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市直隸總督衙門舊址現存的楹聯中,有一副氣魄很闊大:
內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後兩師生。
上聯講的是直隸省所管轄區域非常廣闊,及其拱衛首都的重要性;下聯講的是直隸總督身兼地方行政、軍務和對外通商等職能,一代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師生二人都曾做過直隸總督。
曾國藩、李鴻章當直隸總督時都有大學士的銜,清代職官體系沒有宰相,有大學士銜的尚書、總督都可尊稱為「相」。以「宰相」之尊來做直隸總督,可見這一職位的崇隆地位。
一、清朝的直隸總督的權力有多大?
清代直隸省轄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京津冀(清代後期承德所在的熱河地區由熱河都統獨立管理,只是名義上尚屬直隸省)。滿清入關定都北京後,對原明朝南北直隸和十三省的管理基本沿用舊制,但做了一些改進,如將南、北直隸(南京和北京周邊的府)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各府劃歸為行省管理,北直隸八府二直隸州組成直隸省。明代派駐性質的總督、巡撫變為數省或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
而且在直隸總督的駐地上,清代也頗費心思。直隸總督府不在北京城或順天府境內,而是在保定府城。北京到保定,在交通不發達的農業社會,距離不算近,也不算遠,騎馬一天內就能到達。如此,直隸總督能較為獨立地行使職權,不用受朝廷各部院的掣肘;而不算太遠的距離又能使朝廷的指令及時到達,不至於影響拱衛京師的最重要職責。可以說那時候,保定稱得上是首都的副中心。
到了清代後期,由於沿海開放通商口岸,更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天津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港口各國商船雲集,外商紛紛落戶於天津。同治年間,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隸、山東、奉天(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從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每年海口春融開凍後移駐天津,冬天封河後回到省城保定。
至此,直隸省所轄地區形成了三個中心: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保定是直隸省的政治中心,天津是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直隸總督位高權重,對三地都能有效治理,那麼就可以統一協調,配置資源,而不會三地相互扯皮。後期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時,都是有作為之能吏,使北京、保定、天津分工明確,相互優勢互補,從而使直隸各地能協同發展。如隨著開灤煤礦的開採,冀東的工礦業和天津的商貿、海運相得益彰,迅猛發展。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順天府和天津府的行政長官級別比直隸省總督還高,直隸總督不但管不了這兩地的事務,還要在這兩地行政長官面前甘拜下風,那必定使整個直隸地區的資源越來越向這京津兩地集中。京津冀怎麼可能真正一體化呢?
三、清代直隸總督中的悲喜人生
正因為直隸在地理上接近京城,所以清代選擇的總督多為朝廷信任和倚重的大臣,位列各地總督之首,這使得直隸總督位高權重。
事實上,清代直隸總督中也出現了許多著名人物,他們在這個職位上,演出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劇。清代直隸總督任職比較複雜,有實授、署理而未實授、署理、護理、協辦等五種。總起來說,這五種情況都在直隸總督的統計數目之內。從雍正年間總督一職定製到清帝遜位,8位皇帝統治期間,直隸總督存在時間總共只有190多年,就經歷了74人,平均兩年多就換一個總督,調換不能說不頻繁。
當然也有例外,其中任期在十年以上的有兩人,他們是乾隆年間的方承觀和同治至光緒年間的李鴻章。
1. 李鴻章:任期最長 毀譽參半
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至今仍是一個最具爭議的話題。晚清中國社會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幾乎都與他有關。人們對李鴻章的評價也是功過皆存,毀譽參半。
從47歲第一次任直隸總督起,李鴻章先後三次出任這一職務,時間長達近25年,是歷任總督中任期最長的一位。
李鴻章親手創建北洋水師、擴建天津機器局製造軍事武器;創辦近代民用工業,支持我國自行修築第一條鐵路;重視教育,開辦各類學堂,派留學生出國等等。歷史上稱這些活動為洋務運動,在當時則使得他在國內外的威望日益高漲。
然而,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的慘敗、中日馬關條約的籤訂,以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的籤訂,不僅使李鴻章的聲譽一落千丈,而且讓他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因為,這兩個條約都是他籤訂的。
籤訂辛丑條約時,李鴻章已是將近八十高齡,仍以直隸總督、全權大臣的身份與八國聯軍談判。條約籤訂後,俄國代表還對他痛加斥責。又氣又恨的李鴻章回到住所後大量吐血,不久後去世,當時身邊只有極少數的親人,場景十分悽涼。李鴻章去世後,清廷給了他十分榮耀的追念,諡號「文忠」。
2. 方觀承:整治好歷時已久的永定河問題
乾隆十四年,方觀承升任直隸總督。當時的直隸省有五大河流,其中永定河最難治理。上任之初,方觀承便上疏乾隆帝,奏請「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請就舊有北大堤改移下口,使水行地中,暢通無阻。」
乾隆十五年春天,乾隆帝將江南河道總督高斌的「豆瓣集漫口圖」展示給方觀承,並令其仿照治理永定河。而方觀承則認為,「永定河與豆瓣集的情形不同,豆瓣集為中河餘水漫溢,所以可以選擇在水緩處施工。而永定河南為月堤缺口,北為大堤漫口,南北相距很近。如果僅堵月堤,那麼會使溢出的水無所去,所以只能堵築漫口。」
乾隆十八年,方觀承又奏請在永定河北岸六工尾開堤放水,自鳳河流入大清河。 隨後又奏請在下口北埝外做遙埝,為均沙散水之用,並加築鳳河東堤,與遙埝相接。
方觀承的以上建議均得到乾隆帝的認可並加以施行。方觀承在直隸總督任上長達二十年之久。乾隆三十三年,方觀承患瘧疾,年七十一,諡「恪敏」。
備註:此文在自媒體文史砍柴《清朝如何使京津冀一體化》、鐵血軍事網《清代歷代直隸總督中的悲喜人生》、百度百科方承觀等資料基礎上編輯整理而成,圖片來源於百度圖庫,轉載請註明相關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