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續資治通鑑長編.河北守禦十二策.其六》

2021-02-13 青衫江南

 

這十二策由富弼在慶曆四年時上於宋仁宗趙禎,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三年)至慶曆二年(1042)間,西夏連續對北宋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事,三戰皆以宋朝失敗而告終。西夏雖屢勝,但擄掠所獲財物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榷場貿易所得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由於連年徵戰,人力、物力、財力損失慘重,致使出現嚴重經濟危機,西夏「財用不給」,嚴重地阻滯了西夏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此外,由於民間貿易中斷,使得西夏百姓「飲無茶,衣昂貴」,怨聲載道。加上西夏與遼之間又出現了嫌隙。所以西夏願意議和。

這十二策便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他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係的透徹了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

其六這一條比較有趣,是關於西夏與中國的風俗文化不同而造成的誤會。「北敵風俗貴親,率以近親為名王將相,以治國事、以掌兵柄而信任焉,所以視中國用人,亦如己國。」富弼觀察到契丹人常以近親為大將丞相高官,所以覺得中國也是這樣。所以在契丹人的想像中,宋朝宗室裡的「八大王」的燕王最厲害。「燕王威望著於北敵,知是皇叔,又為王爵,舉天下之尊無與二,朝廷庶事,皆決於王。王善用兵,天下兵皆王主之,嚴刑好殺,而無敢當者。」「故燕、薊小兒夜啼,輒曰「八大王來也」,於是小兒輒止啼。每牽牛馬渡河,旋拒未進,又曰「必是八大王在河裡」。其畏若此。敵使每見南使,未嘗不問王安否及所在,朝廷以王之故,亦見重於北敵,謂朝有如是親賢,每欲妄動,未必不畏王而止。」「八大王」指太宗的兒子周恭王趙元儼,宋太宗第八子,故有此稱。趙元儼歷事三朝,地位高貴尊崇,但實權並不大,其實宋朝宗室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實際權力,時間一長,許多旁枝更是「去士庶之家無甚相遠者」。但是契丹人按遊牧民族的習慣就認為他是最有權勢的人。富弼上十二策的這個時候趙元儼已於當年春天去世,契丹人不免認為宋朝失去一員得力猛將,而對宋朝產生輕視之情。富弼建議仁宗利用這點,適當的起用宗室:「臣願陛下親擇宗室中年長知書、識道理、曉人事者數人,為王畿千裡內州。」順便說一句,趙元儼「八賢王」的名頭在各評書中也十分出名。

同時,宋人其實在這方面也對契丹有同樣的誤解,「北敵有南大王蕭孝穆、北大王蕭孝惠、魯王惕隱、楚王夷離畢」,「中原聞之,莫不疑其人人皆良將也」,而按富弼的觀察「臣前歲奉使,盡與之接,又詢其國人,未必實有才武」,地位高不過因為他們是皇親國戚而已,當時中國早已進入成熟的官僚制唯才是舉,而契丹還在血統論「龍生龍,鳳生鳳」。

 

——————————————————

《續資治通鑑長編.河北守禦十二策.其六》

(原文略)

相關焦點

  • 讀《續資治通鑑長編.河北守禦十二策.其十》
    ————————————————《續資治通鑑長編.河北守禦十二策.其十》(原文略)
  • 李裕民:《續資治通鑑長編》訂誤(上)
    繼文等久駐契丹,復受其命,歸秉國政,左右皆譖毀之,未幾,繼文為代州刺史,弼為憲州刺史,契丹主聞之,下詔責北漢主……北漢主得書恐懼,且疑繼文報契丹,乃密遣使按責繼文,繼文以憂懼死。按:《長編》說劉繼文死是錯誤的,他當時並沒有死。《長編》這一記載來源於《九國志》,而《國史·郭守文傳》則根據守文墓誌,記云:「劉繼元弟繼文據代州,依契丹以拒命。守文討平之。」
  • 「年譜長編」的「長編」是什麼意思
    「長編」看來亦是如此,錯用和別解已有年頭,至少從國民黨「黨史辦」的秀才們就已經開始誤導了。但若將「長編」作為「簡編」「略編」這樣的近代才有的名詞的反義詞來用,在邏輯上倒也還可以成立。「長編寧失於繁」之「繁」,亦自應有度。「繁」亦須有價值,無史料意義的「繁」是不能允許之「失」。吾國史學著作以「長編」名者,據我所知,最初始自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何以名之?
  • 程毅中:《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讀後
    有些信息是很重要的,如指出《京本通俗小說》最早提出質疑的是黎錦熙先生的《京本通俗小說考評》,刊於《努力週報》創刊號(1929);孫楷第先生寫有四十九篇《中國通俗小說提要》,發表於《北平圖書館館刊》5卷5期(1931),後來戴鴻森替孫先生整理的《中國小說戲曲解題》也沒有用到這份材料,因而遺漏很多;遊國恩先生曾寫有《讀儒林外史》一文,刊於1924年的《民國日報》副刊
  • 袁樞--《通鑑紀事本末》--主要內容
    《通鑑紀事本末》為我國古代一大奇書,今天我們來聊聊袁樞與他的《通鑑紀事本末》。每事仍按《通鑑》原來的年次抄錄原文,使之尾首具備,獨立成篇,連貫地表述出該事件的全過程,又富有故事性,很便於閱讀。由於袁樞以事為綱,將有關的材料都集中在一起,這就使《通鑑》「有資於治道尹的思想觀點表.現得更加突出鮮明。所以他的《通鑑紀事本末》一問世,立刻就受到了官方的欣賞,「孝宗讀而嘉嘆,乃賜東宮及分踢江.七諸帥,且令熟讀,日:『治道盡在是矣,」又詔下嚴州刻版印行,於是袁書也就流傳得很快。
  • 【讀通鑑】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讀通鑑】馮奉世:威名震「兩西」,終究未封侯【讀通鑑】張敞:給媳婦兒畫眉就是耍流氓?【讀通鑑】魏相:宰相報仇,十一年不晚【讀通鑑】司馬遷害死了自己的親外孫【讀通鑑】溫文儒者蕭望之:誰優秀我就弄死誰!【讀通鑑】韓延壽的治理之道:一言不合就泡病號【讀通鑑】京兆尹趙廣漢發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舉報箱【讀通鑑】大司馬車騎將軍張安世憑什麼能夠善終?
  • 【讀通鑑】彭越有眼無珠,竟然相信了她!
    可見,人的許多天性,特別是惡的方面,在沒有外界刺激的情況下,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發作,但如果有了外力作用,特別是受到了權力的薰陶,那惡,可能像哥斯拉一樣,見風就長,讓人齒寒。太史公對呂后的評價是: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彭越的大夫欒布出使齊國,回來後,在彭越的頭顱下奏報情況,祭祀後大哭一場。官吏將他逮捕,報告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