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總督府選址保定而不是北京:清朝京津翼一體化的真相

2021-02-23 微金榮聯投資管理中心

河北保定市直隸總督衙門舊址現存的楹聯中,有一副氣魄很闊大:


北吞大漠,南亙黃河,中更九水合流,五洲稱雄,西嶽東瀛一屏障


內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後兩師生。

上聯講的是直隸省所管轄區域非常廣闊,及其拱衛首都的重要性;下聯講的是直隸總督身兼地方行政、軍務和對外通商等職能,一代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師生二人都曾做過直隸總督。


曾國藩、李鴻章當直隸總督時都有大學士的銜,清代職官體系沒有宰相,有大學士銜的尚書、總督都可尊稱為「相」。以「宰相」之尊來做直隸總督,可見這一職位的崇隆地位。


一、清朝的直隸總督的權力有多大?


清代直隸省轄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京津冀(清代後期承德所在的熱河地區由熱河都統獨立管理,只是名義上尚屬直隸省)。滿清入關定都北京後,對原明朝南北直隸和十三省的管理基本沿用舊制,但做了一些改進,如將南、北直隸(南京和北京周邊的府)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各府劃歸為行省管理,北直隸八府二直隸州組成直隸省。明代派駐性質的總督、巡撫變為數省或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


直隸省的軍政首長直隸總督地位最顯要,因為首都在其轄區內,被稱為「疆臣之首」。清代能保證「京津冀一體化」最重要的制度設計是直隸總督的級別比北京、天津兩地的行政首長級別高、權力大。直隸總督職位之高、責任之重,基本上使首都北京和洋務運動後地位迅速崛起的天津處在直隸省有效的管轄和規範之內。

以北京所在的順天府為例。管轄北京城區的大興、宛平二縣和其他二十多個州縣歸順天府管,順天府是國內第一府,地方首長不稱知府而叫府尹,為正三品,級別高於其他府知府,和各省的按察使(相當於今天的省政法委書記)品秩相同,可直接向朝廷奏事。——這地位夠高的吧?可比起直隸總督還差一截。清代的總督不加兵部尚書銜、左都御史銜的是正二品,加這兩個銜的是從一品。如果再加大學士銜或協辦大學士銜,那就是「國家領導人」了。

《清朝通典》載,總督的職權是「掌治軍民,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修飭封疆」。順天府所轄的二十餘州縣由順天府尹和直隸總督雙重管理,這些州縣的知州、知縣由直隸總督考察,後期才委託順天府尹代行。順天府內發生的重大案件由順天府尹會同直隸總督審判。


二、為什麼清朝要將直隸總督設在保定而不是北京?

而且在直隸總督的駐地上,清代也頗費心思。直隸總督府不在北京城或順天府境內,而是在保定府城。北京到保定,在交通不發達的農業社會,距離不算近,也不算遠,騎馬一天內就能到達。如此,直隸總督能較為獨立地行使職權,不用受朝廷各部院的掣肘;而不算太遠的距離又能使朝廷的指令及時到達,不至於影響拱衛京師的最重要職責。可以說那時候,保定稱得上是首都的副中心。


到了清代後期,由於沿海開放通商口岸,更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天津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港口各國商船雲集,外商紛紛落戶於天津。同治年間,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隸、山東、奉天(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從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每年海口春融開凍後移駐天津,冬天封河後回到省城保定。

至此,直隸省所轄地區形成了三個中心: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保定是直隸省的政治中心,天津是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直隸總督位高權重,對三地都能有效治理,那麼就可以統一協調,配置資源,而不會三地相互扯皮。後期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時,都是有作為之能吏,使北京、保定、天津分工明確,相互優勢互補,從而使直隸各地能協同發展。如隨著開灤煤礦的開採,冀東的工礦業和天津的商貿、海運相得益彰,迅猛發展。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順天府和天津府的行政長官級別比直隸省總督還高,直隸總督不但管不了這兩地的事務,還要在這兩地行政長官面前甘拜下風,那必定使整個直隸地區的資源越來越向這京津兩地集中。京津冀怎麼可能真正一體化呢?

三、清代直隸總督中的悲喜人生

正因為直隸在地理上接近京城,所以清代選擇的總督多為朝廷信任和倚重的大臣,位列各地總督之首,這使得直隸總督位高權重。

事實上,清代直隸總督中也出現了許多著名人物,他們在這個職位上,演出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劇。清代直隸總督任職比較複雜,有實授、署理而未實授、署理、護理、協辦等五種。總起來說,這五種情況都在直隸總督的統計數目之內。從雍正年間總督一職定製到清帝遜位,8位皇帝統治期間,直隸總督存在時間總共只有190多年,就經歷了74人,平均兩年多就換一個總督,調換不能說不頻繁。

當然也有例外,其中任期在十年以上的有兩人,他們是乾隆年間的方承觀和同治至光緒年間的李鴻章

1. 李鴻章:任期最長 毀譽參半

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至今仍是一個最具爭議的話題。晚清中國社會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幾乎都與他有關。人們對李鴻章的評價也是功過皆存,毀譽參半。

從47歲第一次任直隸總督起,李鴻章先後三次出任這一職務,時間長達近25年,是歷任總督中任期最長的一位

李鴻章親手創建北洋水師、擴建天津機器局製造軍事武器;創辦近代民用工業,支持我國自行修築第一條鐵路;重視教育,開辦各類學堂,派留學生出國等等。歷史上稱這些活動為洋務運動,在當時則使得他在國內外的威望日益高漲。

然而,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的慘敗、中日馬關條約的籤訂,以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的籤訂,不僅使李鴻章的聲譽一落千丈,而且讓他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因為,這兩個條約都是他籤訂的。

籤訂辛丑條約時,李鴻章已是將近八十高齡,仍以直隸總督、全權大臣的身份與八國聯軍談判。條約籤訂後,俄國代表還對他痛加斥責。又氣又恨的李鴻章回到住所後大量吐血,不久後去世,當時身邊只有極少數的親人,場景十分悽涼。李鴻章去世後,清廷給了他十分榮耀的追念,諡號「文忠」

2. 方觀承:整治好歷時已久的永定河問題


乾隆十四年,方觀承升任直隸總督。當時的直隸省有五大河流,其中永定河最難治理。上任之初,方觀承便上疏乾隆帝,奏請「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請就舊有北大堤改移下口,使水行地中,暢通無阻。」

乾隆十五年春天,乾隆帝將江南河道總督高斌的「豆瓣集漫口圖」展示給方觀承,並令其仿照治理永定河。而方觀承則認為,「永定河與豆瓣集的情形不同,豆瓣集為中河餘水漫溢,所以可以選擇在水緩處施工。而永定河南為月堤缺口,北為大堤漫口,南北相距很近。如果僅堵月堤,那麼會使溢出的水無所去,所以只能堵築漫口。」

乾隆十八年,方觀承又奏請在永定河北岸六工尾開堤放水,自鳳河流入大清河。 隨後又奏請在下口北埝外做遙埝,為均沙散水之用,並加築鳳河東堤,與遙埝相接。

方觀承的以上建議均得到乾隆帝的認可並加以施行。方觀承在直隸總督任上長達二十年之久。乾隆三十三年,方觀承患瘧疾,年七十一,諡恪敏

備註:此文在自媒體文史砍柴《清朝如何使京津冀一體化》、鐵血軍事網《清代歷代直隸總督中的悲喜人生》、百度百科方承觀等資料基礎上編輯整理而成,圖片來源於百度圖庫轉載請註明相關出處。

相關焦點

  • 老保定的衙門——清朝雍正後有四座直隸總督署
    清朝自雍正後直隸省曾有過四座總督署:第一座是位於保定舊城的西北隅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的直隸總督署;第二座是位於今保定裕華路的直隸總督署;第三座是由李鴻章在天津所設,在今天津紅橋區東風影院附近;第四座是由袁世凱所設,在今天津金鋼公園、第二醫院一帶。四個總督署歷史上都曾對保定產生過或積極或負面的影響。
  • 直隸總督李紱在保定囚死康熙皇子允禟
    在康熙去世前後,清朝最高統治集團內部進行了一場異常激烈的奪權鬥爭,出現了諸皇子紛爭的嚴重局面,年長的有可能繼承帝位的十五個皇子,互相結黨拉幫,爭了個你死我活,立儲風波持續數十年。其中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集團實力雄厚,其中,老九允禟(當時還叫胤禟)堅定不移的支持者自己的八哥。其成員和同情者人數眾多,在清朝中央機構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1722年冬康熙駕崩於暢春園。最後四子胤禛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 直隸國術館 保定快跤傳承的希望
    全功功夫網訊 2015年8月1日上午九點,在保定清苑縣南溝頭村的直隸國術館舉行「直隸國術館2015年赴京參加武交會獲獎的頒獎儀式
  • 清朝時,府尹比總督級別低,順天府尹為何不怕直隸總督?
    圖-清朝都城燕京(今北京)位置示意圖 朝廷對順天府尹的級別,說得非常清楚:順天府尹高於直隸其他府的知府。 圖-俯瞰北京故宮 順天府尹的級別自然低於直隸總督。總督如果不加兵部尚書銜的話,也是正二品,加銜則是從一品。
  •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這一句話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從清末到解放初期,北京流傳著一句老話,叫做「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其實這句話才說了一半,後半句是「十個京油子鬥不過一個衛嘴子,十個衛嘴子鬥不過一個狗腿子。」
  • 新世紀,保定這幾個縣撤銷為區,均為千年古縣
    河北省,位於我國華北地區,東濱渤海、西依太行,北為燕山、張北高原,環抱京津,是我國唯一兼有海濱、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的省份。河北歷史悠久,古屬冀州,戰國為燕、趙兩國之地,因此簡稱「冀」,有「燕趙大地」之稱,現省會為石家莊市。
  • 以一體化理念推動京雄保聯動發展
    河北保定緊鄰北京、環抱雄安,區位優勢明顯。「十四五」時期,保定將更好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的重大機遇,通過推動協同創新一體化、產業聯動一體化、生態建設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融合一體化、營商環境一體化和社會治理一體化,把保定打造成為與京津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和環京津核心功能區發展排頭兵。
  • 直隸保定槐茂醬業
    歡迎關注「直隸文化」保定民間諺語內容豐富,膾炙人口,民間有這樣一句諺語:「保定府三宗寶,鐵球面醬春不老」。明清兩代稱保定府,設直隸總督衙門於這裡,曾為省會所在。是河北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機關林立(昔日保定設有大小七十二道衙門),學校較多,常駐重兵,消費人口密集,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市場相當繁榮。由於保定處於華北大平原中心地帶,土地肥沃,農業發達,而又盛產小麥、蔬菜。上述環境,為加工農產品的醬業的發展,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在以上客觀需要和自然條件的促使下,保定醬業發展很早。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正因為軍事上的一敗塗地,李鴻章最後去日本談判,日方幾乎沒有給清朝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日方以不同意條約就再開戰端攻打北京為要挾,讓清政府低頭,最後籤下了《馬關條約》。日本當時在軍事上確實有壓倒性的優勢,但若是清朝皇帝光緒堅決不同意馬關條約,他們真有能力全面侵華嗎?
  • 清朝為啥滅亡?看看直隸總督的年收入就知道了
    清朝總督很多,而直隸總督則是一個奇葩的存在。直隸總督很牛,因為身處京畿重地,擔負著拱衛京城的重任。
  • 全力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五論深入學習貫徹市委十一屆...
    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提出,著力把保定打造成為與京津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和環京津核心功能區發展排頭兵,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這是市委深刻把握髮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堅決落實黨中央和省委部署的科學決策。
  • 保定目前最吃香的轄區:清苑、滿城落選,不是蓮池區也不是競秀區
    保定是國家史文化名城,位於河北省中部,西依太行山麓、東連華北平原、北望首都北京、南通石家莊是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總是京畿重地、首都南門,以「保衛大都,安定天下」的意思聞名,保定從地理位置來看保定有天獨厚的優勢,曾經有風光,但出現了很多重要人物, 我只是近年來發展很慢
  • 京津企業聚焦河北保定 共建「品質生活之城」
    16日,華僑城北方集團、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中關村智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天津華燕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等20餘家京津企業集中與河北省保定市競秀區人民政府進行31個項目籤約,涉及城建、科技、文化教育、醫療科技、文化傳播、環保新能源等領域,總投資額達498億元。
  • 直隸保定「上谷八景」之一:市閣凌霄
    鄭新芳先生 直隸保定「上谷八景」之一:市閣凌霄保定原為上谷,是古郡名。
  • 直隸古城精緻的糕餅文化史
    大明成祖定都北京後,保定府作為京師的南大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位日趨顯要。明清時期,有多少飽讀詩書的學人士子經此地赴京趕考,又有多少白髮蒼蒼的高官顯貴由這裡歸隱還鄉。經濟作物已經大規模地廣泛種植,連保定所轄慶都(今望都)這樣的小縣,明代的縣誌中都有了水稻種植的記載。明末宰相、民族英雄、北直隸保定高陽人孫承宗在描寫家鄉民風的詩歌中說:「穰穰秔稻秋,軋軋篝車上」。
  • 末任直隸總督張鎮芳民國被判無期竟脫身 他兒子是當代名人
    來源:頭條號掌心春秋溥儀當了三年多皇帝被趕下臺成了清朝末代皇帝,其屬下直隸總督張鎮芳運氣比他更差。只當了十天總督清朝就覆滅了。最盛行時,有諸如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漕運總督、河道總督等十一位。清朝滅亡,伴隨末代皇帝溥儀的,自然還有當時仍身為總督職位的多個末代總督。張鎮芳雖然就職僅十天,卻也榮幸位列其中。
  • 清朝八大總督 都是哪八大總督位於何方
    在設置光緒年間東三省總督之前,清朝主要有八大總督。 清朝八大總督指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兩湖(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 清朝雲貴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雲南、貴州兩地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駐地曲靖、安順、雲南府,總管今雲南、貴州兩省之地,這是清朝的大西南地區。
  • 直隸往事|李春雷的保定蓮池的記憶
    保定的古蓮花池是中國「十大名園」之一,蓮花池門前是市民們晨練的場地。當時,這裡最具地方特色的體育項目,就是風靡一時的「保定飛毽」。李富春、李維漢、張昆弟、賀果和1919年春天轉到育德中學留法補習班繼續學習的顏昌頤和唐鐸等湖南青年,很快成為這裡的常客。育德中學離這裡不遠,他們幾乎每天都要經過這裡,或到蓮池對面的「馬號」(保定最大的商業場所)買東西——這裡是必經之地。
  • 清朝建立後閩浙兩省曾三分三合
    閩浙總督是清朝九大總督之一,乾隆三年(1738年)形成定製,管轄福建,浙江兩省的軍民政務,當時臺灣道隸屬福建,也屬於閩浙總督的管轄範圍,總督府設在福州。按理來說,杭州比福州更為富庶,總督府理應設在杭州更為妥帖,為何會設在福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