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世紀歐洲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又一次革命

2020-12-22 騰訊網

輕輕的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的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跟著小編一起去探索藏在歷史裡的秘密吧!

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運動點燃了歐洲的1830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

1830年革命由法國自由主義者發起,他們憤怒地打倒法國國王查爾斯十世, 他以保守傳統的方式統治著法國,未曾意 識到時代已經改變。自由主義者以查理十世的侄子路易斯·菲利普將其取代,實行君主立憲制。同年,比利時發動了全國性的反抗荷蘭人統治的運動,成為獨立的國家。但是反抗與革命並非每個國家都順利,波蘭和義大利的革命被仍然忠於保守制度的俄羅斯和奧地利所鎮壓。

正當革命的火焰被撲滅,法國、德國和奧地利又於1848年再次爆發革命。在法國,革命的起因是1846年的經濟危機,中產階級的下層和工人階級飽受折磨,沒有土地的中產階級同樣要求選舉權,而國王予以拒絕。因此,在1848年, 君主制被推翻,而由擁護共和政體的團體組成臨時政府,呼籲由全體男子組成制憲會議,起草憲法。1848年11月4日, 新憲法誕生,並在此基礎上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新政府是法國有史以來形 式最為民主的政府,它由唯一的立法機構與總統組成, 總統由4年一次的選舉產生。 第一次選舉於1848年12月舉行,路易·拿破崙(拿破崙的外甥)以明顯優勢獲勝。

在德國,要求政治變革的呼聲同法國一樣響亮。德國眾多不同的諸侯與統治者承諾制定憲法、新聞自由以及陪審團審判制度。德國人民同樣期待一個統 的德意志國家。因此,德國議會即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在1848年召開,制定憲法,籌備一個統一的德國。但是讓德國人民失望的是,在起草過程中政治內訌太過激烈,統一未能實現。

奧地利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多民族國家,包括德意志、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波蘭、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以及義大利,它同樣經歷了一段限制民族主義高漲趨勢及其相關問題的艱難時光。1848年3月, 民族主義者示威運動在奧地利的所有大城市發生。各民族均要求自治,示威很快失控,革命力量控制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要求制定民主的憲法,作為回應,奧地利政府給予匈牙利獨立的立法權。而後,藉助復興的匈牙利的支持,奧地利政府得以鎮壓了捷克、維也納的反叛。1849年, 奧地利取得大部分疆土的控制權,包括義大利倫巴第和威尼西亞,奧地利的民族運動遭受挫敗。

在歷史的肩膀上承載著太多過往的苦澀與豪情,下期再和小編一起回憶那令人感慨唏噓的歷史吧!

相關焦點

  • 19世紀在人類史上至關重要,自由主義、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興起
    在19世紀,主張通過革命來改變歐洲的人努力提倡法國革命留下的原則: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革命傳統激勵了民族感情,使之為統一國家、擺脫外國枷鎖而努力。在歐洲國家的政治結構內部,自由派提倡民主的新原則,它包括人民自主權,人民在政府中的代表權,以及人民的言論自由、宗教自由與出版自由。
  • 真正的民族主義:外爭國權,內爭民權。很多人只知道一半
    所以,歷史學在18-9世紀的歐洲十分興盛,這並非偶然。這一時期的歷史學者重視民族起源和歐洲各民族的發展差異,對那些民族傳說、神話和古老文字有著強烈的興趣。被稱作民族主義學術研究「開山雙祖」之一的漢斯·科恩就說過:」歐洲的民族是由詩人、文獻學家和歷史學家創造的。」
  • 葉攀︱排斥的代價:從普魯士到魏瑪德國的自由主義
    《排斥的代價》德國是歐洲的重要國家,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關於納粹的崛起,以及德國反猶主義的起源和發展,學術界已經有大量研究。作者之所以選擇這三個地區,是因為在普魯士德國期間,這三個地區都是自由主義力量強的地區,而到了魏瑪德國,尤其上世紀三十年代,還處於德國領土範圍的前兩個地區都成了納粹重鎮。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1848年革命首先我們簡要地回顧一下德國自由主義,尤其是十九世紀中期的普魯士自由主義。
  • 《凡爾賽和約》,在德國製造了新的、激烈的民族主義憤恨
    協約國的勝利與和約締結的修辭,使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的巨大勝利。四個集權的,或者說不民主的、反對民族主義的狹隘的帝國倒塌了,而至今為止和約仍保持其特性,即歷史上唯一的、由全部是民主政體的強國所締結的和約。
  • 金雁:俄國的自由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相輔相成
    但是在俄國的政治舞臺上,我們卻看到了與此相反的現代化景觀——宗教復興和思想啟蒙的「共生」現象:表面上看,1905年「宗教寬容法」的頒布和自由主義的立憲民主黨的成立,是兩個孤立而互不相干的事件,其背後卻有一條看不見的紅線相連。在這個過程中,俄國的自由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相互借力、共同生長,演繹出與歐洲文藝復興「走出宗教」形式相反但結果相同的進程。在西歐沒有文藝復興就沒有人文主義。
  • 西方民族主義是好是壞?為何今天「見人就嫁」?
    政治起源、戰爭起源、經濟起源、宗教起源、革命起源、通訊起源,比如現代通訊北美Anderson,民族主義沒有單一的起源。2. 民族主義有民主因素。民族主義要有citizenship,要有公民權,但民族主義不建立民主意識。3. 有好的民族主義和壞的民族主義。好的叫civic nationalism(公民民族主義),壞的叫ethnic nationalism(種族民族主義)。
  • 可能成為帝國主義基礎的民族主義
    因此,民族主義完全可以取代王朝野心和宗教野心成為帝國主義的基礎,德國恰恰就是這樣一種情形。  P. 277:法國革命後現代民族國家的興起帶來了一系列重要後果,根本上改變了國際政治的性質。君主率領不同民族的農民集團上戰場,去徵服一個城市或一個省份,這樣的王朝戰爭不再可能。……像現代政治一樣,現代的軍事力量也日益變得民主化,從而為全民皆兵的防禦策略所取代。
  • 劉明| 自由主義人權觀的人性基礎及其局限
    自由主義人權觀產生的特殊歷史語境現代意義上的西方自由主義人權觀,產生於世紀歐洲特定的文化、經濟和政治背景。宗教改革是自由主義人權觀得以出現的主要文化動因。基督教是西方自由主義的「胚胎」,然而,基督教卻以極其複雜甚至自相矛盾的方式縈繞在自由主義孕育的過程之中。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既是人們唯一的意識形態,也是各種思想和文化的唯一源泉。
  • 自由主義怎樣戰勝它的各種敵人
    時任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的沃特金斯有感於此,遂深入西方歷史傳統之堂奧,梳理自由主義的生發過程,由繁至簡,厚積薄發,最終得出簡明的結論:自由主義是從西方源遠流長的政治思想和實踐中生長起來的,西方的政治傳統已深深地和現代自由主義嵌合在一起,自由主義如果無法生存下去,實無異說西方的政治傳統也宣告結束。
  • 1848年歐洲革命,主要影響了哪些國家
    在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的一系列武裝革命。可以說這是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革命運動。但是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敗告終。儘管如此,1848年革命還是造成了各國君主與貴族體制動蕩,並間接導致了德國統一及義大利統一。那麼這場革命的最主要國家有哪些呢?
  • 歐洲1848年革命:對歐洲地緣格局產生了什麼影響?
    在風起雲湧的19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得整個歐洲生機勃勃地發展前進。可在這樣的發展背後,矛盾也隨之而來——封建王朝的統治和壓迫,資本主義勢力的崛起,工人階級的湧現,加上民主自由意識的深入人心。這一切複雜的現象融合在一起,引起了整個歐洲社會的一次政治大革命。
  • 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思想的裂變
    自拿破崙戰爭以來,民族主義跟隨法國軍隊走出國門,蔓延為席捲全歐的思潮,極大改變了歐洲大陸的政治版圖與歐洲民眾的思想觀念。縱觀19世紀,歐洲各國政府都不得不面對民族主義者的非難與詰問,最終不得不以民族利益而非王朝利益作為確保統治合法性的根據。
  • 羅新:超越民族主義的國家史觀
    這本書討論了近代民族主義的中古淵源,認為中古時代所繼承的古典遺產之一羅馬帝國主義,為近代民族主義的發生準備了營養和溫床,而且文藝復興時代的許多人文主義者,其實就是最早的民族主義者。這個研究對古典、中世紀和近代之間的連續性進行了新的詮釋,給我的啟發之一就是,如果民族主義是在羅馬帝國主義傳統之內孕育生成的,那麼民族主義傳統自身也並非不可能作為一個母體,孕育生成一種新傳統,作為對民族主義的叛逆、否定、揚棄和取代,成為人類社會的新價值、新規範。在這個意義上,從民族主義時代的歷史學母體中,也可以孕育出超越民族主義史學的新歷史學。
  • 中國幫助歐洲走出中世紀
    歐洲能有今天 應該感謝中國歐洲自從文藝復興以來,先後經歷了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率先進入工業社會,傲視全球,獨領風騷。歐洲能走到今天,最應該感謝的是中國。2、中國的世俗思想讓歐洲從宗教桎梏中解脫出來現代社會的原點是歐洲的文藝復興,這一點毫無異議,異議在於歐洲的文藝復興是怎麼開始的。很多人以為是黑死病讓歐洲從宗教桎梏中解脫出來,這是很荒唐的說法,疾病帶來的是恐懼和無助,這種情況是有利於宗教的傳播而不是相反。
  • 對波蘭尼的批判與反批判——自由主義的是非之爭
    比如,波蘭尼關於市場社會的歷史解釋模糊不清,完全沒有考慮性別、種族和殖民主義這些因素。但是,阿德爾曼對波蘭尼的批判——說波蘭尼的思想代表著對於市場的羅曼蒂克式反叛,冀求溫暖的社群主義,從而不可避免地走向民族主義和專制的「集體主義」——不僅了無新意,而且也執迷不悟。
  •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2017年03月09日 10: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章遠 字號 內容摘要:愈演愈烈的新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給全球化和自由主義的未來增加了變數。
  • 歐美民族主義復興——全球化對發達國家的反作用
    但另一方面,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速發展,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也進入了史無前例的高速發展狀態。全球化趨勢看似不可阻擋,但近些年,全球化的高速發展也在一些發達國家起了反作用,其中最明顯的反應就是保守主義和民族主義勢力再次抬頭。
  • 中世紀時期,歐洲民族語言和文化得以產生,民族特徵也開始形成
    百家原創作者:茄子講歷史歡迎來帶百家號茄子講歷史,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講講中世紀,而中世紀是什麼呢?在哪個時間段呢?據小編所知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的一個中間時期。中世紀開始於5世紀下半葉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縱觀歐洲歷史,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宗教衝突此起彼伏,而「民族-國家」之間的碰撞則是法國大革命以後的事情,法國大革命產生出「主權國家」的概念。文明和宗教這兩個概念,長期以來在內涵上是重合的,即很多文明的發展和延伸是以宗教為基礎的,如伊斯蘭教、天主教、印度教等等。目前莫迪搞的那一套印度民族主義其實也是以印度教為根本的。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①17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擴張帶來了全球性工業革命和商業革命,多樣性、異質性的全球化進程猛烈衝擊了歐洲中世紀的神權政治,《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籤訂之後,主權原則成為國家建構的核心支柱,神權帝國沒落並消失,民族國家通過民族認同和公民身份的關聯建立了統一性的現代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