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江浙滬皖青商「非常看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前景,近七成期待更多政策扶持。
「2018中國長三角青商高峰論壇」於5月28日-29日在上海松江G60科創走廊舉行。作為主辦方之一的上海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向1400多名與會江浙滬皖青商代表發出了「2018中國長三角青商高峰論壇問卷調查」。
2018中國長三角青商高峰論壇於5月28-29日在上海松江G60科創走廊舉行。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圖
調查結果顯示,與會青商對於一體化可以帶來的「跨區域發展」、「成本降低」、「人才流動」等積極促進作用表示出十足信心。
青商最期待能率先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信息統一發布平臺」,讓企業及時獲取信息,把握機遇。同時,青商對於長三角各省市「簡化辦事流程」、「消除區域壁壘」等方面的工作推進也十分期待。
高新技術和文創領域青商居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此次論壇中獲悉,截至目前,共計1452名江浙滬皖青商代表參與了本次問卷調查。其中,來自「高新技術產業」及「文化、體育和影視娛樂業」的青商代表最多,分別佔22.31%和19.01%。接下來依次是「金融與投資」(18.46%)、「其他」(17.08%)、「工業與製造業」(15.15%)、「農業與農產品」(11.85%)、「建築業」(9.64%)、「批發和零售業」(7.16%)。
與會青商中,來自文創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青商代表最多,這表明長三角青年企業家發展領域代表了新經濟、新產業的方向。
對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前景」的認可度,88.71%青商認為「非常看好」,10.74%青商認為「比較看好」,僅有0.55%青商認為「不太看好」。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青商的公司或所在行業有怎樣的積極影響?大多數(76.86%)青商選擇了「企業間交流增多,跨區域合作加深」,其次是「進一步拓展市場,增加企業收入」(53.99%),接下來依次是「吸引優質人才,提升企業競爭力」(50.41%),「政府營商環境更優,行政成本降低」(49.59%),「金融服務更優,項目融資便利」(38.84%),以及其他(4.13%)。
迫切需要建立統一信息發布平臺青商最期待長三角地區營商環境產生哪些變化?
對此,69.70%的青商選擇了「期待更多的扶持政策」,位列第一;接下來依次為「行政審批流程簡化」(56.75%),「進一步消除市場壁壘」(55.37%),「對人才吸引力更強」(49.86%),「對投資吸引力更強」(47.38%),「交通運輸更加便捷」(39.12%),以及其他(2.48%)。
調查中,如何能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的長三角發展信息與商機,成為青商所關心的「頭等大事」。他們普遍呼籲「建立和提供長三角區域信息統一發布平臺。」
調查顯示,近六成的青商認為「企業在接軌長三角一體化中所面臨的最大阻力」是「缺乏區域信息獲取渠道,無從下手」(57.85%),接下來依次是:「缺乏政策支持,接軌存在阻礙」(53.99%),「行業區域壟斷明顯,難以打通壁壘」(35.54%),「自身缺乏實力,難以應對開放競爭」(21.49%),以及其他(6.89%)。
而對於在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青商「最希望能率先解決的問題」中,位列第一的是「希望提供信息統一發布平臺,企業及時獲取信息」(61.98%);接下來依次是「發展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規劃對接」(52.34%),「打通各種區域壁壘,加快開拓異地市場」(50.69%),「培育區域一體化價值鏈,形成有機產業組織形態」(50.14%);「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解決資金瓶頸問題」(36.64%),「交通更加便捷,形成更緊密跨城市通勤圈」(27.27%);其他(3.31%)。
擔心「各地情況不同,政策難以落地」就長三角一體化本身而言,在政府推進過程中,青商最擔心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是什麼?
調查顯示,「各地情況不同,政策難以落地」(54.55%)佔了首位,其他依次為「缺乏統一規劃,優勢不能互補」(50.96%),「政策不接地氣,對企業幫助不大」(43.80%)和「決策流程過長,工作推進緩慢」(42.98%),以及「隱形壁壘難打通,實質性融合不易」(41.32%),「產業趨同明顯,行業競爭加劇」(32.78%);其他(2.20%)。
對於未來3至5年,在影響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重要外部因素中,「全球化進程」和「新技術領域重大突破」被認為影響力較大。
63.64%的青商選擇了「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其次是「網際網路、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58.68%),之後依次為:「國內宏觀經濟發展情況」(51.24%),「新技術新模式突飛猛進」(48.48%),「戶籍、社保等人才政策變化」(44.08%),以及其他(2.48%)。
調查還表明,江浙滬皖青商參加此次高峰論壇的首要目的是「領行情」,依次為「了解所屬產業在長三角的發展趨勢」(73.83%),「掌握長三角一體化政策最新動向」(70.25%),「與其他省市青年企業家交流經驗體會,開展合作」(63.36%),「參加主旨演講與座談,專注學習」(42.98%);「開拓產品市場,承接業務」(38.02%);以及其他(1.10%)。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