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做事情的人,並不怕困難
就怕「隨便」,怕那些沒有量化的任務和目標。
「隨便」雖然是一句口頭禪,但這句口頭禪讓很多人陷入尷尬境地,比如說跟朋友一起去飯店吃飯,當你問朋友喜歡吃什麼菜的時候,朋友說隨便,當出於好心點了一些好菜,例如白灼蝦、扣肉、小炒黃牛肉等等。
可是,當這些菜上桌之後,朋友卻不願動筷子,理由是自己吃海鮮過敏、正在減肥不吃肉、吃太辣對腸胃不好等等,結果,大家尷尬的吃了一頓不愉快的午餐。
這種沒有「量化」的信息傳遞方式,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是不利於執行,這樣會讓對方摸不清到底所需要完成的目標是什麼,導致結果達不到對方的預期。
比如職場中,老闆要求把產品質量做的更好一些,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才是質量好的標準,如果改成可量化的方式是產品合格率具體達到98%以上才算好,這樣員工目標就更加明確,同時也比較好執行。
然而,這種模凌兩可的「朦朧美」讓你的工作質量下降,沒有考核的依據也無法確定一個人的工作績效。
總之,世上沒有「隨便」,「量化管理」才是關鍵。
一、 何為量化管理
根據度娘的定義:
量化管理,是一種從目標出發,使用科學、量化的手段進行組織體系設計和為具體工作建立標準的管理手段。
有一位媽媽問自己即將大學畢業的孩子,問他準備找多少薪水的工作,孩子回答說越多越好,這個答案就沒有量化,什麼叫越多越好,是準備找月薪5K還是10K的工作,那麼接下來這個孩子按照一個沒有量化標準去找工作,結果肯定達不到應有的預期。
過年的時候,朋友相互之間都會問候一下來年的目標,很多人喜歡說的答案是多賺錢,如果說多賺不到是沒有能力,如果說少了會覺得自己沒有面子,這也是一個沒有量化模凌兩可的答案。
上述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但是這種模糊化的概念不能運用到工作中,無論對於員工還是領導,使用模糊化概念只能理解為敷衍了事。
舉個例子
前兩天孩子復學後第一次考試,考試成績發下來之後不理想,我就質問孩子怎麼不考好一點,孩子反過來問我「爸爸,這次試卷比較難,什麼樣才叫考的好」?
我沒有告訴孩子到底是考95分還是100分算考的好,所以說一個沒有量化的問題,也就不會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在職場上,有個很常見的現象,當領導問員工今後工作打算時,很多員工的回答是「自己一定努力工作回報公司」,這種回答跟沒有回答區別不是很大。
另一種現象是當員工去問領導什麼時候可以升職加薪時,很多領導的回答一般都是「只要你好好工作,有機會就給你升職加薪」,很明顯這是領導搪塞員工一貫的伎倆。
無論作為員工還是領導,這種沒有量化的回答方式都是不利於管理團隊的融合,以及影響相互之間的信任基礎。
其實,很多時候說的人沒在意是不是可量化,但是卻讓做的人很為難,最後結果卻使得雙方不如意,所以,任何事情最好的標準就是質量「量化管理」。
二、量化促進目標的達成
在了解完什麼是量化管理之後,那麼新的問題就是量化有什麼好處,其實,量化管理最大的優勢就是減少溝通成本,更大可能性促成目標的達成。
打個比方,有兩個人做年度規劃,一個人的目標是賺很多錢,具體多少不知道,另一個人的目標是賺10萬塊錢買一輛代步合資轎車,然後兩個人同時開始努力。
結果一年之後,賺很多人的那個人依然是口袋空空,甚至還等著發工資回家過年,另一個有明確目標賺10萬塊錢人,雖然最後也沒有達成,至少也有8萬勉強買了一輛國產轎車。
雖然兩個人都沒有達成目標,結果來看,有明確可量化目標的人收穫更大,這就是曾國藩說的:「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在工作匯總遇到最常見的量化管理是「KPI指標」,把公司的大目標逐步分解到個人頭上的小目標,比如說:客戶滿意度、交付及時率、生產直通率、進料合格率、成本損耗率、、、、,這些都是常見的量化管理一種方式。
圍繞「KPI」指標各自行動,比如說在公司裡面經常遇見這種情況,採購為了完成自己的回料及時率,不管供應商的物料有沒有異常都通知先送再說,而SQE為了控制進料合格率,則通知供應商不良不允許交貨,在衝突面前,不同部門的人都是在維持自己的「KPI」。
假如說沒有這個KPI量具指標在約束,那麼對於SQE而言,供應商來料不良就不良,反正多退幾次貨和少退幾次貨沒有區別,那麼最後損失的就是公司的成本。
同樣的量化管理不僅僅是說管理運營中需要,在日常溝通中也是必不可少,如果在公司上下級通過模凌兩可的說辭只能說明大家都是在打太極,並不是真正想把事情做好。
舉個例子
有個朋友過完年之後,準備去找領導談加薪,在此之前查閱了很多關於如何跟領導談加薪的方法,其中有一條就是給出可量化的目標和行動計劃,而不是「努力工作完事」,比如說今後準備從培訓方面下手,為公司培養更多的多技能員工。
當朋友準備差不多的時候,就是帶著這些準備的資料去找領導談加薪,結果呢,被領導一頓批評教育,領導說他沒有職業高度,這本來就是他應該做好的分內之事,反而拿過來作為加薪談判條件。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朋友的做法並沒有錯,有可量化的行動方案,如何把工作做到更加極致,本來公司和員工之間就是一種交易關係,公司出錢買員工的時間為公司創造效益,如果員工計劃把事情做的更好漲點價也說的過去,或許我想領導暫時不想給員工加工資找個藉口吧。
「量化管理」無論是用於孩子教育,還是工作提升都是非常有用的工具,通過量化管理可以更明確的知道自己離目標的差距有多遠,信息傳遞更加明確。
所以說,一個善於運用「量化管理」工具的人,效率和收穫都會比別人更高,每個足跡都是清晰可見,目標達成也更加輕而易舉。
三、量化管理的落地
如果追蹤溯源的話,量化管理源起於美國,量化管理理論源於國際先進管理理念和全球著名公司管理實踐,是一種系統的管理理論。
掌握一套切實有效的科學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如果僅僅只喊一下口號「我要量化管理」,或者說制定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沒有任何意義。
在很多企業中,都是把「KPI」指標當成一堆數字,並沒有從這些數字的背後真正去挖掘有效的信息,從而解決企業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整天只顧著喊口號、做表面工作,最後受傷的還是企業,所以,真正落實好一套實用、並可落地執行的「量化管理」方法才是關鍵之所在。
至於如何落地量化管理,這裡推薦給你「1234法則」,通過這些基線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量化管理策略,只有「對症下藥」,才能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
這裡說的1234法則分別指:1個原則、2個答案、3個步驟、4個標尺,具體如下:
一個原則:目標原則
關於目標原則裡面有一個設置目標的方法叫「SMART原則」,SMART是由五個英文字母的縮寫構成,S:(Specific)明確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chievable)、可達到的;R:(Relevant)關聯的;T:(TimeBound)、有時間表的。
通過SMART原則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設置一個明確的、可衡量、可實現、相關聯、有完成時間的有效目標。
兩個答案:結果和行動
結果:實現這樣的目標,最終期望的結果會是什麼?
行動:完成這樣的結果,需要採取哪些行動才能行?
如果設定目標之後沒有行動等於零,只有藉助有效的行動方案和可期望的結果,才能讓目標更加具有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
比如說員工失誤造成的客訴,那麼你回復客戶的報告裡面寫的改善措施是「加強培訓」,一個「加強」就不具備量化的意義,做到什麼程度才達到「加強」,所以說必須要具體結果和行動方案才被叫成「量化管理」。
三個步驟:量化、細化、流程化
能量化的一定量化;不能量化一定細化;不能細化一定流程化。
對於一個部門的工作,首先就是確定哪些是可質量量化的目標,比如說生產任務的產能,員工出勤的加班工時等。
然後對於職能部門的工作來說,尤其是工作比較繁多的崗位,不好量化可以通過細化來考核,通過一些輔助性的數據進行衡量,比如說行政人員、內勤人員等。
再者,細化不了的工作可以借用流程化,比如說有比較單一化的工種,像打字員、文員之類的崗位,按照流程進行量化管理,固化其作業流程SOP操作模式。
四個標尺:數量、質量、成本、時間
藉助這個4個標尺進行不同維度的衡量,通過一些具體可實際操作的流程進行評估,不斷深挖管理潛質,提升工作效能。
數量類標準:產量、次數、頻率、銷售額、利潤率、客戶保持率等;
質量類標準:準確性、滿意度、通過率、達標率、創新性、投訴率等;
成本類標準:成本節約率、投資回報率、折舊率、費用控制率等;
時間類標準:期限、天數、及時性、推出新產品周期、服務時間等。
因此,通過1234法則可以很明確將「量化管理」進行落地,從而提升公司管理利器,極大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優勢。
四、寫到最後
面對現實生活,大多數人都是非常勤奮,但是效果依然不佳,溝通依然很累贅,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缺乏「量化管理」,藉助科學的方法,才能達到更高的目標。
就像身邊很多人喜歡說「隨便」一樣,沒有量化,就沒有方向,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最終猶如大海中沒有航線的輪船。
其實,通過有效的「量化管理」可以激活團隊的潛能,為員工提供公正公平公開的晉昇平臺,調動員工積極性,持續提升個人、部門和組織的績效。
最後,職場頂級高手都懂得如何運用「量化管理」,因為他們深知世上沒有「隨便」,量化管理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