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入黔始祖王元開系兌齋支系宗譜大綱

2021-02-13 王姓王氏

在古代是彰顯王族身份的姓氏,起源於洛陽、開封、淇縣、衛輝,目前人口數量位居百家姓排行榜榜首。僅源於開封三槐堂的王姓人就戰全國王姓人口的近一半。

三槐王氏入黔始祖王元開系兌齋支系宗譜大綱

王字培

   震齋祖後裔,黔北王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震齋祖系族譜》主編。

王思德

   艮齋祖後裔,《艮齋祖系族譜》主編,黔北王氏文化研究會會員。

王盛坤

    震齋祖後裔,《震齋祖系金堂支系族譜》主編。

王明(王樹明)

   兌齋祖後裔,《第八房兌齋系族譜》編委主任、主編、執行編輯。

古人云: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乾坤位定,萬物滋生,海陸動植皆有所本。人類演化自有其序,文明大進,族有姓氏;繁衍生息,代代相傳;沒有譜牒之修,何以尋根索源?凡以姓氏之家,必尋其祖;各理其源,各修祖譜、文牒,各續倫常尊卑。使天下百姓,繁而不亂、井然有序。此乃整修族譜之功,信其然。人為萬物之靈,其別於異類者,此亦其一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追根溯源、尋根問祖的傳統,體現了華夏兒女的民族自尊、歷史自重和文化自信。這種傳統有許許多多的表現,其中一項就是對姓氏文化的重視。在中國,姓氏不僅是社會成員稱呼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標明家族來源和血緣關係的一種文字符號;不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與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緊密相連。

     我王姓氏族,其來有自、淵源流長。考其源出於周裔,本姬姓,為周靈王太子姬晉。因其直諫被貶,避周難於山西太原,時人稱其一家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氏。進入秦漢姓氏合一,其後裔便由「王氏」轉化為「王」姓。子孫之眾世代更變,各相遷徙,支系紛繁。王姓共分21郡,定著三房,曰: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京兆王氏。我族隸屬太原郡。

     據史冊所載,新唐書宰相世系所記,東周靈王(公元前571年—公元前545年)太子晉因直諫廢為庶人,次子貴繼位,是為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0年)。晉見廢,易名子喬,遊伊、洛間,登蒿高山,三十餘年後七月七日駕白鶴飛天。晉子宗敬為周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此王為姓。八世孫錯,為魏將軍。十一世孫媳為魏司寇。十五世孫剪、剪之子賁俱為秦大將,父子先後滅趙、魏、楚、齊,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厥功至偉。賁子裔為十七世秦武成侯,生二子元、威,長子元避秦末亂遷山東琅琊,後遷臨沂,是為「琅琊王氏」其後有東漢王敦、王導、王羲之、王徽之、王獻之、前秦王猛等名人輩出。

     裔公次子威,西漢揚州刺史。二十四世孫霸,字儒仲,居太原晉陽,有清節。王莽篡位(公元9年—公元24年)棄冠帶,絕交官吏。東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建武中,數徵尚書等積,不就,隱居守志。是為「太原王氏」,被看為太原王氏立祠開族的第一始祖。

     霸公居太原,孫子繁衍,頗多顯赫。其二十世孫澤,字季道,東漢雁門太守。二十一世孫昶,字文舒,魏司空、京陵穆侯。二十六世孫坦之,字文度,晉左衛將軍、藍田獻侯。二十九世孫慧龍,北魏寧南將軍、長北穆侯。三十世孫寶興,北魏龍驤將軍。三十一世孫瓊,字世珍,北魏鎮東將軍,生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先後任北魏賀門侍郎、大中大夫、司馬等職,號「四房王氏」,令譽滿太原,聲望震中州。其後有隋之王通(唐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之師)、唐之王勃、王翰、王之煥、王昌齡、王維等名人輩出。

   至隋代王霸後裔王言,曾一遷居山東大名府莘縣,史稱王言為莘縣王氏開基始祖。莘縣王氏興於王徹(狀元魁首)鼎盛於第四代王旦兄弟。此後,即以三槐王氏取代莘縣王氏之名而著稱於世。

    王徹之子王佑,字景叔(公元924年生),為我氏遠祖。曾顯於漢周之際,入宋後,歷代太祖、太宗官知理察院、進兵部侍郞,布仁澤於海內,揚德聲於化外,文忠武孝,天下望以為相。而佑公卒以直道,不容於時,退居林下,領孫自娛。自度人定必能勝天,積善定有餘慶。嘗手植三槐於庭前,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果然,其子王旦真的官至宰相,進住太保,居三公之首。三世素,官拜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出入將帥三十餘年,晚年隱居太原,樂施善舍,屢濟於民,而不圖報,修德至於子孫。宋元明清各朝,王佑之後代均有英才俊傑復出。我王氏繁榮發達,皆受拜祖宗恩德,為紀念先祖王佑,遂稱我族為「三槐王氏」宗祠為「三槐堂」。

    至北宋王佑後裔王元開,入黔始祖,字民康。領兵大敗雲貴叛逆,戰陣有功,特授渝州提督總戎,次年為火烈荊州(今習水土城)之蠻夷平叛,元開祖奉命率八子南徵,因之入播。娶馬氏,繼楊氏、劉氏,子九:乾齋、坎齋、艮齋、震齋、巽齋、離齋、坤齋、兌齋、晟齋。(晟齋過繼元佑為嗣),前八子為元開祖入播小八房(艮齋祖後裔稱中八房)。墓葬於今貴州省桐梓縣松坎鎮三元壩 櫃巖(水龍巖)。

衍派始祖王翦

  衍派頻陽祖地行,

  翦公三代仰威名。

  智平六國圓秦夢,

  德被來昆百世榮。

 琅琊始祖王元

琅琊祖地訪皋虞,漢載王元避此隅。

立族臨沂成首望,百人拜相世間無。

太原始祖王威

太原祖地拜王威,

刺史揚州德望歸。

祁縣晉陽綿胄裔,

孫枝猶向盛唐揮。

三槐始祖王祐

三槐祖地溯莘城,

堂號煌煌出汴京。

樹比公候陰德報,

千秋王祐著賢名。


籍隸長安襲舊員,二陵風雲出秦川。

徂cú徵西蜀辭家國,掃蕩南坪入遠天。

險涉蠶叢山粉黛dài,夷臨竹節水潺chán湲。

漫雲卜吉鍾靈秀,欲報君恩待後賢。

王氏宗祠

王氏宗親聯誼會合影

江西江南姬吾家, 

小溪羅漢長善芽。

桐邑南坪及竹瓦, 

遵義白田撻捅丫。

渝州三塊同柑垇, 

毛壩五岔分績麻。

高山王村七裡坎, 

共屬元祖九支花。

           九子九房、世系排行

王氏老排行:福、榮、千、應、錡、元、齋、恭、太(正)


      回居在習水縣儒(銅鼓)溪和徙遵義鴨溪房排行(天弼祖與天鎮祖乃同胞兄弟,天弼祖房情因老譜被焚。把上20 字輩不明之處字派「汝其仕思德,正茂克昌明」更為「汝其仕高朝,懷廷茂乃修」。修字乾佐二十代世孫。從家字起按新議字輩取名。)元開祖第二代起,含第二代。

老譜傳下:乾蔭爵永天遙景士紹瑜

    汝其仕思德正茂克昌明

王正容編:家國文化遠慰起耀光前

      晉槐洪鐘憲世朝理學全

王仕勳編:承先倫尚志大振爾鴻

王倫昌編:安定守宗室富貴映榮華

      英豪發萬代聖勇照賢雄

王建昌編:千秋謹銘記忠孝誠智義


生二子:長子謙恭,次子讓恭

謙恭房字輩20字:

興舜朝志仲,文才定安邦。

國正明自新,五福發三槐。

讓恭房(綦江打通)20字輩:

先朝奕顯宗,永守紹榮昌。

萬國文明盛,三槐正大廷。

讓恭房還有30字輩:(王朝君註明:這30字是他們的排行,從王元開一世祖起,到王承高為第七代排行起。)

承玉芝士光,清明廷有昌。

登朝開文運,國正子大邦。

洪宗永萬發,家安世澤長。

      另,排行:榮正先光國,文運再朝庭。傳承順序:王元開1-王坎齋2-(王謙恭3)王讓恭3   ...(中間斷代,所列均為直系世系)-王瓊12-(王榮鳳13)王榮爵13-(王正綱14)(王正乾14)王正坤14(王正林14)(王正郎14)(王正品14)-王福先15-王光林16-王國春17-(王文欽18)(王文陞cú18)(王文富18)王文江18-(王運燦19)(王運福19)王運祿-王星(再)才20.(據王星才介紹:譜書在抗戰期間,放在山洞裡面腐爛了,資料待考)


艮齋祖桐梓新站房排行

(按:小八房第三房,桐梓稱中八房。因桐梓輔、佑祖二房各有四子,合稱下八房。):

王元開(為第一代)→艮齋→良恭→太顯→輔、佑以下11 世(代)

後,即第16 代起,共56 字:

(一)、全族通用排行:(元開祖第16代起,含第16代)

廷尚正大家守良,永為定智應榮昌。

尊敬先代有餘緒,世澤遠昭慶發祥。(「尊敬」83 年本為「克思」)

恩德宏寬英賢起,槐葉挺青盛茂強。

科第雲集真明秀,義布南國立華邦。

(二)、下八房之第五房即

燁祖下文炳祖房排行(56 字):(元開祖第7代起,含第7代)

  安曰正大家必興,同源定智體宗承。

  尊敬照本循其緒,世澤遠長裕後昆。

  恩美福康英賢起,槐葉挺青顯高登。

  科舉雲集真明亮,義勇全能立華君。

(三)、堰潭坎世系排行:

(按:根據習水縣政協王運泰所纂手寫家譜所錄,從其譜看,該房屬小八房艮齋祖即桐梓房,黔省落業(元開祖第15代起,含第15代)

   常朝文發萬,國正運永興。

   嘉維濟賢德,昆仲啟承先。

   恩威銘世澤,智慧效忠堅。

   昭遠超渝越,顯必瑞華延。

(四)、文才祖落業點燈山字輩《二十四字,元開祖第七代起,含第七代》

文時芝單,洪沛元國、汝朝,遠宗明思安,全廉發大昌,永顯世榮芳。

(五)、王可愛遷遵義縣西坪鎮王家塘。為西坪王家塘第一世始祖,後另立字輩排行如下:《二十四字,元開祖第十代起,含第十代》

   可啟正國雄   仕廷清時中;

   光遠家興振   倍本永昌隆;


震齋祖名陽,諱智後派各房排行

    壹、長房排行:(42 字)邇恭,字彥金。

(一)(今圖書壩,明山祖)排行:(此房以元開祖為第一代起)

元齋恭淳效明義,良綱兆臣玉遠維。

志其明儒大運超先,克承宗緒道同然。

(玉)

光前自有本源在,萬世錫昌祖德傳。

(1983 年增加如下):

鵠航清宇規恆久,姬胄zhòu繁榮根枝強。

千古功德開史冊,億傾家園徑廣長。

2010 年7 月2 日電話與王緒先核對(竹山祖輩排)如下:

 元齋恭太效,竹統月福邦。

 鰲áo鑾luán賢子文,世紹升明緒。

 欽成顯耀宗,榮修昭澤茂。

 德勝永興隆。

(按:以上各房字輩詩句, 震齋祖之長房起自「元」字,即元開祖,2~3 房起自「陽」字

即王陽祖,即「齋」字輩。在討論輩行時,應注意詩句起至何字,即何位先祖之輩行,然

後統一到「恭」字或「彥」字起順數即可。)

(二)(今馬蝗壩房,王表祖)排行:

 元齋恭淳效表明義,玉茂朝君正永文。

 武隆

 青映 儒大運超先, 克承宗緒道同然。

 光前自有本源在,萬世錫昌祖德傳。

   據1984 年正月,徙遵義14 代裔孫王維通所纂zuǎn譜載:邇恭、通恭、居恭、變恭。邇恭生太淳,至8 世良壽祖生綱、紀、經、緯、紞、紹六子,9 世朝綱祖,後裔分支於高橋、高石坎、莊忠、新舟等地。其排行前20 字為:(即從元開祖第10 世起,含第10代:)

  朝世仕輝同,登源光正啟。

  永遠成維學,時德運泰宗。

1984 年新編40字,接以上20 字:

  太原發三槐,忠孝培丹青。

  世澤賢林茂,宏才德乾坤。

  文武興祖繼,富貴福萬春。

  昌邦承為相,禹熙隆傳廷。

     但當中「世」「德」兩字與前20 字的「世」「德」字相重複。新增排行切忌與前排行相重複。

(三)土城小壩甕溪溝房排行:

  弘元曰儒志,德澤振家聲。

  克紹昌隆繼,輝緒永明倫。

  文先均守植,庭蔭譽林珍。 

  繁盛材全美。培成建本根。

  銀開聯桂復,乾裕啟蘭芬。 

  萬代榮宗祖,尚義同懷仁。

(四)土城、清池房(1983 年編)

 元齋恭廷紹妙,     祿永琚朝邦。

 金坤承縮肇zhào(繼芳),仕子奇京洪(庭登文鵬沛).

 元之成茂盛,       應德政國先。

(五)上層壩、大同房(1983 年編)

  元齋恭廷紹妙,祿永琚朝邦。

  金坤承繼芳,  位玉永廷(天/汝/紹/元)

  世子德明光,  光宗躍祖德。

(六)仁懷市合馬鎮自由村生基坳房排行

(1 震齋→2 邇恭→3 太淳→4 王效、王表祖起。元開祖第五代起,含第五代。現後裔分布在金沙、仁懷、遵義、習水等地。)

 (表)明星佐洪,  文宗(單名)起開。

 世代育民才,       新恩昭吉慶。

 德澤振朝廷,       忠孝傳家遠。

 承先富貴隆,       榮華天喜勝。

 永享萬年春。   

貳、二房排行:通恭,字彥銀。太乾落於綦江

叄、三房排行:(註:原本僅前20 字,後增補至60 字)

 (一)居恭,字彥珍(大榜房排行從王陽祖起)

陽彥廷紹琰,妙學朝幫墊。  

鑾天在亨永, 繼先祖啟佑。

雲開 (明亮/忠厚)儒名憲,世澤棟梁長。

仁道生富貴,重義治平安。

孝順福成海,  慈收壽南江。

有君能守正, 崇德萬代香。

肆、四房排行:變恭,字彥玉。

一、(1)鰲祖後脈派:錄曰:(按:民國九年發衡所編本為:)

 陽彥廷紹妙,    祿永琚jū朝邦。

 鰲(墊)鑾賢子文,世紹升明緒。

 欽臣顯耀宗,    榮修昭澤茂。

2)原復興場房排行:

  陽彥廷紹妙,祿永居朝邦(謨鑾)

  吉存天在國,啟發文學字。

  崇儒身貴顯,忠孝志純良。

(3)(按:後因在鑾之子:天祿遷復興水西壩(又名老房子)落業,王崇銞ní,號宗吾,從「天」起即「陽」祖後13 代起,新編排行如下:)

  天仁昌玉良,崇文學自彰。

  福田年登大,志道士行芳。

  勝德春山木,名成水月光。 

  詩書傳世系,孝友振綱常。

  謹慎一身樂,謙和百世康。

  有恆勳正廣,積善嗣彌強。

  晉代遺徽遠,槐堂繼澤長。

  敦宗能敬祖,永久得禎祥。

(4)欽祖後排行:(按:陽彥廷紹妙,祿永居「朝邦」即9 世起)

  朝邦鑾天,mào仕政榮先。 金升洪福大,名義(利)起有元。

(按:以上(1)、(2)、(3)資料來源於關坪王福超保存譜內增補內容)

  遵義縣三合鎮房排行:(按:第12 代起)

  周登秉宏仕,天方國正開。

  文子成章一,元朝延永應。

  邦大力光明,萬世昌茂盛。

(5)猴子灣、陽臺灣、新屋基、染房排行:

  陽彥廷紹妙,祿永居朝邦。

  吉存天在國,啟發文字章。

  崇儒身貴顯,忠孝志純良。

(二)桐梓縣木瓜鎮南英臺房排行:

(1)原排行:

  世之國正中,朝庭萬代興。

  在德天家順,永福道長春。

(2)2012 年8 月16 日新增排行:

  安定承先繼,光明守太原。

  鳳啟登遠大,惟尊昌前運。

  文慶方吉祥,澤義兆京益,

  紫懷璧青禹,榮華富貴茂。


巽齋祖遵義白田壩排行

(一)、遵義房排行:諱信,生子王文恭,配穆氏生四子:長子王子禹、次子王太員、三子王子亨、四子王太亨           

1、原排行詩句:(元開祖第5代起,含第5代)

  子廷一正之,世言從木明。

  朝起文元永,錫國恩家慶。

2、1987 年新增排行詩句(接「慶」字)

  魯晉延西豫,蜀遵綏懷桐。

  坪臺源周寺,淵遠共榮宗。

(二)、赤水市官渡鎮房排行:

    民國三十七年(1948 年)所纂譜和2003 年王相福所撰《續新譜序言》「元開59 代→巽齋60 代→太員(元)太亨61 代→王安62代→文玉68 代→之試69 代→陽裔70 代→王英、浚、堯、舜、浩、鳳71 代」推之,以元開為1 代→巽齋2 代→太員(元)太亨3 代→王安4 代→5 代→6 代→7 代→8 代→9 代→10 文玉→之試11 代→陽裔12 代王英(等6 子)13 代。該排行從14 代起有24 字,2003 年增譜再增24 字,「世」字14 代起排行:(元開祖第14代起,含第14代)

  世廷元永正起,相維家國光昌。

  書中方得富貴,先進清華大學。

2003 年新增排行:

  繼修文成泰運,克紹顯宦槐堂。

  立志利民遠慶,茂發再萬年紅。


     老譜詩曰——周朝皇王本姓姬,改姬立姓造華遺。周降太子管朝地,更名王遂世不移。虎振家聲傳後裔,中華各地創業基。吾身鞏固宗支體,人之大倫一戍衣。昭格列祖承先緒,萬姓沾纓慶有餘。老人傳述:我們是從遵義府仁懷縣小溪裡四甲(今習水縣溫水鎮)地名豬兒口來的,是嘉慶年遷到貴州安順的。字輩排行上面是:元,離,世,太,福,恆,志,俸,國,正。從下幾代記不清。遷往貴州安順現以十一代人了,下面字排,子,朝,宗,應,善,術,志,倫,孟,先,科,光,照,乾,營:詩:洩,表。德。配,天,庭,立,大,功,電話:13885362142(倫學  安順市鎮寧縣龍宮風景區) 


坤齋祖高山王村房排行

(一)、今赤水官渡房排行(王村,今赤水市之稱包貢溪、七裡坎、纏溪、長沙、石筍、李置壩等)元開→坤齋→玖恭後起(即元開祖第4 代起,含第4代):

  道守表茂林,君世傑衍修。

  玉明洪儒文,金清秀仕開。

  欲紹槐堂盛,宜學桂之榮。

  克純其祖武,能敬以成仁。

  方可為賢智,作賓於大廷。

(二)、今習水縣程寨鄉石門房(高山)房排行:(王福→天榮→千三→應齋→錡→元開→齋→恭→道→彭(守)12 代以下起):(即元開祖第7代起,含第7代)

可茂伯臣在,仕於鴻曰朝。

學應乾坤奠,金倫世代清。

榮佑永福祖,安邦定太平。

啟賢明顯耀,仁義禮智興。


元開祖平叛播州後,命其第八子兌齋祖負責鎮守習水縣溫水鎮。

過房給元開祖之第元佑祖)晟齋祖裔遷移在遵義董公寺、遵義高坪等地

第九房晟齋祖的字輩排行:(即元開祖第6代起,含第6代)

可應登再思,   新世佔大嘉。

永遠進朝廷,   安幫能定國。

忠良正道本,   孝悌啟文光。

順天必振興,   厚生福祿全。

三槐德傑品,   以保萬代輝。

▲   四川江津千一祖後裔排行

 江津市千一祖之裔於2006 年修譜時統一至26 世起排行:

 忠孝存江緒,和聲兆福祥。肇修勤作述,從孔顯安良。

 理勝斯知重,品高宜用剛。英才徵善育,恩紀遂鹹昌。

(按:據該譜所述,清·光緒續譜時即發現該族世系混亂,為糾正此問題,在「忠」字輩前特加「如、其、達、貞」四字過渡到統一的排行上來。曾任江津縣副縣長、縣委副書記的王貞培疾呼:採取族名(排行)以記錄世系,號名以尊重個人用名的自由。編者支持此主張。)

▲始祖入籍四川內江,移遷貴州。落業遵義縣石板鎮金山村斑鳩井:(金沙縣源村鄉巖底村毛慄堡 王天壽系等支。編者分析:此房應該是元開祖系第四房震齋祖後裔)   

 輩排:是成洞之王,維國正忠良。懷天應世遠,永在朝廷光。

▲始祖三兄弟遷移至貴州省遵義火石壩:其中一支落業於貴州省金沙縣源村鎮聯中村墳臺。

老字輩排行:汝文金詳仕,其正單朝順。應興福世昌,…

▲  王廷貴祖落業於貴州遵義府西鄉天旺裡九甲地名水淨瓶巖腳:(今貴州省遵義縣鴨溪鎮作坊水井平)金沙縣源村鎮巖底村老大灣 王文舉、陳世界(王姓)系等支。編者分析:此房應該是元開祖系第四房震齋祖後裔

老字輩排行:廷鰲鳳登國,尚王世祥官。在朝文永遠,德政志仕安。

 新字輩排行:吉福孝忠良,泰順榮祖先。天澤春槐茂,勤恆鴻運昌。

   (新字輩排行接「德政志仕安」,2016年修譜陳世界(王姓)、王遠光等新議)

貴州省金沙縣源村鎮甘溪河王氏  

(原籍江南應天府(今南京市)城內三江橋。明萬曆年間,遷移四川內江縣梧桐裡四甲,地名大橋頭。)

    清初,黔籍始祖王可貴隨吳三桂部由川入黔(有說可貴祖在吳部前敵任總指揮,另一說任總兵)在烏江陣亡。(無墳塋)可貴祖陣亡後,隨軍眷屬有始祖婆施氏、可貴之第王可榮、第媳陳氏、可貴之子王國柱等,不能隨軍前往雲南,只好就近落業於烏江側面的遵義縣尚嵇。在尚嵇居住多久,無從考究。但哪裡葬有王氏三位祖婆的墳墓。其後,可榮祖返回四川內江,王國柱另覓落業之處。相傳,先遷移到金沙縣沙土鎮嘿頂坡,其後又遷移到今金沙縣源村鎮甘溪河,詩云:原籍江南入四川,內江輾轉進黔山。先宗可貴烏江死,二祖可榮內江還。落業尚嵇遷嘿頂,甘溪河始建家園。二堂不供熊公令,皮襖忌穿祖遺傳。

    到甘溪河定居後,代代相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了15代。

王可貴祖房輩譜排行:

   可國雄玉文,登洪大周榮。

  奇正世德昌,永蔭三槐堂。

         本人編輯本資料是通過拜閱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宗親編寫的族譜資料、及自己走訪、詢問、查閱整理出來的九大房資料,難免會出現資料漏、缺等現象;為了《元開祖譜系》更加完善,各房各支系如發現上述有問題的,請告之予我,我會及時修改,為我元開系九大房合譜準備打下良好基礎。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我王氏宗親們諒解!!!

        電話:15985182367(王明)

         微信:15985182367

   QQ:916593158@qq.com

相關焦點

  • 三槐王氏分支簡介——王氏文化
    南宋末年,王祜之兄王混的十九代孫王文炳因不畏權貴被罷官後,曾在山陰村居住,並重修王氏宗譜,起建三槐堂,子孫遂在此繁衍,最終形成了江左王氏支系。鄞縣王氏       鄞縣(今屬浙江省)王氏始遷祖王仰,系王旦之兄王懿的玄孫,王震次子。王仰官至尚書、金部員外郎。南宋建炎年間隨宋室南渡,避居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
  • 西南地區十七個三槐王氏家族簡介
    支系中於二十世紀末在王安庭、王邦賢等族人的組織努力下,編撰形成了《三槐王氏文亮支系譜》。其支系主要起始世系已入編《三槐王氏總譜》二卷。 其後裔主要落業於高山王村(今習水縣程寨鄉石門有高山地名,住有王氏裔孫;另據民國37年(1948年〉坤齋祖後裔王文欽等人重修《校正太原郡王氏宗譜》截:高山王村在今赤水市的官渡鎮包貢溪巖門場過河坎上即是)。八 王兌齋,諱廉。娶妻盧氏,生子友恭。其後裔主要落業於仁懷七裡坎(是時所指仁懷包括今赤水市、習水縣、仁懷市。七裡坎在今赤水市境內)。九 王晟齋,諱勇。
  • 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
    > 關注,加入王氏交流群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有關係三槐王的上源是琅琊王,還是與太原,眾說紛紜。本文作者在這用1、《三槐王氏通譜》卷—。2、《琅琊三槐王氏宗譜》。3、《琅琊王氏宗譜》(王氏歷朝先正事略)。4、《琅琊王氏宗譜》卷之二等四種歷史文獻上的祖宗世系名錄佐證,三槐王的上源是琅琊王,與太原王根本無關。
  • 再考三槐始祖王言公上源簡述——王氏文化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王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王言公:三槐王氏開基始祖 (869--930年),乾公子,字伯(惟)謹,太原祁縣人,王通九世孫。據國家圖書館(原北京圖書館)所藏《王氏世譜》,所載趙孟 頫《宋兵部侍郎許國公贈太師尚書令王公紀略》:王祜,字景叔,大名莘縣人。周靈王太子晉之後也。曾祖乾,祖言仕唐黎陽令,父徹舉後唐進士。官至左拾遺。 公少篤,志詞學,性倜儻,有俊氣,名振京師。
  • 三槐王氏西南地區部分支系源流及其字輩排行對照
    —————— 探討王氏歷史,傳承祖先榮光—————雞鳴三省大峽谷三槐王氏西南地區部分支系始祖簡介王文亮:懿公五世孫豪公後裔文亮公,祖籍是山東濟南歷城大魚塘王家村。明朝時期,文亮公奉旨徵剿南寇,因平叛有功,升任雲南通判兼守雲南石屏州。
  • 三槐王氏世系總述
    故自黃帝四十二傳至周靈王太子晉始,是為王姓之系姓始祖,也為太原郡王氏之宗祖也。宰相王搏,或王練;二說是王羲之後裔冕或彥樞。有關太原說也有二種:一說是王通後裔王乾;二說是王仲舒之子王哲。對於上述三槐王氏上源的考證,中華王氏大成總譜局編輯部經過八年考證,查閱了大量的譜牒資料和史料,統一認同王言的父親是王乾的太原說作為參考世系,其餘不同觀點均作為保留,讓後裔賢達繼續考證。
  • 入閩王氏源流初考——王氏文化
    (四)、寧化安遠王氏王仁慶公支系。(五)、唐代福建閩南王氏居民。七、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一)、王潮、審邽、審知、彥英、彥復、王想開閩支系。(二)、仙遊縣奎山逢公支派:1、仙遊奎山王氏始遷祖居公支派。2、莆田壺山王氏始遷祖楷公支派。3、長泰縣王壺山支派。
  • 黔北王氏家族(一)
    附錄錄載主編王爾遜編著的規範王氏族中後裔立志、治家、夫妻和睦、兒女孝道,公婆兒媳、兄弟姐妹、妯娌姑嫂和諧,交友等方面的七言詩。 2、龍潭三槐王氏來源:朱存福龍潭三槐王氏支系(今重慶市酉陽縣龍潭鎮),帝胄姬姓之後,得姓於黃帝的第四十二代後人、周武王的第二十三代子孫。
  • 明代調北徵南王氏家族派別錄(三)——王氏文化
    為了尋找華聖公的後裔,得到當地史志辦的協助,終於在鶴慶縣黃坪鎮找著火燒橋(現改名幸福橋),經與周邊王氏後裔的走訪考證,未找著華聖公的後裔48、貴州畢節江左王氏王尚明家族堂號:江左王氏原籍:江南應天府竹子巷基祖:王逸入黔始祖:王尚明、王尚魁、王尚臣、王尚龍落業地址:雲南鎮雄、貴州畢節、
  • 太原郡三槐堂王氏家族派別錄(三)
    上潢王氏系太原世系三槐堂王旭後裔,宋平章修齊公爚(信國公)之曾孫王端翁(繩八)於元朝至正年間為避臺寇由新昌長潭徙東陽鳳山之麓,即上潢。繁衍至今成為東陽八大姓之一。該支王氏由福五首創宗譜。並以端翁之鄰居鹿皮子陳樵的敘文為首序,已有14序。系姓始祖:(周)姬晉,字子喬.周靈王太子.因諫言被廢,其子宗敬公改姬姓為王姓.
  • 關於蘄州王宣的王氏支系與蘄州王家大屋
    後人就在蘄州城的江邊,修建了「烈士祠」(王彥明為烈士之一)以紀念他。隨後千百年來,王家代有傳人,這支子孫在蘄春蕃衍了六十餘代。如今子孫散播大江南北,家譜已十一次修撰了。家譜的堂號是「三槐堂」,屬三槐支系。該戶 2003年12月完成了第十一次敘譜,所集的派號字範是:  拱彥三存寶 佑季素鞏鵬 端裕映鍾水 天燃賢禹溥  柱希顯居紹 健策俊煥真 太文凱浩壇 裱東臣秉中。
  • 明代調北徵南王氏家族派別錄(一)——王氏文化
    據三槐王氏懋公支系譜料記載,懋公六世孫大枝生應春、應時,應時生正國、正邦,正國生瑛公,娶妻潘氏,生仕睿,仕睿因避兵下川建業瀘州小市丁家壩回龍場。11、貴州盤縣牛關王氏家族堂號:三槐堂,祖籍:南京,入黔始祖:金溪、晉溪,入黔時間:洪武年間調北徵南。概況:金溪、晉溪二人於洪武年間由南京參加調北徵南。參戰平亂後,其子孫定居牛關,以後又分支異地,該譜載「三槐王氏」。其子孫發展達一萬多人。據傳說上代祖公是興、樂、傑、成弟兄分支,有三個來參戰。
  • 琅邪王氏一:氏族起源與發展——王氏文化
    上述的「烏衣」與「馬蕃」便分別成為琅邪王氏在建康城內的房支代號,即堂號。爾後,琅邪王氏在其繁衍過程中,又相繼有許多新的堂號出現,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兩大堂號:一支是以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系王導第十七世孫、王褒第九世孫)在開闢福建(時稱閩國)時興起的「開閩」王氏;另一支則是因其祖王祜(系王導第二十三世孫)曾在其庭院中植槐三株,以勉其子孫努力上進,日後博取功名、位列公卿而得名的「三槐」王氏。
  • 明代調北徵南王氏家族派別錄(四)——王氏文化
    63、貴州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王成保家族原籍:由南京應天府(朱市巷)入黔始祖:王成保入黔時間:洪武年間落業地址:烏撒衛、畢節衛、赤水衛據入黔六世祖經(1731年)修譜記載,我入黔始祖成保於明朝洪武年間由南京應天府(朱市巷受命南徵,直到黔地,及將渠魁平息,奉命建立烏撒、畢節衛、赤水衛,永鎮新疆,成保公來時任末弁中軍之職,仗鉞秉旌
  • 琅琊王氏王方慶傳承三槐、固始及開閩王氏,尋根的宗親請深度閱讀!
    徹公生祜,是為三槐王氏始祖。據此,王綝明顯地是琅琊王氏王導的十一世孫(不計王導或王方慶本人),三槐堂一支應該是琅琊王氏的後裔……」對此,筆者翻閱大量有關文獻典籍,特別是始修於北宋太宗年間的安徽祁門《重修新安琅琊王氏統宗世譜》和始修於南宋孝宗年間的《赤岸王氏分遷譜系》殘譜和明瑞安《對坑王氏族譜》等,結合正史及其它歷史文獻加以考證,確認三槐堂王氏的世系系東晉丞相王導的第三子王洽以下二十二代至王祐、王祜兄弟。
  • 三槐世澤十榜家聲——王氏文化
    王離生有二子:王元、王威。王元遠遷山東琅琊,成為琅琊王氏之祖;其弟王威留居太原,為太原王氏之祖。   王威以下至隋朝王傑二十六代世系:威→儀→熙→晦→誠→翁→禁→譚→霸→昱→達→烈→澤→昶→湛→承→述→坦→愉→空→秀→莫→煥→蚪→音→傑……   王氏十九世——太原王威,漢高祖時,任揚州刺史。
  • 王氏世系—一駁明以來之論
    加之交通、信息等束縛,這就出現了一支多種歸屬的矛盾現象,現將各世系加以理順,世系如下:  太子晉始祖世系  太子晉公年十七而卒。周靈王駕崩,其弟貴繼位,是為景王。晉公長子宗敬仕周為司徒。其時諸侯爭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國事已不可為,遂上表致仕,避亂於晉陽(一說居河東城都鄉唐版裡)。世人以之為王者之後,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是為王氏之始祖,後人並尊晉公為王氏「系姓始祖」。
  • 重慶市王氏宗支派別錄
    屬琅琊王氏王羲之後代,亦說是三槐王氏,尚需考證。據中華大成總譜局考證,琅琊王氏世系無三槐王氏,三槐王氏不是琅琊王氏的後裔而是太原祁縣王氏的後裔——(王崇溥注)。到(涪州送坪)始祖:王守先,正遇明末張獻忠軍、明軍、清軍打亂川北時,為避戰禍,王守先祖先輩們,披荊斬棘南下進入黔省平越府湄潭縣寶善裡。1650年左右(清順治年間)又沿貴州烏江而下,復入川東插業於涪州長裡上三甲送坪馬路口(即現在的武隆縣鳳來鄉送坪村)。王守先就是本宗支的始祖(守先祖之前不詳),從此子孫繁衍14代,近400年的歷史。已修續族譜。
  • 中華第一望族:琅琊王氏的崛起!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王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在中國王姓中,太原、琅琊二系,是一世祖晉公下兩支最大的旺族,歷史上就有太原、琅琊門第之爭,各自宰相輩出,官宦林立。太子晉18世孫王離生二子,長子王元避難山東,始為琅琊王氏始祖。次子王威,傳承太原,始為太原王氏始祖。一般理解,琅琊王氏多在山東,或從山東遷出。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 三槐文化對大宋文化的影響
    棄官隱居蘇州,陽澄西之荻扁,(蘇之獲扁,即今蘇州吳縣太平橋王巷村)。範成大為他寫了《子公高傳》。此時,他又派次子王絳攜帶家譜去臨安到同任過殿帥府太尉之職的嶽飛家中,嶽飛一方面為王皋的「斥金虜拒叛臣」護駕有功而感動,另一方面為王氏後裔有人且有才,便細讀王氏家譜,看到王氏譜「稟然完帙閱盡異代而光遠有耀」,欣然激情便揮筆為《王氏宗譜》寫「跋」後,又親書「王氏世寶」四字題詞,作為《王氏宗譜》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