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寂寥背後的維護困境和改造衝動-村落,金氏,宗祠,召稼樓...

2021-01-12 東方網

  東方網1月7日消息:「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當古詩裡純淨優美的田園風貌依稀遠去,重構傳統村落這一中華文明「基因庫」變得尤為迫切。近日,住建部等國家七部門公布了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國共有994個村落上榜,至此全國已有2555個中國傳統村落。

  在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大都市上海,兩年前有5個古村躋身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如今,這5個傳統村落面貌有何變化?它們還能留住傳統、留住鄉愁嗎?記者近日走進閔行區馬橋鎮彭渡村和浦江鎮革新村、寶山區羅店鎮東南弄村、浦東新區康橋鎮沔青村、松江區泗涇鎮下塘村,實地感受寂寥古村背後的維護困境和改造衝動。

  誰來延續古村「生命」

  斑駁的老宅、古樸的石橋、狹窄的街巷……從市區來到這5個傳統村落,仿佛「穿越」到了半個世紀前。這些散落在大都市邊緣的村落,近幾年花大力氣改善村容村貌,修繕危舊房屋,開放名人故居,較好地保存了水清岸綠、粉牆黛瓦的水鄉風貌。

  但與此同時,這些傳統村落隨著時代的變遷變得日益蕭條,村子老齡化問題尤為嚴重,外來人員大量湧入,傳統民居年久失修。歷經滄桑的傳統村落「垂垂老矣」,誰來延續古村的「生命」,成為這些村落面臨的首要難題。

  沔青村的橫沔老鎮一片寂靜,幾乎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第一橋」下的「小李理髮店」依舊在堅守,擱在牆上的小水缸,油漆剝落的鑄鐵椅,處處顯示著歲月的痕跡。

  沿著老街走到已有百年歷史的鳳家廳,72歲的鳳寶宜和老伴坐在院子裡擇菜。老人說,前後兩間老房子是他爺爺手裡蓋的,梁枋上的精細雕花依然清晰可見,如今還有五戶人家住在這裡,不過小一輩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搬出去了。

  橫沔社區黨總支書記奚興華說,老鎮上連片分布著近500間傳統民居,保存著清末民初的風格。這幾年,村裡有條件的人基本都搬出去了,許多房子出租給了外來人員,本地人口只有1500人左右,外來人員反倒有6000多人。

  伴隨傳統村落的老齡化,一些民俗文化也陷入後繼乏人的窘境。羅店鎮文化活動中心的周祺告訴記者,羅店龍船「輕競駛、重觀賞」,在長三角地區獨樹一幟,當年在東南弄村韓家灣有很多製作工匠。現在羅店龍船製作工藝傳承人已經80多歲,由於後續人才青黃不接,只好通過電腦數位技術記錄工藝步驟來彌補缺失。而曾經流傳於彭渡村、下塘村的皮影戲,也由於皮影道具幾乎無存和藝人老化,目前已處於瀕危狀態。

  整體保護力不從心

  原住民的離開讓傳統村落加速衰老,而巨大的資金缺口和複雜的產權關係,又讓古村的整體保護舉步維艱。近幾年,這些村落基本都制定了保護發展規劃,但囿於資金狀況規劃推進並不順利,普遍面臨保存狀況碎片化、建築衰敗等問題。

  彭渡村荷巷橋是一個典型的江南鄉間集鎮,不到300米長的老街上,矗立著金氏宗祠、金慶章故居和顧言故居等幾幢保存相對完整的老房子。建於清同治年間的金氏宗祠前後三進,總面積有500多平方米,如今雖然破損嚴重,但枋木上精美的紋飾、院落裡坍塌的戲臺,仍顯示出當年的氣派。金氏宗祠曾作為糧管所倉庫,後來被私人買下,現在被分隔成23間出租給了外來人員。

  「早在2007年左右,鎮裡就想買下金氏宗祠加以保護,可價格一直談不攏,如今已漲到近千萬元。」馬橋鎮規建辦主任王留忠無奈地說,「前一段時間好不容易談得差不多了,可變更產權又碰到土地轉性問題,由於缺乏參考依據,這事兒又擱置下來了。」

  泗涇古鎮依河而建的下塘街,曾留下「三裡長街店鋪多,廊棚戶戶對清波」的詩句;如今沿河一些房屋因已坍塌而正在維修,連綿的廊棚也所剩無幾。74歲的周興國在這裡土生土長,盼望著早日改造重現昔日的熱鬧:「我家以前在這裡開了一家周六記地貨行,隔壁是趙萬興魚肉行,街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對於這樣的期盼,泗涇建設開發公司的陸耀喜說,最近三年鎮政府已投入4800多萬元保護維修下塘村,但這仍是杯水車薪,下塘村整體改造費用大約需要10億元。

  東南弄村的韓家灣,昔日的河道已變成街道,橫跨小河的豐德橋變成了旱橋,與兩邊傳統民居形成獨特的景觀。不過,河道拐彎處一處正在建造的新房,卻破壞了古村和諧的畫面。羅店古鎮置業公司負責人樊進龍說,包括東南弄村在內的老鎮改造資金缺口達8億元左右,而村裡房屋產權歸屬各異,一些村民為改善條件翻建私房,客觀上影響了整體風貌。

  古村開發要留住鄉愁

  保護傳統村落需要大量投入,但傳統村落也是不可多得的資源。上海的傳統村落基本上都已納入當地古鎮開發範圍,未來能否保留傳統鄉村特色、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是改造中面臨的又一大難題。

  浦江鎮革新村近年來依託召稼樓古鎮,大力開發鄉村旅遊聲名鵲起,每逢節假日遊人如織。召稼樓古鎮建設管理公司總經理夏建生說,一期工程已開發保南街、北長街、南長街三條商業街,未來計劃與大型旅遊集團聯手,一起啟動召稼樓二期工程,陸續開發建設墾荒樓、榃湖等景點,修復開放寧儉堂、禮耕堂、崇本堂等百年建築。

  而距上海迪士尼直線距離只有一公裡多的橫沔老鎮,也在謀劃打造別具特色的迪士尼「後花園」。奚興華說,接下來將與大集團合作啟動老鎮改造,對原有建築修舊如舊,建成既有商埠街景、石橋駁岸,又有江南水鄉格局的旅遊休閒小鎮。

  面對傳統村落的商業開發衝動,上海交大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教授認為,古村落開發一定要避免過度商業化,不要輕易改變傳統的空間格局,否則留下的可能只是一個傳統村落的外殼,內在的生活、生產方式和傳統文化都沒有了。他說,「由於資金短缺、政策不到位等問題,上海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現在力不從心,但如果任其自生自滅,那我們真的就留不住鄉愁了。」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張松教授強調,要尊重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他首先不認同仿古重建,認為即使採用仿古材料原樣複製,那也是假古董,是保護性破壞。其次,他反對依據歷史資料進行所謂的還原,因為這樣看似熱鬧且能促進旅遊發展,但破壞了「真實性」。

  專家表示,當前迫切需要加大力度保護傳統村落。首先,政府層面要落實專項資金,保證古村保護上的投入;其次,健全與完善相關法規,建立有效的保護機制;此外,上海要繼續挖掘依舊保留江南水鄉特色的傳統村落,並儘快保護起來,讓更多人在大樹下、池塘邊、拱橋上找到兒時的記憶。

相關焦點

  • 召稼樓/浦江漫步區
    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的召稼樓是上海最早墾荒種地的地區,召稼樓文化是上海農耕文化的起源。召稼樓古鎮已是國家4A級景區,擁有百年人文歷史,源於元初,橫跨元明清三個朝代,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明清古建築。明朝工部右侍郞談倫,曾在此建樓鳴鐘以召農耕,因此名曰「召稼樓」。如今的召稼樓古鎮是平常傳統美食的好去處。
  • 上海市郊的古鎮水鄉-朱家角和召稼樓
    依舊是白牆黛瓦,水岸人家,岸邊照例是枯藤老樹,只不過朱家角的水系比周莊要寬闊得多,如果說周莊是小鳥依人,精緻而安逸;那麼朱家角則顯得狂放和大氣一點,商業氣息似乎更濃厚一些、朱家角號稱上海的威尼斯,河面上遊船特別多,這一點確實有點水城威尼斯的味道,只是威尼斯的貢杜拉更古典和和更浪漫一些。可能是因為朱家角就在青浦區內。
  • 蒼南金氏宗祠變身 成為了村民文體活動中心
    宗祠改建成文體活動中心,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浙江在線08月21日訊供奉祖宗的宗祠裡,傳出勁爆的音樂聲,這不是在舉行祭祀,而是村民們在搞文體活動。8月14日,蒼南縣錢庫鎮金處村的金氏宗祠舉行開放日活動,村民們自發而來,在這裡唱歌、跳舞、打球,宗祠改建的文體活動中心呈現一派熱鬧的新景象。  上午10點,8歲的李沐凝正在宗祠裡打桌球,剛學了20多天的她,拿起球拍接發球,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家長介紹說,放暑假在家閒著,聽說宗祠裡請了縣裡來的教練,就送過來學了,同期學員還有9歲的楊康純等十來名村裡小朋友。
  • 浙江溫州戈恬金氏宗祠重建記
    「關注」,即可加入中華金氏大家族。(金志美供稿)甌海之西,澤雅之南,有村曰戈恬。村有望族,曰金氏。戈恬金氏,世祀宗祠。其祠坐落於本村古川路彭城巷,位處澤雅景區東大門。宗祠坐西朝東,分金辛乙;門對甌湖幹線,前臨戍浦碧流。映帶左右,聽江濱石鼓,聲髙天長雲日;回眸西北,匯峰泉秀色,名重嶼山玉靈。上下六合,風光既濟。今古一妙,方圓兼得。天鍾地靈,堪為之贊。    宗祠始造年月失考,相傳肇建於明萬曆間,距今已四百多年。至民國已具重建前之規模,按其建築風格,當大修於清代。因年代久遠,自然風化嚴重。
  • 【首屆湖南文物解讀大賽】紅二六軍團司令部——金氏宗祠
    有一部分人認為,金改全已有很長時間,再改為金不是很容易了,全蘭彬力排眾議,慷慨陳詞,終於達成共識,於是一部分全姓,也就是金子通一脈恢復了本來面貌,更為金姓,並於當年在伍家灣修建了金氏宗祠,雕塑祖先神像。從此七甲坪就有了金姓和金氏祠堂。   金氏祠堂坐落的地方叫長鋪,是伍家灣的一個盆地,三面高山聳立,祠堂背後的這座山叫雲頭山,前面的這座山叫陽明山,側面的這座山叫獅子尖。
  • 柘榮金氏宗祠重光晉祖祭祀大典
    福建柘榮金氏宗祠重光揭牌儀式暨晉祖祭祀大典於2020年12月2日在柘榮金家洋村金氏宗祠隆重舉行。
  • 永嘉:浙南革命委員會和浙南紅軍遊擊隊成立地舊址(金氏宗祠)
    浙南革命委員會和浙南紅軍遊擊隊成立地舊址(金氏宗祠)位於永嘉縣溪下鄉溪下村。  大革命失敗後,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員將革命工作的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推動城郊和西楠溪地區農民運動的發展。1929年11月,西內和鐘山兩區84個村莊4000農民大暴動,中共永嘉中心縣委決定因勢利導,發展遊擊隊,公開組織紅軍,推翻豪紳地主階級的統治,並提出:「要趕快成立革命委員會,以指導機關。」  1929年11月19日,浙南革命委員會和浙南紅軍遊擊隊在永嘉西內區溪下白龍五石金氏宗祠成立。
  • 遊上海召稼樓古鎮,感受500年的歷史,體會不一樣的風景
    這真是一種別樣的感受,別樣的美。召稼樓在閔行區浦江鎮,是上海這個地區最早墾荒種地的地方,召稼樓文化是上海農耕文化的起源地。召稼樓古鎮景被國家評定為4A級景區,擁有五百多年的人文歷史。村落起源於元朝初年,經歷了元,明,清三個朝代洗禮,保留下來眾多的明清風格的古建築:如「禮耕堂」、「梅園」等。
  • 通神點主 晉主升龕—柘榮金氏宗祠落成慶典系列報導(二)
    (金標報導)鼓樂聲聲、禮炮齊鳴,12月2日凌晨5時,柘榮縣金氏裔孫從四面八方匯聚柘榮金家洋村,集體參加柘榮金氏宗祠先祖牌位入祠晉主典禮
  • 五一丨1日丨奇蹟花園賞花海、海灣趕海抓螃蟹、召稼樓品美食、蔬菜基地摘果蔬—趣奉賢
    距離市區1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帶上工具挖沙搭創意城堡、在灘涂上和爸媽齊心協力抓螃蟹,爽朗開心的笑聲一掃之前宅家的不開心~丨0 4丨給生活一點甜—『果蔬採摘』給心情換上率性自然的悠閒春裝和久違的土地來個親密互動,沒有什麼比果蔬採摘更讓人心生愉悅的~
  • 八步古村落——臨賀故城宗祠群
    在2000多年歷史長河中,臨賀故城一直是瀟賀古道上的政治、經濟和南北文化交流中心和南北物流的重要樞紐。這些姓氏宗祠群的出現,一是朝廷派到賀州任職的官員遍布全國各地,二是工商業者來自五湖四海。官員要溶入百姓,從商者要廣交朋友,首先想到的是通過姓氏建立信任和友誼,宗祠群就是以姓氏作為聯絡紐帶的產物。
  • 永康金氏宗親在金坑村舉辦聯誼聚會
    11日,我市金氏宗親聯誼聚會在唐先鎮金坑村舉辦。金坑村位於義烏、永康、東陽三市交界處。5、60個來自各鎮各村的金氏後裔聚集在此,省金氏宗親聯誼會秘書長金洪富,金華金氏宗親聯誼會會長金爾昇也應邀到場。上午,金氏族人們走訪了石湖口和清塘莊等村莊,祭拜了村裡的金氏宗祠。吃過飯後,金氏後人發揮自己的才藝,金榮富當場揮毫寫下「福集華堂」書法作品。各界金氏兄弟姐妹熱誠交流、其樂融融親如一家。
  • 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陽新加大保護仙島湖風景區傳統村落
    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傳統村落可認識傳統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近日,記者隨市政協提案委來到陽新縣王英鎮大田村和蔡賢村實地採訪,就《關於加大保護湖北仙島湖風景區傳統村落的提案》進行追蹤督辦。
  • 湖南岳陽:金炯燃和他百萬字的《中華金氏二千年》
    金炯燃的《中華金氏二千年》力求全面涵蓋了全世界金氏源流世系、遷徙、歷史人口分布概況及重點始居村落、金氏文化名人、鄉賢。以獨到的視角將一個姓氏的起源、宗脈、古今人物、聚落、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成為全球金姓的「百科全書"。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室主任、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在為《中華金氏二千年》寫的序中提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村村皆有的宗祠,存留著我們的記憶和文化
    在嶺南,散布在各城市、鄉鎮、村落間的宗祠數不勝數,並且這些宗祠經過千百年代代傳承,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激勵著人們弘揚良好家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嶺南人的精神世界。 眾所周知,惠州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走訪惠州古村落,就會發現一個特點,即「村村皆有宗祠」。
  • 宗祠之都——洞口(一)前言
    青少年時代的我,和大多數農村青年一樣,嚮往外面的世界,為改變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宿命,發奮讀書。後來,離開家鄉,上大學,參加工作,故鄉在記憶裡漸行漸遠,直至模糊成一張黑白照片。小時候,對於宗祠,第一反應是逃開,而不是親近。宗祠裡面供奉的祖先的牌位,莊嚴肅穆,油燈常燃,安靜清涼。
  • 廣州白雲田心村改造,200餘歲的林氏宗祠將「喜遷新居」
    廣州白雲田心村改造,200餘歲的林氏宗祠將「喜遷新居」金羊網  作者:梁棟賢  2020-03-16 未納入文保名錄的關帝廟,遵循村民意願一同
  • 金氏家族簡介
    少昊是古代東夷部落首領,東夷部落以鳥為圖騰,他曾以鳥名為官名,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相傳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按照古人的五行學說,土生金,他以金德王,故號為金天氏。《帝王世紀》上說:少昊自窮桑登帝,後徙曲阜。窮桑在今山東曲阜市北。少昊的子孫中,有一支簡化他的號「金天氏」而為姓氏,就是金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