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與美國總統威爾遜曾經「互為知音」

2021-01-09 騰訊網

列寧(資料圖)

幾乎人人都知道,美蘇在冷戰期間是彼此最大的假想敵,然而在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初,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和蘇俄領導人列寧之間還曾有過「互為知音」的一段插曲。

《和平法令》與「十四點」

1917年11月8日即十月革命勝利後第二天,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就通過了列寧所倡導的「和平法令」,提出民族自決、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立即就締結公正、民主、不割地賠款和約展開談判、廢除秘密外交等原則。英、法等歐洲強國出於自身利益本能抵抗,但威爾遜卻認為,必須對《和平法令》予以重視並主動回應,否則蘇俄的影響將不斷擴大。

1918年1月8日,威爾遜在國會發表「十四點和平綱領」,提出反對秘密外交、戰後以民族自決原則劃分民族國家邊界、給予被壓迫民族自決權以及建立「國聯」以協調國際關係等。這「十四點」日後成為凡爾賽條約的談判基礎,初步奠定了一戰後的國際框架。儘管未曾明言,但研究者普遍認為,威爾遜的「十四點」正是對《和平法令》的回應,「十四點」中第六點還明確提到「尊重俄羅斯人民自決權」和「一切外國軍隊撤出俄羅斯領土」。當然,「十四點」提出初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美國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但在提倡民族自決、倡導國家平等等方面與《和平法令》有很多共同之處。

對於威爾遜的「十四點」,列寧不僅讓《消息報》全文刊載,還親口稱讚「十四點」是「邁向世界和平的一大步」。在由他授意發表的《消息報》社論中說,「威爾遜總統所規定的條件是爭取民主和平的偉大鬥爭中的一次偉大勝利」、「我們可以希望,美國人民是這場鬥爭中的一個真正的朋友」。

留有餘地的對抗

耐人尋味的是,本意不想幹涉蘇俄內政的威爾遜,最終還是幹涉了。1918年3月,蘇維埃和德國籤署《布列斯特條約》,從東線騰出手來的德軍大舉進攻西線,感到軍事壓力的英法開始醞釀對蘇俄武裝幹涉。威爾遜先是表示拒絕,但由於陸軍部長和國務卿等人都被英國說服,最終他同意參與協約國對蘇西北部的軍事幹預,並派出7000名美軍和英、法一同出兵。1918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軍團」佔領海參崴、日本軍隊大舉入侵遠東後,威爾遜唯恐日本獨佔遠東利益,又同意派出7000名美軍參加遠東軍事幹預。

但在幹預同時,威爾遜又發表聲明,聲稱美國不打算推翻布爾什維克政府,也無意用任何途徑幹涉蘇俄內政,出兵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捷克人撤出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本是被釋放遣返的戰俘)」。美軍也在多數情況下避免和蘇維埃軍隊正面衝突,且拒絕積極參加英、法在南高加索的軍事冒險。威爾遜甚至授意美國政府向批准《布列斯特條約》的蘇維埃發出賀電,儘管英、法堅決反對這一條約。

在列寧的主張下,蘇俄對美國的譴責始終明顯輕於對英法。1918年3月,《消息報》社論說,「只有美國懂得如何善意對待蘇維埃俄羅斯」;當英、法、美軍事幹預業已開始,蘇維埃政權大批逮捕英、法等協約國外交官時,美國外交官卻不在其列。英國駐蘇俄特派員洛克哈德曾說,蘇俄官方抗議「始終把美國排除在外」。直到一戰結束後的1922年,《消息報》仍然說,美國政府是「協約國政府中沒有立即對蘇維埃政權採取敵對行動的唯一國家」。

當然,列寧和威爾遜這種留有餘地的對抗是出於各自國家的戰略利益考量,但這畢竟表示,雙方仍將對方當作可打交道的對手。

兩人的峰會最終流產

1919年1月巴黎和會召開,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裡孟梭成為和會「三巨頭」,而蘇俄則被排斥在和會之外。英法極力拉美國一同繼續對蘇俄實施國際幹預,但威爾遜堅持認為,「必須允許俄國人民在沒有外來幹涉的情況下,解決他們的內部問題」,「共產主義革命的根源是對極端不公正、不公平的反抗,只有剷除革命的根源才能消滅共產主義,武力幹預是無濟於事的」。

列寧也注意到美國和其他大國對蘇俄政策的不同。在威爾遜幹預彼得堡市政選舉時,蘇俄採取「有禮貌地謝絕」,並未惡言相向,同時試探能否與美國發展商務往來。威爾遜從「商務自由」、「門戶開放」等美傳統政策出發,同樣表現出謹慎的歡迎態度。1919年2月,他又在巴黎主動提出與列寧進行「一對一」直接會談,地點選在土耳其普林吉普島。不過,這場「峰會」最終流產。

必須指出的是,威爾遜並非對共產主義或蘇維埃制度抱有好感。儘管號稱「一對一」,但具體磋商時,他卻提出蘇俄代表不僅應包括布爾什維克,也應包括其他黨派,而會談的目的則是推動俄羅斯成立民選政府,這些都不是漸漸站穩腳跟的蘇俄和列寧所真心期望的。1921年3月,威爾遜退休;1922年底,列寧因傷停止政治活動,蘇美最高領導人擬議中的「峰會」就這樣擦肩而過。直到1943年的德黑蘭峰會,才由史達林和羅斯福完成兩個大國首腦首次歷史性「面對面」,此時距1919年本有可能的美蘇會面已經過去了24年。

相關焦點

  • 總統病了:美國前總統威爾遜罹患1918大流感的前前後後
    1919年2月1日,美國媒體相繼收到巴黎來信,得知時任總統威爾遜的愛女瑪格麗特·威爾遜在美國駐布魯塞爾使館內感染了流感。就在4個月前,1918大流感席捲美國,給新大陸民眾帶去了難以抹去的巨大傷痛。也許是見怪不怪,瑪格麗特·威爾遜罹患流感的消息迅速被各類「後一戰時代」政治要聞覆蓋。
  • 又一位美國前總統被「移除」,普林斯頓大學為何放棄前總統威爾遜的...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27日就宣布,將把美國前總統、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名字從兩所學院名中移除,原因是威爾遜「不光彩」的種族主義歷史讓他不再適合表彰為學生的榜樣。
  •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計劃將前總統威爾遜除名
    中國日報網6月28日電(高琳琳) 據美聯社27日報導,美國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宣布,由於前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種族隔離主義思想,校方計劃將他從公共政策學院除名,因為他的名字不適合作為學校或學院的名字。
  • 出於反種族主義考慮,普林斯頓大學不再以美國第28任總統威爾遜的...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8日消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網站上發布的一份聲明稱,該校將把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名字從公共政策學院(public policy school)和威爾遜學院(Wilson College)中除去。
  • 普林斯頓大學把美國第28任總統除名:威爾遜是種族主義者
    普林斯頓大學當地時間6月27日表示,把美國前總統、普林斯頓前校長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名字從該校一所學院中除名,稱這位美國前領導人是種族主義者。美國前總統、普林斯頓前校長伍德羅·威爾遜據美聯社報導,普林斯頓校長克里斯多福·艾斯格魯伯(Christopher Eisgrub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所常青藤盟校董事會「得出的結論是,伍德羅·威爾遜的種族主義思想和政策使他不適合作為一所學校或學院的名字,因為該校學者、學生和校友必須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種族主義」。
  • 帝國的奇謀與列寧的1917
    但此時,當俄國二月革命的消息傳來,德國人無疑是失望的,因為掌權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宣布俄國將繼續參加戰爭直至勝利,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也與帝國斷絕了關係,準備加入協約國一方。在此危急關頭,帝國參謀部經過仔細權衡,決定將不受俄國政府歡迎的激進派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送回俄國,並資助他回國後能夠發動革命以使俄國退出戰爭。
  • 普林斯頓大學:因前總統威爾遜種族主義立場,移除其學院命名
    當地時間27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網站發布聲明,將把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名字從公共政策學院和威爾遜學院(Wilson College)中除去,依據是威爾遜的種族主義立場。
  • 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第28屆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領導美國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制定了凡爾賽條約,最後一項是建立一個國際聯盟,以確保世界和平。威爾遜還創立了美聯儲,並支持第19項修正案,允許婦女投票。伍德羅·威爾遜是誰?在政治上迅速上升的過程中,他在1912年當選美國總統之前,曾擔任新澤西州州長兩年。作為總統,威爾遜把美國看穿第一次世界大戰,談判凡爾賽條約和制定國際聯盟,聯合國的前身。他留下的遺產包括對中產階級的全面改革、婦女的投票權和對世界和平的概念。然而,威爾遜也因其種族關係的令人沮喪的記錄而聞名。在他擔任總統的最後一年,威爾遜第二次中風,在離任三年後去世。美國第28屆總統
  • 從美國的文化戰爭說起:我在威爾遜中心的實習觀察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點進了中心近期的公告欄目中去,看到頭一條的就是威爾遜中心發布的關於本機構名稱的聲明——聲明不長,一共是三個段落,言下之意是中心對於威爾遜總統的種族主義遺產已經多有檢視之處,表示會維持中心現有的名稱不作改變。
  • 王立新: 威爾遜、一戰與美國國家身份的重塑(上)
    在美國國家身份建構過程中,總統通常處於非常有利的,甚至獨一無二的地位。總統是美國唯一由全民參與選舉出來的公職,在理論上也是唯一向全體美國人負責的民選政治家。總統不僅影響,甚至左右國家內外政策的制定,同時其言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也具有極大的象徵意義。這使總統往往成為闡釋美國自我,說明國家存在的意義、特性與目標的不二人選。
  • 川普和威爾遜,均在任內患流行病,威爾遜後果如何?
    不過,美國總統感染流行病毒也並非第一次,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川普總統之前,還有—位讓人震驚的先例:100年前,美國總統託馬斯·伍德羅·威爾遜(第28屆美國總統)也被西班牙大流感侵襲,導致他後來在談判桌上突然變得軟弱。那麼,川普的感染會將威爾遜時期的歷史重演嗎?
  • 威爾遜:百年前世界大變局中的美國大統領
    提起美國總統,你會立馬自動腦補誰?華盛頓還是林肯?甘迺迪還是柯林頓?羅斯福還是裡根?歐巴馬還是……現任的「大統領」川普?我敢保證,很多人都不會想起他——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
  • 【赤華軒】25 | 民族自決(上)——列寧與威爾遜
    事實上,馬克思與列寧確實對民族自決論持積極態度,而列寧於1914年提出的民族自決理論也成為社會主義陣營長久以來對「民族自決」的解釋。對馬克思理論稍微熟悉的讀者應該不難理解馬克思本人對於「民族自決」的積極態度。儘管馬克思主義是反國家、反民族主義的,但馬克思也指出,社會的必然發展階段是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
  • 普林斯頓大學威爾遜學院正式改名了,到底發生了什麼?!
    今年年初至今,美國發生了多起非洲裔美國人遭非公正及暴力執法致死的事件,尤其是 5 月發生的明尼蘇達州非洲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導致身亡的慘案,在美國社會激起軒然大波。美國人再次對美國的種族主義痼疾展開激烈討論,美國社會也掀起了一陣反對種族主義的抗議示威浪潮,這一切促使普林斯頓校董會重新審視曾經的決定。
  • 外媒回顧:歷史重演,美國總統染疫有先例
    參考消息網10月4日報導西班牙《先鋒報》網站10月2日刊載題為《川普和威爾遜:兩場流行病,兩位總統》的文章,作者系費利克斯·巴迪亞。文章指出,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在1918年至1919年的三波浪潮中造成全球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但是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以與川普一樣的方式淡化疫情的重要性,而且威爾遜也感染了流行病毒。全文摘編如下:病毒改變歷史進程並非新鮮事,美國總統感染流行病毒也並非第一次。
  • 歷史拾遺:那些與病魔抗爭的美國總統
    那之後,美國才理清了頭緒。1967年,各州批准了第25條修正案。法案規定,總統去世後,副總統直接接任;如果總統「無法履行其職務的權力與職責」,則副總統成為代理總統。 不管是因為不願放棄權力,還是不希望被認為脆弱,多位總統掩蓋了自己的病情。威爾遜中風後,甚至要靠妻子伊迪絲來承擔總統的部分職責。一起來看看在任期間,與重病搏鬥的幾位總統吧。
  • 他用35年,為你講述這位美國總統的傳奇人生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位傳奇總統,和花費一生時間來研究他的那位「天選之子」,來了解這套著作背後的故事……PUP 內容速遞:伍德羅·威爾遜其人伍德羅· 威爾遜(1856-1924)曾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是唯一一名擁有哲學博士頭銜的美國總統,也是唯一一名任總統以前曾在新澤西州擔任公職的美國總統。
  • 我鑽進了列寧墓,怎麼也看不出躺在水晶棺材裡的是列寧
    排隊等待參觀列寧墓的長隊本來想說列寧墓怎麼說到撒尿去了?重新縷一下思路,我剛才要說列寧墓啥來著?列寧墓裡我敢肯定的是沒有廁所!嗨,我怎麼又繞回來了。對,來紅場一定先來列寧墓,因為我每次來紅場甭管人多人少,一眼就能看見西北角排著長長的大隊,沒錯,這就是等待著參觀列寧墓的遊客。千萬別想先去別的地方玩,等玩回來排隊的人就會少點。放棄這種非分之想,老老實實在這裡排隊,把列寧墓看完了愛去哪兒去哪兒,時間一下就能掌控了。
  • 第4位美國著名總統遭衝擊,黑人示威打倒一切?名校校長服軟了!
    6月27日,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發表一份聲明,稱該校將把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名字從其公共政策學院和一所寄宿學院中除名。這是美國黑人弗洛伊德死亡後,又一位被美國黑人「斬落馬下」的美國著名總統。聲明稱:「我們之所以採取這一非同尋常的舉措,是因為我們認為,威爾遜的種族主義思想和政策使他不適合作為一所學校的命名,而這所學校的學者、學生和校友必須堅定地致力於打擊一切形式的種族主義。」威爾遜在1913年至1921年擔任美國第28任總統,並幫助建立了國際聯盟,這是聯合國的前身。他之前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和新澤西州州長。
  • 凱撒、列寧、林肯、聖雄甘地、馬丁·路德·金等被刺殺的原因到底...
    但是,這天黃昏發生的一件事,卻如同一顆重磅炸彈把美國攪亂了。黃昏,突如其來的一顆子彈穿過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頸部,當時,他正站在孟菲斯市洛蘭旅館的陽臺上。就這樣,這位為爭取黑人權利而不懈奮鬥的勇士的生命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