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高考成績已經公布,考生都在期待著能夠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但是,看著大家憧憬未來的樣子,卻讓我想起了那個被撕毀答題卡的那兩位考生。
就在7月8日上午,也就是高考的第二天。河南平頂山一中的考場內,考試馬上就要結束了,結果身邊一個同學毫無預兆地站起來撕毀了他們的答題卡。
雖然事後,被撕毀答題卡的考生用備用答題卡也是一樣上交了自己的答案,但是這個突發情況下,他們會不會受到影響呢?又會不會影響他們的記憶力,讓他們再次寫上的答案和之前的不一樣呢?
事後,據說之所以這個同學會撕掉他們的答題卡,是因為自己有的題目答不上來,一時心態出現了問題,於是就做出了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自己不會,所以也不能讓別人好好答,這不就是赤裸裸的嫉妒嗎?
嫉妒:我不好,你也不能好
嫉妒是我們在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情緒,可以說,幾乎每個人都出現過嫉妒情緒。
所謂嫉妒是指自己以外的人獲得了比自己更為優越的地位、榮譽,或是自己寶貴的物,鍾情的人被別人掠取或將被掠取時而產生的一種情感。
說的直接一些,就是別人擁有了自己想要的,導致自己的心理狀態出現問題的情感反應。
關於嫉妒,最形象的一個解釋就是著名的龍蝦理論。意思就是,桶裡都是龍蝦,都爭先恐後地往上爬,但是,只要有一隻龍蝦快要爬到桶外面的時候,其他的龍蝦就會把它拽下來。既然我出不去,那你也別想出去。
這麼看來,嫉妒是一種很糟糕的情緒,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心理,還有可能影響個人的行為,讓個人做出對別人產生傷害的事情。而因為嫉妒傷人傷己的孩子也不在少數。
同樣是高考,之前就有新聞報導過,某考生因為自己成績差,就看不得其他人考上好大學,於是偷偷地篡改了兩個好朋友的志願。多虧最後被發現了,否則那兩個寒霜苦讀這麼多年的孩子,很有可能就因為他一時的嫉妒心理,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教會孩子欣賞他人,化解嫉妒
雖然嫉妒也有好的一面,但是長久的嫉妒,難免會讓孩子心理失衡。
就像武志紅說過的那樣,「這有三個層級:允許競爭;嫉妒;嫉恨。嫉妒是,我眼紅你比我強,我想比你強,甚至通過掠奪你的好東西,而比你強;最糟糕的是嫉恨,它的核心心理是,【我擁有不了好東西】,所以最終是,我去破壞好東西,誰也不想好。」
所以,為了讓孩子能夠化解嫉妒,好好生活,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教會孩子欣賞別人。
這是一件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平時的生活中,孩子都習慣了「被比較」。
別人家孩子成績那麼好,你怎麼這麼差?別人家孩子戀愛對象多優秀,你看看你找的?別人家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你以後就是個撿垃圾的!
孩子們每天都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之下,他們需要擔心自己不好,同時更擔心自己不如別人好。
而這就是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一種很可怕的信號,讓孩子覺得「別人好,我不好」,我就會因此被批評。父母對我的肯定不來源於我是不是努力,是不是有進步,僅僅是在於我是不是比別人強。
所以,一旦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為了避免被批評,他能想到的辦法就是,那就讓別人也不好,這樣我就沒有問題了。而嫉妒也就在這個時候產生了。
曾其峰就曾經說過,「嫉妒產生于欣賞不能」。這種情況下,孩子怎麼可能學會欣賞別人呢?
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想要幫助孩子化解嫉妒,就應該從這三點入手:
第一點, 肯定孩子的優勢。沒有一個孩子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也沒有一個孩子是一無是處的。
父母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孩子哪裡好哪裡不好。可實際上,很多在父母壓力沒有用的東西,未必就真的不會在未來讓孩子走上人生巔峰。
我有個朋友,從小就喜歡看小說,那會兒因為看小說連課都不上。父母為此沒少打罵他,他甚至因為這件事情被罰跪過一宿。後來,父母對他就放棄了,覺得這以後就是一個廢人了。
結果,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一個寫作比賽,獲得了一等獎,之後,他就開始寫作,現在日子過的幸福甜蜜。
韓寒當年也不是大家眼裡的乖孩子,但是一樣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當然,我不是鼓勵父母不讓孩子學習,就是讓孩子想做什麼就是什麼,但是,我想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也許他學習不那麼好,又或者表達能力不突出,再或者看起來膽小懦弱,不管怎樣,這些都不該成為孩子身上唯一的標籤。
父母在看到孩子劣勢的同時,也要看到孩子的優勢,從而去肯定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可以在被比較、被打擊的時候,心裡有一絲底氣,有一點兒堅持下去的動力,「畢竟自己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
第二點, 看到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孩子明明比上次考試進步了好幾名,但是,父母還是覺得很糟糕,因為你和同桌比起來,還是不如人家。
這是很多父母的一個誤區,就是覺得孩子好不好,在於和別人比較的結果,比別人好那就是好,比如別人那就是差。
可是,別人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孩子在變化,別人也在變化,兩個變化的事物要怎麼比較呢?
而且,每個孩子的優勢和劣勢也都不一樣,用自家孩子的劣勢和別人家孩子的優勢進行比較,這樣對孩子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其實最好的比較,是自己和自己比較。和上一個階段比,和去年同期比,和以往比,這樣就能看到孩子的變化,如果孩子取得了進步,那就代表孩子在變好,這才是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除此以外,父母也不能只看到結果,看不過努力的過程。取得一個好的結果,往往有很多影響因素。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這次考試之前十分努力,進步也很大,連老師都說,孩子這次一定會取得好成績。誰知道,孩子竟然在考試當天發燒了,結果影響了考試狀態,導致成績下滑。
這個時候,父母會作何反應呢?覺得結果不好就是不好,那麼孩子會怎麼想?我真的努力了,但是身體不舒服,我也沒有辦法,這不是我的錯啊。
一旦孩子有了這種委屈的想法,他就會覺得努力是沒有意義的,反正不管怎麼努力,只有結果出現一點兒問題,努力就會被抵消,那還努力幹嘛?全靠運氣了。
但是,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的努力了呢?
「寶貝,你這次雖然成績沒有很好,但是發燒是誰都不希望但是也控制不了的。不過,你之前的努力,爸爸媽媽都看到了,而且,就算身體不舒服,你也能堅持下來,我們為你感到驕傲。」
孩子聽了這些話,會是什麼感覺呢?他會覺得努力是有意義的,自己被父母看到了,這樣以後他才會有繼續努力的動力。
同時,這樣也是在教會孩子遇到問題,要進行內歸因。內歸因就是認為出現問題和自己有關,而外歸因就是覺得問題都是別人造成的。
如果孩子進行內歸因,他就會覺得自己是控制者,自己可以決定最終結果,那麼他就會去努力改變。
如果孩子永遠都是外歸因,覺得自己被不被批評,是因為別人成績好不好,那麼孩子以後就有可能會自我放棄,畢竟誰能管得了別人呢?
第三點, 鼓勵孩子把讚美的話說出來。
現在的孩子普遍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愛聽別人稱讚自己,但是自己卻很少稱讚別人。
這和父母的引導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習慣了在稱讚自己家孩子的時候,還告訴孩子,你這次比誰誰誰做的好。
父母這樣的肯定方式,無形中就是在教會孩子嫉妒。最好的方式,父母去肯定孩子的優勢,多用積極正向的詞語和孩子交流,然後鼓勵孩子也用這樣的語言來評價別人。
比如,晚上吃飯的時候,可以問問孩子今天和誰一起玩兒了。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覺得自己表現的怎麼樣?小朋友表現怎麼樣?引導孩子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並且用語言來表達。
當孩子能夠慢慢地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他就會懂得向優秀的人學習,提升自己,而不再是因為嫉妒,傷害自己,傷害別人。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