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馬特消亡史

2021-02-15 表姐電影

倘若你能不假思索讀出這句話:「ㄨ℉袽菓珴④殺馬特,妳會璦珴嗎?℅`」。

那麼一定知道這種文字背後的寓意。火星文、非主流、殺馬特,曾是無數90後青春裡共同經歷過的時代符號。

十多年前,曾有很多年輕人。

 

他們留著五顏六色的長髮,喜歡畫很濃的妝,穿「個性」的衣服。他們抽菸、喝酒、燙頭、寫火星文,但他們知道,自己是好男孩、好女孩。

 

他們以殺馬特、非主流自居,並逐漸聚攏成為一種專屬於年輕人的風向潮流。

 

可又仿佛在突然之間,殺馬特淪為中文網際網路上的過街老鼠。

 

曾經他們被視為社會的異類,成為被大眾嘲諷調侃甚至是侮辱的對象。

 

殺馬特何罪之有?

又為何消亡?

 

帶著這個疑問,有位紀錄片導演李一凡帶著攝像機,記錄下不為人知的「殺馬特消亡史」。

一切的起點,都要從一個問題開始:

 

殺馬特到底是誰?

 

根據網上的定義:殺馬特一詞源自於英語中的 smart,意味聰明、時尚。

 

儘管這個詞本意非常美好,但放在中文語境裡,卻帶有明顯的貶義和嘲諷。

 

在大多數人眼中,殺馬特的形象通常是這樣的:

 

五顏六色的怪異髮型,誇張的濃妝和眼線,前衛個性的穿著打扮。

 

最為標誌性的要數被誇張到極點的燙髮造型,這是融入殺馬特文化的通行證。

 

但去除掉這些有色眼鏡下的標籤,相信沒有多少人了解殺馬特的真正淵源。

 

殺馬特文化興起於2008 年前後。

 

彼時網際網路文化,正通過各地小縣城裡的網吧擴散到青年人群。

源自日本的視覺系和歐美的另類搖滾文化跟隨網絡傳播,開始在年輕群體中發酵變異,並由此形成了一種與主流審美迥異的青年亞文化

催生這股潮流的重要誘因,是一款名叫《勁舞團》的網路遊戲。

 

遊戲裡的角色造型通常華麗誇張,吸引了很多青年玩遊戲,誕生了非主流文化。

 

在遊戲中可以建立各類「家族」與「公會」。

不同地域的「非主流」,也在此時發生了分野。

 

簡單來說:

殺馬特是非主流的升級版。

當時有個名叫羅福興的少年,創建了殺馬特公會。

 

取這個家族名的時候,他本來想用「時尚」的英文,結果在瀏覽器裡查出「smart」。

 

羅福興不會念,乾脆用漢語拼音的方法,縮寫成SMT,覺得不夠「有氣勢」,又順著這三個字母,好不容易找出「殺馬特」這三個字。

 

然後將自己的公會掛到那些大家族下面,比如:葬愛殺馬特家族、殘血殺馬特家族。

 

之後他又創立了殺馬特家族的QQ群,招募了最早的一批殺馬特愛好者。

 

羅福興創立了嚴格的家族成員招募制度——

 

要求每個加入的會員要模仿他的著裝打扮,把自己好好捯飭一番。

 

最關鍵的是引以為傲的髮型,必須要有。

仿佛脫離地心引力的刺蝟頭,是殺馬特入會標準。

 

「殺馬特」!

就此在世界上誕生!

 

連羅福興自己都沒想到,殺馬特會成為一種潮流,引來更多小鎮青少年入會模仿。

 

那些極端誇張的造型、前衛個性的服飾,讓那個審美選擇有限的年代裡,給了很多年輕人抗拒主流審美的自由與衝動,他們認為這樣很「酷」,於是越來越多殺馬特開始出現擴散。

 

很快,殺馬特出圈了。

 

標榜著時尚和另類的殺馬特們,在 2008年的網絡上不斷試圖挑戰著人們的主流審美。

 

驚世駭俗的審美當然難以被輕易認同,因而當時的輿論環境普遍對殺馬特並不友好。

 

甚至網絡上很快掀起了一陣對於殺馬特文化的圍剿。

 

2010年,微博驚現大量「殺馬特自黑」的帳號。

 

2012年,百度貼吧大戰,殺馬特吧招架無力。

 

2013年,大量反殺馬特組織的成員混入各大QQ家族群管理層,導致各大族群被解散。

 

從那以後,殺馬特」有點被全社會打擊,被認為低俗、庸俗和惡俗。不論是網絡還是現實生活中,他們都遭遇了不少惡意,甚至有人會打他們。

 

在當時的貼吧或是論壇上,很容易見到殺馬特被暴打的熱帖。對於殺馬特的敵視嘲諷侮辱,是當時網際網路輿論的主流論調。

 

但,我們想想。

殺馬特們又到底做錯了什麼?

 

似乎,沒有人關心這個答案。

殺馬特就此淪為網際網路文化鄙視鏈的最底端。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了解到殺馬特,都是始於這股「反殺」浪潮中。

 

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

 

那些殺馬特青年們,為何要玩殺馬特?

 

實際上,這些曾經或依然殺馬特的青年,大多數都有過一個共同的身份:

 

廠弟、廠妹。

 

他們大多出身農村,是留守兒童出身,因為家境等原因,十二三歲就輟學出來打工。一天幹十幾個小時,每個月只能休息一兩天。

別的孩子還在讀書的年紀,他們卻為了要掙錢討生活,在流水線當一個機器人,日復一日。

 

其實這也是「殺馬特」們的特點:

 

大部分是最底層的工人,普遍也沒什麼文化,做著最辛苦的勞力工作。

以殺馬特教主羅福興為例。

 

他從小被外公帶大,初一就輟學,靠著一張假身份證進入工廠,成了流水線工人。

 

在工廠裡的生活只有枯燥乏味和疲憊不堪來形容,那時,每天最讓他開心的事就是下班後,泡在網上與其他殺馬特成員聊天。

因為覺得,只有在那種氛圍下才有家的感覺。

 

在東莞的石排鎮。

有各式各樣的小廠房盤踞其中,也有很多羅福興一樣的年輕打工人。

 

因而,這裡一度成為殺馬特聚集最多的地方。

 

幾乎所有殺馬特對於工廠的記憶,都不美好——

這是他們拼命想要逃離卻又無法擺脫的地方。

 

做百潔布的崗位上,工人的手每天都會被磨破,指甲都磨不見了。

 

噴油漆的工作,不出一會兒便身上全是油漆。

新上崗的會想吐,時間久了皮膚又會過敏。

 

做打孔的五金崗位打一個孔六分錢,卻要冒著手指被機器壓斷的危險,

 

有人因為出來打工時年紀太小,被黑工頭欺騙和壓榨薪水是常有的事。

 

他們也會心有不甘。

可現實是,他們很難在工廠裡找到認同和尊重。

 

既沒辦法在城市紮根,也不想回到公共資源匱乏的農村。

 

現實無法逃離,於是轉而尋求一種另類的精神寄託。

 

羅福興把頭髮燙起,是為了偽裝自己,能夠像個「壞孩子「一樣被被欺負。

 

用他的話說:

有時候,感覺這個頭髮給了自己勇氣。

 

他至今還記得自己第一次頂著殺馬特造型出門的時候,隱約聽見很多人在笑。

 

但他不在意這種笑是否善意——

 

只要是關注就行,哪怕這種關注是一種「鄙視」。

這是他找尋存在感的唯一方式。

 

現實中的羅福興是個宅男,敏感且內向,除了工作外幾乎足不出戶。

 

儘管被奉為殺馬特教父,但實際上,他根本沒有在線下見過其他家族成員。

 

他們在網上靠髮型交朋友、談戀愛,成為兄弟姐妹,互相安慰、介紹工作、排解孤獨。

 

除去殺馬特教父這個標籤外——

羅福興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底層打工者。

 

透過羅福興,導演李一凡採訪到了更多的殺馬特家族成員。

 

每一個殺馬特的背後,都有一個成為殺馬特的理由。

 

16歲出來打工的 Lisa ,對她來說:

 

(殺馬特)就是把自己外表打扮得很強硬,就像刺蝟一樣。

 

出來打工時年紀很小,弄個頭髮,給人感覺有點社會人的樣子,就不會受欺負。

 

白飛飛出來打工的時候,身邊沒有朋友,工廠的生活讓她一度感到很抑鬱。

 

可自己的母親不僅沒能給她安慰,反而只是在身後督促她拼命掙錢:

 

每次我媽都說:你為什麼要休息啊,你看我從來都不需要休息,我每天都可以幹活掙錢。我聽到這些,覺得煩死了。

 

她說自己一度想過要自殺,甚至專門去網上查了安樂死的藥物。

 

直到有一天,她意外接觸到了殺馬特的成員:

 

她們(殺馬特)這種就是自由的,就是個性的!

 

她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需要看父母的眼色!

 

對於很多殺馬特來說,「自由」,是他們最經常提到的字眼。

於是——

殺馬特就成為一些人另類的自我治癒方式,是他們逃離現實壓榨的保護傘。

 

還有人入坑是為了融入社交圈子,殺馬特代表的是異性緣。

 

對於流水線上的打工仔來說,升遷空間基本很小。

 

父母對他們的期待就是能在廠裡談一個女朋友,可以少收點彩禮,早點成家立業。

 

可他們這些流水線工人大多一窮二白,根本不能吸引廠裡的女孩子的注意力。

 

用一位殺馬特成員阿保的話說:

 

那個年代,你不搞這種頭髮的話找不到女朋友啊。

 

不管是為了獲得關注,或是增加異性緣,亦或是尋求某種認同。

 

歸根究底,鏡頭下的殺馬特們——

不過是一群渴望用怪異裝扮來尋找認同感的小鎮青年罷了。

 

然而,殺馬特在主流審美和大眾輿論的圍追堵截下,很快被斥為低俗異端。

 

因為,殺馬特的造型看起來十分「囂張」。

這帶來了不少麻煩,以至於落單的殺馬特很容易挨揍。

 

導演李一凡第一次線下約見一位殺馬特成員,但對方怎樣都不肯出現。

 

因為這位殺馬特認定,他們是一群「同城代打」的人。

 

但即便如此小心翼翼,殺馬特也難以被社會所包容。

 

自從2013年全網掀起反殺浪潮之後,殺馬特的處境變得異常艱難。

 

不僅長發、染髮進不了廠,甚至於頂著那樣的頭髮可能租房都租不到。

 

所以殺馬特們被迫面對一個問題——

 

要生存,還是要髮型?

 

有人為了保留僅有的自由,選擇去一些管理不那麼嚴格的小廠。

 

但是小廠的經濟效益不穩定,收入也很不穩定,很多殺馬特有過被迫流落街頭的經歷。

 

曾經的殺馬特成員安曉惠回憶說:自己流落街頭時,靠著問一個小孩討來了十個饅頭,兩人分了,熬了五天。

 

而一旦「殺馬特」們賴以生存的工廠環境不存在了,殺馬特只能被迫回歸現實。

 

另一方面,因為網上黑殺馬特的聲音很多,殺馬特的影響力大不如從前,逐漸消失。

 

每年十一都會在東莞石排公園舉行的殺馬特聚會,如今也被禁止了。

 

他們處在一個完全無法發聲的輿論劣勢,很多人也開始認為是自己錯了。

 

於是選擇剪掉頭髮,從非主流走向了主流,做回大眾眼中的「正常人」。

 

那些曾經有名的殺馬特,現在大多都換回了普通模樣,繼續過著平凡的小日子。

 

就連教父羅福興也梳起了個乾淨簡潔的油頭,再也不見昔日殺馬特的痕跡。

 

在很多採訪中,他最常用到的一句話是:

 

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儘管他沒做錯過什麼,他們想留在城市裡,但這個城市卻容不下他們。

 

前幾年,隨著直播行業的興起,殺馬特又一次出現在網絡上。

 

儘管仍舊是嘲諷鄙夷的聲音多,但也有殺馬特成員認為,這是屬於殺馬特的文藝復興。

 

羅福興也曾試水過直播,可帳號卻屢屢被封禁,他說自己最大的心願是為殺馬特正名。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那個問題:

殺馬特到底是誰?

 

紀錄片最後羅福興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因為這群來到城市的孩子沒有別的選擇,他們沒辦法選擇房、車,沒辦法選擇高薪的工作,只能選擇成為殺馬特。


玩不了車、玩不了房,只能玩頭髮。

 

這是反叛的方式,目前底層的上升通道幾乎是存在關閉,因為沒有文化沒有背景他們沒有什麼上升機會,同時因為小時候缺乏關愛教育,才會產生的群體,就算沒有殺馬特也會有其他貌似殺馬特的群體。

 

這個時代永遠都有被拋棄的人,永遠都有不被尊重的人。

坦率地講,表姐和很多人一樣,一開始也是抱著獵奇的心態看這部紀錄片。

 

然而看完之後,內心卻五味雜陳。

 

導演秉持著冷峻克制的視角,去除了所有的戲劇性,完全以旁觀者的視角去紀錄和展現殺馬特們的個人經歷,但其背後卻引出了這個時代不為人知的階層割裂與時代鴻溝。

 

殺馬特們不過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打工子弟,但造就殺馬特文化的誘因卻是很多社會現實問題的集合:留守兒童、底層青年、階層差距、審美限制、輿論導向等等。

這一切的深層根源問題,造就了大眾對於殺馬特群體的誤讀與歧視。

 

導演李一凡解讀說:

 

我拍的不是殺馬特史,我拍的是90後農民工歷史的一部分。

 

紀錄片看似是在講殺馬特的青春,其實更是一部底層殘酷物語

 

殺馬特文化崛起的背後,是無數小鎮青年的迷茫與痛苦。

 

而殺馬特走向消亡的背後,則是一群人在時代變遷中的不知所措。

 

李一凡導演在《一席》的演講上,最後這麼說道:

每個人都是活在社會裡面的,每個人的處境都是社會的處境,每個人的歷史都是社會史。


關注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關注社會,只有在你對社會的觀看沒有盲點的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不是活在《西部世界》那種歲月靜好之中。

我們世界的經濟,科技都一直在向前發展,但我們生活的環境,好像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加寬容.

我們的社會真的非常不寬容,殺馬特不過是希望身體改造來保護自己的一點裝飾,就那麼一點點異質的東西,幾乎成了全社會認為的異端。

大部分殺馬特以為自己犯了多大的錯,最後只好剃掉頭髮,老老實實打工,重新回歸生命的貧乏。

相關焦點

  • 殺馬特從未消亡,只是變成了「鬼火少年」
    乍一看,還頗有幾分當年殺馬特的非主流神韻。不知是不是某種巧合,2012年之後,殺馬特逐漸跟火星文、山寨混搭,漸漸從主流視野中消失殆盡。2013年,隨著山寨鬼火摩託的大量湧現,鬼火少年漸漸出沒在山嶺之間。鬼火少年之所以「鬼火」,其根源就是胯下的鬼火摩託。
  • 《羅曼蒂克消亡史》發布英文插曲MV
    程耳編劇、導演,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杜淳、鍾欣潼、倪大紅、趙寶剛、袁泉、閆妮、韓庚、霍思燕、杜江、王傳君、呂行、鍾漢良、馬曉偉等主演的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繼曝光浮世版海報之後,今日英文插曲
  • 關隴集團消亡史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中末期,關隴集團經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後徹底消亡。關隴集團本質上就是關隴地區的幾大勢力家族為了共同的利益相互聯合。宇文泰建立之初是為了壯大西魏,共同抵禦外敵。但當他們的勢力權力嚴重影響到其後當權者獨一無二的皇權,消亡是無可避免的。歷史是不斷進步的,關隴集團的崛起和消亡。
  • 我的世界跑酷闖關遊戲最終消亡史全集
    我的世界跑酷 闖關 遊戲最終消亡史【上】
  • 工廠招聘不要長發工人:當年令人膜拜的殺馬特正逐漸消亡
    還記得2008年前後,網絡上曾風靡過一群人,他們的代號叫做「殺馬特」。「殺馬特」,這個詞語來源於英文單詞smart,意思是時尚的、聰明地,在中國開始流行,是結合了日本視覺系和歐美搖滾的特點。原始的殺馬特都留著五顏六色的長髮,還穿著很個性化的服裝,畫著濃妝,喜歡在攝像頭前做一些奇怪的動作。而殺馬特一族也是活躍在職場的各個行業。比如當年有個叫羅福興的人,是中國最早發起洗剪吹髮型的人之一,他還以「殺馬特家族」的名字建立了許多QQ群,因此他也被貼上了「殺馬特創始人」的標籤。
  • 《殺馬特我愛你》,被誤解的殺馬特文化,背後有不為人知的故事
    2012年,紀錄片導演李一凡第一次看到殺馬特,那時候殺馬特文化已經過了鼎盛期,受過高水平教育的文人導演,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上世紀的嬉皮士運動及朋克文化,他說這叫審美自覺,咱們國內有這個特別了不起。後來李一凡嘗試與殺馬特聯繫,直到2016年,終於通過關係網撈到一條大魚,殺馬特教主羅福興。
  • 陳婧霏《消亡史》上線,用極致的唯美主義解讀人性本能
    今日,陳婧霏新歌《消亡史》上線,貫穿全曲的唯美主義色彩,充滿文學性和隱喻意義的歌詞,既有著她一貫「畫面式」的創作風格,又給人帶來了全新的聽覺體驗——把戲劇場景帶入音樂創作,用傳說故事解讀人性本能。《消亡史》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王爾德唯美主義敘事的經典作品《莎樂美》,該故事講述了純情少女莎樂美為了追求聖人約翰的愛成瘋成魔最終自我毀滅的故事,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又憐的悲劇角色。因此,陳婧霏以「莎樂美」為靈感,藉由故事本身,揭開了人性深處的複雜和糾結。
  • 殺馬特,90後留守兒童,被深深誤解的一代
    誰是殺馬特? 說起「殺馬特」,你第一反應想到的是什麼? 頭髮、緊身衣、濃妝還是自拍? 最近大熱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導演李一凡在採訪了78位殺馬特後,用900多段視頻為大家呈現了那些曾經未被理解、甚至是被深深誤解的殺馬特。
  • 《水滸傳》是一部真正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今年重讀了水滸傳,我認為它是一部真正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在這個爛透了的社會,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一一崩壞。赤誠如史大郎。
  • 這部紀錄片,消解了我對「殺馬特」所有的偏見
    誰是殺馬特?說起「殺馬特」,你第一反應想到的是什麼?頭髮、緊身衣、濃妝還是自拍?最近大熱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導演李一凡在採訪了78位殺馬特後,用900多段視頻為大家呈現了那些曾經未被理解、甚至是被深深誤解的殺馬特。
  • 網劇《罪惡消亡史》開播 金牌選角團隊保駕護航
    1月16日,由東方佳視影視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投資出品的民國偵探題材超級網劇《罪惡消亡史》在愛奇藝播出。該部網劇由李伯勳執導,梁德沁製片,甘權擔任選角導演,王衝、王大為擔任副導演,青年人氣演員於青斌、劉楚玄、顧權領銜主演,劉旭、權友、譚建昌等傾力加盟。
  • 《羅曼蒂克消亡史》:把所有美好的事物撕碎在眼前,毀滅給人看
    《羅曼蒂克消亡史》刻畫了在一個特殊年代下一群人被裹挾在大時代中跌宕沉浮的故事。影片以黑幫大佬陸先生的故事為線索,牽扯出黑幫三兄弟、忠心車夫、馬仔二人組、家族管家王媽、被冷落卻依然痴心不改的姨太小五、美貌風流的交際花小六、渴望愛情的影后吳小姐、日本妹夫渡部等人物。
  • 門閥大族是如何消亡的?科舉制?安史之亂?
    ,甚至科舉還為他們提供了更有序的晉升路徑,所以作者說,這些都不是門閥大族消亡的原因。此外還有很多學者認為,發生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和隨後的「藩鎮割據」,是導致大族消亡的原因。對於這個看法,作者的觀點是:否定。安史之亂爆發於公元755年,唐玄宗最信賴的胡人將領安祿山造反了,帶領15萬軍隊穿過河北,並且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佔領了東都洛陽。
  • 你可能沒注意到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中巧妙絕美的藝術魅力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是程耳個人的第四部作品,從《邊境風雲》開始,他的個人風格愈加明顯,獨特的敘事結構和剪輯風格使得這部反商業類型的作者電影成為華語電影的一股清流。《羅曼蒂克消亡史》的視覺藝術魅力影視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獨有的視聽語言。電影鏡頭中顯現出來的進入觀眾視線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歸為視覺的藝術魅力。
  • 曾經爆火的殺馬特,被無數人誤解了!
    這種做法吸引了萬千少男少女,殺馬特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大家開始爭相進行模仿。髮型是成為殺馬特的敲門磚,也是他們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因此殺馬特們對髮型的要求特別高。髮根發尾發中,每個角度要多飄、多高、多偏,那都是有講究的。有時候為了做一個髮型,他們甚至會使用一整瓶髮膠,就為了讓頭髮能多支稜一會。所以,當時最受殺馬特歡迎的職業就是理髮師。
  • 殺馬特最後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羅福興為自己取了個威風的稱呼,「殺馬特教父」。尷尬的是,至今很多殺馬特並不認識他。甚至殺馬特第一次辦全國代表大會的時候,幾個殺馬特正忙著和姑娘搭訕,對上前跟他們搭話的羅福興不屑一顧。——「教父?什麼屌毛!」
  • 殺馬特簡史:汙名化的宿命
    在殺馬特現象最火的那幾年,類似調侃殺馬特的視頻、圖片、段子隨處可見。打開網絡大門的90後從未那麼歡快過。 不過,如今,殺馬特已經成為準「珍稀物種」,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受,真正的殺馬特幾乎消失了,留下的幾乎都是假貨。但是,殺馬特話題還是那麼吸引人。段子手們拿殺馬特做段子的時候,還是能夠引起一波互動小高潮。
  • 「殺馬特」傷心故事
    十年後,安小蕙出現在紀導演李一凡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裡。李一凡說,一開始以為「殺馬特」是倔強的嬉皮士,後來發現只是年輕工人疲憊時的消遣。他們都是他以前沒拍成的留守兒童。在3塊錢一晚的溜冰場內外,「殺馬特」們喝酒、打架、找男女朋友。等到次日天亮,多數人會把尖聳的頭髮放倒,洗軟,回到流水線做沉默的打工人。
  • 再見殺馬特 社會的磨難與頭髮的尊嚴 他們還剩下什麼?
    很難用語言去形容對殺馬特的感覺,尤其是在看完李一凡的紀錄片《我愛你,殺馬特》之後。那種矛盾和複雜充斥著我的整個腦海。一方面是對殺馬特多年的認知讓我很難改變對他們的觀點,另一方面卻又是我因紀錄片的內容對殺馬特少年們的同情。
  • 殺馬特為什麼消失了?豆瓣8.7分,歷時兩年拍攝的紀錄片給你答案!
    據說關注【胡撩亂語】的你會變更帥 文/ 文帥 這兩天刷到了一部關於殺馬特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跟我想像中的殺馬特很不一樣。 甚至可以說是讓我對殺馬特有了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