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故事:起死回生的咒語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學習中的浮躁是千萬要不得的(圖片來源:資料圖)

在波羅奈城有一個德行超群、精通法咒的咒文師,他是全波羅奈城名聲最大的老師,教授著五百個學生。

有一個名叫桑耆沃的學生,從老師那學會了起死回生的咒語。但是,這個學生性情浮躁,他剛學了一部分,還沒有掌握解咒的方法,便自滿起來,不肯再學了。

一天,桑耆沃和他的同學們一起到森林中去撿柴,看見林間地上躺著一隻死老虎。桑耆沃便對同學們誇耀:「嗨!老師教過我起死回生的咒語。我啊!能讓這隻死老虎重新活過來唷!」

「如果你真有這種本領,就快使出來讓我們看看吧!不然我們可不相信呢。」說罷,同學們都紛紛爬到樹上,從枝葉間探出頭來,觀看桑耆沃的表演。

桑耆沃站在死虎身邊默念咒語,並用石子投擲死虎,那死虎一下子跳起來。

「嘿!你們看!我很了不起,很了不。」只見老虎猛地向桑耆沃撲過去,一口咬住了他的脖子。沒等桑耆沃明白是怎麼回事,他就命歸黃泉了!

桑耆沃一死,咒語失靈了,老虎也馬上倒地身亡,兩具屍體倒在一起。

同學們在樹上都嚇呆了,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他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家慌忙地爬下樹,背著柴回來,向老師報告了這件事。

同學們一邊說,一邊為失去了一個夥伴而傷心落淚。

老師也難過地搖著頭,用手拍著學生的肩膀說:

「仁慈和善心,施前當三思;施於好為善,施於惡惹禍。孩子們!不辨善惡,濫施恩情的人,只會把災禍引到自己身上來,慈悲的同時,也應該擁有智慧呀!」

「老師,原來起死回生的咒語這麼危險啊?」學生哭著問。

「我教給桑耆沃起死回生的咒語時,本來應該一起教給他解除咒語的方法和行咒的規矩。可他剛學完起死回生之咒,就大叫說自己可以去普救眾生,不願再往下學,結果。」

學生中有人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聽了老師的話,羞慚得低下了頭。

最後,老師慈悲地教導著所有的學生:

「學習中的浮躁是千萬要不得的,你們一定要牢記桑耆沃的前車之鑑,以免重蹈他的覆轍啊。」

相關焦點

  • 本生故事:起死回生的咒語
    起死回生的咒語?(圖片來源:資料圖)在波羅奈城有一個德行超群、精通法咒的咒文師,他是全波羅奈城名聲最大的老師,教授著五百個學生。有一個名叫桑耆沃的學生,從老師那學會了起死回生的咒語。老師教過我起死回生的咒語。我啊!能讓這隻死老虎重新活過來唷!」「如果你真有這種本領,就快使出來讓我們看看吧!不然我們可不相信呢。」說罷,同學們都紛紛爬到樹上,從枝葉間探出頭來,觀看桑耆沃的表演。桑耆沃站在死虎身邊默念咒語,並用石子投擲死虎,那死虎一下子跳起來。「嘿!你們看!我很了不起,很了不……。」只見老虎猛地向桑耆沃撲過去,一口咬住了他的脖子。
  • 為什麼都說「咒語」不可思議?佛經和佛咒又有哪些區別?
    許多學佛的朋友對於咒語這個詞並不陌生,在法事或者法會開始結束的時候,都會有許多咒語,那麼咒語對於佛教有何意義呢?佛咒和佛經又有哪些區別?「咒」這個字很多人看到的第一反應會是不好的,詛咒的意思,咒語。但其實它本事也有中性詞和褒義的一面,像我們金典文學《西遊記》裡面唐僧經常對孫悟空念的咒語,那是一種約束。再去一些寺廟裡看到的很多咒語其實也是一種祝福,願望的意味。這樣一來 「咒」就有了三個含義。再進入到「佛咒」這個詞來說。如果對於大多數對佛學佛教不感興趣的人來說看到這個詞可以說是一臉懵的,想要知道它的意思可能全靠其字面意思,佛教咒語,那佛教咒語是好的還是壞的就不知道,不清楚了。
  • 什麼是咒語,佛經中的咒為什麼不翻譯?
    其中,有關「咒語」部分,面對父親的發問,兒子回答說:咒語的意思是「保護著心的東西」——不是害怕心會遭遇什麼災難,而是擔心心會被幹擾,會混亂。念誦能夠幫助我們讓心的表層運動平息下來,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表層下的本質。
  • 佛教咒語丨三字咒,佛教密宗三字咒咒語及解說
    玄學咒語微信號:hucxf2(←長按複製)全力打造玄學咒語第一文化,道教文化、玄學符咒、茅山法術、民間偏方大全等、、、、三字咒咒語呼吸配合法
  • 玄學咒語丨 招財符咒語的相關知識
    玄學咒語微信號:hucxf2(←長按複製)全力打造玄學咒語第一文化,道教文化、玄學符咒、茅山法術、民間偏方大全等、、、、武財神趙公明
  • 玄學咒語丨《易經》圖解,210幅漫畫詳解圖,很全很難得!
    玄學咒語微信號:hucxf2(←長按複製)全力打造玄學咒語第一文化,道教文化、玄學符咒、茅山法術、民間偏方大全等、、、、
  •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沒有咒語?
    學佛的人都知道,諸佛和菩薩大都有咒語,如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和心經咒等,都是他們自己的咒語。按照大乘經典的說法,所謂的咒語,其實就是真言和總持,反映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或佛法的精髓。那麼,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沒有咒語呢?據經典的記載,原始的咒語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特有的產物,由羅剎、鬼魅、等名號所組成的一系列文字與音律,當精通咒語的人持誦時,雖然這些咒語有時候能夠幫人暫時解決一些問題,但更多的時候是給人們帶來不幸,據說越是精進持咒的人往往會越悽慘。
  • 玄學咒語丨茅山道術之符籙
    玄學咒語微信號:hucxf2(←長按複製)全力打造玄學咒語第一文化,道教文化、玄學符咒、茅山法術、民間偏方大全等、、、、感謝:「
  • 佛經中常見用字的特殊讀音
    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梵文」的音譯上。佛經中音譯的情況主要有 三種:一是一些佛及菩薩或羅漢的名號;二是一些名詞,由於含義太多,譯成漢文過於冗長,所以保留原音;三是佛經的咒語。由幹誦經是口耳相傳,所以較多地保 留了古音(有的也可能發生了變化),所以與現代日常讀音不同。下面舉些常見的例子。  「南無」。
  • 佛教咒語丨六字大明咒的治病功效
    回復關鍵字【苗疆巫蠱、玄學道教、佛教咒語、風水玄學、真實故事、道家養生】查看苗疆巫蠱 各民族的下蠱|制蠱的巫蠱毒破解方法欄目,各類大陸少數民族包括黑苗族的下蠱制蠱法術,為有興趣學習下蠱法術的朋友提供一個免費查閱的網上蠱術資料部落玄學道教 揭秘道家茅山術及道家符咒法術大全,提供中華玄門道教名著在線閱讀,與茅山道士及修真者分享玄門道教文化
  • 這些「佛經之最」,你知道嗎?
    最早翻譯的佛經《四十二章經》是漢明帝永平十年(67)遣使者往大月支國求取佛經,迎迦攝摩騰和竺法蘭東來,於洛陽白馬寺譯出,「是為中國譯經之祖」(但《四十二章經》作為我國翻譯的第一部漢文佛經,是大多數人所公認的。卷數最多的佛經 《大般若經》六百卷,是我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的玄奘法師翻譯的。全經十六會,佛陀在王舍城的鷲峰山,舍衛國的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宮,竹林精舍的白露池(簡稱「四處」)說出。
  • 佛學揭秘——佛經中文字重複的用意
    【問】佛經卷帙浩繁,一部經文動輒幾十卷,都講些什麼啊,是故事還是道理?若是故事、寓言的話尚可千變萬化,而若是講同樣一套道理又何必如此囉嗦?練過氣功的朋友都曉得什麼是氣功修煉中的特異語言、帶功語言,可以這樣講,佛經也是一種特異語言、帶功語言。佛經中有兩種「帶功語言」,經文和咒語——經是明咒,咒是暗經。
  • 民間故事:善有善報,起死回生
    道士說:「我有起死回生之術,快領我去見你父親。」等吳四友領著道士走進靈堂。道士略加診治說:「這不過是內心鬱結失調,並沒有死。」說完,從懷裡摸出一隻石驢,道士念動咒語,石驢慢慢變大,變成了真驢。道士對著驢說:「我來這裡化緣,忘記帶靈丹妙藥,你立即去崦嵫山取一粒來。」驢點了點頭,出門而去。  吳四友說:「崦嵫山距此五百裡,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 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所謂「五種不翻」,指的是佛經由梵文翻譯成漢文時,在五種情況下,應該採用「不翻」原則,即「音譯」原則。這五項原則依次為: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無故不翻、順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五種不翻」是玄奘譯經理論的重心,也是他為「翻語」設立的法則。■ 秘密故不翻意思是說,具有神秘色彩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佛經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語」等。
  • 玄學咒語丨修真十書推薦
    玄學咒語微信號:hucxf2(←長按複製)全力打造玄學咒語第一文化,道教文化、玄學符咒、茅山法術、民間偏方大全等、、、、
  • 佛咒與佛經的區別
    佛教咒語,又名陀羅尼,意為總持、能持、能遮,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換言之,陀羅尼為一種記憶術,其法力會隨著心的清淨而增強,會隨著心的散亂而減弱。咒語為鬼神王的名字,具有鎮邪驅魔的作用,也可是諸佛的心印秘語,是般若無上智慧,難以翻譯其中意思。
  • 讓記憶力增強的咒語【虛空藏咒】
    若您感覺受益,請點擊上方標題小字:「淨土—佛弟子共修道場」,
  • 唐朝國語與梵音咒語、河洛話【閩南語】
    特別是早期電視上臺語連續劇的「鄉土化」,通常故意編得很低俗,讓人民鄙視母語,以為能說國語就顯得高尚些。 其實從電視連續劇中,我們可看到許許多多與史實不符的情形。比如,編演周代、漢代、三國時期以前的故事,場景裡應該席地而坐,當時習慣是不坐椅子的﹔禪宗二祖神光是在北周滅佛運動時期被暗殺才斷臂的,而不是為了「求法」才「斷臂」的﹔宋朝濟公的時代,中國和尚還未開始點戒疤。
  • 鄭賢章: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佛教的傳播離不開佛經的翻譯,而佛經的翻譯在當時得到了高度重視。 據唐代智升《開元釋教錄》所載,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至大唐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730),凡664年,所譯各類佛教典籍總計2278部、7046卷。佛教的傳播同樣離不開佛經的傳抄。佛經一經譯出即輾轉傳抄,廣為流布。人們把翻譯出來的佛經寫在紙上、刻在石上,以此來表達對佛教的虔誠。
  • 圖解|古代佛經之美
    漢地自從發展出以紙本書寫開始,佛經就佔有重要的地位。佛經以線裝訂起源甚早,在出土的遼代﹙907-1126﹚佛經中就有;然正式的線裝,是出現於約明代中葉(15世紀)以後。 ,也因著刊寫佛經的功德目的,同時要求內容的華麗美觀,特別是宮廷版本,極其精緻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