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擁有多達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廣闊陸地疆域,而作為一個經歷過悠久歲月的文明古國,許多如今的"外國"在歷史上都曾經受到我國的管轄和統治。舉例來說,現在的朝鮮半島北部就曾經被漢武帝設置樂浪、玄菟等"漢四郡"來進行管理。除此之外,如今位於我國南方的近鄰越南也曾經有一大部分地區是中原王朝的領地。
如今,越南是中南半島乃至整個東南亞範圍內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也擁有在法國殖民者的影響下已經拼音化的文字"國語字"。不過,歷史上的越南曾經長期使用漢字和脫胎於漢字的"喃字",可見其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之深。那麼,曾經是中國一部分的越南,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獨立,慢慢地成為了如今的"外國"呢?
越南境內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痕跡,而在傳說當中,越南最早的王朝是由神農氏的後代鴻龐氏所建立的。鴻龐氏生下了貉龍君,而貉龍君的兒子雄王則建立了一個名叫"文郎"的國家。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秦國南下攻滅了古蜀國,而蜀國的末代王子蜀泮則帶領族人一路南下消滅文郎,建立了甌雒國。文郎、甌雒便是越南古代國家的雛形。
後來,秦始皇一統六國,並將南方的百越之地也納入了帝國的統治當中,如今越南北部的一些地方就在那時被劃入了始皇帝所設立的象郡。秦末天下陷入動蕩,本是秦將的趙佗趁機建立南越國,並將包括越南中北部在內的大片區域都納入了統治範圍中。漢武帝消滅南越國後,在越南中北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便於管轄。
東漢末年,佔族人區連殺死象林縣令,率領數千族人宣布獨立,並建立了奉婆羅門教為國教的林邑國。南北朝時,林邑迫於劉宋強大的國力向其表示臣服,而隋朝大業年間,林邑國被隋將劉方所滅,隋煬帝在此設置了林邑等郡,宣告了越南中北部回歸中原王朝統治。唐朝時,因為安南都護府的設立,越南中北部得到了"安南"的名稱,而隨著唐朝走向滅亡,安南也開始不安分了起來。
後晉天福三年(938),安南地區的軍閥吳權率軍擊敗南漢,並於次年正式稱王,宣布建立吳朝,這被認為是越南脫離中國之始。吳權死後,安南地區陷入了地方豪強割據混戰的局面,史稱"十二使君之亂"。在亂世當中,丁部領脫穎而出,他統一各部,建立了越南地區從中國正式獨立出之後的第一個封建王朝——丁朝。
自丁朝開始,越南地區開始長期以藩屬國的身份對中國稱臣納貢,不過,越南的歷朝統治者都是對外稱臣,對內依舊以皇帝自居,這種現象史稱"外王內帝"。或許是因為治理起來確實麻煩,且得不償失,不管是宋朝還是熱衷於開疆拓土的元朝都接受了越南的臣服。唯一的變數發生在明成祖永樂年間,當時統治越南的陳朝遭外戚胡氏篡權,明朝廷出兵推翻胡氏政權後,順便就在越南設置了郡縣,開始了新一輪的直接統治。
可惜的是,隨著成祖的去世,越南豪紳黎利趁機發動了長達十年的抗明戰爭,並在逼迫宣宗退兵後建立了"後黎朝",讓越南重新恢復了獨立。此後的三百多年裡,後黎朝一直統治著越南一帶,直至阮惠三兄弟橫空出世,建立了西山朝,並滅亡了後黎朝。沒過多久,又一方勢力加入到了混亂的戰局當中,那便是法國殖民者。
法國人扶持了曾是後黎朝時望族的阮氏家族子弟阮福映,並助其滅亡西山朝,建立了阮朝。嘉慶八年(1803),阮福映遣使向清政府請求更改國號為"南越",但南越在歷史上曾統治包含兩廣在內的大片土地,嘉慶帝認為此名不妥,於是將南越顛倒過來,改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這也是越南之名的由來。
十九世紀中葉,法國殖民者開始了對越南的侵略,而作為宗主國的清朝儘管派出軍隊進行抵抗,但最終還是沒能勝過掌握先進武器的法軍。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朝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這導致了後者直接淪為了法國的殖民地。此後,法國人對越南進行了一系列殖民統治,如逼迫其人民改用拼音文字,棄用漢字、喃字等。
綜上所述,越南是在一次次的獨立和反抗戰爭當中擺脫了古代中國對其的直接統治,改為了以藩屬國的姿態稱臣納貢。後來,其又因為侵略者的殖民統治而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與曾經的宗主國漸行漸遠,這才成為了如今的"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