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二策由富弼在慶曆四年時上於宋仁宗趙禎,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三年)至慶曆二年(1042)間,西夏連續對北宋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事,三戰皆以宋朝失敗而告終。西夏雖屢勝,但擄掠所獲財物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榷場貿易所得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由於連年徵戰,人力、物力、財力損失慘重,致使出現嚴重經濟危機,西夏「財用不給」,嚴重地阻滯了西夏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此外,由於民間貿易中斷,使得西夏百姓「飲無茶,衣昂貴」,怨聲載道。加上西夏與遼之間又出現了嫌隙。所以西夏願意議和。
這十二策便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他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係的透徹了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
其六這一條比較有趣,是關於西夏與中國的風俗文化不同而造成的誤會。「北敵風俗貴親,率以近親為名王將相,以治國事、以掌兵柄而信任焉,所以視中國用人,亦如己國。」富弼觀察到契丹人常以近親為大將丞相高官,所以覺得中國也是這樣。所以在契丹人的想像中,宋朝宗室裡的「八大王」的燕王最厲害。「燕王威望著於北敵,知是皇叔,又為王爵,舉天下之尊無與二,朝廷庶事,皆決於王。王善用兵,天下兵皆王主之,嚴刑好殺,而無敢當者。」「故燕、薊小兒夜啼,輒曰「八大王來也」,於是小兒輒止啼。每牽牛馬渡河,旋拒未進,又曰「必是八大王在河裡」。其畏若此。敵使每見南使,未嘗不問王安否及所在,朝廷以王之故,亦見重於北敵,謂朝有如是親賢,每欲妄動,未必不畏王而止。」「八大王」指太宗的兒子周恭王趙元儼,宋太宗第八子,故有此稱。趙元儼歷事三朝,地位高貴尊崇,但實權並不大,其實宋朝宗室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實際權力,時間一長,許多旁枝更是「去士庶之家無甚相遠者」。但是契丹人按遊牧民族的習慣就認為他是最有權勢的人。富弼上十二策的這個時候趙元儼已於當年春天去世,契丹人不免認為宋朝失去一員得力猛將,而對宋朝產生輕視之情。富弼建議仁宗利用這點,適當的起用宗室:「臣願陛下親擇宗室中年長知書、識道理、曉人事者數人,為王畿千裡內州。」順便說一句,趙元儼「八賢王」的名頭在各評書中也十分出名。
同時,宋人其實在這方面也對契丹有同樣的誤解,「北敵有南大王蕭孝穆、北大王蕭孝惠、魯王惕隱、楚王夷離畢」,「中原聞之,莫不疑其人人皆良將也」,而按富弼的觀察「臣前歲奉使,盡與之接,又詢其國人,未必實有才武」,地位高不過因為他們是皇親國戚而已,當時中國早已進入成熟的官僚制唯才是舉,而契丹還在血統論「龍生龍,鳳生鳳」。
——————————————————
《續資治通鑑長編.河北守禦十二策.其六》
(原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