍人有過許多精彩的作戰場面,龐國興三人組的事跡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這可能是因為其既側面體現了國人作為戰士時的作戰風採,也以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彪悍行徑,讓人們在遠離戰爭的年代裡依然升起遐想。
正如前文所說,我們的心中需要這麼一些前行者來激勵。他們或是不平凡,也或是平凡。學習龐國興的英勇無畏,向他的機敏看齊,未來的我們,將不再畏懼披荊斬棘。
參考文章:1、《九十三事述徵程第七十七集:對印反擊戰的孤膽英雄》,中華英烈網2、《中印輕武器比較系列篇》,東方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