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學角度分析,人際交往中的「社恐症」來自於兩種生物特質

2020-12-22 海右讀書

在人際交往中,你是不是習慣閃避別人的視線,儘量避免與人接觸?覺得有人在看著自己,並會停下手中在做的事?在進入一個滿是人的房間,需要別人的陪同?如果是,你可能產生社交焦慮了。社交焦慮是對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產生畏懼、緊張和焦慮感這一現象的簡稱。一些遭受社交焦慮困擾的人會聲稱他們只是害羞,而且生來如此。

換句話說,某種程度上,社交恐懼症的部分原因是「基因」因素。英國心理學會成員、認知治療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吉莉恩巴特勒撰寫了《無壓力社交》一書,闡述了為何有些人先天就有「社恐症」。

人類都具有一個相同的生物特質——因為目光而感到緊張或害怕。社交焦慮者經常在不經意間躲避別人的目光。事實上對所有人來說,與他人四目相對都會引發緊張感。這會刺激並喚醒神經,因此長時間不眨眼或目不轉睛地保持眼神接觸是格外困難的。被別人盯著時,大多數人會感到不舒服,會感到局促不安,繼而將目光轉向別處。對於動物來說也是如此,因此受到猛獸威脅時,緊盯他們的雙眼通常可以阻止危險的發生。人類還具有一些其他的生物特質,不過其中一些會因人而異,在社會焦慮形成的過程中,有兩種生物特質起到了一定作用:喚醒系統和個性氣質。

所謂的喚醒系統,就是指在受到外界刺激時,每個人的神經系統的反應速度和強度都是不同的,可以區分為較強的反應性和較弱的反應性。與具有較弱反應性的人相比,具有較強反應性的人所需的反應時間更短,且其心理變化(比如心率或出汗量)會更加強烈。一個人對這些差異的描述和理解不一定是壞事,即具有較強反應性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敏感性,或一種容易產生「過度反應」或「過度敏感」的傾向。較高的喚醒程度或焦慮水平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受,它有可能出現在任何人身上,並且人們會適應這種與生俱來的系統。焦慮具有家族遺傳性,這說明類似於社交焦慮的心理疾病有一部分成因來源於遺傳基因。但是,這種所謂的「致病原因」並不是非常明確的。這說明如果一個人的父母都遭受焦慮的折磨,那麼他患有焦慮障礙的風險就更大,但是他的焦慮類型可能與父母的完全不同。

在個性和氣質方面,不同的個體展現出巨大差異,即使新生兒也是如此。一些嬰兒非常安靜,另一些則更加活潑;一些看起來更善於社交,另一些則正好相反。隨著他們的成長,其中一些在獨處時更加高興,並且很善於自娛自樂,另一些則更願意和別人待在一起。起初所有嬰兒都會對陌生人漠不關心,並且不會因為被人抱來抱去而感到焦躁。之後,他們會經歷一個害羞時期,並開始注意到陌生人的存在。當和熟人分開時,他們就很容易感到焦躁,但每個人的焦躁程度是不同的。這可以理解為,嬰兒的氣質也都是不同的,這可能會為社交焦慮的發展提供基礎。舉例來說,人們發現童年早期的語言發展問題與個體後來成長為一個社交焦慮者之間存在聯繫。

當然,生物學的差異並不是造成社交焦慮的唯一原因,並且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各種事情時,生物學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時常不同。擁有一個易喚起的神經系統,一個不太外向的氣質或者在學習語言方面存在困難,並不會直接引發社交焦慮。就好像一個人即使生來就有一雙長腿和運動員的性情,也不一定能成為賽跑的運動員,很多人擁有這項特質卻不擅長或不喜歡跑步。類似的,很多極度敏感的人們雖然具有不擅長社交的性格,卻沒有社交方面的困擾。

社交焦慮者經常覺得,要是自己某些方面能變得更好情況就會大不一樣,例如自己變得更美麗、苗條、聰明、幽默、有吸引力、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然而事實卻是相反的。任何人都可以交到朋友,找到伴侶,在社會關係中感到愉悅和自信,這和個體擁有多少財富沒有關係。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具有吸引力、長相漂亮、頭腦聰明和事業成功的人反而可能會更具有嚴重的社交焦慮問題。

作者: 徐敏

編輯: 任曉斐

實習生:田曉月 潘文琪

相關焦點

  • 從生物學角度分析,或許是真實的!
    從生物學角度分析,或許是真實的!蒙古死亡蠕蟲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在很多盜墓類型的電視劇當中都是以它為原型的,傳說中,蒙古死亡蠕蟲的長相非常的醜陋,像一條紅色的大肥腸一樣,整個身體呈現出紅色。在身體的兩端還有突擊,這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武器,這裡可以拍攝出具有腐蝕性的毒液,對於多種生物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如果毒液不足以麻痺獵物,那麼還會遠距離的發射出電來電擊獵物。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應該知道的四個心理學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這種投射效應的一個側面。現實生活和社會心理學實驗研究都證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們會自覺地依據第一印象去評價一個人,今後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來驗證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與壞,關係到今後人們對其評價如何,它往往決定著今後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後可能就不會繼續交往,也很難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 高考模考作文|人際交往,貴在互信
    人際交往對於個體的成長成才有重要作用,你在與人交往中有怎樣的困惑與收穫?你對人際交往有怎樣的認識或思考?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 人際交往中的「距離法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親密程度往往視其與對方的距離而定。空間距離較近,心理距離則較近;空間距離較遠,心理距離也較遠。因為,雙方距離縮短的同時,彼此的戒備心理也開始放鬆,而且有產生親密感的心理傾向。
  • 人際交往中,當一個人有這三個表現,說明人品差
    有句話說,「人不可貌相」,也就是說看一個人我們不能通過別人的外貌去看他,而是綜合他內在的特質做出一定的分析。在人的第一印象中,我們很難估測一個人孰好孰壞,甚至人品好不好。你如果想要真正的看清一個人,是需要多去觀察的。古人常說識人術,所謂的識人術就是可以教誨你如何看清一個人。遇到損友不去交,遇到益友則多交流。
  • 人際交往能力怎麼提升
    人際交往能力怎麼提升從一般的角度講,在社交時應主要掌握以下心理原則:是互酬原則。人際交往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其行為有互酬性。因此,在我們的交往中,應該常常想到「給予」而不是「索取」;相反,如果取而不予,就會失去朋友。是自我袒露的原則。一個人把自我向別人敞開比死死關閉更能使人感到滿足,而且,這種好的感覺也會再次傳染給別的人。是真誠評價的原則。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免不了要互相議論、互相評價,對人評價的態度要誠懇,情感要真摯,如果惡意誹謗,口是心非,或者陽奉陰違,只會遭致別人的不安與反感。
  • 人際交往的書籍有哪些?溝通技巧的書籍推薦
    人際交往的書籍有哪些?人際交往類的書籍我個人只推薦《溝通與說服必讀12篇》及《情商必讀12篇》這兩本。這兩本書均出自12Reads,注意僅能從其官網購買哦,其他平臺是沒有的。現在的職場人大多都習慣通過閱讀來提升自我,譬如本文所言的「人際交往」及「溝通技巧」方面的自我提高,但是要保證每一次的閱讀都能收到好效果就必須從源頭上控制好你所選擇的相關專業書籍的質量。我個人認為《溝通與說服必讀12篇》及《情商必讀12篇》這兩本書是對得起這樣的「質量」的,因此也願意推薦給大家。
  • 重度社恐自愈手冊:80%的人,不了解社交恐懼
    相關的友情小組連結中,還有8萬人的「人際交往障礙」小組,9萬人的「迴避型人格障礙」小組,2萬人的「社恐抱團取暖」小組,1萬人的「家裡蹲自救同盟」小組。儘管知道那些想像中的難堪狀況幾乎不會出現,但是卻難以控制自己前去想像該事件發生的場景,讓自己陷入焦慮的情緒中無法自拔。2.社交焦慮者往往具有外向的性格特質「社恐的人都是內向的。」——這是對內向和社交焦慮最大的混淆和誤解。
  • 從生物學角度分析,蒙古死亡之蟲是否真實存在?
    說起世界上最神奇、最神秘的生物之一,有些人可能會想到隱藏在南戈壁沙漠中的蒙古死亡之蟲。這種生物長得像一條大肥腸,長達1.5米左右,呈暗紅色,兩端有尖狀突起。它們大部分時間都躲在沙子中,只有在六七月份的時候出來覓食。
  • 【面試備考】人際交往的意識與技巧
    今天江蘇公務員考試網帶大家先來了解一下面試常見考點:「人際交往的意識與技巧」的備戰技巧。   一、人際交往的概念   人際交往是指未來我們進入機關單位後,要建立和維持自己與他人、團體的關係,這些關係是有目的的、與工作相關的。
  • 「每一次尬聊,都是我鼓足勇氣的掙扎」 | 社恐患者自救指南
    菲利普·津巴多在《不再害羞》一書中指出,害羞就像是自我強加的心理監獄。對於社恐患者來說,自己既是監獄的看守,規定自己不許自由交流,不許與他人交往;同時也是監獄中的囚犯,不情願地接受了這些限制,並因為這些限制而降低了自尊。
  • 人際交往的意義(豆瓜)
    人際交往的意義即使是眾星捧月級的人物,如果你真誠地對他們感興趣,也會引起他們的關注,贏得他們的合作。人際交往的意義因此他們在信中列舉了一系列有關自己以及他們的寫作方法的問題。人際交往的意義他們非常高興。別人對你釋放了如此的熱情,並且告訴你他們對你很感興趣。誰會不高興呢?運用同樣的方法,卡耐基還說服了西奧多·羅斯福內閣的財政部長萊斯利·M·肖、塔夫脫總統內閣的司法部長喬治·W·維克沙姆、威廉·贊寧斯·布萊恩、富蘭克林·D·羅斯福總統以及其他許多著名人物來公共演講課上給學員們做講座。
  • 人際交往,服裝的符號性,服裝功能
    人際交往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會有相應的聯繫,或業務拓展,或求職就業,或購物消費,其中的種種行為,即稱之為人際交往。在彼此認知的前提下,還會產生某種情感性的傾向:或愛慕喜歡,或厭惡排斥,心理學稱之為「人際吸引」,它是認知的深化。
  • 人際交往心理學
    想要在這個搶佔資源的時代擁有更多福利,必須掌握一門闖社會的絕技,這就是「人際交往」。人際交往,通俗一點說就是 —我如何對待他人,他人如何回應我;複雜的場面如何應付;什麼樣的場合,該說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事情,該使用什麼樣的策略。這說起來簡單,實則很需要我們花一番心力。002人際交往心理學《紅樓夢》中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 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欣賞人際交往時,第一次的接觸都存在著不了解,當以外表來第一眼接觸時,不免會存在以貌取人的先入為主的想法和偏見,這種行為有時候真的會使人際關係得到錯誤的判斷,影響自己的人際交往範圍。主動欣賞別人,不因外貌、不因能力,更不要因權利和金錢觀。
  • 目光交流——來自心靈之窗的親切問候在人際交往中
    美國十九世紀著名哲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曾說:「人的眼睛和舌頭說的話一樣多,不需要字典,卻能夠從眼睛的語言中了解整個世界。」的確如此,在日常生活中,非言語溝通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2007年6月22日開幕的第二屆世界聾人籃球錦標賽中,參賽選手儘管無法用語言進行交流,卻依然通過手勢和眼神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又一場精彩萬分的比賽。我們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恰如其分地說明了眼神的重要性。
  • 人際交往中的七個厚黑說話技巧!(社會生存必備)
    人際交往,人們在形容一個人能說會道、溝通力強時,最常用的說法就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或者在前面再加上一個「到什麼山唱什麼歌」。以下就具體分享人際交往中的七個厚黑說話技巧!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精闢。
  • 人格心理學之人格特質理論
    雖然希波克拉底的生物學知識或許並不準確,但是他是身心聯繫這一觀念最初的提倡者,也是第一個將人格進行分類的學者。2. 現代心理學的人格分類現代心理學擁有多個人格分類體系。一部分人格理論家認為氣質是人格的整體傾向,具有強大的生物學基礎;另一些理論家認為人格具有多個維度,是多種特質的組合;還有一些科學家根據人格類別,而不是維度將人進行歸類。
  • 來看看影響人際交往的七大心理效應
    從人性的角度講,人的本性是偏向自己的。看別人,大多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這種出發點,往往形成了一種心理暗示,影響到自己與他人的互動,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效應,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在人際交往上,影響關係的,主要有七大心理效應。  首因效應   人們對一個人的態度、行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其的第一印象。
  • Lang & Cogn:通曉兩種語言可有效減緩個體阿爾茲海默氏症的表現
    2014年12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Language and Cogniti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根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相比只會說一種語言的個體來講,會說兩種語言的個體的阿爾茲海默氏症疾病症狀會比前者延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