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月7日消息:「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當古詩裡純淨優美的田園風貌依稀遠去,重構傳統村落這一中華文明「基因庫」變得尤為迫切。近日,住建部等國家七部門公布了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國共有994個村落上榜,至此全國已有2555個中國傳統村落。
在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大都市上海,兩年前有5個古村躋身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如今,這5個傳統村落面貌有何變化?它們還能留住傳統、留住鄉愁嗎?記者近日走進閔行區馬橋鎮彭渡村和浦江鎮革新村、寶山區羅店鎮東南弄村、浦東新區康橋鎮沔青村、松江區泗涇鎮下塘村,實地感受寂寥古村背後的維護困境和改造衝動。
誰來延續古村「生命」
斑駁的老宅、古樸的石橋、狹窄的街巷……從市區來到這5個傳統村落,仿佛「穿越」到了半個世紀前。這些散落在大都市邊緣的村落,近幾年花大力氣改善村容村貌,修繕危舊房屋,開放名人故居,較好地保存了水清岸綠、粉牆黛瓦的水鄉風貌。
但與此同時,這些傳統村落隨著時代的變遷變得日益蕭條,村子老齡化問題尤為嚴重,外來人員大量湧入,傳統民居年久失修。歷經滄桑的傳統村落「垂垂老矣」,誰來延續古村的「生命」,成為這些村落面臨的首要難題。
沔青村的橫沔老鎮一片寂靜,幾乎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第一橋」下的「小李理髮店」依舊在堅守,擱在牆上的小水缸,油漆剝落的鑄鐵椅,處處顯示著歲月的痕跡。
沿著老街走到已有百年歷史的鳳家廳,72歲的鳳寶宜和老伴坐在院子裡擇菜。老人說,前後兩間老房子是他爺爺手裡蓋的,梁枋上的精細雕花依然清晰可見,如今還有五戶人家住在這裡,不過小一輩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搬出去了。
橫沔社區黨總支書記奚興華說,老鎮上連片分布著近500間傳統民居,保存著清末民初的風格。這幾年,村裡有條件的人基本都搬出去了,許多房子出租給了外來人員,本地人口只有1500人左右,外來人員反倒有6000多人。
伴隨傳統村落的老齡化,一些民俗文化也陷入後繼乏人的窘境。羅店鎮文化活動中心的周祺告訴記者,羅店龍船「輕競駛、重觀賞」,在長三角地區獨樹一幟,當年在東南弄村韓家灣有很多製作工匠。現在羅店龍船製作工藝傳承人已經80多歲,由於後續人才青黃不接,只好通過電腦數位技術記錄工藝步驟來彌補缺失。而曾經流傳於彭渡村、下塘村的皮影戲,也由於皮影道具幾乎無存和藝人老化,目前已處於瀕危狀態。
整體保護力不從心
原住民的離開讓傳統村落加速衰老,而巨大的資金缺口和複雜的產權關係,又讓古村的整體保護舉步維艱。近幾年,這些村落基本都制定了保護發展規劃,但囿於資金狀況規劃推進並不順利,普遍面臨保存狀況碎片化、建築衰敗等問題。
彭渡村荷巷橋是一個典型的江南鄉間集鎮,不到300米長的老街上,矗立著金氏宗祠、金慶章故居和顧言故居等幾幢保存相對完整的老房子。建於清同治年間的金氏宗祠前後三進,總面積有500多平方米,如今雖然破損嚴重,但枋木上精美的紋飾、院落裡坍塌的戲臺,仍顯示出當年的氣派。金氏宗祠曾作為糧管所倉庫,後來被私人買下,現在被分隔成23間出租給了外來人員。
「早在2007年左右,鎮裡就想買下金氏宗祠加以保護,可價格一直談不攏,如今已漲到近千萬元。」馬橋鎮規建辦主任王留忠無奈地說,「前一段時間好不容易談得差不多了,可變更產權又碰到土地轉性問題,由於缺乏參考依據,這事兒又擱置下來了。」
泗涇古鎮依河而建的下塘街,曾留下「三裡長街店鋪多,廊棚戶戶對清波」的詩句;如今沿河一些房屋因已坍塌而正在維修,連綿的廊棚也所剩無幾。74歲的周興國在這裡土生土長,盼望著早日改造重現昔日的熱鬧:「我家以前在這裡開了一家周六記地貨行,隔壁是趙萬興魚肉行,街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對於這樣的期盼,泗涇建設開發公司的陸耀喜說,最近三年鎮政府已投入4800多萬元保護維修下塘村,但這仍是杯水車薪,下塘村整體改造費用大約需要10億元。
東南弄村的韓家灣,昔日的河道已變成街道,橫跨小河的豐德橋變成了旱橋,與兩邊傳統民居形成獨特的景觀。不過,河道拐彎處一處正在建造的新房,卻破壞了古村和諧的畫面。羅店古鎮置業公司負責人樊進龍說,包括東南弄村在內的老鎮改造資金缺口達8億元左右,而村裡房屋產權歸屬各異,一些村民為改善條件翻建私房,客觀上影響了整體風貌。
古村開發要留住鄉愁
保護傳統村落需要大量投入,但傳統村落也是不可多得的資源。上海的傳統村落基本上都已納入當地古鎮開發範圍,未來能否保留傳統鄉村特色、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是改造中面臨的又一大難題。
浦江鎮革新村近年來依託召稼樓古鎮,大力開發鄉村旅遊聲名鵲起,每逢節假日遊人如織。召稼樓古鎮建設管理公司總經理夏建生說,一期工程已開發保南街、北長街、南長街三條商業街,未來計劃與大型旅遊集團聯手,一起啟動召稼樓二期工程,陸續開發建設墾荒樓、榃湖等景點,修復開放寧儉堂、禮耕堂、崇本堂等百年建築。
而距上海迪士尼直線距離只有一公裡多的橫沔老鎮,也在謀劃打造別具特色的迪士尼「後花園」。奚興華說,接下來將與大集團合作啟動老鎮改造,對原有建築修舊如舊,建成既有商埠街景、石橋駁岸,又有江南水鄉格局的旅遊休閒小鎮。
面對傳統村落的商業開發衝動,上海交大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教授認為,古村落開發一定要避免過度商業化,不要輕易改變傳統的空間格局,否則留下的可能只是一個傳統村落的外殼,內在的生活、生產方式和傳統文化都沒有了。他說,「由於資金短缺、政策不到位等問題,上海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現在力不從心,但如果任其自生自滅,那我們真的就留不住鄉愁了。」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張松教授強調,要尊重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他首先不認同仿古重建,認為即使採用仿古材料原樣複製,那也是假古董,是保護性破壞。其次,他反對依據歷史資料進行所謂的還原,因為這樣看似熱鬧且能促進旅遊發展,但破壞了「真實性」。
專家表示,當前迫切需要加大力度保護傳統村落。首先,政府層面要落實專項資金,保證古村保護上的投入;其次,健全與完善相關法規,建立有效的保護機制;此外,上海要繼續挖掘依舊保留江南水鄉特色的傳統村落,並儘快保護起來,讓更多人在大樹下、池塘邊、拱橋上找到兒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