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平(黃大仙)傳說是浙江金華漢族民間傳說之一。
黃初平(約328—約386),後世稱為「黃大仙」,是中國民間信仰之一,著名道教神仙。
黃大仙傳說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它的精髓是「揚善懲惡、濟困扶貧」,體現了人類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和願望。其文化形態豐富多樣,有物質形態的古今中外眾多的宮觀祠廟和遺跡,更有古今文學藝術等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存。
黃大仙傳說源起於曆史人物黃初平,産生於東晉時期,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東晉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的《神仙傳》。
之後其「叱石成羊」、苦練修道、懲惡助善、為民除惡、知恩必報的故事慢慢在浙江漢族民間流傳開來,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
蘭溪、金華乃至港澳、東南亞一直流傳著大量有關黃大仙的傳說,蘭溪、金華一帶還留有黃大仙故居、二仙井、金華觀、赤松亭、二仙橋等遺址。在港澳及東南亞一帶,還供奉大仙道觀,香火旺盛,經年不衰。
黃初平於晉成帝威和三年(公元328年)出生於蘭溪市黃湓村。他從小聰明穎悟、心地善良、好學勤快,十五歲時得仙指點得道而隱居赤松山,18歲開始修道,得道後易名赤初平,號赤松子,故號稱「赤松仙子」。
民間流傳其法力高強,因為煉丹得道、羽化登天,得道成仙之後在民間施醫贈藥,警惡除奸,深得民心,廣大民眾稱他為黃大仙。
黃初平先後因「汲井愈疾」,有「救人之功」、「祈晴祈雨」和「隨感隨通」的仙跡,在未孝宗熙十六年齡(1189年)和理宗景三年(1262年),得到「養素真人」和「養素淨正真人」兩個封號。
黃大仙的生平梗概在《神仙傳》、《黃大仙自序》、《金華府志》、《金華縣志》、《浙江通志》、《蘭谿縣志》都有記述。
有關黃大仙的傳說大致有黃大仙的生平事跡傳說、自然景觀傳說、人文景觀傳說、民風民俗傳說、土特産傳說、黃大仙顯靈的傳說等。
在描述黃大仙的故事中,最耳熟能詳的是《叱石成羊》、《引虎救人》、《仗義取銀》、《二仙造橋》、《鬥牛伏虎》等故事。
《叱石成羊》:一次初平上山放羊,遇見一位道士,把他領到金華山一個山洞中修煉。他的哥哥黃初起找了他整整四十年,後來見到那位道士,才被引上山相見。初起問初平:「你放的羊呢?」初平回答說:「在山的東面。」初起到那裡一看,只見遍地白石,不見羊群。初平趕到,只聽他呵叱一聲,石頭皆變成羊。初起很驚異,於是也斷絕了人間煙火,留在山上修煉,只食松子、茯苓充饑,日後也得道成仙。
《引虎救人》:表現了少年黃初平的勇敢和機智。他為了救護同伴和羊群,毅然獨自設法引開老虎,救人後自己也脫險回家。
《仗義取銀》:講述了黃初平為救一個欲上吊自盡的教書先生,仗義挺身而出,機智地教訓了一個地痞無賴,取回被騙走的銀兩歸還那位教書先生的故事。
《二仙造橋》:黃大仙兄弟倆為民除害,斬殺惡龍,在赤松溪上造起了一座連接兩岸村莊的橋。村民們為紀念黃大仙兄弟,就將此橋命名為「二仙橋」。一直到今天,此村仍名為「二仙橋村」,此鎮仍名為「仙橋鎮」,是上赤松山的必經之地。
《鬥牛伏虎》:北山老虎和南山老虎經常在婺江之畔爭鬥,給百姓帶來極大禍害。黃大仙為消除此禍,利用老虎害怕黃牛相鬥的特徵,安排了兩牛在「鬥牛山」相鬥,引老虎觀看,使得老虎不敢再鬥,並留下了金華鬥牛的習俗。
除此之外,關於黃大仙的傳說還有濟世治病、種糧開泉等內容,如今已整理出72個故事。
黃大仙的祖庭在金華,其信仰先南延到廣東,然後傳播至香港,再傳到海外。
1915年,曾任清朝廣東水師提督的李準為感謝黃大仙治其母眼疾,捐巨資在廣州芳村建造黃大仙祠。同年,梁仁庵道長將黃大仙信仰傳入香港,從此黃大仙信仰植根香港,並得到蓬勃發展。香港的黃大仙祠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宮觀,位於九龍竹園區,被譽為「香港第一大廟」,終日香火繚繞、熱鬧非常。
黃大仙文化是海外華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他們對黃大仙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2008年6月7日,黃初平(黃大仙)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