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錢學森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也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但他在專業之外的一些見解,有的很有爭議,甚至遭到激烈的批評。其中最突出的,大概就是被視為1958年浮誇風「推手」的所謂「萬斤畝」公案了。本文作者葉永烈先生在為錢學森寫作傳記時,採訪了諸多當事人,詳細考證了這段公案的來龍去脈,得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錢學森早在人民日報放第一顆「高產衛星」之前,就已開始研究糧食畝產問題,發表了若干篇文章,但他的研究只是針對農業發展遠景所做的科學展望或理論推算,將錢學森的理論推算與「高產衛星」聯繫起來、引起毛澤東注意的,是中國青年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但這篇文章並非錢學森親筆所寫。在調查過程中,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向作者提供了錢學森保存的關於「萬斤畝」的剪報以及1993年錢學森談論「萬斤畝」的一封從未公開發表的信件,這封信表明,錢學森一直到1993年仍然堅持他當年對糧食畝產的推算。今揭載於此,以饗讀者。
1956年2月1日晚,毛澤東設宴招待全國政協委員,特別安排錢學森同自己坐在一起。 (葉永烈/圖)
我最近出版的65萬字的長篇新著《錢學森》(上海交大出版社,2010),通過大量的史實,「用事實說話」,說明了兩點:
第一,錢學森是一個熱忱的愛國者,他的愛國主義情懷是異常感人的;
第二,錢學森是中國的「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事業的「總策劃」、「總設計師」、「總工程師」,做出了關鍵性的、歷史性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在採訪中,在火箭、飛彈專業方面,我幾乎沒有聽到對於錢學森的任何非議。錢學森在他的專業範圍之內,是名副其實的權威。
然而,錢學森又是一位思想活躍、興趣廣泛的科學家。他喜歡研究、探索專業之外的種種問題。這可以說是他的一大優點,是知識廣博的表現,也是他關心社會、關心人民的體現。他的興趣範圍可以說遍及整個自然科學以至社會科學。只要翻一翻《錢學森書信》(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就不難發現,錢學森晚年對三峽工程,對數學哲學,對嫁接技術,對文物收藏,對牛肉麵與洋快餐……都有興趣,而且在通信中表達自己的見解。《錢學森講談錄——哲學、科學、藝術》一書,則收錄了錢學森關於哲學、思維、美學、音樂、建築、園林等等諸多方面的文章。
錢學森的博識廣聞是令人敬佩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已經成了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
然而,專家畢竟只是在專業範圍之內的行家裡手。錢學森在專業之外的種種見解,有的引發爭議,甚至遭到激烈的批評……
錢永鋼教授提供的錢學森保存的5份關於「萬斤畝」文章的剪報
「萬斤畝」公案
錢學森受到抨擊最多的,莫過於1958年的「萬斤畝」公案,幾乎成了錢學森第一大「罪狀」。
當錢學森還健在的時候,《中國青年報》2000年1月1日刊發的劉健、王勝春的《理性照耀中國:賽先生世紀行》一文,就這樣寫道:
真正「唯心主義的產品」,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吹牛狂歡。1959年夏天的廬山,成了埋葬科學與常識的政治墳場。連個別著名科學家也跟著起鬨,論證「如果充分利用太陽能,糧食畝產確實可以達到幾十萬斤」。——後來毛澤東檢討說,他上了科學家的當。這場唯心主義鬧劇,終於以上千萬農民餓斃而告終。
這裡所說的「個別著名科學家也跟著起鬨」,指的就是錢學森。
就連美國《航空周刊》亞太區主管Bradley Perrett2008年1月6日在該刊發表的《錢學森為中國太空事業奠基》一文,在肯定了錢學森為中國太空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這麼寫道:
他為農業產量給出了糟糕的科學建議,可能鼓勵了毛澤東主席在1958-1961年間推行了災難性的大躍進經濟政策。
Bradley Perret顯然是誇大其詞。
2009年3月28日,鳳凰衛視舉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0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北京大學舉行,錢學森獲「終身成就最高榮譽大獎」。此後不久,《新周刊》2009年第12期發表吳曉波的評論文章《錢學森的偉大隻欠一個道歉》。作者說,他在「電視前,目睹了(鳳凰衛視頒獎)感人的盛況」,要求「對於1958年的那幾篇論文以及所產生的後果」,「想聽到一個98歲的偉大老者的最後一聲道歉。」「行將百歲的錢學森,度過了一個壯麗而偉大的人生,他所欠的,或許只剩下這一個道歉。」
以上這幾篇文章,都還算「客氣」。2009年10月31日98歲的錢學森去世之後,在海外,在網絡上,攻擊錢學森的言詞更加激烈……
可以說,從國內到國外,在「萬斤畝」問題上錢學森備受批評以至指責,這是人所共知的。
「高產衛星」是怎麼放起來的?
錢學森的「萬斤畝」公案,發生在1958年的「大躍進」熱潮中。
自從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蘇聯的「斯普特尼克1號」在1957年10月4日躍上太空之後,「衛星」在中國成了最時尚、最流行的新名詞。
1958年6月8日,《人民日報》報導:河南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第二生產大隊有5畝小麥豐產試驗田,每畝平均實產2105斤的消息。
很巧,這個農業社叫「衛星農業社」。
4天之後,《人民日報》又報導說:河南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第一大隊第二分隊,「又有2畝9分地總產量達到10238斤6兩,平均畝產3537斤7兩5錢,比二大隊的最高產量每畝多1425斤,超過這塊地去年畝產750斤的三倍多」。《人民日報》在報導此事時,特地使用了「衛星農業社發出第二顆『衛星』,二畝九分小麥畝產3530斤」的標題。從此,「高產衛星」一詞便頻頻見於中國各媒體。
隨後,「衛星」越放越多,牛皮越吹越大。就像拍賣會上此伏彼起的叫板聲一般,很快就突破了畝產萬斤的大關。
「吹牛比賽」的高峰,出現在1958年9月12日。這天《廣西日報》頭版整版報導廣西環江紅旗公社水稻畝產13萬斤!
對於農業大放「高產衛星」,《人民日報》給予高度肯定。請讀一讀1958年7月23日《人民日報》社論《今年夏收大豐收說明了什麼?》:
沒有萬斤的思想,就沒有萬斤的收穫。
只是我們需要,要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出多少糧食出來。
須知,這是中共中央機關報社論中的話,可見當時的「萬斤畝」浪潮是何等的壯觀。
葉永烈保存的1958年6月16日《中國青年報》刊登署名「錢學森」文章的複印件 (葉永烈/圖)
錢學森七論「萬斤畝」
行文至此,該寫一寫錢學森的所謂「萬斤畝」公案。
在1958年4月至1959年9月這一年半的時間裡,錢學森曾經六次從科學的角度撰文談及所謂「萬斤畝」問題。另外,在1993年又就這一問題寫過一封信:
第一篇,1958年4月29日《人民日報》的《發揮集體智慧是唯一好辦法》;
第二篇,1958年6月《科學大眾》雜誌第6期的《展望十年——農業發展綱要實現以後》;
第三篇,1958年6月16日《中國青年報》的《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
第四篇,1958年6月《農業科學》第12期的《可以實現的理想》;
第五篇,1959年2月《科學通報》第3期的《談宇宙航行的遠景和從化學角度考慮農業工業化》;
第六篇,1959年9月25日《知識就是力量》第8-9期合刊的《農業中的力學問題》;
第七篇,1993年4月21日錢學森致海外友人孫玄先生的信。
通常人們所知只有一篇,即1958年6月16日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的《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
對這一問題稍有些研究的人,知道多一點,能舉出《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和《知識就是力量》上的三篇文章。
筆者後來查到錢學森發表在《科學大眾》雜誌上的文章,以為也就這麼四篇。
為了深入探討「萬斤畝」這一公案,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查找了錢學森自己保留的剪報,又找出了《農業科學》和《科學通報》上的文章,複印給了筆者。
另外,錢永剛還找到錢學森1993年4月21日寫給海外友人孫玄先生的信,錢學森在這封信中針對海外傳言再度論述了「萬斤畝」問題,可以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文獻。
這樣,終於找齊了錢學森關於這一問題的所有論述,即六篇文章與一封書信,便於全面探討這一問題。
從標題上來看,錢學森專門談「萬斤畝」的問題,也就那篇《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產生影響最大的,便是這篇包括標題以及標點符號在內也總共只有552字的「豆腐乾」文章。
嚴格地說,《中國青年報》1958年6月16日發表的這篇文章,不能算是錢學森的文章。這在後面將會述及。
然而,引起激烈爭議、使錢學森蒙塵半個多世紀的,恰恰是這篇短文!
早在1956年就開始計算
1958年4月29日,《人民日報》第七版頭條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的名義發表了錢學森的文章《發揮集體智慧是唯一好辦法》,這是錢學森在一次小型座談會上的談話,記者根據錢學森的談話記錄加以整理後發表。從標題就可以看出,錢學森的發言主要並不是談「萬斤畝」的問題。但是其中有這麼一段話:
作為一個搞力學的人來說,不免總是從能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