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你是不是習慣閃避別人的視線,儘量避免與人接觸?覺得有人在看著自己,並會停下手中在做的事?在進入一個滿是人的房間,需要別人的陪同?如果是,你可能產生社交焦慮了。社交焦慮是對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產生畏懼、緊張和焦慮感這一現象的簡稱。一些遭受社交焦慮困擾的人會聲稱他們只是害羞,而且生來如此。
換句話說,某種程度上,社交恐懼症的部分原因是「基因」因素。英國心理學會成員、認知治療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吉莉恩巴特勒撰寫了《無壓力社交》一書,闡述了為何有些人先天就有「社恐症」。
人類都具有一個相同的生物特質——因為目光而感到緊張或害怕。社交焦慮者經常在不經意間躲避別人的目光。事實上對所有人來說,與他人四目相對都會引發緊張感。這會刺激並喚醒神經,因此長時間不眨眼或目不轉睛地保持眼神接觸是格外困難的。被別人盯著時,大多數人會感到不舒服,會感到局促不安,繼而將目光轉向別處。對於動物來說也是如此,因此受到猛獸威脅時,緊盯他們的雙眼通常可以阻止危險的發生。人類還具有一些其他的生物特質,不過其中一些會因人而異,在社會焦慮形成的過程中,有兩種生物特質起到了一定作用:喚醒系統和個性氣質。
所謂的喚醒系統,就是指在受到外界刺激時,每個人的神經系統的反應速度和強度都是不同的,可以區分為較強的反應性和較弱的反應性。與具有較弱反應性的人相比,具有較強反應性的人所需的反應時間更短,且其心理變化(比如心率或出汗量)會更加強烈。一個人對這些差異的描述和理解不一定是壞事,即具有較強反應性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敏感性,或一種容易產生「過度反應」或「過度敏感」的傾向。較高的喚醒程度或焦慮水平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受,它有可能出現在任何人身上,並且人們會適應這種與生俱來的系統。焦慮具有家族遺傳性,這說明類似於社交焦慮的心理疾病有一部分成因來源於遺傳基因。但是,這種所謂的「致病原因」並不是非常明確的。這說明如果一個人的父母都遭受焦慮的折磨,那麼他患有焦慮障礙的風險就更大,但是他的焦慮類型可能與父母的完全不同。
在個性和氣質方面,不同的個體展現出巨大差異,即使新生兒也是如此。一些嬰兒非常安靜,另一些則更加活潑;一些看起來更善於社交,另一些則正好相反。隨著他們的成長,其中一些在獨處時更加高興,並且很善於自娛自樂,另一些則更願意和別人待在一起。起初所有嬰兒都會對陌生人漠不關心,並且不會因為被人抱來抱去而感到焦躁。之後,他們會經歷一個害羞時期,並開始注意到陌生人的存在。當和熟人分開時,他們就很容易感到焦躁,但每個人的焦躁程度是不同的。這可以理解為,嬰兒的氣質也都是不同的,這可能會為社交焦慮的發展提供基礎。舉例來說,人們發現童年早期的語言發展問題與個體後來成長為一個社交焦慮者之間存在聯繫。
當然,生物學的差異並不是造成社交焦慮的唯一原因,並且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各種事情時,生物學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時常不同。擁有一個易喚起的神經系統,一個不太外向的氣質或者在學習語言方面存在困難,並不會直接引發社交焦慮。就好像一個人即使生來就有一雙長腿和運動員的性情,也不一定能成為賽跑的運動員,很多人擁有這項特質卻不擅長或不喜歡跑步。類似的,很多極度敏感的人們雖然具有不擅長社交的性格,卻沒有社交方面的困擾。
社交焦慮者經常覺得,要是自己某些方面能變得更好情況就會大不一樣,例如自己變得更美麗、苗條、聰明、幽默、有吸引力、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然而事實卻是相反的。任何人都可以交到朋友,找到伴侶,在社會關係中感到愉悅和自信,這和個體擁有多少財富沒有關係。更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具有吸引力、長相漂亮、頭腦聰明和事業成功的人反而可能會更具有嚴重的社交焦慮問題。
作者: 徐敏
編輯: 任曉斐
實習生:田曉月 潘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