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家長面對沉迷遊戲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唉聲嘆氣。
打罵是最常用的管教方式,然而棍棒教育猶有竟時,當打罵已經起不到威懾力時,許多家長也只能束手無策。有些家長會把孩子送到那些所謂的「戒網癮」的書院,但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職責,將孩子丟給別人,只要結果,無疑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韓國一位叫做洪成浩的男生,在高中時期就沉迷於遊戲,除了吃飯時間和在校學習時間,每天其他時候至少要花六個小時坐在電腦前,有的時候到了休息日,甚至還會通宵打遊戲。
不僅影響到了學習成績,還危害到了身體健康。
起初面對沉迷於網路遊戲的兒子,洪成浩的媽媽也會束手無策,因為孩子這樣,周圍人的議論都會讓媽媽覺得抬不起頭,並開始自我懷疑起來,是不是自己教育的不對?看到孩子一落千丈墊底的成績單,也時常很苦惱,孩子今後要如何養活自己。
而如今的洪成浩已經大學畢業,大學期間四年全額獎學金,還戒掉了曾今的網癮,在一家IT公司任職,起初母親擔心的事情都沒有發生。這是一部名為《差生》的韓國紀錄片中的故事,而從這些視頻中可以看到,洪成浩的轉變和母親良好的教育方式是離不開的。
首先就是要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
信任孩子,是搭建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橋梁的前提,洪成浩的媽媽雖然內心對孩子的現狀焦急,但卻懂得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反思自己。對孩子的說教要掌握尺度,同時也要相信孩子擁有的能力。
因為有些問題,並不是聽話就能解決的。
既然孩子沉迷於其中,洪成浩的媽媽沒有採取更激進的方式去強迫孩子戒掉遊戲,而是陪在孩子的身邊,和洪成浩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雖然起初洪成浩還是會把心思更多的放在遊戲上,但媽媽也沒有強硬地制止,而是相信孩子可以克服其中的誘惑。
對孩子太過掌控,其實往往換來的只有叛逆,在這種相互信任的氛圍下,相信孩子能夠自己分辨出是非,剩下的只要做好引導,並且交給時間就好。
孩子在學習階段,在大人看來只要讀書就好了,但是學校和環境依然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壓力,父母不去相信孩子,得不到接納,也沒有情緒宣洩口的孩子,就不可能把父母作為寄託,從而轉嫁到其他東西上面,從而釀成惡習。
其次就是真正的用心,幫助孩子尋找正確而又感興趣的道路。
許多家長會告訴孩子不應該做什麼,但從來不說可以試著去做一些什麼,成浩的媽媽一直在幫助洪成浩去尋找他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沒有過多地強制學習,而是引導孩子把課餘時間花在旅遊、學習 和跳舞等文娛活動。
並且積極詢問孩子的意見:你想不想試試這個?
最開始,洪成浩因為沉迷遊戲,想成為遊戲職業玩家,媽媽沒有當頭一棒制止,而是給了孩子鼓勵。後來真正到了遊戲賽場上,洪成浩在比賽中看到了真正職業玩家的實力,也認清了自己的能力,從而把精力轉移回了學習上面。而開始學習後,洪成浩也變得「得心應手」,甚至是心無旁騖。
學習成績,也自然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父母和孩子之間,其實應該更像夥伴,而不是針尖對麥芒,可以有分歧,也可以有爭吵,但絕對不能被情緒左右。不要因為自己父母的身份就覺得可以掌握一切,適當地讓步和自我檢討,才能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