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策中,富弼建議重新接受高麗的納款作為對付契丹的一種策略。「或者款納高麗,則契丹可為釁端,或以為不便」,其中說到高麗以前就是歸附大宋的「矧高麗素稟朝廷正朔」。
正朔是什麼,歷朝每年都會頒布曆日,這是官方制定的時間標準。宋王朝通過每年重複的曆日頒賜的儀式,潛在的確認了對頒歷地區擁有「天命賦予」的統治權。周邊民族如果奉宋正朔,就表示至少表面是服從宋政府的。西夏與宋之間也經過了「不奉」到「奉」再到「不奉」的過程。宋初時高麗已奉宋正朔,後來在與契丹與宋的數次衝突中,「正朔」也跟著形勢改來改去。另外,由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日本也曾經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裡使用中國的太陰曆,然而「五歷」東傳日本沒有一次是中國的朝廷對日本以任何形式的頒賜後而行之,也不是日本方面主動請封、表示臣從。所以使用中國日曆不代表「奉正朔」。明朝皇帝曾冊封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頒賜 《大統歷》,這是自 5 世紀中國南朝皇帝對倭五王進行冊封九百多年後第一次讓日本真正有了 「奉正朔」的機會,但足利義滿迫於國內壓力,終未敢使用《大統歷》。
正朔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公羊傳》隱公三年:「春, 王二月, 己巳, 日有食之。何以書? 記異也。日食則曷為或日, 或不日? 或言朔, 或不言朔? 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 食正朔也 。其或日, 或不日;或失之前, 或失之後 。失之前者, 朔在前也。失之後者, 朔在後也。」正即正月,為一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正朔指一年第一天。傳說夏商周三代建立的時候,都重新制定了正朔,《史記》中記載:「夏正以正月, 殷正以十二月, 周正以十一月 。蓋三王之正若循環, 窮則反本。天下有道, 則不失紀序;無道, 則正朔不行於諸侯。」分裂之時或易代之際諸國皆自稱正朔,「各言膺運,鹹居大寶。」也有建國而不建朔的,這種情況一般就是宣稱自己是前朝後裔或遺臣。
正朔不但單單只指曆日,還包括了政教禮樂法度。對漢族政權,正朔意味著合法性,對異族,則意味著教化性。所以「奉正朔」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重大、嚴肅的事情。
————————————————
《續資治通鑑長編.河北守禦十二策.其十》
(原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