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繁殖場準備
1、環境條件
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旱季不枯竭,雨季不淹沒,繁殖場位置要高出常年積水位0.5-1.0m。最好靠近河流、湖泊、水庫等取水方便的地區,水源要求無汙染。
2、主要設施
鱖魚人工繁殖需要的主要設施:親本培育池、餌料魚培育池、苗種培育池、孵化桶、環道或孵化槽等。親魚池一般以3-5畝為宜,水深控制在2.0m,底部少淤泥,增氧設施配套齊全。餌料魚培育池一般1.5-3畝為宜,水深控制在1.5m,方便捕撈。
孵化桶:孵化桶一般用白鐵皮或塑料製成,紗窗網用60目的紗窗製成,主要用於鱖魚人工孵化使用,適用於小規模或科研生產使用,一般以容水量250kg為宜,大小根據自身需求而定,方便拆卸。
孵化槽:一般是用水泥砌成的一種長方形水槽,大小根據生產需求而定,槽底裝3-5個噴頭噴水,在槽內形成上下水流,上面使用60目紗窗網過濾。適用於中等規模生產
孵化環道:孵化環道有單環、雙環和三環,採用底部噴水或槳葉攪動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水流,環道一般0.7-0.8m,深1.0-1.2m,環道底部安裝鴨嘴噴頭,進水管各環自成體系,由閥門控制。孵化環道適合大規模生產。
其他設施:蓄水池、鼓風機,進排水管道及氣管等。
二、親魚的準備
1、親本來源
鱖魚品種繁多,本次主要講解適合開展人工養殖的翹嘴鱖的人工繁殖技術,鱖魚親本主要來源於野生捕撈或有資質的鱖魚原種場。人工繁殖親本選擇2-3齡體格健壯,無傷病的親本,通過越冬後強化培育可進行人工繁殖。
2、親本運輸
鱖魚易缺氧,身體有硬刺,運輸過程應十分慎重。鱖魚在冬季並池過程中應帶水進行運輸,運輸過程中應保持溶氧在5mg/L,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配備氧氣瓶在運輸過程中進行增氧,運輸過程中應儘量小心操作,防止擦傷魚體表面。
3、親本的培育
親本發育良好是提高繁殖催產率和授精率的關鍵。親本培育有兩種方式:一、單獨強化培育鱖魚親本,培育過程中要保持親本池溶氧充足,餌料豐富,發現餌料不足應及時補充活餌;二、套養於家魚親本池,降低養殖成本,並對家魚池塘的野雜魚進行清除。
4、親本雌雄鑑別
鱖魚雌雄鑑別主要從洩殖孔鑑別,雄魚洩殖孔有兩個孔,「生殖孔」(輸精、排尿共用)成圓形,雌魚洩殖孔有三個孔,生殖孔呈「一」字型,在肛門和尿孔之間(最常用),生殖季節擠壓雄性有乳白色精液流出。此外,雄魚下頜前端呈尖角,超過上頜很多,雌魚下頜前端弧形,且超過上頜不多。
5、成熟親本鑑別
雌魚腹部比較膨大,用手輕壓腹部,鬆軟而且有彈性,卵巢輪廓明顯,腹中線下凹,卵巢下墜後有移動形狀。雄魚生殖孔鬆弛,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且精液入水後散開。人工催產前,挑選適合生產的成熟親本放置於產卵池暫養,自然產卵,雌雄比例為1:1,人工授精,雌雄比例則為3-4:1.
三、親魚的催產
1、催產劑種類
一般的催產劑種類均適用鱖魚。鱖魚人工催產主要用的促產劑種類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RH-A, LRH-A 2)、鯉魚腦垂體(PG)
2、人工催產時間
人工催產時間為每年5月上旬,水溫上升至23℃以上即可開展鱖魚人工催產。
3、催產劑使用參考劑量
鱖魚雌性親本注射劑量為:每kg雌魚注射3mg(PG)+5μg(LRH-A2)+800IU(HCG),雄魚劑量減半,雌魚採取兩次注射法,雄魚注射一次。兩次注射時間間隔6-8h,第一次注射只注射雌魚,雄魚不注射。
4、注射方法
採用體腔注射方法,在胸鰭基部無鰭條的凹陷部位注射,將針頭朝魚的頭部方向與體軸成45°角,刺入體腔,緩慢注射催產劑
5、效應時間
效應時間主要與水溫、親本成熟度、催產劑種類和環境條件相關,當水溫在23-25℃時,效應時間為18-21h,當水溫為26-30℃時,效應時間一般為10-12h。
四、產卵授精
1、發情與自然產卵
成熟親本在注射催產劑後,放置於產卵池中,保持流水刺激,當效應時間到達後,雄魚會追逐雌魚,並用身體摩擦雌魚腹部,刺激雌魚產卵,雄魚排出精液,體外受精。觀察到產卵池中親本不在追逐說明發情完畢,此時,可一邊排水,一邊不斷衝水,在排水口使用60目紗窗製成的卵袋或集卵箱收集受精卵,收集的受精卵經漂洗處理,去除雜物後放入孵化槽或孵化環道。
2、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適用於雄魚親本較少的情況,一般人工繁殖採用人工授精的方法,此方法可極大提高受精率。注射催產劑後,根據水溫及親魚成熟度估算效應時間,根據效應時間及時觀察親本在產卵池的情況,待親魚有發情現象及時打網觀察。
檢查時應先檢查雌魚,將雌魚腹部朝下,輕壓腹部有卵粒流出時,應立即捂住生殖孔,將親本體表擦拭乾,將卵粒擠入盛卵器(碗或者盆)中,然後選擇雄性親本,按照上述方法將精液擠入盛卵器中,使用鵝毛充分攪拌,保證精卵充分融合。充分攪拌後將受精卵放入孵化槽或者孵化環道中進行人工孵化。
五、人工孵化1、受精卵孵化密度
常用於生產中的孵化設施為孵化槽和孵化環道,一般孵化槽每立方米可放置70-80萬粒受精卵,孵化環道每立方米可放置60-70萬受精卵。
2、孵化用水及處理
人工孵化應設置位置較高的蓄水池,在用水12天前使用生石灰消毒,或5d前使用漂白粉消毒,孵化用水水質應符合無公害漁業用水水質標準,水溫控制在23-30℃,最適25-27℃。溶解氧≥5mg/L。
3、孵化管理
鱖魚受精卵卵膜較厚,微粘性,孵化期比家魚略長。孵化過程中受精卵容易感染水黴,預防水黴的方法:用0.3%的甲醛溶液浸洗10min或5%-7%的食鹽溶液浸洗5min。水流速度一般控制在20m/min。孵化過程中應勤洗篩網,除卵膜。大概經過3天便可脫膜。
六、苗種培育
1、苗種優劣鑑別
⑴苗種來源:苗種質量是鱖魚養殖的物質基礎,建議在正規的鱖魚苗種生產單位,購進體格健壯、品質純正的鱖魚苗種,最好是3-5釐米左右的本地標粗鱖魚苗
⑵ 規格:規格應整齊、均勻,體長、體重相差不大。
⑶體色、體表:體色鮮豔而富有光澤,體表被鱗完整,粘液正常,各鰭健全完整,特別注意觀察背鰭和腹鰭、是否完好、尾柄是否伸展,這些是評判致畸率的重要指標。
⑷活力:網箱或活水中密集時魚種頭朝下,僅看到魚尾彎曲在不斷扇動。而那些遊動遲緩,體直漫遊的鱖魚苗種,就屬於病弱苗種或問題苗種。
2、池塘準備
選擇進排水方便、水深(0.8 ~1.5)m、面積(100~1000)㎡的池塘培育魚種,水泥池為水深0.8m左右,面積為100-200m2。水質清新,溶氧≥6mg/L。水泥池需配備曝氣設備,保持活水;苗種培育池需配備一臺1.5kw增氧機1臺。
3、池塘消毒
魚苗放養前應清塘消毒。池塘選擇用乾池消毒的方法,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全池消毒,消毒後加注新水應在進水口安裝60目網袋,防止帶入敵害生物,水泥池應提前2天清洗乾淨後,暴曬2天。
4、苗种放養
鱖魚魚苗開口餌料是活魚苗,一般在鱖魚孵化脫膜後,立即催產一批鯿魚或鯪魚作為鱖魚魚苗的開口餌料,鱖魚魚苗培育過程的放養量一般水泥池為(50-100)尾/m2,養殖池塘(15000-20000)尾/畝。
5、餌料魚投餵
由於鱖魚屬於兇猛肉食性魚類,餌料魚的量是鱖魚苗種培育最關鍵的因素,一般鱖魚苗種量:餌料魚量為1:(6-10)。每天觀察鱖魚生長、攝食及餌料魚情況,及時補充適口餌料魚,一般培育5-7天後,可適當投餵草魚、白鰱烏子作為餌料魚。
經過20-30天的培育,鱖魚夏花魚種規格可至(3-5)cm/尾。
6、疾病防控
鱖魚早期魚苗疾病較少,主要進行寄生蟲,特別是車輪蟲、斜管蟲預防,常見於水泥池培育鱖魚魚苗,養殖池塘較少出現。
防止方法:定期使用「輪斜管淨」消毒水體,或使用漁用甲醛溶液消毒(40ppm)。
七、鱖魚繁育注意事項
1、親魚培育時要投餵的餌料魚體長最好在鱖魚體長的50%以下,過大鱖魚則不適口。
2、親魚培育池塘,要經常巡塘,及時補充餌料魚,保證餌料魚充足。注意水質變化,勤開增氧機,鱖魚對於水體溶氧要求較高,溶氧過低會導致親魚性腺發育遲緩,過低甚至導致親魚死亡。
3、親魚培育和魚苗養殖過程中慎用殺蟲劑,鱖魚對敵百蟲等有機磷殺蟲氣劑敏感。養殖期間或苗種培育期間,可根據實際情況使用氯製劑(二氧化氯)或甲醛消毒
4、魚苗下池前,應調節水溫,將氧氣袋放置於放養水面浸泡10-20分鐘,保證水溫溫差低於2℃。選擇晴天上午在上風口放養魚苗。
5、鱖魚苗種培育應加強池塘日常管理,定期觀察餌料魚豐度、鱖魚規格,及時補充適口餌料魚。
#水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