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續資治通鑑長編.河北守禦十二策.其十》

2021-02-07 青衫江南


 

在這一策中,富弼建議重新接受高麗的納款作為對付契丹的一種策略。「或者款納高麗,則契丹可為釁端,或以為不便」,其中說到高麗以前就是歸附大宋的「矧高麗素稟朝廷正朔」。

正朔是什麼,歷朝每年都會頒布曆日,這是官方制定的時間標準。宋王朝通過每年重複的曆日頒賜的儀式,潛在的確認了對頒歷地區擁有「天命賦予」的統治權。周邊民族如果奉宋正朔,就表示至少表面是服從宋政府的。西夏與宋之間也經過了「不奉」到「奉」再到「不奉」的過程。宋初時高麗已奉宋正朔,後來在與契丹與宋的數次衝突中,「正朔」也跟著形勢改來改去。另外,由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日本也曾經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裡使用中國的太陰曆,然而「五歷」東傳日本沒有一次是中國的朝廷對日本以任何形式的頒賜後而行之,也不是日本方面主動請封、表示臣從。所以使用中國日曆不代表「奉正朔」。明朝皇帝曾冊封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頒賜 《大統歷》,這是自 5 世紀中國南朝皇帝對倭五王進行冊封九百多年後第一次讓日本真正有了 「奉正朔」的機會,但足利義滿迫於國內壓力,終未敢使用《大統歷》。

正朔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公羊傳》隱公三年:「春, 王二月, 己巳, 日有食之。何以書? 記異也。日食則曷為或日, 或不日? 或言朔, 或不言朔? 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 食正朔也 。其或日, 或不日;或失之前, 或失之後 。失之前者, 朔在前也。失之後者, 朔在後也。」正即正月,為一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正朔指一年第一天。傳說夏商周三代建立的時候,都重新制定了正朔,《史記》中記載:「夏正以正月, 殷正以十二月, 周正以十一月 。蓋三王之正若循環, 窮則反本。天下有道, 則不失紀序;無道, 則正朔不行於諸侯。」分裂之時或易代之際諸國皆自稱正朔,「各言膺運,鹹居大寶。」也有建國而不建朔的,這種情況一般就是宣稱自己是前朝後裔或遺臣。

正朔不但單單只指曆日,還包括了政教禮樂法度。對漢族政權,正朔意味著合法性,對異族,則意味著教化性。所以「奉正朔」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重大、嚴肅的事情。

 

————————————————

《續資治通鑑長編.河北守禦十二策.其十》

(原文略)


相關焦點

  • 讀《續資治通鑑長編.河北守禦十二策.其六》
    這十二策由富弼在慶曆四年時上於宋仁宗趙禎,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三年)至慶曆二年(1042)間,西夏連續對北宋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事
  • 李裕民:《續資治通鑑長編》訂誤(上)
    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滅北漢時,劉繼文任代州防禦使,「見機而變」,「來歸上國」,即看到大勢已去,投奔了遼國。在遼,娶昭義軍節度使耿紹紀長女為妻,981年卒。(見《遼代石刻文編》頁71《劉繼文墓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可見《九國志》的說法是不合事實的。《長編》太輕信了。而《國史·郭守文傳》所說「繼文據代州」則是事實,但所謂「依契丹以拒命。守文討平之。」
  • 「年譜長編」的「長編」是什麼意思
    「長編」看來亦是如此,錯用和別解已有年頭,至少從國民黨「黨史辦」的秀才們就已經開始誤導了。但若將「長編」作為「簡編」「略編」這樣的近代才有的名詞的反義詞來用,在邏輯上倒也還可以成立。「長編寧失於繁」之「繁」,亦自應有度。「繁」亦須有價值,無史料意義的「繁」是不能允許之「失」。吾國史學著作以「長編」名者,據我所知,最初始自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何以名之?
  • 袁樞--《通鑑紀事本末》--主要內容
    這樣一件事清的尾首便不連級,需要翻閱好幾卷《通鑑》才能了解它的全過程,給閱讀帶來困難。袁樞解決的辦法是t』:區別其事而貫通之」,即以事件為中心進行改編。他將《通鑑》中分散記述的戰國至五代的歷史大率,歸納成二百三十九個事目,各標上一個標題,:另附錄六十六事,合計大小三百事件,首為戰國《三家分晉》,終為五代周《世宗徵淮南》。
  • 程毅中:《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讀後
    有些信息是很重要的,如指出《京本通俗小說》最早提出質疑的是黎錦熙先生的《京本通俗小說考評》,刊於《努力週報》創刊號(1929);孫楷第先生寫有四十九篇《中國通俗小說提要》,發表於《北平圖書館館刊》5卷5期(1931),後來戴鴻森替孫先生整理的《中國小說戲曲解題》也沒有用到這份材料,因而遺漏很多;遊國恩先生曾寫有《讀儒林外史》一文,刊於1924年的《民國日報》副刊
  • 【保利拍賣十五周年】李致忠先生《通鑑紀事本末》簡論
    《通鑑紀事本末》簡論 ——李致忠 《通鑑紀事本末》的纂修緣起 朱熹在《資治通鑑綱目序》中嘗言:「先正溫國司馬文正公受詔編集《資治通鑑》,既成,又撮其精要之語,別為《目錄》三十卷
  • 將十八部正史凝練成「極簡中國史」,遺忘了四百餘年,卻風靡日本
    其採用對正史節略的寫法,以時間為序、以帝王為中心,簡要地勾勒出上古至南宋的中國歷史。《歷代帝王圖》(局部)作者曾先之將書名定為《十八史略》,乃表示該書是對十八種史書的節略。曾先之撰此書時,元朝官修《宋史》未成,宋代史事取材於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篇》與劉時舉《續宋編年通鑑》,聊備一史之數,共十八史。司馬遷像《十八史略》最早刊行於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