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中國孤軍,在日軍圍困中以寡敵眾、死守不退,日軍接連的瘋狂進攻,都被勇士們以血肉之軀英勇擊退……近期熱映的抗戰電影《八佰》,還原了淞滬抗戰中400名官兵固守四行倉庫,頑強阻擊日軍的歷史片段,也將我們帶回了那個血雨紛飛的年代。
民族危亡之際,各行各業的中華兒女紛紛投身於戰爭的洪流之中,「體育人」也不例外。「德智皆寄於體。無體是無德智也。」毛澤東同志早年在《體育之研究》中就曾強調體育對於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體育運動的價值和體育精神的力量,在條件艱苦的抗日鬥爭中得以充分彰顯。
抗日根據地也是競技賽場
1942年9月1日至7日,在延安舉行了「九一」擴大運動會。在當時日軍瘋狂侵略的形勢下,軍民們同仇敵愾,帶著抵抗侵略者的決心,紛紛投入這次運動會。此次運動會會長由朱德擔任,賀龍等擔任副會長,共有1388人參加,創紅色根據地參加運動會人數規模之最。閉幕後,運動員們帶著滿腔熱血奔赴抗日戰場。
戰鬥武器也是體育器械
在黨的領導下,延安革命根據地設計製造出一批適合戰鬥體育競技的器械。「無名氏馬步槍」就是一種同時適合在戰鬥和體育項目中使用的步槍。當時邊區的體育運動項目中,有一項名為「刺殺」的競技項目,參與雙方身著防護服和防護面具,端著這種步槍,通過類似擊劍的比賽規則一決高下。
奧運選手也是民族英雄
抗擊日本侵略期間,中國以獨立的民族姿態參加了第11屆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展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這些運動員回國後便以軍人的身份保家衛國、英勇抗敵,有的甚至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生命。
第11屆奧運會拳擊選手王潤蘭,在一次阻擊戰中,為了掩護主力部隊向新戰場轉移,王潤蘭與戰友身綁炸藥與敵人坦克同歸於盡,是中國抗戰史上第一個犧牲的奧運英雄。
第11屆奧運會撐竿跳高運動員符保盧,在國內訓練器材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依然憑藉實力奪得奧運會複賽資格。1938年武漢保衛戰的一次對日空戰中,轉彎時失速墜地,以身殉職獻出了年僅24歲的生命。
第11屆奧運會拳擊選手靳貴第和靳桂,在1937年的安陽保衛戰和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中壯烈殉國。
抗日戰爭勝利後,路金棟、王振卿、肖淑清、馬秉勤、谷琛、耿國輝、馬良、江文等一批抗戰老英雄加入到體育系統工作,成為新中國體育事業的第一批奠基人。他(她)們的英雄事跡和無畏精神,成為照亮中國「體育人」前進路上的燈盞。
淞滬「八佰」孤軍的悲壯,是弱小中國的悲涼;昔日的「東亞病夫」,如今已雄踞世界東方。
抗戰歷史不能忘記,「體育人」精神要世代流傳,並在實現中華民族體育復興和體育強國夢的進程中不斷添加新的內涵。
緬懷英模,砥礪前行。這是歷史賦予今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