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察克的春季攻勢迅猛 列寧都喪氣 這是蘇維埃最危急的時刻
為拯救祖國與自由而獨裁
1919年1月1日,新任「最高執政」的高爾察克發表「全俄臨時政府」的政府宣言,稱政府的目標是「把祖國從布爾什維克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恢復社會秩序、法律和國家制度」。按高爾察克自己的說法,他本人「不會走向反動之路,也不會走向黨派的死亡之路」,並且許諾在將來「人民可以依據自己的意願選擇適合自己的政治制度,它依據的是全世界所讚譽的偉大自由思想」,但是在之前,他必須「創建一直強有力的軍隊,戰勝布爾什維克」,因此,「為了拯救祖國和自由,現階段應該限制民主」。
在這份宣言中,高爾察克想要向所有人表明,他的獨裁是暫時,不會與任何黨派結盟也不會尋求復闢,對革命那些最關鍵的矛盾,諸如土地問題、邊疆民族自治問題,他都會將其留待以後的立憲會議上來解決。這到底是有多少是他真實想法,又有多少是權宜的政治允諾?隨著白軍最終覆滅,這些問題也成了沒有答案的紙上文章,在這些信誓旦旦的宣言中,高爾察克只做到了一點,那就是用「強有力的軍隊」和布爾什維克作戰。
春季進攻
1918年年末的時候,高爾察克就和手下將軍們擬定了春季進攻計劃。挑起進攻的考量主要是基於兩點,一方面捷克軍團在10月之後就以「已經盡到斯拉夫兄弟的責任和義務」為藉口實際停止了戰鬥,高爾察克政府迫切需要組織進攻迅速擊敗紅軍,從而獲得協約國的外交認可和支持,進而爭取在凡爾賽和會上佔據有利地位;另一方面的考量更為現實,從統治地域的人口、資源和工業上看,蘇維埃政權無疑都擁有著絕對優勢(蘇維埃控制人口為白軍控制區2.1倍,並且佔據主要工業區),如果是拼消耗的持久戰,「最高執政」是絕不可能戰勝列寧的。
1919年2月16日,東線白軍總參謀長列別捷夫向全體白軍發布了高爾察克的作戰命令,14.3萬白軍兵分三路,西方集團軍4.7萬餘人在烏法方向上對布柳姆貝格的紅軍第五集團軍(1.1萬人)發動進攻;蓋達率領西伯利亞集團軍向西北方向的紅軍第二、三集團軍發動進攻;別洛夫指揮的南方集團軍在哥薩克的協助下向奧倫堡進發,並且負責牽制紅軍第一集團軍。按高爾察克政府的計劃,東線白軍的目標是奪取伏爾加地區,然後在那裡從中部直取莫斯科,或者北上或南下,和當地的白軍匯合。
3月4日,高爾察克白軍在烏法-薩馬拉一線向紅軍發動了全面進攻。短短六個星期內,白軍取得了重大進展:西伯利亞集團軍3月7日攻佔了奧漢尼克,以每天40到50俄裡的速度挺進;3月12日,西方集團軍攻克烏法,使得紅軍已經無力抵擋高爾察克西進,到4月中旬,高爾察克白軍已經逼近6個月前捷克軍團和「人民軍」控制的範圍。與此同時,在南俄的鄧尼金也攻佔了頓巴斯,意圖從南向北威脅莫斯科;在俄羅斯和愛沙尼亞邊境上的尤登尼奇也攻佔普斯科夫,開始向彼得格勒進軍。
蘇維埃政權垮臺指日可待?
巨大的軍事勝利,不僅讓高爾察克的威望空前高漲,也讓他的獨裁政權第一次獲得如此廣泛認可:一直敵視他的外高加索阿特曼謝苗諾夫宣布和高爾察克和解,並且承認「全俄臨時政府」;鄧尼金在5月10日宣布,承認高爾察克是俄羅斯國家最高執政和最高總司令,作為回報,高爾察克任命鄧尼金為南俄武裝力量總司令和自己副手兼繼承人;北方白衛軍領導人米列爾和西北方面白衛軍尤登尼奇也在承認高爾察克政府為合法統一政府之後被任命為北方和西北方白軍總司令。一時間,蘇維埃政權似乎已經岌岌可危,垮臺指日可待,高爾察克所需要的只是等待,等待幾路白軍攻克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後,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成為俄國的統治者了。
蘇維埃的確遇到了最大的危機,然而卻沒有喪失鬥志。這得歸功於兩個最堅定的布爾什維克:史達林和託洛茨基。就連列寧都流露蘇維埃會像巴黎公社一樣雖敗猶榮的喪氣言論之時,這兩個意志同樣剛強的人依然要堅持作戰,他們說服黨中央對蘇維埃控制地區的工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實行總動員,光一次就動員了2.5萬工人、1.5萬共產黨員和3000共青團員投入到東線戰場,到了戰況最激烈的4到6月,兩個月時間裡蘇維埃在東線就動員了近10萬工農加入紅軍。4月7日,聯共(布)中央宣布東方戰線為主要戰線,委任伏龍芝、圖哈切夫斯基和邵林為東線紅軍指揮官。12日,列寧發布《俄共中央關於東線局勢的提綱》,提出「必須竭盡全力粉碎高爾察克」。
高爾察克白軍已成強弩之末
紅軍在伏龍芝和圖哈切夫斯基等人指揮下發動烏法戰役,擊退了高爾察克白軍
面對轉入內線作戰,還擺出了背水一戰態勢的紅軍,前期進展順利的高爾察克白軍卻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貧瘠的西伯利亞本來就無法支撐起10多萬白軍,高爾察克軍隊的補給只能依靠美國和日本的外援——但是必須通過效率低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從太平洋運到歐洲,這和沒有補給也差不了多少,到了6月,高爾察克的西方集團軍已經損失了2.5萬人,超過全軍戰鬥人員的一半,但沒有任何補給,甚至還有1700多名士兵實際上沒有武器。為了維持軍隊,白軍已經不得不開始劫掠當地居民和農民,又在實際上將人們逼向了紅軍。而天時也站在了紅軍一邊:4月下旬開始,整個東線出現春汛,別說後勤,就連進軍也成為麻煩:火炮深陷在泥濘中。由於夏季的軍靴運不上來,士兵不得不赤腳行軍,以至於就像「東正教教堂前面的成千的乞丐,……他們厭倦了長期的戰爭和最近的戰鬥」。
白軍已經只差最後臨門一腳,但是已經無力進攻,進展急劇放緩;紅軍雖然被擊敗,但卻積攢起更強大的力量。兩支軍隊就在伏爾加地區春汛的泥濘中跋涉,等待最終決戰的到來。只是高爾察克這個天真的理工男可能完全沒有想到,這場虎頭蛇尾的春季攻勢,既是他人生的巔峰,也將是他最後的輝煌,接下來的短短的半年之中,他就會迎來自己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