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西斯戰爭正式序幕拉開後,被壓迫的國家和地區人民正式開始反抗殖民統治。戰爭結束,德國戰敗被瓜分,英法等國的受二戰影響國際地位迅速下降,歐洲經濟整體下滑,但是美國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國家實力並沒有受到實質性的打擊,一躍成為二戰後實力最強的國家。當時,世界只有一個國家可以和美國抗衡,這個國家就是蘇聯
因為國家意識形態不同,美蘇開始冷戰,世界呈現兩極格局的發展趨勢,為遏制蘇聯,美國相繼推出「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政策,目的是對蘇聯實行全面包圍打壓。當時蘇聯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除了15000輛坦克和12000架飛機外參軍人數高達1100萬,豐富的軍事資源足以打破美國想要稱霸世界的美夢。但是蘇聯長期重視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模式導致人民難以維持正常生活,各種政策的弊端引起社會矛盾激化,嚴重違背國際文明發展潮流,所以不得不面臨解體。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作為主要繼承國,不僅繼承蘇聯的武器裝備,還承擔了蘇聯的高額外債,直接導致俄羅斯國土面積減少500萬平方公裡,人口損失過半。還曾將蘇聯未能完善的經濟結構完全複製,導致社會與信息化時代發展潮流嚴重脫節,使其工業畸形發展,缺乏市場競爭力,國家整體實力減弱,不再是世界第二強國,直到普京上臺之後這一問題才有所好轉。
那麼面對美國不斷威脅,綜合國力越來越低的俄羅斯究竟該如何發展?如何保持世界第二大國的地位?各國相關專家表示,經濟問題或許成為國家重新崛起的關鍵。財政作為一切發展的必要前提,影響國家命運發展。俄羅斯現在的實力雖然勉強徘徊在世界第二,但經濟危機已經嚴重阻礙國家正常發展,就連軍費都在逐年縮減,不僅新型武器研製緩慢,更有大量老舊武器急需更換,如果不徹底進行經濟結構轉型,很有可能會面臨解體危機。
其實俄羅斯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石油煤鐵和農畜海產等自然資源儲備十分豐富,目前已探明的儲量價值約為30萬億美元,是美國的3倍,中國的6倍。然而畸形發展的工業結構使其難以消耗這麼多資源,只能依靠資源出口換取外匯。
在21世紀中,經濟發展是各國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彰顯國家實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實現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才能保證人民生活穩定和整個國家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