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戰綏西,馬鴻賓誓死禦敵
1936年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和楊虎城以「兵諫」的方式,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國進入全民族抗日的又一個關鍵時期。
長期割據在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軍閥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也主動聲明抗戰決心,表示願意兵出西北,參加抗日。而在「西北三馬」中,馬鴻賓最具抗日精神,也是最早率部高舉起保家衛國的大旗,他曾在81軍軍官訓練班的開學典禮上說道「軍人要時刻記著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保家衛國,盡職守則,要堅定與陣地共存亡和抗戰到底的決心。」
1938年5月,就任綏西防禦司令的馬鴻賓,在傅作義退守山西,綏西戰場形勢危急時,主動派遣主力81軍布防五原到狼山一線。馬鴻賓的寧馬在綏西堅持抗戰,屢建功勳。在1940年日軍大舉進攻時,寧馬一度因為傷亡太大而轉入沙漠。馬鴻賓緊急補充部隊,令馬培清率軍重返綏西,不得再後退一步。
1940年3月,傅作義的35軍突入五原,全殲該地之日偽軍。馬鴻賓率部將日軍誘入沙窩一帶,馬家騎兵在運動戰中與日軍不斷周旋,迫使日軍放棄增援計劃,匆匆敗走。之後馬家軍再在黃河南岸與偽蒙騎兵大戰十餘場,一舉收復伊克昭盟東北地區,名震天下。整個綏西會戰,馬鴻賓和傅作義基本肅清地區日軍勢力,挫敗了日軍覬覦西北的企圖。
轉戰各地,馬步芳的騎一師威震敵膽
而掌管青海馬家軍的馬步芳,也是在抗戰初期就徵調了大通、互助、湟源3個縣的民團共8000餘人,以手下第一旅和馬步青一部為基礎,組建了暫編騎兵第一師,由馬彪為師長,率部出省抗戰。
1937年9月,騎一師開赴陝西,駐防臨潼,保衛隴海鐵路安全,並全力圍剿受日偽操控的白蓮教匪患。1938年冬,騎一師再調黃河一線加強河防,期間馬家軍內部出現勾結偽軍叛逃的情況,馬彪果斷率部冒雪突擊,不僅全殲叛軍,還收復了大量被日偽軍佔領的村寨。當地老百姓感激馬家軍將士抗戰之功,主動獻上萬民傘。
1939年,騎一師三調周口至界首一帶,在淮陽與前來的日軍機械化部隊展開搏殺。馬彪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前後夾擊日軍,再次取得大捷,也創造了騎兵戰勝坦克的軍事奇蹟。但這一戰馬家軍傷亡同樣慘烈,部隊傷亡2000餘人,馬秉忠旅長殉國,連一級指揮員更是損失殆盡。
騎一師轉戰千裡,歷經大戰,一些日偽軍甚至聽到「馬鬍子軍」幾個字,就龜縮城內,生怕被馬家軍的馬刀朝著自己揮下。但因為長期堅守在抗戰第一線,騎一師損失也非常慘重。寶塔一戰,數百名戰士在彈盡糧絕後,因不願被俘受辱,選擇投水自盡,200餘匹戰馬也全部損失。
在皖北作戰時期,騎一師和新四軍彭雪楓部曾數次配合作戰,相互間還互贈糧食布匹和槍枝彈藥。而1939年春,青馬第二支出省抗戰的馬祿騎兵第二師,雖奉命駐防同官,限制八路軍的行動。但馬祿自己心向抗日,主動寫信給延安,言明對八路軍並無敵意,願攜手團結抗日。為此,偉人還親自題寫「抗日英雄」錦旗一面,贈送馬祿,說八路軍願意團結一切抗日友軍,共同抗戰。
抗戰八年,兵出寧夏的騎一師和騎二師頻繁轉戰,一直身處抗戰前線,部隊傷亡近萬人。馬家軍為抗戰勝利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值得後人稱讚的。西北兒郎,為國為民。
馬家軍抗戰功勳不可磨滅,但馬步芳絕對不是英雄
馬家軍在抗日戰爭中屢建功勳,保家衛國的精神更是為後世敬仰,但作為馬家軍掌門人的 「西北三馬」,除了馬鴻賓真心抗戰,為國為民前後奔走外,另外兩位馬步芳和馬鴻逵卻絕對算不上抗戰的英雄。
自抗日戰爭爆發到勝利,馬步芳和馬鴻逵雖都出兵參與抗戰,但他們的舉動,很大程度並不是為了國家和民族,而是屬於純粹的利己。
一:妥協、觀望,全無主動抗戰之心
抗戰爆發後,各地子弟兵紛紛主動請纓,希望上到前線保家衛國。穿得破破爛爛,拿著79步槍和大刀長矛這樣原始武器的川軍,更是穿著草鞋走出了百裡蜀道。而與之相對的,是西北諸馬面對迫近的日軍,一直採取妥協和觀望的態度,力求不與日軍產生任何衝突,完完全全學起了當年東北軍的那套。馬步芳等人奉行的準則就是,日軍不進西北,馬家軍不談抗日。
在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前後,馬步芳等人更是首鼠兩端,在各大勢力間圓滑處世,只求保存實力,沒有為支持抗戰說到半句話。西安事變的結果是「逼蔣抗日」,但也是「逼馬抗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將全民族抗戰的情緒推到了最高潮,東北軍、西北軍也都投入到抗戰之中。馬步芳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讓馬家軍成為唯一消極避戰的部隊。
所以張學良尚且能用一場「兵諫」為自己曾經的不抵抗挽回些顏面,但完全是被「逼」抗日的馬步芳和馬鴻逵,則不敢說在抗戰前期為國家做出了半點功勳。
二:保存實力,如意算盤打得比猴還精
抗戰八年,作為一方諸侯的馬鴻逵,只出兵2個騎兵旅和1個步兵旅。而馬步芳組建的騎一師是由地方民團拼湊而成。「二馬」在出兵抗戰的問題上,都是選擇派出少量部隊,而將麾下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精銳全都留在了地方。
馬步芳和馬鴻逵作為割據一方的軍閥,骨子裡最看重的只有地盤。所以在國土淪喪的關鍵時期,他們寧願將主力留在西北放馬,也不願讓他們上前線。因為一旦將手中的底牌全部折在抗戰中,二馬就喪失在地方的話語權,這也是他們保存實力的根本原因。馬步芳還曾給馬彪下達命令「相機行事」,暗示其在前線不要把部隊拼光,能不打就不打。即想貪抗戰之功,也要保存實力,二馬怎談英雄?
三:阻撓愛國青年,拿著萬民傘發國難財
青海的抗日救亡運動,是以省立第一師範的學生為中心的。他們在全省組建「學生抗日義勇軍」,創建刊物宣傳抗日,為前線將士募捐,將百姓的抗戰情緒推向了高潮。但馬步芳和馬鴻逵對待學生們的舉動,表面上予以肯定,私下裡卻種種刁難,打擊和阻撓。作為「山大王」的二馬,並不想看到這種高漲的愛國情緒把西北百姓全都送到前線去抗日,而自己成為有名無實的光杆司令。
在騎一師皖北作戰時期,馬步芳還讓馬彪暗中包庇走私,從中牟取暴利,大發國難財。拿著百姓送的萬民傘,卻又在欺詐國難當頭的老百姓,騎一師的尷尬地位,只能說是馬步芳一手造成的。
總而言之,馬家軍於抗戰,有功,且有大功。但西北二馬,卻絕對算不上真正的抗日英雄。為了國家和民族而奮不顧身的那種的豪情,在他們身上並沒有得到體現。而歷史的投機,卻又成了他們的慣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