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政經局勢被疫情陰影所籠罩,原有世界秩序正發生新變化,全球經濟正醞釀新變局,當前的公共衛生危機可能引發的更大範圍不確定性危機的關鍵時刻,亟需全球頂尖學者們給我們「撥雲見日」,解構未來全球政策取向,尋找後疫情時代持續健康發展的解決方案。
在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疫情是經濟面臨的最大危機與挑戰嗎?」為主題的論壇今天舉行,四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的經濟學家,從宏觀經濟理論及政策層面,探討走出疫情危機的發展模式,展望後疫情時代的發展方向,為全球化與內外循環的順暢運行指點迷津。
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拉爾斯·彼得·漢森(Lars Peter Hansen),他獲得了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指出:
新冠肺炎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什麼時候可以有疫苗?經濟復甦可以多快對疫苗推出做出反應?氣候變化也有很多不確定性,都需要建模分析。時間線、運作機理都需要分析。
從凱恩斯到更高的經濟學家都在研究不確定性,他們做模型的用處是看看市場怎樣運作,也可以分析政策得失。
應對新冠有得有失需要平衡,封城計劃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和經濟,需要尋找各種各樣的工具、各種各樣的模型分析各種不確定性,包括:科學的不確定性、人們行為的不確定性。
新冠疫情病毒傳輸渠道也充滿不確定性,氣候變化路徑也充滿不確定性。該如何做?我對這些話題都非常感興趣,會開發工具來理解不確定性。現在世界非常複雜,而我要充分研究不確定性。
託馬斯-薩金特(Thomas Sargent)教授,是紐約大學經濟學系和斯特恩商學院教授,榮獲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Thomas John Sargent透露,他做了很多比較、可以把新冠疫情比作戰役/戰爭。新冠疫情和真實軍事戰爭對比,物理結果有相似也有不同之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疫情戰爭有很多相似之處。相似之處是很多人努力生產產品和服務,但由於疫情原因封鎖產品和服務,戰爭中亦是如此。當戰爭發生的時候人們不知道戰爭會打多久,有的人認為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但事實上戰爭比我們想像得長。
第二個類比,關於金錢。美國和其他政府發行大量政務債務給戰爭進行融資。美國、歐洲國家都是這樣做的。
債務越來越堆積如山。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後危機終於結束了,國家債務、國際債務高起不下,必須要把債務抵消、賴掉或者增加稅收,當中有很多政治的決定、國際政治決定。
因此我的主題是新冠肺炎已經產生了這麼多死亡病例,那一定會有更嚴重的後果,就像真正的戰爭一樣。
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和政治學教授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因「在市場搜尋理論中具有卓越貢獻」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表示,由於新冠疫情,這些趨勢都會加速,大家都希望降低封城所帶來的成本,公司要努力地倖存下來,儘量減少成本,儘量在資本投入和人力投入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在封城的時候有很多問題,人們不能去餐廳,很多商業旅行也要減少。我相信很多商業旅行永遠都不能恢復,因為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在家辦公,20%的降低都會導致額外的工作職位永久性喪失。
現在全世界差不多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家辦公,而由於人們在家辦公,交通、餐廳、計程車等行業都會發生變化,還有很多教育問題、生活方式問題等。
【來源:周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