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平(黃大仙)傳說

2021-02-13 非遺探索 文化傳承

黃初平(黃大仙)傳說是浙江金華漢族民間傳說之一。

黃初平(約328—約386),後世稱為「黃大仙」,是中國民間信仰之一,著名道教神仙。

黃大仙傳說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它的精髓是「揚善懲惡、濟困扶貧」,體現了人類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和願望。其文化形態豐富多樣,有物質形態的古今中外眾多的宮觀祠廟和遺跡,更有古今文學藝術等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存。

黃大仙傳說源起於曆史人物黃初平,産生於東晉時期,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東晉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的《神仙傳》。

之後其「叱石成羊」、苦練修道、懲惡助善、為民除惡、知恩必報的故事慢慢在浙江漢族民間流傳開來,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

蘭溪、金華乃至港澳、東南亞一直流傳著大量有關黃大仙的傳說,蘭溪、金華一帶還留有黃大仙故居、二仙井、金華觀、赤松亭、二仙橋等遺址。在港澳及東南亞一帶,還供奉大仙道觀,香火旺盛,經年不衰。

黃初平於晉成帝威和三年(公元328年)出生於蘭溪市黃湓村。他從小聰明穎悟、心地善良、好學勤快,十五歲時得仙指點得道而隱居赤松山,18歲開始修道,得道後易名赤初平,號赤松子,故號稱「赤松仙子」。

民間流傳其法力高強,因為煉丹得道、羽化登天,得道成仙之後在民間施醫贈藥,警惡除奸,深得民心,廣大民眾稱他為黃大仙。

黃初平先後因「汲井愈疾」,有「救人之功」、「祈晴祈雨」和「隨感隨通」的仙跡,在未孝宗熙十六年齡(1189年)和理宗景三年(1262年),得到「養素真人」和「養素淨正真人」兩個封號。

黃大仙的生平梗概在《神仙傳》、《黃大仙自序》、《金華府志》、《金華縣志》、《浙江通志》、《蘭谿縣志》都有記述。

有關黃大仙的傳說大致有黃大仙的生平事跡傳說、自然景觀傳說、人文景觀傳說、民風民俗傳說、土特産傳說、黃大仙顯靈的傳說等。

在描述黃大仙的故事中,最耳熟能詳的是《叱石成羊》、《引虎救人》、《仗義取銀》、《二仙造橋》、《鬥牛伏虎》等故事。

《叱石成羊》:一次初平上山放羊,遇見一位道士,把他領到金華山一個山洞中修煉。他的哥哥黃初起找了他整整四十年,後來見到那位道士,才被引上山相見。初起問初平:「你放的羊呢?」初平回答說:「在山的東面。」初起到那裡一看,只見遍地白石,不見羊群。初平趕到,只聽他呵叱一聲,石頭皆變成羊。初起很驚異,於是也斷絕了人間煙火,留在山上修煉,只食松子、茯苓充饑,日後也得道成仙。

《引虎救人》:表現了少年黃初平的勇敢和機智。他為了救護同伴和羊群,毅然獨自設法引開老虎,救人後自己也脫險回家。

《仗義取銀》:講述了黃初平為救一個欲上吊自盡的教書先生,仗義挺身而出,機智地教訓了一個地痞無賴,取回被騙走的銀兩歸還那位教書先生的故事。

《二仙造橋》:黃大仙兄弟倆為民除害,斬殺惡龍,在赤松溪上造起了一座連接兩岸村莊的橋。村民們為紀念黃大仙兄弟,就將此橋命名為「二仙橋」。一直到今天,此村仍名為「二仙橋村」,此鎮仍名為「仙橋鎮」,是上赤松山的必經之地。

《鬥牛伏虎》:北山老虎和南山老虎經常在婺江之畔爭鬥,給百姓帶來極大禍害。黃大仙為消除此禍,利用老虎害怕黃牛相鬥的特徵,安排了兩牛在「鬥牛山」相鬥,引老虎觀看,使得老虎不敢再鬥,並留下了金華鬥牛的習俗。

除此之外,關於黃大仙的傳說還有濟世治病、種糧開泉等內容,如今已整理出72個故事。

黃大仙的祖庭在金華,其信仰先南延到廣東,然後傳播至香港,再傳到海外。

1915年,曾任清朝廣東水師提督的李準為感謝黃大仙治其母眼疾,捐巨資在廣州芳村建造黃大仙祠。同年,梁仁庵道長將黃大仙信仰傳入香港,從此黃大仙信仰植根香港,並得到蓬勃發展。香港的黃大仙祠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宮觀,位於九龍竹園區,被譽為「香港第一大廟」,終日香火繚繞、熱鬧非常。

黃大仙文化是海外華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他們對黃大仙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2008年6月7日,黃初平(黃大仙)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港你知】嗇色園裡的黃大仙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今天要帶您走進的「嗇色園黃大仙祠」。  嗇色園黃大仙祠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宮觀,人稱「香港第一大廟」,是大多數港人的精神寄託,在本港及海外享負盛名。據說黃大仙「有求必應」,籤文靈驗,常年吸引無數善信到來膜拜求籤,香火鼎盛。每年的農曆年大年初一,有不少善信爭相到來搶頭香,成為香港賀歲習俗之一。  據傳黃大仙本名黃初平,晉代人。
  • 赤松黃仙祠|黃大仙|香港普濟勸善的信仰核心!|香港古蹟「明信片」
    黃大仙祠原名嗇色園,始建於1921年,經過幾十年的悉心經營,整個殿堂金碧輝煌,建築雄偉。 黃大仙要說到赤松黃仙祠,必須得先說說黃大仙,這位道家仙人。你看,香港將九龍北這整片區域取名為黃大仙區,顯而易見,黃大仙這位仙人,在香港是有多麼至高無上的地位。
  • 嗇色園黃大仙祠 黃大仙祠的百年嬗變
    創立於 1921 年的嗇色園黃大仙祠,將於今年迎來一百周年紀慶。
  • 地以神名-由黃大仙區及黃大仙道說起
    黃大仙道,固名思議是因為附近地區的「地以神名」——稱為「黃大仙」而命名。香港黃大仙信仰可追溯到黃大仙的成道地方——浙江金華,後來黃大仙信仰南傳到嶺南地區,再輾轉來港生根。1902年,臺山人陳天申將黃大仙信仰由廣州花埭帶來香港,在港島太平山建成「新孖廟」,供奉黃大仙、天后、包相、侯王、綏靖伯、陳思王曹植等神明,並提供黃大仙藥方和聖茶,與善信結緣。
  • 黃大仙小學變暴徒收容所 居民震怒
    點擊上方獅子山下關注香港最新時事有居民發現暴亂當日,黃大仙天主教小學向暴徒提供庇護所。
  • 【網上直播】黃大仙祠上頭炷香一齊祈福
    由於疫情關係,今年黃大仙祠不會開放頭炷香給公眾參與。高功法師在大仙祠大殿內於子時(午夜12時正)上頭炷香,為香港廣大市民祈福,同時邀請善信安坐家中同步參與,善信在家中朝向獅子山方向,心念獅子山下大仙祠黃大仙聖座,一同誠心上稟黃大仙師,祈求大仙庇佑。
  • 香港志|黃大仙信俗:從香港走向世界
    法國潮州會館近年增奉黃大仙並提供靈籤予信眾問事(作者 提供)       黃大仙信仰在20世紀初自廣東傳至香港,及後成立黃大仙祠,終年香火鼎盛,慕道而來的善信及中外遊客,每日平均參訪人數逾1萬人次,其影響無遠弗屆。
  • 大年初一善信湧至黃大仙祠現人龍
    本港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黃大仙祠年三十晚取消上頭炷香,是1999年來首度「封園」。不過,踏入牛年首日(12日),善信已可到園內參拜,但須配合園方新設的防疫措施。大批善信早上7時許便到場排隊,參拜的善信須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留下行蹤或填寫個人資料。首日運作大致暢順,現場有大批警員架起鐵馬及維持秩序。
  • 香港黃大仙祠
    在香港應該沒有人沒去過黃大仙廟,黃大仙在香港人的心中應該如同觀音、媽祖、佛祖⋯保佑著香港人各種願望。
  • 伴隨青少年共成長——訪黃大仙區青少年發展協會主席陳勇威先生
    、九龍地域校長聯會會長、黃大仙(西南)分區委員會委員、黃大仙區青少年活動委員會委員、黃大仙區康樂體育會副會長、東九龍青年社榮譽社長、東九龍居民委員會執行委員。——在香港特區政府、香港青少年發展聯會、以及自身責任感的驅使之下,陳勇威先生身兼多職,擔任黃大仙區青少年發展協會主席、九龍地區校長聯會會長等,圍繞著青少年健康成長而竭盡所能,展現出一位普通香港市民對香港未來的期待,對社會的關愛,以及其無私奉獻的精神。
  • 王昭君傳說
    王昭君傳說發端於王昭君的故鄉興山,遍布於內蒙,輻射南北乃至全國,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學形式。
  • 話題│傳說對決 狂掃校園
    手遊「傳說對決」紅遍兩岸,周杰倫、林俊傑也成立戰隊 。
  • 保生大帝的信仰傳說
    保生大帝的信仰傳說     據說保生大帝為紫微星轉世投胎,父親吳通,後追封為協成元君,母親黃氏為玉華大仙轉世,吳夲年少時曾受崑崙山西王母傳授法術
  • 年畫的傳說
    關於「門神」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門神的起源門神是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作為道教和漢族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闢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漢族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道教因襲這種信仰,將門神納入神系,加以祀奉。
  • 不為人知的都市傳說:被詛咒的託米諾地獄
    米諾地獄(トミノの地獄)是日本極其有名的正宗都市傳說,其在日本間的流傳,不亞於裂口女、隙諷女、如月車站的傳說。託米諾地獄是一首日本詩,由日本名詩人西條十八,於1919年發表的第二十七首詩。而日本作家四方田犬彥,於其著作 「如滾石一般的心 (心は転がる石のように) 」 中,記載此詩。其傳說為,此詩只能於心中默念。
  • 消息:政府內部研判 黃大仙上頭炷香、車公廟求籤有可能取消
    隨著年宵宣布取消,限聚令在前,黃大仙祠上頭炷香、車公誕參拜等重頭戲能否鬆綁,仍是未知之數。據了解,港府本周內與業界將開會討論賀歲活動的傳播風險及探討折衷方案,但內部研究預料難如常舉行,包括可能要考慮網上求籤等,盡量避免有大型活動吸引人群聚集。
  • 【韓測】拉斯塔巴德的復出、傳說武器的調整與新增4龍魔法娃娃 (05/18)
    」大法官的邪念作品傳說中的武器製作秘笈以下是會發生變更的項目二、傳說武器的調整:1.可以請沉默洞穴的鐵匠「庫普」,製作真‧冥皇執行劍、風刃短劍、聖晶魔杖、紅影雙刀,製作材料如下:真‧冥皇執行劍:+10 騎士範德之劍 (1)/受封印的真‧冥皇執行劍 (1)、傳說中的武器製作秘笈 (1)、大法官的邪念作品 (20)、幻生寶石 (500)風刃短劍:受封印的風刃短劍 (1)、傳說中的武器製作秘笈 (1)、大法官的邪念作品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