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晚報全媒體訊(記者 仇玉姣)
「太好了,以後再也不用跑廣東去買魚苗了。」
5月28日,在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當地專業水產養殖戶蘇建林望著車上裝載的1.2萬尾鮮活的鱖魚苗,臉上笑開了花。
今年4月,嶽陽市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攜手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開展鱖魚苗種繁育技術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第一批鱖魚苗(約5萬尾)已成功繁殖並全部售出,大幅降低了本地水產養殖戶對廣東、湖北等外省苗種依賴性,解決了價格高、質量差、品種亂、運輸難等問題。
鱖魚,又稱桂魚或桂花魚,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歷來深受食客們的喜愛。唐代詩人張志和便有詩句盛讚「桃花流水鱖魚肥」。在現代,鱖魚也是消費者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
「鱖魚肉質好,市場價格高也好賣。現在市場上一斤到兩斤重的鱖魚,可以賣到25-26元/斤。」蘇建林說,他有30畝魚塘,準備在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購買4萬尾鱖魚苗,全部投放到魚塘裡,半年後便可售出,估計收入可達十多萬元。
以前,蘇建林購買魚苗要專程跑到廣東去,如今在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就能買到品質好、價格低的魚苗,而且還能省去長途運輸費,降低魚苗在運輸過程中的死亡率,令蘇建林很是滿意。
鱖魚成功繁育的背後,凝聚著水產專家的心血。李立新,是嶽陽市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派駐在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的專家,紮根在這裡一個多月,一心撲在鱖魚的繁育事業上。
「你看,這些鱖魚沒勁了,是餓了,要吃東西咯。」李立新指著育苗池裡的鱖魚苗說道。他告訴記者,鱖魚是兇猛肉食性魚類,天然具攝食活餌魚類習性,受精卵脫膜後進入外源營養階段,開口就要攝食活餌料魚,攝食的時間節點很重要,是繁育鱖魚的關鍵技術。此外,鱖魚繁育還要注意水質調控和病蟲害的防治。
通過精心孵化,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今年第一批鱖魚苗的孵化率約為70%,成活率超過90%。令李立新感到很欣慰的是,在病蟲害的防治方面控制得很好,基本沒死一條魚。
目前,第一批鱖魚苗已順利售出,第二批和第三批鱖魚正在培育和標粗中。預計第二批鱖魚苗將於6月3日開售,數量為6萬-7萬尾。第三批鱖魚苗的量更多,將有15萬-20萬尾。
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所長黃超介紹,以前湘陰縣鱖魚養殖需要的苗種主要來自廣東地區,廣東的苗種質量、數量得不到保證。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在本地鱖魚苗種的繁育取得成功,將徹底改變這一現狀,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嶽陽市農科院水產研究所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黃超所長充滿信心地說:「苗種是養殖的源頭。今後,我們水科所將加大院所合作的科研力度,擴大生產規模,為養殖戶提供質量優、價格實、品種純的鱖魚苗種,增強養殖戶的養殖信心,促進水產養殖產業結構調整,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