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凡
在今年,又有不少新的提案以及意見被提出,例如像擴大就業,脫貧攻堅以及減稅降費等問題脫穎而出。但是最近有這麼一個方案備受民眾們的關注,那便是提倡活躍地攤的經濟,夜市經濟等。別小看這只是個體經營的問題,這涉及到千萬家庭的生計問題。
這項提議在「街頭小販」中激起了熱情。大家都很關心現在終於可以擺攤了嗎?這對很多經常被城管追趕的商販來說是件好事。事實上,我國有很多人的收入都是靠「擺攤」來維持的。例如,許多農民出售的蔬菜比那些在蔬菜市場和超市便宜得多,而且不需要擔心它們的新鮮問題。
如今,在城市裡生存並不容易。「擺攤」已經成為很多人賺錢的方式之一。但是,我們可以用肉眼看到,攤販很難在固定的地方擺攤。所以這項建議是非常可行的,但前提是不妨礙交通,不影響市容。在今年的3月,為振興經濟,改善消費,保障就業,成都市提倡允許臨時擺攤,流動攤販經營以及臨時佔道經營的政策,同時堅持「靈活執法,審慎包容監管」的政策。
看到這裡,有些人高興,而有些人則會擔心,許多實體店老闆表示非常惆悵:生意又會不景氣了。那麼」擺攤會不會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對於這件事,實體店老闆不必擔心。街頭小販通常只出售小珠寶和物品。許多注重質量的消費者仍然需要去實體店。就「擺攤」而言,既能解決居民的就業問題,又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活力。許多受歡迎的旅遊城市都有幾條購物街,一直以來都是不錯的旅遊景點。而一家實體店如果真的輸給了街邊小販,可能就得找出自身的原因了。
在許多實體店消失的背後,有兩個不同的陣營。有人認為電子商務的興起對實體店的影響很大。而另一部分人認為,高昂的租金正在搶奪實體店的利潤,使這項生意無法繼續開展。一句話來解釋便是,生意不好做,房租太高。那麼是誰殺了這家店?是電子商務還是房租呢?還是說有另外的原因?
第一,電商。現在網上似乎沒有什麼東西買不到,而且網上的價格一般都比較便宜。馬雲曾表示,未來很多實體店將關閉,新的零售店將出現。馬雲的新零售本質上是線上線下的互動。由阿里巴巴投資收購的銀泰,聯華超市,大潤發,是從線上互動到線下互動的新零售布局。
第二,租金高。房地產市場繁榮,商店的價格也在上漲。一方面,如果房東買的東西價價格高的話,租金自然會更高。另一方面,如果客流量大,房東不用擔心商鋪的租金,而且就地起價的現象隨處可見。很多店主辛苦工作了一年,賺的錢最後都歸房東所有。
然而,高租金和高人工成本導致的結果是「開店成本高昂」,而電子商務衝擊的結果是「激烈競爭」。事實上,「消費者」也佔一個主要原因。在這個時代,有不少富有的「窮人」,雖然他們看起來有車有房,但他們身後往往有各種「貸款」,平時基本上沒有多餘的錢可供揮霍!
所以說,實體店的倒閉,最終原因應該歸到馬雲身上嗎?其實實體店會倒閉主要還是大勢所趨,並不是馬雲改變了實體店,而是正在發展的這個時代改變了實體店的「命運」。那麼對此你們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你們在評論區留下你們寶貴的評論!
(本文系爾東商業觀察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百家號爾東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