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來聊一個這兩年已經老生常談的話題。
父母對孩子的愛到底該怎麼輸出。
聊這話題是因為在昨天我聽到一個令人心痛的事情,一個畢業進入社會的人,因為受到了別人的指責,心理上承受不了做出了極端的事情,這對外人來說就是聽到一個事件,可對於他的父母,誰能想像得有多痛苦,大半生的心血撫養大,其中的艱辛我相信每一個做父母的都 有體會。
昨天聽到這個事情,我就一直在想,是什麼造成了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低到這樣一個程度呢?一個人的承受能力究竟是與生自來的呢,還是後天形成的呢?
說到這,讓我想起郭德綱老師在相聲中說到過的一句話,大體意思是說,做人吃虧、受罪要趁早,別等進了社會或者老了,因為一點小挫折,面子上掛不住,心理上承受不了。其實我還是比較贊同這一觀點的。
吃虧、受罪要趁早,從側面理解的話,我可以理解成一個人的承受能力是後天形成。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經歷。沒有經歷,哪來的感受,沒有感受怎麼能去承受呢?
我是80後,我記得我們在上學的時候,教室裡絕對少不了一件東西那就是教杆,不知道現在的同學聽沒聽過教杆這一詞,如果教室真沒教杆,那打少衛生的掃帚或者黑板擦就會充當教杆責任,一個學期下來,就沒有哪個同學能數得清教杆換了多少個,換不是因丟了,而是在懲罰同學時打斷了。
試問現在的同學和家長,你們受過這樣的懲罰,又會願意接受這樣的懲罰嗎?
當時的我們,即便是成績好的同學,也會因為做錯題或什麼受到過教杆的懲罰,關鍵是我沒聽過哪個同學回到家給家長說,因為如果長家知道了,絕對又是一頓揍,家長還得問問自己,人家都沒錯,自己怎麼就錯了。更沒見過哪個家長會到學校找老師,就算是有時在校外碰到老師,家長也會說,自家孩子在學犯錯了讓老師多管教之類的話。我覺得我們80後都應該是這樣過來的吧。
現在都30多歲的人了,每次幾個同學到一塊,必聊的話題就是當時老師和同學的事情,聊到被打的事情時,都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或許現在的我們都以這種方式表達感謝當年那個拿著教杆的老師吧,是他們才使我們這一代80後承擔下了更多的責任。
聊了下我們當年,在聊下現在。
先給大家說一個真實的在我身邊的事情,前幾年我們鄰居家的孩子,在學校被老師體罰了,打的臉,回到家,家長看孩子哭著,一問說是被老師打臉了,我那叔和嬸二話不說,直接跑到學校,然後我那叔上去就給那老師一個,我嬸就說自己的孩子我都不捨得打,用你打,後來校長出來和解的這事。
就這件事情,我們從事關的三人來說下,第一是老師,打人不打臉,我個人覺得這個老師的體罰有點過了,打手心打屁股不都可以嗎?然後這個老師經過一事,以後在學校同學,同事面前至少面子上不好過,而且在以後的教學上也會受到影響;第二是當事孩子,或許對他的影響才是最大的,在他的心裡或許潛移默化的形成了遇到問題要用暴力解決的思想,而且學校老師對他以後的教育也都不會太敢管;第三就是家長,我覺得這種行為很愚蠢,不想做過多評價。
這樣的事情,我相信大家在網上也會經常見到類似的吧,現在的老師確實不好幹。
我從以下兩點來聊下,先要聲明下我就一普通的家長,不是什麼老師的託,只針對現在這一現象,不帶感情偏見的和大家聊,如果有不對的,大家見諒。
首先是學校和老師,雖然現在學校環境好了,老師的待遇也提高了,可是工作卻不好幹了,
拋開正常的教學內容我們不談,因為我不專業,我們只談相處關係上,最難處理的就是和家長、孩子的關係上,無論孩子成績的好壞,淘氣與否,現在老師敢體罰學生的,十個裡面能有一個嗎?
體罰是要有度的,而且不是針對所有的同學,但體罰一定是教育工作裡不可缺失的(拋開一些變態老師),自古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就像小樹成長,不去修剪怎麼能長成參天大樹呢?當然,這與家長的行為是有直接關係的。
接著我來說下家長,其實大多數的家長還是很明事理的,但就是那麼一少部分,動不動就以愛的名義說自己的孩子都不捨得打,老師憑什麼打之類的話,這也是上面我說的造成老師不敢體罰的原因。我想說的是,孩子沒那麼脆弱,批評下,打下沒你說的那麼嚴重,你現在如果抱著這種不想孩子受委屈的思想,那他長大成人進了社會,怎麼會有對家庭,對社會的承擔能力呢?同樣的那句話在說一遍,小樹不修剪是長不成參天大樹的。
我個人感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三歲左右性格形成期的時候,大人一定要做好,孩子做錯事,該講理的給說道理,就算他聽不懂也要讓他形成這種遇事要說道理的意識,當然該批評的要批評,該打的時候也要適當的打下,也要讓他知道有些事做錯了是要受到相應的懲罰的。
最後我在說下老師和家長關於孩子教育配合的事情吧,純屬一個普通百姓的觀點。
我覺得作為老師,專業知識的傳授,作業的批改是必須的吧,咱不用多說,老師是一個職業,但說白了也是一個崗位,如果你連自己崗位上的事情都做不好,那就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老闆不喜歡這種員工的。至於體罰,該有的還是要有的吧。作為家長,我們不要動不動就在說什麼自己的孩子都不捨得打之類的話了,這不是對他的愛,反而是他成長上的一個絆腳石。
老師對學生的愛以做好專業知識的教育為輸出,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愛以做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為輸出,這樣學校與家長的關係也不會像網上傳的那麼不可調和,而且對孩子的愛也得到了正確的輸出,我相信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這樣的愛也會全部的被輸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