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2020-12-26 文史拂塵

《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要描寫文人學士,以諷刺手法見長的世情小說,被魯迅稱為「我國第一部真正的諷刺文學作品」,忝列中國六大名著。

作者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後又自號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縣人。他出身於名門望族。曾祖吳國對是順治年間的探花,由編修做到侍讀。祖父吳旦做過州同知,祖父的兄弟吳晟、吳昺一個中了進士、一個中了榜眼。父親吳霖起於拔貢後任江蘇贛榆縣教諭。

吳敬梓從小就聰慧異常,加之勤奮好學、家風薰陶,學問造詣頗深,詩辭文章無一不精。隨著知識的積累和見聞,他越來越鄙視八股舉業。他生性豪邁,樂於助人,但不善經營,父親死後,家產很快蕩盡。二十九歲時曾去滁州應舉人試落第。因為祖業喪失,又沒中舉做官,「鄉裡傳為子弟戒」,將他作為吳門的第一個敗類。

在吳敬梓三十六歲時,安徽巡撫趙國麟舉薦他去北京應「博學鴻詞」廷試,下面官員三番五次去邀,他都毅然堅拒。自己靠種菜度日,家境每況愈下。冬天晚上家裡沒柴取暖,他便邀著幾個朋友出城溜達,並謂之「暖足」。

乾隆十九年,五十四歲的吳敬梓窮死在揚州,結束了自己由盛而衰、由富轉貧的人生。好在他留下了一部三十餘萬字的長篇巨著,把自己的滿腔憂憤,把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把社會的醜惡和寄予的期望,熔鑄在一起,形成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與我國以往的長篇小說比,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真實」:

一是手法真實。不帶觀點,不下結論,讓讀者自己慢慢去體會和判斷,引人入勝。比如反映周進的苦:通過寫他餓肚子掃別人吃剩下的雞翅膀、鴨骨頭;上了年紀的「小友」,受中了秀才的梅三相作詩挖苦,讓讀者拍案。

二是諷刺真實。與《西遊記》《聊齋志異》等誇張諷刺而類似於假的描寫不同,《儒林名史》善於通過人特冠冕堂皇的言語與卑劣齷齪的行為的反差,將諷刺直入靈魂深入。如嚴貢生嘴裡說「從不曉得佔人寸絲半粟的便宜」,這時自家的小斯當面拆穿他:關了隔壁的豬,鄰居來要了。還有後來的「借貸事件」「霸佔兄弟家產事件」「雲片糕事件」等等,這個道貌岸然的大壞蛋躍然紙上。

三是人物真實。書裡寫的人物,不是「惡則無往不惡,美則無一不美」的「假大空」式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既真實又鮮活。比如馬二先生雖然對於八股文執迷不悟,卻有古道熱腸,無私助人;匡超人也不是一開始就變壞的,而是從一個勤勞的孝子,一步步走上銳變之路的。

相關焦點

  • 《儒林外史》:寫盡儒林中人,世間萬事皆成文章
    《範進中舉》節選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少有的幾部出類拔萃的巨製之一,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諷刺小說。吳敬梓在創作此書時,以對待功名富貴和文行出處的態度為中心,貶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士和假名士,褒揚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熱烈讚美具有完整健康人格的、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儒林外史》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又極具個性的諷刺藝術。
  • 《儒林外史》為什麼從山東汶上寫起?
    原標題:吳敬梓的儒家情懷與史官思想,使《儒林外史》全書有非常濃重的「天下」「古今」意識,影響故事地點與人物隸籍、遊歷之地的設計等,都有特別的考慮——《儒林外史》為什麼從山東汶上寫起?清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被認為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
  • 初中語文名著匯總|《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現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Part 1   主要內容   作者概況   吳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清代小說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移居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
  • 批判「八股取士」,官場百科全書式小說《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人吳敬梓寫的一部章回體小說,學者認為這部小說的藝術成就可以比肩文學名著《紅樓夢》。大家對這部小說有個共識,稱之為「官場百科全書式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8世紀中期,大概和《紅樓夢》出現在同一個時代。吳敬梓出生於官宦世家,雖然稱不上世代簪纓,但也算衣食無憂。
  •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帶你一鍵賞讀《儒林外史》
    「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儒林外史》作者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專門以「外史」為書名,為的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儒林傳記。他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其同時代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 《王子與貧兒》|馬克·吐溫《儒林外史》式的諷刺手段
    在這部小說出版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清代文豪吳敬梓創作了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儒林外史》,與馬克吐溫一樣,他也用了諷刺的手法批判社會現狀與封建禮教和科舉制度,是中國諷刺文學的巔峰之作。《儒林外史》通過對人們日常生活的精細描寫揭示封建社會黑暗腐朽的真實面目諷刺藝術只有建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才有生命。吳敬梓所寫的,正是他所處朝代的真實生活。金和《儒林外史跋》:「先生又鳩同志諸君,築先賢祠於雨花山之麓,祀泰伯以下名賢凡二百三十餘人,宇宦極閎麗,工費甚鉅,先生售所居屋以成之。」
  • 範進中舉背後的,《儒林外史》慘遭埋沒,只因這本書過於現實
    但實際上,剩下的兩本《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水平絕對不比四大名著差,《聊齋志異》還好,這些年不斷的有電影翻拍,也算是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儒林外史》可就非常慘了,儘管水平並不差,但幾乎沒被拍成過影視劇,而且再加上被排除在四大名著之外,這本非常好的書,就這樣漸漸的被埋沒了。
  • 《儒林外史》野羊塘之戰在湘西鳳凰野牛塘
    文/曾湘軍 著名古典文學作品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將軍大戰,歌舞地酋長劫營》是有關湯鎮臺率兵鎮壓貴州苗民起義的故事,書中描繪了雍正至乾隆年間湘黔邊區苗家的生活場景、節日習俗、服飾歌舞等,地點為貴州鎮遠,真實情況不是這樣,而是湖南鳳凰。
  • 教你如何巧看與速記《儒林外史》精要點
    一、作者簡介: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安徽全椒人。因其書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號文木老人。二、寫作背景: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父親病逝後,由於不善於治理生計,他過著揮霍浪子生活。
  • 吳敬梓生平(附:生平大事年表)
    他在秦淮水亭布置了文木山房,作為他的書齋,常常在文木山房中會晤和款待一些知心朋友。兩年以後,就是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元),朝廷下令舉行博學鴻辭科的考試。江寧府學的訓導唐時琳和上江督學鄭江兩個人推薦吳敬梓,所以吳敬梓就到了安慶,這是他的省城了,參加了由安徽巡撫趙國麟(1673—1751)主持的預備考試,這次考試當然順利的通過了。
  • 《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 常熟縣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士主祭
    縱觀《儒林外史》,作者的目的是要剖析文人士子面對功名富貴的態度,他希望用道德的力量來挽回江河日下的社會風氣。基於此,吳敬梓把虞博士塑造為一個道德楷模。為了凸顯這個人物形象的舉足輕重,作者一改以往調侃、諷刺的筆調,以莊重之筆出之。有評論說此篇純用正筆、直筆,不用一旁筆、曲筆,是以文字無峭拔凌駕處。
  • 範進中舉後發瘋,他究竟得到了類似現在的什麼官職
    《範進中舉》是我們每個人都曾學過的一篇文言文,出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作者通過描寫範進中舉一事,刻畫了他的形象,用嶽丈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來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世態炎涼的的社會風氣,對當時社會的陰暗進行了諷刺。
  • 《儒林外史》馬二先生遊西湖:食、色,性也
    第一、之前,馬二先生只是看女人,這回他還聞——「風吹起來,身上的香一陣陣的撲人鼻子」;而且,他不光看,不光聞,還在女人堆裡亂走亂撞——「橫著身子亂跑,只管在人窩子裡撞」。 第二、之前,馬二先生不過是喝茶、吃麵,不飽就咽唾沫、乾眼饞,可這回,他買了一堆點心,「不論好歹,吃了一飽」。
  • 名著閱讀:《儒林外史》精品實用練習(含答案)
    名著閱讀:《儒林外史》精品實用練習(含答案)一、填空1.《儒林外史》塑造了、等一批醉心於功名的八股學士5.臨死時還因為燈盞裡多點了一根燈草,遲遲不肯斷氣的人是。6.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才,年年科舉,屢試不中,但他卻刻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公婆不肯。
  • 《儒林外史》裡,範進都中秀才了,為何還被胡屠戶欺負?
    但清代小說《儒林外史》裡的胡屠戶,卻是個絕對的例外。 一部嬉笑怒罵的《儒林外史》裡,「胡屠戶欺負女婿範進」的橋段,是「範進中舉」故事裡的知名亮點。不過如果說起身無功名的老童生範進,被胡屠戶欺辱還有情可原。那麼待到範進中了秀才後,「挨欺負」的遭遇卻也壓根沒變。剛中了秀才,就被胡屠戶罵「現世報窮鬼」。後來找胡屠戶借錢考舉人,又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
  • 範進中舉後差點發瘋,從此官運亨通,你可知最後他當了多大的官?
    由此,範進的形象就固化為一個急於求取功名的玻璃心書生,不過,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為官後的成績。▲八股文考試試卷"範進中舉"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吳敬梓文採尚可,卻沒有在科舉制度中勝出,還被世人評為"文章大好人大怪"。
  • 儒林外史是古典名著,為什麼讀起來很費勁?讀者:有點枯燥
    在看完了四大名著之後,如果你還想看古典小說,那麼一般人都會推薦《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在文學史上一直有很高的評價。比如魯迅評價《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魯迅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指摘時弊,機鋒指向當時的讀書人階層。
  • 你把他的官職放到現在,你可能比他還要激動
    所以中國的科舉自古以來就被當成了是中國底層人民的救命稻草,而想要直觀的了解到科舉制在古代的百姓們心中的分量,一定就得看看著名小說家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他極盡諷刺的描繪出來當時的人們對有功名之人的阿諛奉承之態,也將當時吏治的腐敗以及科舉的教條與虛偽全部都寫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