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所在的幾個家長群,前所未有的熱鬧,氛圍也是前所未有的慌張和焦慮。
先是有人在群裡丟了這樣一張圖片:
教育部提出,體育要在中考中逐年加分,直到分值跟語數外相同。
大多數父母,其實是知道孩子運動的重要性的,對於體育納入中考,也是贊同的。
孩子運動能促進發育,增強身體素質,磨鍊意志,是方方面面都受益的事。
很多父母工作繁忙,沒時間帶娃運動,但已經著手給孩子報「體育課外班」了。還有父母說,體育班的價格也連夜漲了不少。
就在大家剛剛消化掉這件事,有手快的父母,又往群裡丟了一條新聞:
「美育」也要納入中考了!
也就是說,孩子以後中考,不但要考體育,音樂、美術兩門也要計分考試了。
本來體育分值提高,孩子已經在擠時間準備了,這下再加上美術、音樂,孩子們一定會更忙更緊張。
從我們小時候,德智體美的口號就一遍遍喊,喊到我們孩子這代,孩子的德智體美終於要全面發展了。
可父母們卻一邊倒的唏噓。
這種政策的調整,讓很多父母感到壓力陡增:有人抱怨,有人後悔生娃太晚了……
確實,看看現在孩子們的學習現狀,再看看父母們為孩子殫精竭慮的付出,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父母們反對聲這麼強烈。
01中國父母的拼大部分是被逼出來的
消息一出,就有人現身說法,說父母們大可不必那麼緊張。
因為,已經實施「美育中考」的地方,不過是考考最基礎的理論知識,孩子們最好和最壞之間,不過幾分之差:
可對於父母而言,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一個中考生,幾分之差,意味著什麼?
前段時間,我們也分享過一篇文章。
裡面講到:
很多省份,由於高中錄取名額有限,孩子們的普高錄取率只有60%,甚至有的省份,有一半的孩子上不了公立高中。
我也看過一組數據:
2019年,全國初中畢業生是1454.09萬,普通高中招生是839.49萬。
也就是說,全國普高錄取率只有57%左右。
中考,可以說是孩子們人生中,競爭最激烈的選拔性考試。
因為孩子只要上了高中,無論二本、三本、還是大專,大概率上都是能走的。
幾分之差,就很可能讓孩子在殘酷的競爭中,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方向。
關注:「愛知教學園地」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教學經驗和學習教育相關的內容!
圖片來源:電影《全城高考》
而且,學過美術和音樂的人都知道,美術和音樂的基礎知識,越用才越「精」。
像樂理,看上去只要死記硬背就可以了,可事實上,如果不能活用,還是很難的。
很多父母可能就會為了孩子學得「輕鬆些」,報起課外藝術班。
到時候,即便我們不想讓孩子再單學「音美」,看到別人家孩子學,心裡的猶豫,也蓋不過焦慮。
已經被劇場效應推著跑起來的父母,難保不再為了孩子「狠拼」一把。
中國的父母們,其實是一群最可愛最負責的父母,在愛孩子和拼前途之間,小心謹慎、搖搖擺擺,吞得下委屈,咽的下焦慮,只要孩子有希望,再拼一下,又有什麼關係?
畢竟,考試都已經明明白白擺在那兒了,哪裡有父母會拿自己的孩子前途做賭注……
02政策調整後孩子時間更緊,壓力更大
相比父母的焦慮,更累的,其實是孩子們。
多一門課,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看是利好,可只要跟升學考試掛鈎,真的是能分分鐘改變一個孩子的生活狀態。
前段時間,一個初三年級的媽媽剛剛跟我抱怨說:
孩子的時間根本不夠用。
孩子每天4點40放學,按說時間不算晚,可孩子每周有兩節補習班。
不上輔導班時,到家5點半左右,吃飯、做各科作業要近兩個小時。
孩子每天還要練字、閱讀、讀英語、做奧數題……
加上睡前洗漱、收拾,每個環節再稍微磨蹭一會兒,能保證9點半睡覺都不容易,有補習班時,時間會更趕。
別說自由玩耍,就是運動時間,都要靠擠。
正因為優質教育資源極其稀缺,孩子們才不得不拼死努力,爭取賽過大多數人。
周末時,孩子更是要奔赴在各個補習班中間,連一個舒心的午覺都很難睡成。
2019年,《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態》顯示:
在上學日,孩子們校外時間花費最多的,就是作業。
包括學校作業、課外班作業、家長布置的作業、其它作業,每天平均佔時87.85分鐘。
上學日五天,參與課外班的累計時間是3.4小時,周末參與課外班的累計時間是3.2小時。
可以說,課外班和各類作業,佔據了孩子大部分校外時間。
紀錄片《學習的人》裡,韓國的孩子們,三四年級時,就背著書包,獨自做公交車去上補習班,每天晚上最早的,也要10點鐘才能下課。
很多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這輩子再也不要學習。
正是因為韓國的優質教育資源極其稀缺,孩子們才不得不拼死努力,爭取賽過大多數人。
我們的孩子,其實也一樣。
優質的教育資源就那麼多,為了文化課,孩子們已經足夠拼了。
難以想像,如果體育、美術、音樂這些極「耗時」才能學好的課,也要在中考分值中分一杯羹,孩子們會不會壓力更大?身心狀況更值得擔憂?
03「美育」中考最怕的是拉大差距
其實,我是非常支持孩子的「美育」教育的。
我們在以往分享的文章中,也常常提到:
美育不但能提高孩子審美力,也能陶冶孩子心靈,健全人格。
但美育要計分,我還是持保留態度的。
因為藝術作為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既要拼天賦,又要拼經濟條件。
我們都知道,越是素質教育,越耗時耗力又耗錢。
在孩子們的各類輔導班中,高爾夫、馬術、禮儀之類的,屬於「貴族課程」,價格最貴,不在一般父母的考慮範圍內。
其次,就是各種普通的美術、器樂、運動類興趣班,價格次之。
最便宜的,才是各種學科輔導班。
前幾年,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被推上了熱搜。
只有上過課外班的父母,才知道課外班有多貴。
前段時間,知乎有個帖子:
學鋼琴大概要花費多少人民幣?
網友@恰好路過了 說了她學琴9年的花費:
她家在二線城市,買琴、上課(150塊45分鐘,2011年時)、買書、加上考級、鋼琴調律、日常比賽、年終匯報……9年總共花了25萬多,也就是說,平均一年2萬7千多……
關注:「愛知教學園地」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教學經驗和學習教育相關的內容!
學過美術的也知道,美術學習,一點不比音樂學習便宜……
孩子們的學科輔導,大部分父母挺挺胸,吸口氣,還是能輔導個一、二的。
可美術、音樂這種學科,對父母的要求極高,父母們輔導不了,就只能向外「求援」了。
要有足夠的精力陪伴學習、要請的起名師、要置辦得起各類藝術學習用品、還要時不時帶孩子外出「長長見識」,以增加審美情趣……
對於很多「搬起磚頭就沒法抱你,放下磚頭就沒法養你」的普通父母而言,美育輔導,奢侈,又遙不可及。
很多父母害怕的「階級差距加大」,也是有足夠理由的。
我們不怕美育教育,怕的是,以此為契機,拉大更多不同家庭之間孩子的差距。
04與其考核孩子不如評價學校
在這條新聞下面,也著有不同的聲音。
有人說,美育計分,其實是為了保障孩子們的藝體課能正常實施。
因為只要不考試,各種藝體課就不能完全保證課時。
體育老師、美術老師、音樂老師經常「被生病」。
這確實是客觀因素,可如果學校真的重視藝體課,恐怕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理由。
就像群裡一位家長說的:
最怕的就是,即便有政策,藝體課的學習也難免「甩鍋」給家長和社會。
到時候,受累的是父母,受苦的是孩子。
時代在進步,觀念也在更新,讓孩子單純拼應試的時代,恐怕真的一去不返了。
我們只能期望:
孩子的考試改革,在大概率上能保證公平公正,讓大多數家庭的孩子,雖然苦點累點,但是還能夠得到希望。
讓大部分父母們,雖然苦點難點,但看到孩子學有所成,心理能安慰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