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反擊戰:印軍戲謔對手是娃娃兵,結果指揮官被當場擊斃

2020-12-18 WarOH協虎

無需懷疑,一個人的強韌得益於環境的磨練,也是這個原因,20世紀相當長的一段風起雲湧的歲月裡,我們看到英雄們耀目的身影噴薄而出。那個大時代創造了他們,他們的事跡也是最值得記敘的。

我記得歐洲有個叫茨威格的作家寫過一本題名《群星閃耀時》的書,書中記載了他們西方世界十幾個平凡或者不平凡的人物,他們可能只是在西方歷史中登場過片刻,但在那一瞬間發出了自身的光芒。對於中國來說,我覺得龐國興正是這樣一個人物,而且是更加勇猛無畏的存在。

▲龐國興

一、戰場上初露鋒芒

1962年10月,來自陝西省貧窮農家的22歲青年龐國興,走上了對印反擊戰的戰場。他所在的九連,在襲擊西山口印軍的任務中擔任先鋒。

侵佔此地的除了一個炮兵團,還有印度步兵4師第1第2營,素稱王牌部隊。這批印度軍人曾經在二次大戰的時候隨英國軍隊上過北非戰場,和當時稱霸歐洲的納粹德國軍隊交過手。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讓他們對自己的作戰能力充滿自信。在中國軍隊中有著不少如龐國興般初上戰場的士兵,所以印方聲稱自己將輕而易舉地戰勝這些"娃娃兵"們。

就在印軍以為眼前的所謂"娃娃兵"無法對自己構成威脅的時候,18日晨,九連迅速攻克了印軍嚴密駐防的西山口前方的高地。

中國軍隊迅猛的進擊一下把印軍打蒙了,列陣在西山口上的印度軍人急忙向登陸高地的中國軍人發射榴彈。其似乎想要用炮火將中國軍隊籠罩住,重新奪回高地,炮彈的轟炸聲頓時四起。就在這緊張對弈的時刻,西山口上發射的榴彈炮突然停下了。

九連的戰士們迅速消滅了高地上的剩餘敵人,隨後他們面面相覷,西山口上的印軍,方才被人迅速地打掉了!而出手的正是龐國興和戰友王世軍、冉福林,其實龐國興可不是一般的戰場新手。

二、兩軍之差異

早在登上戰場前,龐國興已經是隊伍中的神槍手,而且有著超過50米的投擲手榴彈紀錄,曾立過兩個三等功。一身本領的他是躊躇滿志地登上戰場。在先前突襲高地的時候,他和王世軍率先登頂,並隨後和冉福林追擊著逃跑的印軍,一路作戰來到了西山口上。在他們的突擊下,炮陣上的敵人丟下武器拔腿逃跑了。三人佔領炮陣,之後,爬上高坡視察敵情,對敵方另一個榴彈炮炮陣發動攻擊,一口氣佔領了第二個炮陣。

有這麼一種說法,解放軍步兵作戰能力的巔峰在60年代前後,經歷過韓戰的作戰經驗融匯進了部隊中,再加之完善的武器配備使軍隊的戰鬥力更勝於前,對印反擊戰正是一次很好的驗證,多次戰鬥中。

首先,中國軍隊在武器上對對手形成了壓制。比如在輕武器上,中國軍人的56式衝鋒鎗、56式半自動步槍除了有效射程稍遜,在射速和精準度上都要強於印軍主要配備的斯登衝鋒鎗、斯特林衝鋒鎗及李·恩菲爾德系列步槍。因而,有時以寡敵眾的時候,火力依然能強於敵人。

▲手持斯登衝鋒鎗的士兵

其次,通過實際的戰鬥,也可以看出中國軍人的兵員素質和戰鬥意志遠在對手之上。龐國興三人組遊走於敵陣,兩次突襲榴彈炮炮陣機敏且大膽。而敵人不止防衛疏漏,遇襲受挫後,馬上丟棄武器逃離交戰地點。可以說兩軍之間差距明顯。

裝備著一把56式半自動步槍和兩把56式衝鋒鎗,因脫離連隊而失去聯繫的三人,決定以龐國興為組長,繼續深入敵境。以三名孤兵,闖蕩於布置有重火力的敵人陣地,明顯危險重重,其是否還能全身而退讓人捏足了一把汗。

三、面對危機,深入敵境

當三人組奪取了第二個炮陣,在山丘上視察敵情,準備繼續戰鬥的時候,大量敵軍發現並向他們殺了過來。三人只能暫時放棄作戰計劃,退入附近的森林中。

經過先前的戰鬥,現在天已經全亮了,飢腸轆轆的三人組一邊行軍,一邊討論著當下的情況。雖然他們孤兵深入處於險境,但決定主動進擊:如果遇到落單的敵人就直接幹掉對方,如果對方人數眾多,則和他們打遊擊。

▲龐國興三人組

要主動進攻就需要離開藏身的地方,稍作休整他們回到了交火地區,而這一出擊很快便遇到了本次行動的最後立功機會。

出了森林後,他們看到公路旁有敵營,即以分散隊形向敵人的方向移動。在有驚無險的擊斃了埋伏在森林裡的敵人哨兵後,他們發現西山頂上的印軍正在跟中方交火。接下來,龐國興又如之前的戰鬥一樣,舉槍擊斃了敵方陣地上的指揮官;使正在作戰的印軍陣腳大亂。之後,在龐國興的調動下,三人組從後方發動襲擊,迅速攻佔了高地。

在另一邊,戰友們驚訝地看到突然湧現並擊潰敵軍的三人,正在高地上向他們揮舞著軍帽。至此,三人組深入敵境15公裡、作戰5次、斃敵7人的孤軍行動圓滿落下序幕。

對印反擊戰戰場上,中國軍人有過許多精彩的作戰場面,龐國興三人組的事跡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這可能是因為其既側面體現了國人作為戰士時的作戰風採,也以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彪悍行徑,讓人們在遠離戰爭的年代裡依然升起遐想。

正如前文所說,我們的心中需要這麼一些前行者來激勵。他們或是不平凡,也或是平凡。學習龐國興的英勇無畏,向他的機敏看齊,未來的我們,將不再畏懼披荊斬棘。

參考文章:1、《九十三事述徵程第七十七集:對印反擊戰的孤膽英雄》,中華英烈網2、《中印輕武器比較系列篇》,東方新觀察

相關焦點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橫掃印軍,打出50年和平!
    被印度步步緊逼,中國別無他法,在1962年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打響的時候,中國內憂外患,情況很不樂觀,但解放軍不負眾望,贏得了這場戰爭,狠狠教訓了印度,在軍事和政治上給了印度沉重的一擊,在今天這段歷史無疑是很寶貴的經驗,很有借鑑意義。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犧牲的最高軍官是什麼級別?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犧牲的最高軍官是什麼級別? 他叫李白石。是一名營長。 事情是這樣的 1962年11月19日中午,我步兵某團三營營長李白石帶領部隊從邦迪拉沿公路追擊一路逃竄的印軍。
  • 1962年中印戰爭的縮影——看我軍4人如何擊垮印軍一個炮兵營
    1962年9月20日,印方軍隊更是越過「麥克馬洪線」,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進攻。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爆發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也引出了毛主席的那句名言:「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印度為什麼搞我們。」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中國速戰速勝的原因
    文/尚勸餘1962年10月20日,中國邊防部隊對印度軍隊發起了全面自衛反擊戰,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於11月20日閃電般地抵達中印傳統習慣線。中國軍隊的進攻如此犀利神速,令世人驚嘆。那麼,中國速戰速勝的原因究竟何在?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速勝的原因,也就是印度速敗的原因。因此,中印學界從中印兩方面對此進行了解析。
  • 對印自衛反擊戰:1962年發生的那場戰爭,讓印度的國際地位不復存在
    自1951年開始,印度以為中國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朝鮮戰場,就以麥克馬洪線為由,一直蠶食中國領土,到1959年、1960年時小動作更是達到了頂峰,印度以為中國還未從上一場戰爭損耗中恢復過來,想抓緊佔便宜。
  • 1962年中印將領對決:「印度戰神」梅農,遇到「現代孫武」劉伯承
    1962年對印反擊戰著名英模群體「陽延安班」塑像 有人說,1962年的中國,是內外困難重重 1962年11月12日,北京下達再殲滅印軍3至4個旅的任務。 第二階段反擊,主戰地點在達旺至西山口、邦迪拉方向。印軍在達旺河南岸至提斯浦爾1.5萬人,一字長蛇陣沿公路兩側縱深梯次配備,劉伯承元帥指出印軍部署特點「銅頭、錫尾、背緊、腹松」,我軍戰術「打頭、切尾、斬腰、剖腹」,實施大縱深迂迴,多路穿插分割,將敵人各個殲滅。
  • 印軍1962年潰敗,尼赫魯乞求美國軍援,民眾發中文教材等待接管
    最終為1962年兩國邊境線徹底爆發衝突埋下伏筆。叫囂印軍轉眼變成大潰敗印度邊境軍隊可謂是兵精糧足,武器裝備也是接受不少西方新式武器。1962年10月2日正值我國慶期間,尼赫魯大言不慚叫囂以軍事力量將中國軍隊從爭議邊境地帶清除掉。
  • 中印邊境反擊戰:印軍號稱王牌的第七旅,不到一天被我軍全殲
    1962年10月20日,在中印邊境海拔3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麓,中國邊防部隊向入侵的印度軍隊發起進攻,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保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第一次實施邊境自衛反擊戰。消息傳到新德裡,印度朝野震動,當天印度國防部長梅農被記者追問:「在哪裡可以抵擋住中國軍隊的進攻」?
  • 1962年對印反擊戰中,中印陣亡的最高軍官各是什麼級別?
    導言1962年的對印作戰,是中國做出了長期權衡後的決定,也算了忍了幾年了,當時我方對印軍沒有底數,所以後期作了周密的準備。當時戰士們在戰場上總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並且受到了毛澤東的大加讚賞。
  • 德讓宗追擊戰,28個解放軍狂追印軍千人,擊斃印軍將軍!
    這絕對不是解放軍戰鬥力不行,原因說出來都有點不好意思,因為阻擊印軍步兵第四師的解放軍,人數只有7個人。 然而就是這7個人,卻硬生生將印軍千人大軍阻截了整整二個半小時,還無一傷亡,看戰史的時候,筆者自己都覺得無比自豪!
  • 印軍特種部隊遭遇伏擊,副營長被當場擊斃,7名士兵負重傷
    據印度新德裡電視臺近日消息,印軍眼鏡蛇特種部隊在查蒂斯加爾邦蘇克馬縣遭到當地遊擊隊伏擊,印軍的尼廷·巴萊拉奧少校被當場擊斃,另外有7名士兵身負重傷。 印軍特種部隊遭遇伏擊戰 遭遇伏擊的是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所屬的眼鏡蛇特種部隊第206營,尼廷 巴萊拉奧少校是該營的副營長。他們是在相應的地區執行清剿和巡邏任務時遭到當地遊擊隊伏擊的。伏擊的武器包括火箭彈和機槍,火力十分兇猛。因為事發突然,倉促應戰的印軍特種兵小隊損失慘重。
  •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一戰打出國威,給我們留下了哪些財產
    在對印自衛反擊戰前,印度已經多次越過中印邊境並逐步侵犯中國領土。雖然中印展開多次協商交涉,但都無疾而終。後來衝突擴大,兩國邊防軍更是展開激烈交火。忍無可忍、無需再忍。1962年,中國決定對印展開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只持續了不到半年,但對兩國都意義重大,更是給中國留下了寶貴的財產。
  •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全線崩潰,美大使發給華盛頓的報告充滿絕望
    1962年11月16日,第一階段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結束,在我軍成功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等地區的部分領土,殲滅印軍精銳部隊第七旅,俘虜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及其部下後。中方建議雙方和解,避免大規模衝突,各自從實際控制線往後撤軍,脫離接觸,這時印度方面自以為真正的戰爭還未打響。
  • 1962年中印開戰,我軍獲勝後主動後撤40裡,蔣介石不理解
    1962年10月18日,印軍總參謀部下令全面攻擊! 印軍數百門火炮打出的數萬發炮彈飛向中國的土地——邊防哨所。印方悍然挑起了大規模侵蝕我國領土的戰爭。
  • 1962年印軍潰敗之際,我軍距新德裡僅三百公裡,為何宣布停火
    馬克斯維爾所描述的就是1962年的中印自衛反擊戰。1962年10月17日印軍首先挑釁,10月20日我軍發起全線反擊。11月20日我軍就把印軍打回到1959年9月7日實際控制線以南。此時,在印軍潰敗之際,勢如破竹的解放軍已經距新德裡僅三百公裡。然而11月21日零時,指揮部卻命令,宣布我軍停火撤退。
  • 1962年中印戰爭——4萬解放軍擊敗30萬印軍
    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在西山口至邦迪拉方向,我軍根據印軍布勢特點,以部分兵力反擊西山口,打敵之頭;以部分兵從兩翼夾擊申隔宗、略馬東,擊敵背腹;另以部分兵力實施遠距離、大縱深的迂迴、直插德讓宗、邦迪拉之間,斷敵退路。這樣,便形成了對西山口、德讓宗地區之敵的多路向心合擊,經1天激戰,我軍佔領西山口、德讓宗、申隔宗,殲滅印軍一部。19日,佔領邦迫拉,並於略馬東地區圍殲近千名逃敵。
  • 解放軍這支部隊參加反擊戰,殲滅印軍一個王牌旅2100多人
    1962年11月,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進入第二階段。印軍丟失克節朗地區和重鎮達旺後,不甘心失敗,又積極調兵遣將,將又一個號稱王牌部隊的印軍第62旅部署在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地區,企圖發動新的進攻,奪回所謂「失地」。 根據形勢發展,軍委指示解放軍西藏軍區部隊再次對印軍發起反擊,爭取更大戰果。
  • 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缺吃少穿的中國軍隊,是如何戰勝印度的?
    ▲中印戰爭路線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便是在後勤物資保障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憑藉優於敵軍的意志與鬥志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驅逐了入侵者。那麼當時的後勤保障狀況到底如何?我軍又是如何取得戰爭勝利的呢?
  • 1962年中印戰爭,雙方力量損失幾何?印度的損失好慘!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 1962年的中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首都,印度有多慘?印邊境戰爭,中方稱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國打這場戰爭與抗美援朝類似,同樣都是在國內局面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