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馬小松團隊在矽基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三維糾纏

2020-12-23 電子產品世界

量子糾纏是量子系統所特有的奇異性質,它於1935年由薛丁格給予定義。量子系統的糾纏類型主要包括多體量子糾纏和多維量子糾纏。其中,高維糾纏態(維度> 2)由於其獨特的性質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隨著量子系統的維度增加,相對於常用的二維量子系統,高維量子系統具有強並行計算能力、高信息容量以及強抗噪聲能力等優勢。光子作為量子信息的載體具有相干性好、多自由度、易調控等優點,是實現高維糾纏的理想體系。然而,如何高效的製備高維糾纏光子對並對其進行高精度、可編程的任意相干調控,是量子信息技術走向規模應用的一大挑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4/411728.htm

馬小松教授團隊利用集成光學晶片的微納加工,藉助矽的三階非線性,採用優化設計的幹涉型微環諧振腔,通過對晶片上光子的路徑模式進行編碼,實現晶片上的三維光量子態的產生,濾波,調控等多項功能,形成有源集成光量子晶片。通過矽波導中自發四波混頻效應及對線性光路的高穩定、可重構相干調控,團隊實現了提取效率高於97%、無需濾波後處理、對泵浦光子高抑制的雙光子源;得到了片上量子幹涉可見度高於96.5%,三維最大糾纏態的保真度達到95.5%。基於這個高質量的三維糾纏態,團隊實驗完成了對三維貝爾不等式的驗證與無相容性漏洞的量子互文性檢驗。在量子模擬方面,通過對三維糾纏量子態的操控,團隊在全球首次實現了利用量子光學器件模擬圖論,特別是通過量子態的相干性的測量直接獲得圖的完美匹配數。在信息複雜度理論中,獲得圖的完美匹配數是屬於#P完全(#P-complete)複雜度。這就意味著利用已知的經典算法無法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工作首次驗證圖的量子模擬實驗的可行性,邁出了利用量子光學器件解決#P完全問題的第一步。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申請人團隊還利用量子光學晶片演示了高精度相位測量,突破了經典幹涉儀的測量精度的理論極限,體現了高維量子糾纏的優勢。該研究為多體高維量子糾纏體系的片上製備與量子調控技術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基礎。

該成果發表在Nature合作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陸亮亮、碩士生夏黎君、碩士生陳志宇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學陳雷震同學、餘同樺同學、陶滔同學、馬文超同學、中山大學蔡鑫倫教授、潘穎同學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祝世寧院士、陸延青教授給予深入指導。該項研究得到南京大學卓越計劃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項目的資助。此項研究工作得到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物理學院和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支持。 


相關焦點

  • 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牽頭完成的《矽基光電子集成技術前沿報告...
    8月15日,中國科協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正式全球發布。   鑑於國家部委領導、業內技術專家等都非常關心矽光技術現狀、難點和未來發展,中國通信學會聯合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等單位組織專家進行研討,並凝練形成「2020矽基光電子集成技術前沿報告」一份。
  • 我國已經研究出第一臺量子計算機,未來在晶片上能否彎道超車?
    按照目前矽基晶片的發展趨勢來看,短期之內我國矽基晶片想要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仍然是有很大的難度,畢竟目前國際最先進的晶片已經達到5納米,而且未來幾年3納米也會投放市場,但是我國真正完全能夠獨立自主生產的晶片也就24納米(預計2022年左右會投產)。那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國在晶片這個領域會一直被別人卡著脖子呢?
  • 我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我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2021-01-13 07:57:19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徐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
  • 中國科大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據人民日報報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高水平提升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中科大學者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近期利用6光子系統,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結果表明,量子幹涉可見度在45小時內保持在98%,高維量子隱形傳態保真度達59.6%,為構建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基礎。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非矽電晶體:新材料能否派上大用場
    專家認為,儘管如此,其對矽主導的集成電路晶片技術,尚無法形成實質性改變。 ■記者 秦志偉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在IEEE國際電子元件會議上發表文章稱,用納米級砷化鎵銦(InGaAs)可以構建集成度更高、功耗更低的電晶體。
  • 「合肥日報」中國科大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近日,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量子中繼是在噪聲信道中實現長距離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徑,而量子糾纏純化是量子中繼中的關鍵操作,利用量子糾纏純化操作可以從兩份糾纏度較低的糾纏態中提煉出一份糾纏度較高的糾纏態。此前的糾纏純化協議都是利用兩對低糾纏度的光子對實現,而中國科大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提出僅需一對超糾纏光子對的糾纏純化方案。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就中美碳基半導體整體發展狀況而言,我國在碳納米管材料以及高性能碳納米管電晶體製備方面領先美國,但美國在集成電路產業生態上具備優勢,在晶片設計工具、三維系統架構設計、標準化規模化製造等方面領先。未來碳基需要與矽基技術結合以實現產業化,因此我國在碳基半導體產業化推進層面將需要克服比美國更多的困難。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導讀據美國光學學會(OSA)官網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CQT)官網近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領導的科研團隊成功在立方星上演示了量子糾纏。這項研究朝著創造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 量子技術又「上天」:新加坡用2.6公斤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
    一波量子技術「上天」的熱潮仍在持續。就在中國科學家宣布用「墨子號」衛星實現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後10天,一個新加坡團隊報告在立方星上實現了量子糾纏。主導該項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的艾託爾·維拉爾(Aitor Villar)表示:「未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會成為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將量子信號傳輸給地球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他說道:「全球天基量子網絡實現的步伐正在加快,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可以激發下一波天基量子技術任務。」
  • 中科大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發布,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該成果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英特爾發布第二代Horse Ridge低溫量子控制晶片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英特爾發布第二代Horse Ridge低溫量子控制晶片英特爾發布第二代Horse Ridge低溫量子控制晶片12月4日,英特爾在研究院開放日活動上推出第二代低溫控制晶片可擴展性是量子計算的最大難點之一。據介紹,較2019年推出的第一代Horse Ridge控制器,Horse Ridge II支持增強的功能和更高集成度,以實現對量子系統的有效控制。新功能包括操縱和讀取量子位狀態的能力,以及多個量子位糾纏所需的多個量子門的控制能力。
  • 矽基晶片已發展至工藝極限,碳納米管真能成為新一代晶片材料嗎?
    現在矽基晶片的生產工藝已逼近3納米,根據摩爾定律,將在兩三年之後達到1納米的工藝極限。更小的製程和更小的電晶體,會讓矽基晶片出現漏電效應和短溝道效應。什麼是漏電效應和短溝道效應?
  • 我科學家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12月20日電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桂運安)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近期利用6光子系統,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結果表明,量子幹涉可見度在45小時內保持在98%,高維量子隱形傳態保真度達59.6%,為構建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基礎。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隱形傳態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技術,藉助衛星網絡、光纖網絡等信道,將量子態所攜帶的量子信息傳輸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
  • 中科大高維量子通信進展:實現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的實現為構建高效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據了解,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
  • 矽基晶片頂到天花板?臺積電正式宣布,國產晶片機會來了
    兩者相比,不管在工藝方面,還是在晶片量產能力方面,臺積電都要領先於三星。晶片領域有這樣一句話「老大吃肉,老二喝湯」,作為第二大晶片巨頭的三星,不甘心一直「喝湯」,前段時間公布了宏偉的「2030計劃」,旨在2030年超越臺積電,成為全球最大晶片代工企業,同時也傳出消息,旨在2022年實現3nm工藝晶片的量產。
  • Intel發布第二代低溫量子控制晶片:22nm工藝、只需零下269℃
    12月4日,Intel在研究院開放日活動上公布了五大創新技術進展,其中就有第二代低溫控制晶片「Horse Ridge II」,標誌著Intel在量子計算可擴展性上又取得了裡程碑式的突破,而可擴展性是量子計算的最大難點之一。
  • 國外用世界首個矽雷射器打造光子晶片,可將光通信速度提高千倍
    幾十年來,「矽發光」一直是微電子行業的聖杯,解決這個難題將徹底改變計算,因為受益於此,晶片將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  近日,埃因霍溫理工大學(TU/e)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矽合金,這種矽合金可以發光,實現光子傳輸。該團隊現在將在此基礎上開發一種矽雷射器,集成到當前晶片中。
  • 中國科大高維量子通信重要進展:實現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據了解,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