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遜:百年前世界大變局中的美國大統領

2021-01-09 網易

  

  全文共4763字 | 閱讀需9分鐘

  極端做法從未消失,但願世界記得:除了世界大戰,這個世界還有更多的經驗教訓。

  提起美國總統,你會立馬自動腦補誰?華盛頓還是林肯?甘迺迪還是柯林頓?羅斯福還是裡根?歐巴馬還是……現任的「大統領」川普?我敢保證,很多人都不會想起他——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

  

  評價一個人,是無法脫離其所處時代的。威爾遜的是非功過,主要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糾纏不清。

  一戰是個什麼節奏?套用羅大佑《光陰的故事》裡的歌詞,那就是「傷痛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前所未見而初次體驗的青春……」沒錯,很多人因此而改變或被改變。有名有姓的就有好幾位,比如先敗後勝、備受爭議的道格拉斯·黑格,起初並不主張德國參戰、最終卻成為一戰發動者之一的埃裡希·馮·法金漢,集民族英雄和叛徒於一身的法國元帥、維希政府首腦亨利·菲利浦·貝當等。但這些人與同時代的威爾遜比起來,猶如「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鬱達夫《故都的秋》)。

  何出此言?事實勝於雄辯。

  改變的威爾遜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威爾遜生於牧師家庭,自幼受長老會(基督新教三大流派之一,又稱長老宗、歸正宗、加爾文派等)家庭背景的影響;青年時代的威爾遜,又轉而接受歐洲古典主義思潮;在美國社會轉型期,他力主建立一套有別於結構主義的人文體系,其特徵既是秩序的,又是開放的和包容的(後來他提出的國際聯盟,應可溯源至此)。他認定的經典三法則——導師特性、朋友特性和獨立特性,若大而化之,這三法則可視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原則。

  人是自然界非常複雜的物種之一。他們既堅定又脆弱,敏感又遲鈍,斬釘截鐵又見風使舵。總之,只要能達到目的、利大於弊,那麼這個物種常常可以不擇手段。威爾遜同樣不例外。如在一戰已爆發後兩年的1916年,威爾遜獲得二次提名後,立馬在競選中打出了「他讓我們遠離了戰爭」(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號,提示選民不要忘記其任期內既維持了堅定的國策,又避免了與德國或墨西哥的公開衝突這一「豐功偉績」。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即使受到挑釁,他也從未發誓決不參戰。這一點,也可能是那幅臭名昭著的漫畫形成的緣由之一——這是一戰初期的一幅漫畫,美國總統威爾遜對嘴中銜著一根象徵和平的橄欖枝的鷹說道:「啊!我把你變成一隻多麼好的鴿子呀!」

  

  威爾遜最具代表性的「參戰宣言」就是「一個違反這些核心權利的國家必須明白,它將被直接的挑戰和抵抗所制止並被要求承擔責任。很快,這將使這場爭鬥多少變成我們自己的事情。」對於一個老牌政客而言,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否是「伺機而動」?不得而知。

  然而,從1914年到1917年初,威爾遜一直竭力避戰。為此,他多次自告奮勇充當交戰方的調停者,但不管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都讓威爾遜的熱面孔貼上了個冷屁股。不過,他這麼努力,這麼熱衷「和平」的表現,大概也是其日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原因之一。

  溫馴的鴿子很快就開始鷹擊長空了。在第二個任期,威爾遜操縱「美國號」這艘巨艦來了個180度大轉變——美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改變了威爾遜那顆原本「愛好和平」的心呢?

  先回放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歐戰打得一團糟時,美國朝野依然充斥著孤(觀)立(火)主義思潮。甚至當奉行無限制潛艇戰的德國潛艇在大西洋上對美籍船隻開火併造成損失時,威爾遜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要求德國停止其行為。

  在「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邏輯下,威爾遜於1914年的國會演講中說:「作為一個人,(我)時刻準備著在一場公正的調停中發揮作用,並以朋友而不是黨徒的身份談論關於和平與和解的建議。」事實上,直到1917年之前,美國一直近乎完美地恪守著1914年的中立宣言。據說,威爾遜為確保一個更有迴旋餘地的外交政策,還專門警告美國公民不要在交戰陣營中選擇他們的所屬方。因此直到華沙陷落,《中立法案》才加上了允許銷售戰爭物資的條款。

  由是觀之,威爾遜的「大謀」究竟是什麼呢?一句話:花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兒——威爾遜是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也就是說,實用、實利才是改變他的根本因素

  有意思的是,實用主義者威爾遜不是「一個人」——隨後的繼任者越來越實用,「吃相」也越來越難看。

  被威爾遜改變的

  1917年4月2日,威爾遜在宣戰演講中一反常態地表示,美國如不參戰,整個西方文明都將被摧毀。為此,他要率領「上帝的選民」,進行一場「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不能不說,威爾遜選擇此時「抄底兒」入市,確實是個不錯的時機。畢竟,鷸蚌們已廝殺幾年了。這樣的漁翁式做法,深深影響了威爾遜的繼任者,所以不管是二戰還是朝戰、越戰、海灣戰爭等,均可看到威式戰法。

  但威爾遜千算萬算,就是沒有算出另一個至關重要的「第三方」因素——「天災」。具體來說,應該叫病毒。

  「天下之理,有張必有翕,有強必有弱,有興必有廢,有與必有取」,但關鍵在於,相關方的意志強弱和綜合國力大小,才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某一方力量的加入或退出,就像化學中的催化劑,只能改變各反應方的反應速率,但並非決定因素。因此,網絡上說美國人的參戰才結束了一戰,或威爾遜因參戰獲勝才獲得了諾獎的論調,都是把歷史片面化、簡單化了。

  當然,如果硬要說一戰的結束與美國人有關、與威爾遜有關,也不是沒有論據的。只是這個論據相當「骨骼清奇」。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認為,一戰的結束,是和疾病有關,「就在1917——1918年,一戰爆發時,歐洲出現了瘟疫,美國士兵從美國帶到歐洲的西班牙瘟疫死掉了1500萬人,打仗的部隊協約國也好、德國也好,對立的雙方士兵都不是打仗打死了幾百萬,而是瘟疫導致雙方各死了幾百萬。最後這個部隊沒力氣打了,無法打了,就這麼停戰了。」

  

  那美國士兵又怎麼帶來了西班牙瘟疫呢?

  西班牙瘟疫又叫西班牙流感,但事實上並非是在西班牙出現的。只因疫情爆發初期,西班牙被感染的人多達800萬而已,就連西班牙國王也被感染了。「知名度」如此之高,所以就被稱之為「西班牙流感」。那這個病與美國人是什麼關係呢?當時正值一戰末期,美國雖參戰不久,但威爾遜非常捨得「投資」,投入的兵力高達幾百萬。這些美國大兵住在擁擠的營地裡,就像今天的「羅斯福」號核動力航母的水兵宿舍那樣,這為病毒的大傳播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士兵從美國帶到歐洲的西班牙瘟疫」的說法,似並不為過。但若按美國現任「大統領」川普的邏輯,美國人感染了這麼多,「西班牙瘟疫」還要再兼一個名「美國瘟疫」。

  

  歷史上,這次西班牙瘟疫確實給參戰各國造成了大量非戰鬥減員,各國都出現了兵源不足。就連戰後參加巴黎和會的法、美、英三國首腦也染了病。當時為了開巴黎和會,威爾遜堅持在巴黎一連待了6個月,雖然這也使得他成為首位任內出訪歐洲的美國總統,但老威回國後不久就中風了,很多人都認為誘因就是西班牙流感。

  威爾遜就像中國的雍正皇帝一樣,閒不住。比如他大力鎮壓任何企圖阻礙戰爭工作的反戰團體;由於沒有實施配給制,導致其任內的消費品價格飛漲等等。不過,由於他鼓勵購買戰爭債券的工作大獲成功,結果那些債券使得美國的戰爭開銷一舉轉化為「20年代的繁榮」。

  此外,威爾遜還建立了西方社會中的首個政治宣傳機構——美國公共情報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國會還於1917年授權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組織四個志願者師團到法國參戰,但威爾遜認為,此舉會助長政敵的力量而掐死了「美國志願軍」的「歐洲夢」。

  但幾乎與此同時,威爾遜幹的另一件事卻至今被津津樂道。1918年9月,威爾遜一改過去對平權運動熟視無睹的態度,首次懇請國會開了一次會議,要求保障婦女的選舉權。他說:「我們已在這場戰爭(一戰)中與婦女結為同伴,難道我們只在她們犧牲和受苦受難的時候承認她們是同伴,而不承認同伴應擁有的權利嗎?沒有女性的參與,美國打這場戰爭是不可想像的。」雖然戰爭結束後,許多女性還是被迫回歸了家庭,但到了1919年6月,第19條修正案就將婦女有權投票的內容寫入了美國憲法。

  不過,如果你以為威爾遜只會幹些國內的「小兒科」事務,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一戰結束後不久,威爾遜就發起了一場「積極的運動」,希望創建一個全球聯盟以防止未來的國際衝突。「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可以說,威爾遜的這個觀點是相當富有政治遠見的,甚至就從那時起,以威爾遜為首的美國人就開始以「上帝的選民」進行全球謀劃了。只不過是,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美國人膨脹得太厲害,又是「長臂管轄」,又是「自由航行」,又是「世界警察」,又是「國際憲兵」……得意忘形之下,也開始接連不斷地吃起了虧。甚至,直接導致後輩如川普們開始接連不斷地退群了。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自古皆然。

  1918年1月8日,威爾遜發表了十四點和平原則,首次論述了關於成立國際聯盟的想法。拋開其意識形態及政治成見,純粹從理論、學術角度看,這個十四點原則是相當縝密且美好的——在結束曠日持久的一戰之時,還能讓世界諸國正常化,使所有國家均有實現共享的、公正的和平——這難道不是「真香」嗎?

  由此可見,威爾遜已不滿足只做美國人的總統了,他還要成為世界級的「頂層設計者」。為此,他在巴黎和會期間,不知疲倦地大力推銷其「國聯」計劃,最終也得償所願,在《凡爾賽條約》中成功加入了關於創建國際聯盟的章節。

  現實永遠比劇情更精彩。儘管威爾遜是「國聯之父」甚至「聯合國之父」,甚至還因創建國聯而嘔心瀝血、獲得了191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但最後直到國聯灰飛煙滅,美國也沒能「忝列其中」——參議院不支持。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威爾遜未能使美國加入國聯是其任內所犯的最大錯誤,甚至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所有總統任期內的最大敗筆之一。

  種下龍種,卻收穫跳蚤——估計當時威爾遜的小心臟,怎一個「稀碎」了得!

  但當時的國際格局其實是相當分裂的:國聯主張「大一統」,但其華麗皮袍下,卻透出了慘不忍睹的「蝨子」——《凡爾賽條約》中的種種苛刻條款,為德國的民族主義乃至二戰的大爆發,埋下了「定時炸彈」。

  人類世界向來都是貌合神離的。唐納德·E·戴維斯(Donald E. Davis)和尤吉恩·P·特拉尼(Eugene P. Trani)如此總結道:「威爾遜、藍辛、科爾比幫助打下了冷戰和遏制政策的基礎。雖然還沒有軍事對抗、武裝對峙和軍備競賽,但一些基本元素都已存在了:懷疑、相互誤解、厭惡、懼怕、意識形態的敵對以及外交孤立……每一方都被意識形態、被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對立所驅使,因為每一個國家都想要重塑世界。」

  

  也就是說,當威爾遜還在為他的國聯夢碎而捶胸頓足之時,他自認為已改變的世界正以別樣的速度改變著更多人的命運。很顯然,威氏「大統領」並沒有帶領美國從「偉大走向偉大」,只是在使美國進入短暫的虛假性繁榮後,很快就跌入世界大蕭條,還影響了繼任者們蕭規曹隨,最終跌入更大的深淵……目前,美西還一再歪曲是他們戰勝了納粹——只有那些力不從心、力有不逮者才會如此塗脂抹粉,真正的居功至偉者從來都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或堅持「事實勝於雄辯」。

  因此,事到如今,擁有6000枚核彈頭和800個軍事基地的美國就不要再幻想單靠自己在軍事、經濟、技術霸權、人才等方面的幾個「大拳頭」就可以打遍天下、為所欲為了。

  極端做法從未消失,但願世界記得:除了世界大戰,這個世界還有更多的經驗教訓。

  - 完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重磅|習總書記提出「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何深意?
    話題緣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這無疑是對當今時代形勢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判斷。那麼,這個戰略判斷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應如何理解和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表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又該如何應對呢?本刊特邀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解答。
  • 金燦榮:解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或是世界變局最大的自變量
    導讀9月26日,金燦榮教授在觀學院做了題為「百年變局與中美關係」的演講。在他看來,近些年世界亂象叢生,而在經歷了今年的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的不確定性又增加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謂對當今國際局勢最好的概括。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歷史意義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具有深刻的世界歷史意義。百年前,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五四愛國運動風起雲湧之時。百年過去,當今世界最大的變化莫過於中國的發展。1874年,李鴻章在給同治皇帝的奏摺上曾說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 現代院報告:新冠疫情加速世界百年變局演進
    世界變局加速推進報告指出,2020年是二戰結束與聯合國成立75周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突如其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戰疫加劇國際格局「東升西降」「中進美退」,大國博弈激烈複雜,全球治理備受考驗,地區熱點有增無減,政治思潮相互激蕩,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 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
    【摘要】我們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歷史交匯期。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與世界格局的重要判斷,是認識中國國情與世界世情的基本依據,也是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大戰略的基本依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核心是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改變。
  • 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的戰爭只是餐前甜點
    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的戰爭只是餐前甜點!一種觀點認為,世界經濟亂象叢生,必須解決分配問題,利潤向勞動者傾斜,對食利者苛以重稅和刑罰……所以根本原因是生產力和生產量都到了極限,而人類的數量是有限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因此提前內卷了,沒有生產力的爆發就只能在治亂循環中消耗多餘的。現在等於是全世界快進入內卷的大循環了,烈度超出之前的所有預計,光是敘利亞,葉門,阿富汗,伊拉克的亂局根本就停不下來,烏克蘭內戰和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的戰爭,也只是餐前甜點。
  • 總統病了:美國前總統威爾遜罹患1918大流感的前前後後
    1919年2月1日,美國媒體相繼收到巴黎來信,得知時任總統威爾遜的愛女瑪格麗特·威爾遜在美國駐布魯塞爾使館內感染了流感。就在4個月前,1918大流感席捲美國,給新大陸民眾帶去了難以抹去的巨大傷痛。也許是見怪不怪,瑪格麗特·威爾遜罹患流感的消息迅速被各類「後一戰時代」政治要聞覆蓋。
  • 近年來國內學術界關於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研究述評
    因為不同時間起止的「大變局」,其特定的思想內涵是完全不一樣的。例如,有學者從東西方力量對比的角度提出:東西方的力量對比由過去的「西強中弱、西攻中守」轉向而今的「中西互有攻守」,「堪稱一百年和近兩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 「今晚直播」趙可金:民主的困惑,百年大變局中的美國精神(附好文)
    來源:人大重陽近年來,美國對華屢屢出現一些令人意外的舉動,當前環境下,如何看待美國對華戰略?中美關係將走向何方?為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由人大重陽運營)重磅推出「重新認識美國」系列直播講座。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一年終於要結束了,最近跟別人聊天,經常聽到一句話:「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確實是如此啊,一百年前,美帝崛起,給整個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或許是歌舞昇平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了,已經漸漸失去了對危機的應對能力。一場疫情,如同照妖鏡,讓裸奔者驚慌失措,也加快了各國實力的此消彼長,帶來世界格局的調整與重塑。
  • 全面認識和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全面深刻認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關係到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國能否踏上現代化強國之路,關係到近代以來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能否順利實現偉大復興之夢,關係到揭示人類社會前進方向的科學社會主義能否在21世紀綻放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蘊嶺:百年大變局,中國是最有影響的因素之一
    如今,本世紀已過去20年,他成了名副其實的「老張」,對於國際關係變化趨勢的深刻研究,使他對於「百年大變局」的命題有了一種縱橫兩種坐標的理解。日前,他主編的《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一書出版,書中集合了十多位著名學者的研究成果,就是想以全球維度和大歷史視野解答「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如何應對大變局等問題。
  • 訪中南大學毛俊響:因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辦好自己的事情,走向...
    2018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強調:「當前,我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因此,可以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特指國際局勢而言的。
  • 如何認識百年大變局中的中國?
    這一「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給整個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數十億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全球經濟遭受史無前例的重挫;美國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均高居世界第一,黑人遭暴力執法致死引發廣泛抗議;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展開
    一、國際戰略格局演變深刻複雜  面對國際秩序「新陳代謝」,習近平主席一再強調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①這一重大論斷為準確認識當今國際形勢指明了方向。在世界大變局的背景下,當前國際戰略格局演變深刻複雜。
  • 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研討「世界百年大變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
    研討會現場 學校供圖東南網12月23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12月21至22日,福建省第二屆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論壇暨「世界百年大變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理論研討會在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平潭校區召開。
  • 如何正確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內涵:正確把握四個「新」
    #當前國際形勢風雲變化,習主席對此就有一種判斷,叫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迄今為止關於國際形勢最好的判斷,這種判斷的背後沒有意識形態的色彩,只是一種客觀描述。告訴大家,世界正在大變。那麼,怎麼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___深入發展
    《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特輯篇的學習活動已經開始了,本次的學習活動是「十四五與青年特輯」篇。有關這一篇,其中的一個問題是「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____深入發展」接下來小編就給各位玩家小夥伴帶來了「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____深入發展」答案,有不清楚的玩家可以一起來看一看。
  • 金燦榮:我認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概括為這四個「新」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這是中國領導人對當今時代的國際形勢做出的一個重大戰略判斷,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符合國際局勢發展的客觀現實。
  • 人大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百年大變局有「四個新」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就怎樣認識百年變局,進行了解讀。金燦榮祝賀道,人大重陽出了不少好書,《百年變局》又是一本。他同時對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表示祝賀。他認為這個選題非常好,社會需要,國家也需要,搶了一個很好的選題,做了一本很好的書,在現在信息泛濫的時代好書是不可多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