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的美學超越電視劇了嗎?

2020-12-22 騰訊網

2017年,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央視一套播出時,央視紀錄頻道同期排播了一部歷史紀錄片《喋血長平》。在《大秦帝國之崛起》中,主創用將近10集對長平之戰前前後後進行了全方位的表現,佔全劇四分之一的篇幅。

同題同臺對壘,4集系列「劇情紀錄片」《喋血長平》的口碑卻逆襲了。這部預算低廉、群演最多時40人、3天完成外景拍攝的片子,在豆瓣上評分9.2。有一條短評點讚人數很多——「這才叫紀錄片,《大秦帝國之崛起》還不如紀錄片拍得好。」

2020年,電視劇《大秦賦》在央八播出之時,湖南衛視在黃金檔排播了一部紀錄片《中國》(第一季)。這個以人物串起來的中國思想文化簡史,從春秋戰國講起,第四集《一統》正好覆蓋了《大秦賦》的劇情。

相比起《喋血長平》的寒酸,紀錄片《中國》的班底算得上豪華,不僅邀請了著名電影攝影師羅攀、日本配樂大師梅林茂加盟,還請來焦剛、於朦朧、汪涵、何炅等明星來演繹歷史人物。

直接給電視劇和紀錄片分高下,是網友在表達一種情緒,不能當真。然而,從技術指標與表現形態上來看,紀錄片和電視劇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我們真要把紀錄片當電視劇來看嗎?

《中國》的審美超越電視劇了嗎?

「歷史類紀錄片用再現表達,全世界都在這麼幹,但我認為依然沒有解決一個問題,你要拍到什麼程度?可能99%電視紀錄片的再現追求,就是一個三流電視劇的審美。我始終認為,紀錄片的再現美學要求是高於電視劇的,甚至要高於絕大多數的電影。

你現在看西方人的歷史類紀錄片,不管是BBC還是Discovery做,或是國家歷史頻道做,它的美學風格還是像電視劇,無非技術更好一點,錢花得更多一點,特效場景做得更壯觀一點。我們講的是『中國』,那麼用象徵的手法來講述一個更真實的狀態,我覺得我們是做到了,它是高於電視劇的。」

在澎湃新聞一篇名為《紀錄片的審美》的專訪中,《中國》的總導演李東珅侃侃而談。顯然,他對這部作品的品質非常自信。

除了羅攀和梅林茂,紀錄片《中國》還有一張王牌——李東珅。李東珅的團隊曾經拍過兩部高口碑的紀錄片《河西走廊》《重生》。

在這兩部作品中,李東珅都是製片人,這一次他聯合《大國崛起》的撰稿人周豔一起做了導演。《河西走廊》與《重生》的聯合導演王新建、趙啟辰都沒有參與《中國》。

看了4集《中國》,所謂「紀錄片的審美」確實不是一句虛言,但也有些「孤芳自賞」了。儘管《中國》豆瓣尚未出分,然而我認為它很難超過《河西走廊》與《重生》。

「畫面挺美的,拍攝手法不錯,內容單薄無新意,適合小學生或者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的人看。」在《中國》的豆瓣主頁上,類似的評論比較集中。如果文本內容跟不上形式創新,那麼難免會淪為一種「PPT美學」。

《中國》的視覺呈現,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實景拍攝,一般是人物在山林之中,攝影與打光都呈現一種油畫的感覺;一種是搭景拍攝,布景與人物表演象徵意味十足,更接近舞臺劇風格。

總體來看,《中國》的歷史再現,追求的是一種歷史儀式感,更多表現的是當代人的一種浪漫情懷。在觀看過程中,這個紀錄片會讓人聯想起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中,張藝謀對於中國文化元素的運用,尤其是那個人物版片頭。

李東珅談到這次創作,認為最大的變化是「去劇情化」和「假定性美學」。全片以50格拍攝,所有鏡頭全部放慢一倍速度;道具走極簡主義風格,一座高牆就是一座城池,一扇大門意味著一座宮殿;在第4集中,秦始皇面前的LED屏上甚至出現了驚濤駭浪。

從表現形式來看,《中國》不可謂大膽。它追求的是一種「間離」效果,使用了包括裝置藝術、舞臺劇等不少先鋒藝術表現形態,但裝進去的卻是「平平無奇」的內容。難免給人以「牛刀殺雞」的感喟。

近年來,中國影視行業都追求一種形式創新,在文本上卻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我把這種「用精緻的畫面閃瞎你」的視覺搭配文本瘸腿的現象稱之為——美學煽情。美學煽情大行其道,有著複雜的原因,但無疑這是一種能夠以高效率「震懾」住觀眾,讓其為「曠世奇作」打高分的一種手段。

從本質上來講,「美學煽情」與「情感煽情」一樣,都是一種營銷思維,是一種追求破圈的爆款速成方法論。因而,在我看來,紀錄片美學沒有超越電視劇,反而沾染了不少影視劇的陋習。

網紅歷史紀錄片的「致富密碼」

起用明星來「出演」紀錄片,早已蔚然成風。

2019年12月,金鐵木導演的「劇情式歷史紀錄片」《戰國風雲之列國》在騰訊上線。該片的演員陣容有海一天 、于榮光 、鄭則仕、林永健、王勁松、李立群、喻恩泰,基本上每一集都請了一個明星。在《大秦帝國之縱橫》中出演張儀的喻恩泰,在這部紀錄片中飾演了商鞅。

金鐵木是中國歷史紀錄片領域的金字招牌,他的代表作有《復活的軍團》《圓明園》《大明宮》《玄奘之路》《佛國記》《神秘的西夏》……某種程度上來講,《圓明園》《大明宮》通過特效對於歷史建築群的還原,是超越了絕大部分影視劇的。

近年來,金鐵木也在探索網際網路傳播環境下歷史紀錄片的發展路徑。他與B站合作過兩季實驗紀錄片《歷史那些事》,這兩部紀錄片更加符合短視頻時代的碎片化傳播,希望「讓紀錄片更小一些、更鮮活一些、更生動一些、更自由一些。」

《戰國風雲之列國》也是一種新的探索。相比起之前的作品,該片的「劇情演繹」多了起來,旁白最大限度進行了壓縮。最終呈現的效果並不是很成功,有豆瓣網友評論道,「可惜了這個陣容,這種嘗試想要結合紀錄片與影視劇二者之長,卻既失去了紀錄片的厚重感,也沒有電視劇那麼強的代入感。」

要說近年來最成功的歷史紀錄片,那自然是《河西走廊》。在豆瓣上,3.8萬人參與給出9.7的分數,與歷史劇最佳《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打平。

不管是《河西走廊》,還是之後的《重生》,這個團隊應該是歷史紀錄片中最重視形式創新的。

《河西走廊》從美國請來了專門的「風光攝影」,並且邀請希臘著名音樂人雅尼創作主題音樂,這大大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視聽指數。該片在文本上也非常走心,加上「一帶一路」政策帶來的河西走廊旅遊熱,這部紀錄片被不斷安利,名聲大噪。

《重生》則是一部「理論文獻片」,講述了1921年到1949年28年的黨史,創作時間只有6個月。「如果說《河西走廊》是在大海中學遊泳,那麼《重生》就是在溫泉池裡跳水上芭蕾。」導演趙啟辰在創作手記中寫到。《重生》向幾部知名美劇的攝影指導發了一封公開信,最終與《紙牌屋》第三季的攝影指導Martin達成了合作。

作為一部理論文獻片,《重生》並沒有比重大革命歷史劇有更多史料上的突破,但影像確實做得漂亮。豆瓣評分9.0,應該是同類紀錄片中的佼佼者。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片尾曲獨闢蹊徑,竟然選了羅大佑創作的一首流行歌——《閃亮的日子》。

9.2分的《喋血長平》走的卻是另外一條道路。「《喋血長平》的創作初衷,既不是要給長平之戰蓋棺定論,也不是要發掘出什麼歷史研究新觀點。我們並不是要寫一篇史學論文,而是要跟普通觀眾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長平之戰。」導演劉元在豆瓣發文寫到。

《喋血長平》沒有明星,攝影、美術平平無奇,但它真正意義抓住了電視劇的「美學」訣竅——敘事。劉元認為,歷史就是最好的編劇,創作者需要做的只是如何將歷史變成「故事」的方法而已,只要講故事的人用心去講,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真實歷史的魅力。

除了《喋血長平》,劉元的《生死連》《激變玄武門》口碑都不錯。「『像拍故事片那樣拍紀錄片』是我現階段能做的,將來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像拍紀錄片那樣拍故事片』。」劉元寫到。

事實上,《河西走廊》《重生》的導演趙啟辰已經開始逐夢影視圈,他是正在愛奇藝播出的懸疑劇《偵探語錄》的編劇之一,也參與了IP劇《贅婿》的改編工作。

再往前追溯,萬茜的代表作《柳如是》正是出於一部紀錄片導演吳琦之手,這也是一部很有特點的歷史傳記片。

歷史劇的參照系絕非「紀錄片」

有意思的是,在紀錄片越來越像電視劇的同時,電視劇也越來越像紀錄片了。

與經典歷史劇相比,今年播出的《清平樂》《大秦賦》在視覺上足夠「美學煽情」了,但是在戲劇性上卻都差幾口氣。它們絕非粗製濫造,但與好劇依然有距離。

這種「重術輕道」的審美,既與創作環境收緊有關,也與古裝劇的評價體系「民粹化」不無關係。不久前,劉和平發表在《文匯報》上的文章——《從歷史劇的詩性品格出發談一個真問題:正在忽視的歷史劇的本質特徵》談論的就是這個問題。

當輿情傾向於用「歷史真實」去否定「藝術真實」,消費反作用於生產,古裝劇可不變得越來越像紀錄片了?當「歷史真實」成為衡量古裝劇的絕對尺度,那麼就連「紀錄片」質感的電視劇也是漏洞百出的。

當紀錄片越來越像電視劇,電視劇何為?

首先,在美術、攝影這些視覺指標上應該更加精進。「服化道升級」已經不是古裝劇的加分項,而是保分項。既然如此,那麼影視創作者對此多花一些心思也無可厚非。不要為了所謂的接地氣、找網感而走稀奇古怪的「後現代主義」混搭風。

其次,發揮電視劇長篇敘事的藝術魅力,不要舍本求末,在戲劇性、思想性上好好發力。正如劉和平所言,歷史劇的本質屬性是詩性,歷史劇理應追求一種詩性品格。

好的歷史劇不能沒有精神高度。精神高度有賴於發光的主人公,比如《大秦帝國之裂變》裡的商鞅,「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比如《大明王朝1566》裡的海瑞,為民請命直斥皇帝之非。

好的歷史劇得有稠密而高質量的戲劇衝突。比如八爺黨和雍正從頭鬥到尾的《雍正王朝》,比如宮廷朝堂、內外徵伐的危機一浪高過一浪的《漢武大帝》。

好的歷史劇還可以用文學性來加持。比如劉恆創作的《少年天子》,主人公福臨沒有雄才大略,也不是精神高標,但他的個體自由被職業身份圈禁的困境,卻縱貫千古,普適人間。

總之,無論是紀錄片還是歷史劇,形式還是為內容服務的。品質的確立、提升和突破,首先要從立意和劇本抓起,然後是精美的視聽語言和生動鮮活的表演。

對觀眾和創作者而言,當下可能尤其要防範「買櫝還珠」的傾向。把視覺系統的美當作美的全部,那絕對是審美方面天大的誤會。

【文/楊文山】

The End

相關焦點

  • 專訪|《中國》總導演李東珅:用明星塑造人物,但超越電視劇
    「對於《中國》來說,我最大的夢想追求就是——不一樣。」《中國》劇照【對話】紀錄片再現美學是要高於電視劇,甚至要高於絕大多數的電影澎湃新聞:相較於《河西走廊》,在《中國》裡,你個人從意識上和技術上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 張藝謀陳凱歌推薦紀錄片《中國》,羅攀的頂級美學與鏡頭語言交匯出...
    紀錄片《中國》自開播以來,口碑收視一路開掛,除了在豆瓣輕鬆拿下8.6分外,還成功登上當周口碑榜TOP5。此外,影片彈幕中更不乏「質感堪比電影級別」「湖南衛視精品保障」等極高讚譽。陳凱歌盛讚《中國》唯美畫面,以獨特理解與想像,構築雄渾與變幻繼張藝謀盛讚《中國》後,今日,憑藉《霸王別姬》《風月》《梅蘭芳》等電影作品享譽國內外影壇的陳凱歌導演,也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 歷史紀錄片和歷史劇的界限正在消失,這裡藏了一個天大的誤會
    有一條短評點讚人數很多——「這才叫紀錄片,《大秦帝國之崛起》還不如紀錄片拍得好。」 2020年,電視劇《大秦賦》在央八播出之時,湖南衛視在黃金檔排播了一部紀錄片《中國》(第一季)。這個以人物串起來的中國思想文化簡史,從春秋戰國講起,第四集《一統》正好覆蓋了《大秦賦》的劇情。
  • 陳凱歌評紀錄片《中國》:以獨特理解與想像,構築雄渾與變幻
    陳凱歌盛讚《中國》唯美畫面,以獨特理解與想像,構築雄渾與變幻繼張藝謀盛讚《中國》後,今日,憑藉《霸王別姬》《風月》《梅蘭芳》等電影作品享譽國內外影壇的陳凱歌導演,也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陳凱歌提到,羅攀用光影和畫面,描摹古中國的人文與自然,以獨特的理解與想像,構築起微茫中的雄渾,博大中的變幻,在憂傷和壯麗中引起無限幽思,直通兩、三千年前的天和地。放眼紀錄片《中國》,在視覺總監、攝影指導羅攀的細心打磨下,《中國》打通了紀錄片與影視劇的視聽語言壁壘,以一種有餘韻、有留白的呈現方式,引導觀眾調動自身感受力。
  • 最好的美學啟蒙——⑤部美學紀錄片陪你宅家看!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宅家的我們如何提高藝術修養,答案很簡單,如果你對那枯燥無味的書本敬而遠之,不如通過這5部美學紀錄片感受藝術之美。八集BBC年度巨獻紀錄片《藝術的力量》,將為您詳細講述卡拉瓦喬、貝尼尼、倫勃朗、雅克、透納、梵谷、畢卡索以及羅斯科八位藝術家的生平,重現這八位藝術大師的創作歷程。
  • 獲陳凱歌張藝謀兩大導演輪番點讚,紀錄片《中國》到底好在哪裡?
    紀錄片《中國》自開播以來,口碑收視一路開掛,除了在豆瓣輕鬆拿下8.6分外,還成功登上當周口碑榜TOP5。此外,影片彈幕中更不乏「質感堪比電影級別」「湖南衛視精品保障」等極高讚譽。
  • 總臺推出十部優秀電視劇和十部精品紀錄片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負責人介紹,春節期間,《絕代雙驕》《奮進的旋律》《幸福院》《希望的大地》《破局1950》《絕境鑄劍》《好久不見》《國家孩子》等十部優秀電視劇將分別在央視一套和八套精彩亮相。
  • 周濤何炅配音,這部豆瓣8.5分紀錄片,名叫《中國》|聽主創說
    「當時我和他打電話,說了兩件事,一是《河西走廊》要在央視播出,二是我想拍一部紀錄片叫《中國》。」李東珅回憶,《河西走廊》播後,網友評價它是「半部中國史」,他這才有了「能不能做一部中國史」的想法。當年5月21日,主創團隊寫下第一個《中國》文稿。但直至5年後的歲月,這部12集的紀錄片才得以與觀眾見面。
  • 如何評價《極限17紀錄片·楊超越》?
    芒果TV和騰訊視頻上線了楊超越拍攝《極限17 羽你同行》時的紀錄片,大家看完紀錄片有何評價【多圖預警】【輕微劇透預警】這個紀錄片完美塑造了楊超越渴望成為實力派的形象,解釋了其原因並給出了部分結果。紀錄片一上來就全方位展示了楊超越對於自己形象的近乎病態的苛刻:「有一陣子特別喜歡SD娃娃,想要有那種模板的感覺」「對眉毛的要求比較看重」,以至因為稍有不對稱就會「一個人照鏡子照哭了「每次拍完一段戲,必然溜到導演旁邊仔細審視鏡頭裡的自己形象,如果不好看就會碎碎念「醜,好醜啊」為什麼呢?
  • 沒有不可超越的美學, 但馬採的理論不會過時
    劉綱紀:我認為主要集中表現在哲學、美學、藝術學、中國古代美學史(含中國古代繪畫史論)、日本近代思想史研究等幾個方面。相對而言,其中又以對美學、藝術學研究的貢獻和影響為最大。徐文俊:馬採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集中三個方面:哲學美學、中國藝術和日本哲學的翻譯,而最能代表他成就的是美學。
  • 聽大藝術家細述《中國美》,Discovery讓世界看見中國美學魅力
    6月23日起,紀錄片《中國美》在優酷獨家播出,聚焦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固定於每周二0:00與中國觀眾見面。未來,該節目將在Discovery全球電視網絡播出,覆蓋全球超過30多個國家的觀眾。14位在世界藝術舞臺上享有盛譽的中國藝術家齊聚片中,將中國美學齊奉於全球觀眾的眼前。
  • 紀錄片《中國》,一部可以當電視劇看的紀錄片,爆火的背後是什麼
    《中國》提到紀錄片你會想到什麼?是毫無色彩的灰白畫面,還是不停晃動的真實鏡頭,又或是乾巴巴的照本宣科,其實都可以不是,這部紀錄片《中國》將完全顛覆你對傳統紀錄片的認知,帶你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紀錄片《中國》紀錄片《中國》是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
  • 盤點2019年的那些嘻哈紀錄片/電視劇/綜藝!
    不把目光放得那麼遠,就說這2019年嘻哈屆又出了哪些讓樂迷們津津樂道的紀錄片/電視劇/綜藝吧!Netlflix獨有,紀錄片裡展示了從《Birds In The Trap Sing McKnight》專輯發行後再到今年1月的格萊美表演之間發生的故事。
  • 紀錄片《養虎為患》開拍電視劇版!尼古拉斯·凱奇或將出演男一號
    說到近年最受歡迎的紀錄片,Netflix今年推出的《養虎為患》絕對榜上有名。這部紀錄片能以風靡整個美國見稱,推出時更一直長時間佔據了 Netflix排行榜前10位。雖然沒有俊男美女,但因為內容充滿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包括人性醜惡的一面,因此仍然吸引到人們收看,就連美國總統川普也曾在推特上談起這部紀錄片。眼看《養虎為患》如此受歡迎,Imagine Television Studios和CBS Television Studios 就宣布他們將會以《養虎為患》的故事製作一部電視劇,未知電視劇又能否如紀錄片般受歡迎呢?
  • 爆款紀錄片《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在過去的一周裡,《中國》憑藉前四集「春秋」「眾聲」「洪流」「一統」,贏得觀眾及業內人士的諸多好評,被贊「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那麼這部敢以「中國」為名的紀錄片,到底有何底氣呢?海報傳統美學打造視聽盛宴每集片頭,一扇中間寫有「中國」兩字的木門緩緩打開,仿佛為觀眾打開距離我們頗為遙遠的歷史大門,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文明成果漸漸呈現出來。8K高清晰度拍攝,讓該片的畫面自然且不失真,全片色彩透著一種凝重感,與中國歷史的厚重相契合。
  • 《中國》是國產紀錄片的天花板麼?丨洞察紀實影像
    這部拍攝自京劇大師譚鑫培真實表演的紀錄電影,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中國紀錄片,也就此拉開帷幕。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與進化,記錄真實生活的紀錄片,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尤其近幾年在網際網路熱播後,紀錄片產量隨受眾規模的擴大日益提升。根據數據統計,2017年全網紀錄片總點擊量90.5億次,同比增長13.1%;生產總投入超39億,同比增長14%。
  • 總臺春節期間推出十部優秀電視劇和十部精品紀錄片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負責人介紹,春節期間,《絕代雙驕》《奮進的旋律》《幸福院》《希望的大地》《破局1950》《絕境鑄劍》《好久不見》《國家的孩子》等十部優秀電視劇將分別在央視一套和八套亮相。
  • 這部紀錄片名叫《中國》,畫面極致唯美,主題宏大不枯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正在播出的紀錄片《中國》,由爆款紀錄片《河西走廊》團隊拍攝,剛一播出就收穫無數好評,該片畫面、解說詞做到了極致唯美,也找到了獨特的敘事方式,輕鬆駕馭了中國歷史這個宏大題材。
  • 楊超越上央媒紀錄片《夜歸人》,這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傳播正能量
    楊超越上央媒紀錄片《夜歸人》,大家如何看呢?首先,大概也能理解為什麼要選擇楊超越,要樹立一個典型、傳播正能量,楊超越沒有明顯黑歷史,一路從服務員、工廠女工打拼成為團體偶像、綜藝新秀過程非常「中國夢」。但是,就算我再喜愛超越妹妹,也不能不承認:超越妹妹的成功路徑是無法複製的。
  • 中國美學的核心是什麼?怎樣一句話概括中國美學?
    中國美學的核心是什麼?它與西方美學的根本區別又在哪裡?很少有人會在進行美術學習的時候思考這種問題。因為具體到個人實踐學習的時候,更多的是在考慮技能的練習,而不是對美學進行一個整體性的思考和觀望。大鵬教育學員作品@Marina佳回到最初的問題,中國美學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概念是,美的概念來自於西方美學的核心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