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2月,港內棋王黎子健、曾益謙應邀到廣州,舉行「廣州、港、澳門象棋名手友誼賽」。這次象棋賽促進港澳與內地的溝通與聯絡,對廣州乃至全國象棋文化的發展來說更是意義非凡。
本次比賽的策劃與支持者是廣東宣傳部副部長吳南生。吳南生也是一位忠實的象棋愛好者,對棋藝活動有極大的熱情。早在1954年,楊官磷與陳松順作十局對抗賽時,吳南生就把他倆請到家中,商議穗港象棋名手友誼賽的事情。宣傳部長的執行力沒得說,得到楊官磷與陳松順的支持後,吳南生馬不停蹄,發動自己人脈,動員港內棋王曾益謙和黎子鍵前來廣州參加比賽。
港棋壇歷來藏龍臥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國內名手不斷前往。「七省棋王」周德裕、董文淵、陳松順、楊官磷、何順安等都曾獻技於此。曾益謙、黎子鍵同為曾展鴻的嫡系傳人,在港都是數一數二的棋壇人物。廣州方面,陳松順與楊官磷自50年代起常常並肩作戰,多次與港澳、京滬、漢滬等聯隊進行對抗,有「羊城雙璧」、「雙打無敵」的美譽。楊官磷與曾益謙也曾聯袂多次,陳松順、黎子鍵更是40年代的老友,雖是他鄉遇故知,但歲月蒼茫,浮生若夢,此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比賽於12月13日擂響戰鼓。楊官磷、陳松順在廣州棋壇早已家喻戶曉,但廣州棋迷對港棋手曾益謙和黎子鍵則比較陌生,好奇心驅使,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更讓人一睹風採。是日觀眾倍增,公園緊急掛出12面棋盤在外面同步擺棋,給棋迷們過癮。文化公園原來安排廣播員陸秀珍對收尾兩場比賽進行實況廣播,據說異常轟動,出現「萬人空巷看棋賽」的熱鬧場面,穗港澳三地的棋迷都沉浸在廣播聲中。港地的高升茶樓接受廣播的同時擺出巨大的棋盤,同步現場對弈,蓮香茶樓也如法炮製,兩家茶館茶客爆滿,賺的是「盆滿缽滿」。就連往來港澳之間的客輪也收聽棋戰實況,不少旅客按播報擺棋,「親臨實戰」,那叫一個過癮!港地《大公報》、《文匯報》也對比賽實況作長篇報導。於是為滿足棋迷的需要,吳南生指示公園每晚都做實況轉播。
比賽影響擴大,楊、陳二人「壓力山大」,心態對比賽來說生死攸關,棋王之間「神仙打架」般的對決更是如此。首局中,陳松順對曾益謙。曾先行,立中炮,申八路炮過河平七取象,大軍踏著右馬的屍體火速進攻,一開局就短兵相接。陳還未大展拳腳,就被攻下了王城。第二盤陳松順高度警覺,借先行之利,使出看家本領,以中炮巡河炮齊轟曾的屏風馬。陳集中精兵良將,以泰山壓頂之勢逼近敵方左翼,並乘隙跳邊馬窺伺臥槽。打得曾益謙手忙腳亂,迅速崩潰。陳終於扳回一局,戰成平手,楊官磷也與黎子鍵打平。到第六場,廣州仍以11:13 落後。
如此戰況,「何以面對江東父老」,陳、楊二人憂心忡忡,關係到廣州棋壇的顏面,竟然驚動了吳南生等有關領導,特意在酒店為他們安排房間休息,又請名醫王蘭友為二人會診。同為象棋愛好者的王蘭友會診後,親自為二人配製祖傳的「靈丹妙藥」,二人服下後果然一覺睡到天亮,醒來精神飽滿,連連誇讚王蘭友醫術精湛,王為此竊笑不已。其實並非什麼祖傳秘方,充其量有點助眠作用的「安慰劑」而已。
王把脈後發現二人身體良好,只是輸棋壓力過大所致。廣東宣傳副部長親自策劃籌辦的首次穗、港象棋大賽,影響很大,楊、陳二人又是首次代表廣州參賽,加上領導的高度重視,逼得二人只能贏不能輸,所以兩人如負山行,「壓力山大」。背著包袱上陣,出師不利意料之中,爾後前六場落後,使二人的包袱越來越重,心態不穩難以發揮正常水平。棋迷王蘭友看破不說破,權當小病來醫,做戲做足,不去藥房買藥,親自配「祖傳秘藥」,(實際上是維生素及助眠的藥),並打包票稱「祖傳秘方、藥到病除。」楊、陳二人吃了「安慰劑」,睡了個好覺,次日精神大振,認真拆解與與曾益謙、黎子鍵二人的對局,摸清對方棋路,對下幾輪的比賽已然成竹在胸。(論心裡對身體的影響可見一斑啊)
到了第七場比賽。前四局楊官磷對曾益謙3和一負,第五局曾益謙以中炮過河車開局,楊還以屏風馬左馬盤河。楊兌去對方中炮後,集中兵力右翼猛攻。曾益謙雙馬被困,好不容易殺出重圍,已然損兵折象,敗局已定、無力回天,楊終於扳回一分。楊再戰皆和,但楊官磷在首戰勝黎子鍵,第二第三局戰和,第四第五局連下兩城,末局又戰和。本次比賽,楊官磷積分最高15分,陳松順戰平黎子鍵,小勝曾益謙的13分,曾益謙11分,黎子鍵9分。最終主辦方以28:20打敗港地棋手,維護了廣州棋壇的名譽。
1956年4月,「廣州棋社」成立,新中國首個市級領導下的棋社,聘請楊、陳二人為正副社長;新中國首份象棋刊物《象棋》面世,楊、陳為正副主編;吳南生勉勵楊把象棋藝術當事業來做,努力弘揚這個中華文化瑰寶,又安排楊、陳兩人為文化公園象棋顧問,吃公糧,此時楊、陳工資分別為150、130,在當時是罕見的高工資。「一時間楊官磷百感交集,自小顛沛流離、浪跡江湖,在舊社會,不知吃了多少苦,受過多少罪,雖有一身棋藝仍處社會最底層,受盡白眼欺凌。如今拿起了國家發放的工資,這是以前棋人做夢也不管想的。「從此楊官磷開啟了逆襲人生,工作、寫書,春風正得意,錦上又添花。
穗、港賽事結束,澳門棋手聞風而動。1956年4月,澳門棋手梁兆光、張鉗應約到廣州,舉行「穗、澳象棋名手友誼賽」。澳門在抗日戰爭期間成為穗、澳棋手的集散地。戰後穗、港棋壇復甦,澳門則無新風雲人物,仍舊是梁兆光、梁兆發、吳文英稱王。梁兆光曾迎戰港地棋王李志海等人,有過人之處,張鉗水平稍遜一籌。
4月11日,文化公園,戰鬥打響,此次戰鬥無穗港那般激烈。比賽開始還有兩三場和局,以後楊、陳幾乎所向披靡,以摧枯拉朽之勢打得對方和一局也不容易,最後主隊以42:6大獲全勝。如此戰績,廣州為主隊的棋戰史上非常罕見。
方退澳門之敵,華東猛將朱劍秋、沈志弈就率軍殺來。朱劍秋,揚州「棋壇三劍客之一」,聲名顯赫。沈志弈,人如其名,為象棋而生,開局稍差,但中、殘局奇峰突起,妙手連連,人稱棋壇「黑馬」。1956年 10月20日至11月4 日,文化公園硝煙四起。朱劍秋與陳松順對弈六局,四勝一負一和,沈志弈則5和一負小敗於陳松順。楊官磷分別以三勝三和的絕對優勢擊敗朱劍秋和沈志弈,十二盤棋無一敗北!真是巔峰之作啊!
這次比賽,廣州隊以23:20取勝,捍衛廣州「棋城」的美譽,楊官磷也確保了中國棋壇龍頭老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