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詳解三國廬江郡的分割

2020-12-23 地緣看世界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65回]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第65回 濡須塢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從漢中回到鄴城的曹操完成了他政治生涯的最後也是最重要一步,晉升魏王。劉邦開國時曾與群臣殺白馬立盟約,稱「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稱「白馬之盟」。東漢承襲西漢大統,這條盟約自然是要遵守的,何況盟約本身於皇家來說是個保護。

有鑑於此,東漢末年那些諸侯便是再勢大,一般來說都不敢稱王,因為一旦稱王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不復有回歸朝廷的可能。此前張魯曾想過稱「漢寧王」被及時勸阻,遼東公孫氏亦只敢自認與王無異。只有涼州義從胡宋建,地盤最小還敢自稱「河首平漢王」,不光稱王還想著「平漢」,結果被夏侯淵攻滅之後,從上到下各級官員沒有一個準降,盡數誅滅。

如果說曹操之前加封丞相,歸併九州,然後再領一州抵四州的冀州牧,都還算是在漢家舊有體系下,最大限度的利用規則漏洞,那麼違反漢家祖制加封魏王這事,說沒有代漢之心誰也不會相信。能這樣做說明曹操已經基本把朝廷給架空了。不過曹操內心還是很忌諱有人議論他的,當初向他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策略的毛玠,在曹操稱王后便因罪下獄,不久死於獄中。起因是有人告發,毛玠看到有人因罪被臉上刺字,妻子兒女沒為官奴,評論說「使天不下雨者蓋此也」,意思是讓老天不下雨,大概就是因為做了這些事。說起來這句話就算說錯也罪不致死。不過這個敏感節點,曹操心裡要是認定毛玠是在影射他稱王,變「奉天子」為「挾天子」之事,這罪就可大可小了。

不管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當下的目標都是解決南邊那兩個亂臣賊子。曹操本事再大也只是一個人,只能親率主力對付一個方向。前一年在益州地界動了刀兵,按例接下來又要對江淮用兵了,說起來,張遼在逍遙津立了那麼大功勞,便是單純去勞軍也得走這一遭。

遵循有利於自己的自然規律,曹操仍然選擇了在冬季水淺的時節南下。建安二十一年十月,曹操領軍自鄴城出發,十一月兵抵他的老家譙縣,次年正月進抵居巢。需要說明的是,先秦兩漢時期,江淮地區有多個叫居巢的地點,兩漢的居巢地處廬江郡中部,位於皖縣之東。曹操進抵的這個居巢則位於巢湖東南角,對應現在的安徽省巢湖市。這個位置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控制濡須水對接巢湖的水口。如果能夠長期控制這個點位,那麼就可以將東吳阻擋在巢湖之南。而一旦做不到這點,曹軍是不可能在巢湖阻擋東吳優勢水軍的。那樣的話,合肥勢必成為防禦的焦點。

再來說說孫權這邊,每當曹操親徵,他都是依託地利防禦。孫權心裡清楚,等到春水再起,曹操的大軍自會北撤,到時候再重新向北擴張就是。與上次不同的是,孫權沒有再放棄已經在廬江控制的領地。當日攻下皖城,生擒曹操任命的廬江太守朱光後,孫權以呂蒙功勞最大,讓他兼領了廬江太守一職,除將俘獲的人馬都交給他統領,還將廬江最西端的尋陽(湖北省黃梅縣)的六百戶百姓及相應土地賜給他。目的都是為了讓呂蒙更加盡心的幫助東吳,鞏固在江淮的領地。

尋陽的位置正處於荊、揚兩州交界地。北依大別山,南臨長江,東接彭蠡澤。赤壁之戰那一年,孫權將夏口以東,原屬江夏的邾縣、蘄春兩縣,加上地屬廬江的尋陽縣(對應現在的湖北黃岡市、蘄春縣及黃梅縣),分置出了新的蘄春郡。地理上看,蘄春縣處於長江與大別山之間,全境現為湖北省黃岡地區所覆蓋,與東側的安慶谷地有如倒影般的存在。參照安慶谷地的命名方法,亦可將之命名為「黃岡谷地」。兩條谷地的共同特點,是都位於大別山與長江之間,組合成一條連接江東與江漢的V形水陸通道。區別在於,黃岡谷地多丘陵山地,而安慶谷地平原比例更高。

賜地呂蒙於蘄春郡,又讓他兼領廬江太守,是希望讓呂蒙能夠承擔更大的責任,兼顧東西兩條戰線。「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在呂蒙身上有充分體現。皖城剛剛收復時,吳屬廬江地界上並不平靜,江淮之民向來強悍,盜賊橫生。孫權派了不少將領前去平叛,都不能解決問題。最後孫權感嘆道「鷙鳥累百,不如一鶚」,把身在尋陽的呂蒙調了過去。這句點評不是孫權原創的,典出先秦趙簡子。鷙鳥指的是鹰鵰等陸地猛禽,鶚指的是即能在水中又能在陸地捕食的魚鷹(不是鸕鷀)。孫權用在這,意指呂蒙是全才和大才。

呂蒙一去,恩威並施,用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方式就把問題給解決掉。又在湘水劃界中立有大功,的確當得起這條評語。濡須口地屬廬江,這次孫權準備二保濡須口,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呂蒙都是當仁不二的主將人選。此前為應付必將到來的戰爭,孫權已經在呂蒙的建議下,先行建了一座「濡須塢」。不過這座濡須塢卻不是在濡須口,這個對接長江的水口,實在是太過靠後,並且無山可依。

濡須塢建在濡須水的上遊,居巢城南15公裡處。濡須水在流出巢湖之後,先要從兩座丘陵間東南向穿出方可進入沿江平原。這兩座丘陵東北那座叫濡須山(現名太湖山),西南這座叫七寶山,濡須塢便是築在這兩山夾一谷的「夾水口」處。由於地處魏吳東部戰場,濡須塢當時又被稱之為「東關」。呂蒙接手濡須塢防務後,還在城上設置了強弩萬張。

孫權決定建濡須塢的時候,大多數將領是持反對意見,認為「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這個觀點是覺得,反正水上優勢在自己,有沒有塢堡都無所謂。後來的歷史證明,濡須塢成為了東吳最重要的防禦節點。對於東吳來說,如果象上次直接退到濡須口,那麼曹操必將無後顧之憂的分兵攻取皖城。冬季水淺,東吳的大船沒有辦法透過連接皖城和長江的皖水前去救援。而如果能力保濡須塢不失的話,曹操即便分兵去攻皖城,亦會擔心自己的後路被切斷。皖城在做好充足準備的情況下,堅守幾個月問題不大。

建安二十二年二月,曹操的先鋒兵抵濡須塢。呂蒙這邊乘曹軍立足未穩,當即主動開城出擊,大破曹軍先鋒。看到這一幕是不是特別熟悉,之前甘寧在濡須口、張遼在合肥都有過類似操作。只能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對於防禦方來說,如果有膽力和勇力在對方剛至時破襲,不管戰果大小都可以先聲奪人。

雖然先鋒營挫敗不代表整場戰役失敗,但對手有堅固的城塢,加上萬餘弓弩以及充足的軍資儲備,曹操的主力到後,一時也討不到便宜。見此情景,曹操決定轉移進攻方向。新方向並不是皖城,拿下皖城對於曹操來說意義不大,如果不能渡江的話,回師之後還是會被東吳在夏季圍攻。換句話說,曹操即已親徵就是衝著打進江東來的。

不管曹操這次是準備了更多的船隻渡江,還是想再以江心島為中繼,用蛙跳戰術渡江,想達到這個目的都得再選擇一個渡口。那麼這個渡口在哪呢?不要忘了,濡須口其實並不是連通江淮、江東的主渡口。這個點位之所以在後期如此重要,是因為孫權在坐穩江東後,一直以濡須口和濡須水為主通道,北上巢湖、圍攻合肥。要是單純考慮橫渡長江的話,當日孫策渡江時所走的橫江浦才是主渡口。

橫江浦背後是揚州舊治厲陽(安徽和縣境內),對岸是著名的牛渚磯(安徽省馬鞍山市),中間同樣有沙洲,而且現在的名字就叫「江心洲」。古濡須水的話,亦有一條名為「牛屯河」的分支連通於此。現在幹流已經湮滅,牛屯河拓寬則成為巢湖連通長江的主通道。對於曹操來說,並不在乎牛屯河當時有沒有形成,也不在乎能不能行船。在孫權重兵防守濡須塢至濡須口一線的情況下,他需要嘗試更多的可能。最起碼在橫江浦,孫權的防線是建立在牛渚一側,曹操的軍隊能夠兵臨長江北岸。

見曹操分兵歷陽,孫權這邊遂派徐盛等將前去加強牛渚的防禦。牛渚位於濡須口東北方向,二者之間的水路距離約70公裡,徐盛等人可以乘蒙衝戰船前往。本來水上優勢在東吳這邊,一路上是十分安全的。結果馬上到目的地了,一陣大風颳來,直接把整個船隊吹到了橫江浦這邊。橫江浦在長江的西北岸,牛渚在東南岸,時值冬季本應盛行的是西北季風,出現這樣的狀況吳軍這邊也很意外。不過當日赤壁之戰時,不期而來的東南風可是幫了東吳大忙的,這次也算是一報還一報吧。

看到自己的船隊被吹到了對岸,而且岸上就是密密麻麻的曹軍軍營,吳軍將士都被嚇得不知所措,想走的話風又沒停,一時也是動彈不得。其實曹軍那邊也是蒙的,沒有想到東吳就這樣箭也沒放一枝,鼓也沒敲一通的,就直接從濡須口那邊殺過來登陸,一時間只敢出營觀察,同樣沒敢進攻。關鍵時刻是徐盛打破了僵局。本來就是來此與曹軍一戰的,擇日不如撞日,當即跳下船來,殺到岸上去。

不用擔心徐盛是一個人去,當時的將領身邊都會有數百由親故鄉裡組成的私兵,戰鬥力和忠誠度都是最強的,主將到哪他們到哪。所以徐盛一動,等於有數百敢死之士衝入敵陣,一如當日張遼率八百壯士突襲吳軍一樣。而效果亦是一樣的,曹軍這邊同樣是剛到橫江,前鋒營前面剛被呂蒙在濡須口這樣突襲過一次。沒想到吳軍在江北沒有據點的橫江浦,也敢乘自己立足未穩來這麼一下,當即被徐盛嚇得四散奔逃。

徐盛這邊倒也不貪功,追著砍殺了一小會,見風停了就回到船上,然後按原計劃退到牛渚駐守,硬生生的把一次戰略防禦性質的調動,變成了戰術突擊。孫權聽說徐盛的壯舉大加讚賞,史書原文是「大壯之」。曹操這次南徵巡視逍遙津,復盤張遼當日兩戰之壯舉,對張遼同樣是「大壯之」。上次張遼領八百人突襲吳軍大營,徐盛倉皇中出戰,不僅負傷,連矛都被打落在陣中,手下軍士亦有潰逃的。這對於一個武將來說是莫大的恥辱,這次算是徹底的為自己正了名。

兩軍交戰,士氣非常重要。曹操這邊前鋒剛到濡須塢就被呂蒙打敗,分兵橫江又被徐盛打了一悶棍,想速戰就很難了。而且現在已經是二月,雨季一來對曹操不利。孫權上次在濡須口寫封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操雖然嘴硬回了句「足下不死,孤不心安」,結果還是很快撤了軍。這次不用等孫權再說什麼,曹操也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然而孫權這次雖然還是遣使送了封信給曹操,意外的卻是並沒有再嘲弄曹操,反是向曹操請和。曹操這邊本來就心生退意的,見孫權遞過來臺階,自然沒有不接的道理。當即同意停戰,而且回遣使者表示可以締結姻親鞏固聯盟。當然,曹操這邊代表的是朝廷。孫權這邊請和,表面看可以算作孫權投降,願意歸順朝廷。

這是曹操晉位魏王后的第一戰,面子對他來說很重要,孫權是看準這點才給曹操遞臺階,更看準曹操會接著。對於孫權來說,長江防線雖無大憂,但曹操如果要找回面子再退兵的話,集中優勢兵力去打皖城,把江北拿回去再退兵。不管做不做得到,又或自己日後能不能拿回來,對自己都會是巨大消耗。對於曹操來說不是打孫權就是打劉備,本質是沒有優先順序的。最好是一邊用外交手段安定邊界,一邊用軍事手段解決,而不是兩線為敵。

從用政治手段穩定邊界來說,之前背叛過曹操,與曹操不共戴天的劉備那邊是沒有可能的。反觀孫權倒是沒這個包袱,於私來說,曹操是孫堅一輩的人,孫權本身就是晚輩;於公來說,孫家從來沒有入朝為官,沒欠過朝廷和曹操的人情,現在用得也都是朝廷給的官爵治理江東。便是假意降曹,也不會有心理障礙。

代不代漢,曹操自有自己的考慮。不管孫權安得什麼心,現在江淮肯定能維持一段時間的和平了。當然誰也不會期待一紙協議就能帶來和平。此前在逍遙津大敗孫權的張遼,自是曹操守護江淮的中堅,必須大加獎賞,並繼續放在江淮威懾東吳。張遼原本的軍職為「蕩寇將軍」,屬於雜號將軍,逍遙津之功讓曹操升他做了「徵東將軍」,四徵將軍在曹魏可是位次三公的級別(蕩寇將軍一職則給了張郃)。此外,曹操還給張遼增兵,擴大其直屬部隊的規模。同時將其駐地從合肥前移到居巢。

光靠張遼一個人,曹操還是不放心。誰都知道和解只是暫時的,軍事上的準備一定要做足。除讓張遼等原合肥移軍至居巢以外,曹操還留下還曹仁等將駐防於此,總計部署了二十六營軍隊。一營的標準配置為千人,這就意味江淮前線的總兵力,比起逍遙津之戰時的七千人,增加了差不多兩萬。考慮到張遼畢竟不是老班底,怕他震不住親舊將領,曹操特別留下夏侯惇坐陣統轄諸軍。

既然曹魏這邊暫時不南徵,孫權也不北伐,那麼雙方長期拉鋸的廬江郡,就此在地緣政治上就穩定形成了魏屬廬江和吳屬廬江兩個行政區了。吳屬廬江的郡治自然是皖城(安徽省潛山市),魏屬廬江的郡治則定位六安(安徽省六安市北)。考慮到兩漢的廬江本來就被三角形的大別山,分割為了江淮和沿江兩個板塊,這種分割在地緣政治層面還是很有穩定性的。日後雙方雖不可避免的還會多次在江淮拉鋸,但總體來說都沒有改變廬江南北分治的格局。

曹操這邊做好戰略部署,孫權這邊肯定也是要安排得力幹將坐鎮濡須塢。按說呂蒙是最合適的,然而正在此時魯肅卻病故了。在湘水劃界後,魯肅在今湖南省嶽陽市的位置上築了一座巴丘城,親自坐鎮湘江之濱。魯肅是孫、劉聯盟的壓艙石,有他在巴丘駐守,劉備和關羽就算對荊州還有什麼想法,都不至於有大亂。反過來,孫權要是想全取荊州,魯肅亦是不會同意的。

孫權這次與曹操和解,更深遠的考慮是在為日後奪回荊州做準備。真到了那一步,與曹操休兵是必須的。不在魯肅在世時做這件事,倒不是說魯肅不適合坐這個位置,就像當初周瑜想拿益州同樣不能說不對,只是說這種利弊參半的事,做與不做都有自己的理由。每個關鍵人物都有自己的傾向,而這個關鍵人物的離任或者離世,往往就是試錯另一方向的時機。

現在魯肅不在,東吳這邊的當務之急是選誰做繼任者。最終這個重任落在了呂蒙身上,不過呂蒙卻意外的不是孫權的第一人選,箇中曲直等到關羽將要走麥城時再詳細解讀。既然呂蒙要用在荊州方向,濡須塢這邊總還是要有得力幹將駐守的。要知道對面可是夏侯惇、張遼、曹仁等曹魏名將,戰績一個比一個猛。

最終這個重任落在了周泰身上。周泰是九江人,是當年在江淮被孫策吸納的猛將,在江表十二虎臣中排名第五,位次在蔣欽與陳武之間。這些虎臣中排名前七的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都是跟著孫策起家的;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等後五將,則是孫權發掘的人才。

在孫策舊將中,孫權最信任的就是周泰。當日孫策平江東,孫權跟著一起討伐六縣山越,周泰這個人不僅勇猛還特別謙恭禮敬。當時孫策令孫權駐守宣城,孫權喜歡周泰的為人,就特別請求調周泰在身邊輔佐。結果數千山越乘機偷襲宣城,孫權當時兵不滿千,剛跨上馬背敵兵就殺到,甚至都砍中了他的馬鞍。關鍵時刻是周泰衝了上來,拼死護住了孫權,打散了山越。周泰自己則身負十二處重傷,差點沒搶救過來。

周泰本身就是江淮人士,以其的功勞和資歷來說,按說是足以擔此重任的。不過剛剛在橫江浦立了大功的徐盛很不服氣。不服這個安排的還有朱治的兒子朱然。朱治是孫堅舊部,江東望族,當日在孫策平江東時,朱治以吳郡都尉的身份做內應立下大功,朱然則是他的外甥兼養子,曾和孫權一起讀書,私交非常好。呂蒙死後,朱然還接替了他的位置,的確是很有才幹。徐盛是因功不服周泰,朱然則覺得自己出身好背景硬,周泰出身寒門不服。

三軍齊心方可禦敵,為了確立周泰的權威,孫權的做法是前往濡須塢宴請諸將,然後親自至周泰面前敬酒,同時讓周泰解開衣服露出身上數十處疤痕,孫權將這些疤痕一一指出,每指出一處,就問周泰這傷是怎麼來的,周泰遂一作答。孫權聽完拉著周泰的胳膊哭著訴說,周泰作為自己的兄弟,出身入死從來不愛惜自己身體,身上都跟被雕刻過一般,自己怎能不把他當成至親骨肉,不委以重任。次日,孫權還把自己的青羅傘蓋賜給周泰,算是徹底讓那些不服周泰者服氣了。

事實上,不管是任用周泰還是其他人擔此重任,都有可能會有不服氣的。不管是曹操用資歷最老的夏侯惇坐鎮居巢,還是孫權親自下場給周泰立威,都是為了前線將士能夠齊心協力抗敵,亦顯示了二人的高超管理藝術。也只有雙方在江淮前線的人事調整,都能讓對手感到無機可乘時,地緣政治層面的平衡,才能夠維持得更為長久。

- END -

相關焦點

  • 地緣詳解燕國的遼西郡和遼東郡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郡其實都是帶有強烈軍事色彩的軍鎮,因此是否有足夠的防禦力,和自給能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正因為如果,燕山山脈邊緣的丘陵地帶成為了這些軍鎮的所在地,而控制了這些丘陵地帶,也就等於控制了那幾條穿行於燕山山脈的「遼西古道」。既然燕山以南的丘陵區設置了「漁陽郡」和「右北平郡」,那麼另兩個郡自然就在燕山以北了.它們就是遼西郡和遼東郡。
  • 詳解三國時期嶺南地區的地緣結構
    而這次逆襲的大背景,則是古老的中央之國已經真正融入世界,來自歐亞大陸另一端的力量,已經能夠透過海洋和中南半島,直接對中央之國原本模式化的地緣政治博弈,造成關鍵性影響。在三國時代,不管是蜀漢的南中還是東吳的交州,都不具備這種力量。無論是雍闓還是士燮,能夠謀求的都只是一個土皇帝的地位。
  • 詳解西秦嶺山脈,武都郡與氐人
    西秦嶺山脈的地理屬性,讓武都郡成為了涼州諸郡中海拔最高,且低地比例最低的一個板塊。對於這樣一個山地板塊來說,河流的作用要更為凸顯,不僅身肩通道作用,畜養人口的重任亦同樣落在狹窄的河谷之中。 以水系來說,武都郡的地理屬性可以被認定為「嘉陵江上遊」。換個角度說,黃河水系(具體說是渭河水系)在西秦嶺山脈的佔比是極少的。其實在整個秦嶺山脈,分割南北水系的分水嶺位置都偏向於北部。
  • 詳解諸葛亮南徵時期雲貴高原的地緣結構
    其後分割出來的雲南郡,對應的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加上楚雄彝族自治州(前者原屬越嶲郡,後者原屬益州郡);興古郡對應的是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及同屬雲南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還有一個永昌郡的地緣結構最為複雜,對應現在隸屬雲南的:保山、德宏、臨滄、普洱、西雙版納五地區,以及緬甸北部部分地區。其中德宏為景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為傣族自治州。
  • 地緣三國——詳解「司馬懿卻吳」與「高平陵之變」
    諸葛恪拍這個胸脯是做過地緣分析的,他發現雖然東吳歷年來已用各種手段招募、強徵了不少山越,但這些能為國所用的丹陽兵,都是出身於山地邊緣的山越。換句話說,山地深處還有很大的人口潛力可挖。想讓這些因逃避賦稅徭役,而藏入山地的山越為己所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從深山遷徙到平原地區。至於手段,逃不出恩威並施四字。
  • 三國土城和金城寺,聽聽三國時廬江的故事
    其城周圍一裡有餘,乃三國時曹操所築,屯兵以拒孫吳者。開挑皂河以為左拒,蓋欲徑通白湖以環其外也。今歷二千餘年,非有增加,而土基恆存,想見虎視東吳之概。」其中「今歷二千餘年」,顯然有誤。熟悉盛橋鎮地形的人知道,盛橋鎮有著獨特的地貌結構,南有白湖,北有巢湖,中間陸地最窄處不到五公裡。鎮境內的三國遺址傳說俯拾即是。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江東」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呢?
    就江東六郡而言,分別指吳郡(江蘇省蘇州市)、會稽郡(浙江省紹興市)、丹陽郡(初期在宛陵)、豫章郡(當時在江西省泰和縣)、廬江郡(當時在宛陵)、廬江郡(當時在安徽省廬江縣)、廬江郡(當時在安徽省泰和縣)、廬江郡(當時在安徽省廬江縣)、廬江郡(當時在潛山市)。以下是對這六郡的分析,為什麼說孫權得此六郡就可以稱霸一方。
  • 古會稽郡古地名及區劃演變過程
    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金華、衢州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 )、廬江郡(郡治安徽省廬江縣西)。 廬江郡 西漢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廬江郡設立,境內設舒縣(治今廬江縣城池埂)。
  • 晉國六卿與三家分晉,詳解山西的地緣結構
    而晉國之所以會形成六大家族的格局,始於那位老來稱霸的「晉文公」,他所創立的「六卿」制,為日後晉國內部分裂的地緣格局埋下了隱患。其實這也不能怪晉文公,六卿制度的設立,根本目的是為了分權。只不過晉國的地緣格局實在有些複雜,這些卿族世家最後獨立出自己的一片空間也實屬無奈。「晉國六卿」一開始只是個政治概念,至於是誰任職這些高位,其實是不固定的。
  • 地緣解析三國時期的鮮卑,及諸葛亮的合縱之策
    所謂「遠交近攻」,東吳與蜀漢畢竟山水相連,從地緣政治角度上的確不是最合適的盟友,能結成「背靠背」的夥伴關係,不互相拆臺已是最佳狀態。對於蜀漢來說,最好是在曹魏背後找一個,與自己無地緣衝突的盟友。即便這個盟友不靠譜,亦不至於因為這份信任而反受其害,只是現在天下三分已定,又上哪去找這個合縱對象呢?人選還是有的。
  • [視頻]牛肉分割部位詳解
    生鮮品管收集整理★素材集萃★            ▼相關好文推薦▼        牛肉分割名稱詳解美國牛肉分切部位詳解[視頻]日本牛肉分割技術冷鮮及冷凍牛肉處理方法牛肉精分割操作技術規範牛肉分割生產工藝流程概述[視頻]西冷牛排分割技術演示
  • 地緣詳解諸葛亮三出祁山
    那次大敗,也是陳式在三國史書中上第一次亮相,毫無疑問的給他造成了心理陰影。後來陳式隨劉備東徵,與吳班一起率水軍駐於夷陵東西兩岸。由於帶的是水軍,駐地又靠近三峽,陳式在夷陵之敗後得以逃出生天,最終再隨諸葛亮北伐。這次諸葛亮北出陳倉雖然失敗,但兵力上並沒有什麼損失。之所以不去和魏國援軍再拼一把,是因為諸葛亮已經準備執行第二套方案,那就是先奪武都,再取陰平。
  • 地緣詳解「木門之戰」及張郃之死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95回]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95回 五出祁山(下) 郭淮從羌胡那裡弄來了糧草,魏軍的補給就不愁了,司馬懿才敢這麼不緊不慢的步步為營此前魏延可以由南安郡境內進襲渭谷,魏軍當然也可以反向操作,繞過蜀軍重兵把守滷城,從漢源河谷西段進入祁山。司馬懿卻還是沒有同意這種做法,堅持原有的戰術,不就地紮營也不分兵。諸葛亮退到滷城之後便不再退,依谷道南北兩山構築營寨、防線。司馬懿也跟著登山掘營與之相對,仍舊拒不出戰。對司馬懿戰術持懷疑態度的不止是張郃一個人,可以說大多數將領都是這種看法。
  • 從眾建諸侯、削藩入郡到推恩分封,三位皇帝接力解決諸侯王問題
    漢朝行政區劃圖一、漢文帝眾建諸侯眾建諸侯,就是將一個大的諸侯王國分割為若干小國,諸侯王國數量增加,但總的封邑不變,文帝十六年,在齊文王劉則死後,文帝第二次眾建諸侯,他分齊為齊、濟南、淄川、膠西、膠東、濟北等六國(濟北國在文帝三年劉興居反叛後,國廢為郡,這次是復國);分淮南為淮南、衡山、廬江三國,漢之諸侯王國數量增加為十七。漢帝國對諸侯王國的抑制政策,由此而開始明顯起來。
  • 詳解遼東——朝鮮半島的地緣結構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110節]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分割朝鮮半島與東北平原的主要山脈——長白山脈的地理結構。對於一條山脈來說,古人往往會將自己視角所及的某一段單獨命名。
  • 漢丹陽郡建置時間暨郡治宛陵略考(上)
    《史記•五宗世家》載,元朔二年,江都王建嗣,元狩二年謀反,「國除,地入於漢,為廣陵郡」。江都國原轄郡治位於今江蘇盱眙縣馬壩鎮東陽古城的東陽郡被廢除,鄣郡 合廬江郡東部4縣更名丹陽郡。丹陽郡郡治由今浙江安吉縣遞鋪鎮安城古城村(原鄣郡郡治所在地)遷治長江岸邊的丹陽縣(縣治今馬鞍山市當塗縣丹陽鎮)。廬江郡,秦末置郡,郡治今江西鄱陽境內。
  • 兩漢時期並存的周氏三大郡望家族,汝南郡•沛國郡•廬江郡
    兩漢時期並存的周氏三大郡望家族汝南郡•沛國郡•廬江郡
  • 風華正安徽|奔跑中的廬江!
    中國廬江,居皖之中,在北緯 30° 57′~ 31° 33′之間,山川有溫度,風物會言說。廬江城東新區 「廬江」之名,已有兩千多年任何時何地,記得來時之路。「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廬江」二字最早出自《山海經·海內東經》,這條江名現為哪條水流尚無定論。後郡因江名,縣因郡名,延續至今。廬江又叫潛,即潛川,始於南朝梁 (《梁書》《魏書·地形志》)。靈動黃陂湖 今廬江之地,春秋屬舒國,戰國屬楚,秦屬舒邑,漢為舒縣。「廬江郡」設於西漢初。
  • 孫策打下江東六郡,指的是現在啥地方?和項羽不肯過的江東一樣嗎
    那麼它和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所佔領的江東六郡是否是一個地方呢?一個在漢初,一個在漢末,其實這裡的江東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指的是同一個地區。那麼具體是哪兒呢?孫權所佔據的江東六郡指的分別是:吳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廬陵郡以及廬江郡。這六個郡都是有來頭的,孫策拿下這些地盤其實還是相當順手的。公元195年,孫策擊敗吳郡太守許貢,攻佔吳郡。公元196年,孫策趕走了會稽郡太守王朗,攻佔會稽郡,自領會稽郡太守。
  • 三國籍貫河南的十三位名將:東吳一人,蜀漢五人,曹魏七人
    現今的河南在三國時期分別屬於豫州、荊州、冀州、兗州、揚州、司隸州六個州,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自古人傑地靈,三國時期不少名將和謀士都是出自於河南,尤其是謀士,光是豫州潁川郡就至少為三國各路諸侯貢獻了十幾位頂級謀士,名將數量雖然不如謀士多,但也無一不是聲名顯赫之輩,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時期河南十三位名將:東吳一人,蜀漢五人,曹魏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