鱖魚人工繁育技術

2020-12-15 金稻穀農技

一、繁殖場準備

1、環境條件

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旱季不枯竭,雨季不淹沒,繁殖場位置要高出常年積水位0.5-1.0m。最好靠近河流、湖泊、水庫等取水方便的地區,水源要求無汙染。

2、主要設施

鱖魚人工繁殖需要的主要設施:親本培育池、餌料魚培育池、苗種培育池、孵化桶、環道或孵化槽等。親魚池一般以3-5畝為宜,水深控制在2.0m,底部少淤泥,增氧設施配套齊全。餌料魚培育池一般1.5-3畝為宜,水深控制在1.5m,方便捕撈。

孵化桶:孵化桶一般用白鐵皮或塑料製成,紗窗網用60目的紗窗製成,主要用於鱖魚人工孵化使用,適用於小規模或科研生產使用,一般以容水量250kg為宜,大小根據自身需求而定,方便拆卸。

孵化槽:一般是用水泥砌成的一種長方形水槽,大小根據生產需求而定,槽底裝3-5個噴頭噴水,在槽內形成上下水流,上面使用60目紗窗網過濾。適用於中等規模生產

孵化環道:孵化環道有單環、雙環和三環,採用底部噴水或槳葉攪動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水流,環道一般0.7-0.8m,深1.0-1.2m,環道底部安裝鴨嘴噴頭,進水管各環自成體系,由閥門控制。孵化環道適合大規模生產。

其他設施:蓄水池、鼓風機,進排水管道及氣管等。

二、親魚的準備

1、親本來源

鱖魚品種繁多,本次主要講解適合開展人工養殖的翹嘴鱖的人工繁殖技術,鱖魚親本主要來源於野生捕撈或有資質的鱖魚原種場。人工繁殖親本選擇2-3齡體格健壯,無傷病的親本,通過越冬後強化培育可進行人工繁殖。

2、親本運輸

鱖魚易缺氧,身體有硬刺,運輸過程應十分慎重。鱖魚在冬季並池過程中應帶水進行運輸,運輸過程中應保持溶氧在5mg/L,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配備氧氣瓶在運輸過程中進行增氧,運輸過程中應儘量小心操作,防止擦傷魚體表面。

3、親本的培育

親本發育良好是提高繁殖催產率和授精率的關鍵。親本培育有兩種方式:一、單獨強化培育鱖魚親本,培育過程中要保持親本池溶氧充足,餌料豐富,發現餌料不足應及時補充活餌;二、套養於家魚親本池,降低養殖成本,並對家魚池塘的野雜魚進行清除。

4、親本雌雄鑑別

鱖魚雌雄鑑別主要從洩殖孔鑑別,雄魚洩殖孔有兩個孔,「生殖孔」(輸精、排尿共用)成圓形,雌魚洩殖孔有三個孔,生殖孔呈「一」字型,在肛門和尿孔之間(最常用),生殖季節擠壓雄性有乳白色精液流出。此外,雄魚下頜前端呈尖角,超過上頜很多,雌魚下頜前端弧形,且超過上頜不多。

5、成熟親本鑑別

雌魚腹部比較膨大,用手輕壓腹部,鬆軟而且有彈性,卵巢輪廓明顯,腹中線下凹,卵巢下墜後有移動形狀。雄魚生殖孔鬆弛,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且精液入水後散開。人工催產前,挑選適合生產的成熟親本放置於產卵池暫養,自然產卵,雌雄比例為1:1,人工授精,雌雄比例則為3-4:1.

三、親魚的催產

1、催產劑種類

一般的催產劑種類均適用鱖魚。鱖魚人工催產主要用的促產劑種類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RH-A, LRH-A 2)、鯉魚腦垂體(PG)

2、人工催產時間

人工催產時間為每年5月上旬,水溫上升至23℃以上即可開展鱖魚人工催產。

3、催產劑使用參考劑量

鱖魚雌性親本注射劑量為:每kg雌魚注射3mg(PG)+5μg(LRH-A2)+800IU(HCG),雄魚劑量減半,雌魚採取兩次注射法,雄魚注射一次。兩次注射時間間隔6-8h,第一次注射只注射雌魚,雄魚不注射。

4、注射方法

採用體腔注射方法,在胸鰭基部無鰭條的凹陷部位注射,將針頭朝魚的頭部方向與體軸成45°角,刺入體腔,緩慢注射催產劑

5、效應時間

效應時間主要與水溫、親本成熟度、催產劑種類和環境條件相關,當水溫在23-25℃時,效應時間為18-21h,當水溫為26-30℃時,效應時間一般為10-12h。

四、產卵授精

1、發情與自然產卵

成熟親本在注射催產劑後,放置於產卵池中,保持流水刺激,當效應時間到達後,雄魚會追逐雌魚,並用身體摩擦雌魚腹部,刺激雌魚產卵,雄魚排出精液,體外受精。觀察到產卵池中親本不在追逐說明發情完畢,此時,可一邊排水,一邊不斷衝水,在排水口使用60目紗窗製成的卵袋或集卵箱收集受精卵,收集的受精卵經漂洗處理,去除雜物後放入孵化槽或孵化環道。

2、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適用於雄魚親本較少的情況,一般人工繁殖採用人工授精的方法,此方法可極大提高受精率。注射催產劑後,根據水溫及親魚成熟度估算效應時間,根據效應時間及時觀察親本在產卵池的情況,待親魚有發情現象及時打網觀察。

檢查時應先檢查雌魚,將雌魚腹部朝下,輕壓腹部有卵粒流出時,應立即捂住生殖孔,將親本體表擦拭乾,將卵粒擠入盛卵器(碗或者盆)中,然後選擇雄性親本,按照上述方法將精液擠入盛卵器中,使用鵝毛充分攪拌,保證精卵充分融合。充分攪拌後將受精卵放入孵化槽或者孵化環道中進行人工孵化。

五、人工孵化1、受精卵孵化密度

常用於生產中的孵化設施為孵化槽和孵化環道,一般孵化槽每立方米可放置70-80萬粒受精卵,孵化環道每立方米可放置60-70萬受精卵。

2、孵化用水及處理

人工孵化應設置位置較高的蓄水池,在用水12天前使用生石灰消毒,或5d前使用漂白粉消毒,孵化用水水質應符合無公害漁業用水水質標準,水溫控制在23-30℃,最適25-27℃。溶解氧≥5mg/L。

3、孵化管理

鱖魚受精卵卵膜較厚,微粘性,孵化期比家魚略長。孵化過程中受精卵容易感染水黴,預防水黴的方法:用0.3%的甲醛溶液浸洗10min或5%-7%的食鹽溶液浸洗5min。水流速度一般控制在20m/min。孵化過程中應勤洗篩網,除卵膜。大概經過3天便可脫膜。

六、苗種培育

1、苗種優劣鑑別

⑴苗種來源:苗種質量是鱖魚養殖的物質基礎,建議在正規的鱖魚苗種生產單位,購進體格健壯、品質純正的鱖魚苗種,最好是3-5釐米左右的本地標粗鱖魚苗

⑵ 規格:規格應整齊、均勻,體長、體重相差不大。

⑶體色、體表:體色鮮豔而富有光澤,體表被鱗完整,粘液正常,各鰭健全完整,特別注意觀察背鰭和腹鰭、是否完好、尾柄是否伸展,這些是評判致畸率的重要指標。

⑷活力:網箱或活水中密集時魚種頭朝下,僅看到魚尾彎曲在不斷扇動。而那些遊動遲緩,體直漫遊的鱖魚苗種,就屬於病弱苗種或問題苗種。

2、池塘準備

選擇進排水方便、水深(0.8 ~1.5)m、面積(100~1000)㎡的池塘培育魚種,水泥池為水深0.8m左右,面積為100-200m2。水質清新,溶氧≥6mg/L。水泥池需配備曝氣設備,保持活水;苗種培育池需配備一臺1.5kw增氧機1臺。

3、池塘消毒

魚苗放養前應清塘消毒。池塘選擇用乾池消毒的方法,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全池消毒,消毒後加注新水應在進水口安裝60目網袋,防止帶入敵害生物,水泥池應提前2天清洗乾淨後,暴曬2天。

4、苗种放養

鱖魚魚苗開口餌料是活魚苗,一般在鱖魚孵化脫膜後,立即催產一批鯿魚或鯪魚作為鱖魚魚苗的開口餌料,鱖魚魚苗培育過程的放養量一般水泥池為(50-100)尾/m2,養殖池塘(15000-20000)尾/畝。

5、餌料魚投餵

由於鱖魚屬於兇猛肉食性魚類,餌料魚的量是鱖魚苗種培育最關鍵的因素,一般鱖魚苗種量:餌料魚量為1:(6-10)。每天觀察鱖魚生長、攝食及餌料魚情況,及時補充適口餌料魚,一般培育5-7天後,可適當投餵草魚、白鰱烏子作為餌料魚。

經過20-30天的培育,鱖魚夏花魚種規格可至(3-5)cm/尾。

6、疾病防控

鱖魚早期魚苗疾病較少,主要進行寄生蟲,特別是車輪蟲、斜管蟲預防,常見於水泥池培育鱖魚魚苗,養殖池塘較少出現。

防止方法:定期使用「輪斜管淨」消毒水體,或使用漁用甲醛溶液消毒(40ppm)。

七、鱖魚繁育注意事項

1、親魚培育時要投餵的餌料魚體長最好在鱖魚體長的50%以下,過大鱖魚則不適口。

2、親魚培育池塘,要經常巡塘,及時補充餌料魚,保證餌料魚充足。注意水質變化,勤開增氧機,鱖魚對於水體溶氧要求較高,溶氧過低會導致親魚性腺發育遲緩,過低甚至導致親魚死亡。

3、親魚培育和魚苗養殖過程中慎用殺蟲劑,鱖魚對敵百蟲等有機磷殺蟲氣劑敏感。養殖期間或苗種培育期間,可根據實際情況使用氯製劑(二氧化氯)或甲醛消毒

4、魚苗下池前,應調節水溫,將氧氣袋放置於放養水面浸泡10-20分鐘,保證水溫溫差低於2℃。選擇晴天上午在上風口放養魚苗。

5、鱖魚苗種培育應加強池塘日常管理,定期觀察餌料魚豐度、鱖魚規格,及時補充適口餌料魚。

#水產養殖#

相關焦點

  • 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獲得突破
    記者從11月14日召開的「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及生物學研究」二期驗收評審會上了解到,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在漢中市獲得突破。近年來,陝西林業主管部門在強化秦嶺石蝴蝶就地保護的同時,紮實開展了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工作,圍繞秦嶺石蝴蝶的野外生境調查、室內快速人工繁殖、野外馴化、越冬管理、病蟲害觀察和瀕危原因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從2017年開始,漢中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聯合陝西理工大學、略陽縣苗圃開展了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工作。
  • 嶽陽湘陰鱖魚苗種繁育成功,買苗再也不用跑廣東了
    5月28日,在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當地專業水產養殖戶蘇建林望著車上裝載的1.2萬尾鮮活的鱖魚苗,臉上笑開了花。今年4月,嶽陽市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攜手湘陰縣水產科學研究所,開展鱖魚苗種繁育技術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
  • 美洲紅䴉的人工飼養與繁育技術
    美洲紅䴉的人工飼養與繁育技術王春豔等美洲紅䴉(Eudocimusruber)隸屬於鳥綱鸛形目䴉科䴉亞科美洲䴉屬,別稱紅䴉、朱紅鷺,主要分布於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至巴西的部分沿海地帶,日常以沙灘、鹹水湖、紅樹林和沼澤中的蟹類
  • 江蘇長吻鮠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
    江蘇長吻鮠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朱凜等長吻鮠隸屬於鯰形目, 科, 屬,是我國名貴特種淡水魚類,被人們俗稱為江團、肥頭魚、 魚。我國長江流域、淮河流域、遼河流域及朝鮮半島均有分布,長江南京到宜賓段是其主要活動區域。
  • 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斑頭魚苗種人工繁育技術被威海一企業攻破
    近日,威海聖航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的科技發展計劃項目「斑頭魚苗種繁育技術研究」通過現場階段性驗收。專家組實地考察了項目實施單位建立的斑頭魚苗種繁育場所,測算斑頭魚苗種數量。經測算,該項目今年共繁育斑頭魚苗種19.68萬尾,取得階段性成果。
  • 青海再次人工繁育兩隻高山兀鷲
    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對外發布:再次成功繁育兩隻高山兀鷲,這是國內人工繁育的第三隻、第四隻高山兀鷲。此前第一隻和第二隻均為西寧野生動物園繁育。目前兩隻新出生的高山兀鷲各項身體指標穩定。這兩隻高山兀鷲分別於3月22日和5月13日破殼而出,飼養員形象地將它們稱為「三毛球」和「四毛球」。這兩隻雛鳥是由兩對高山兀鷲夫婦繁育。
  • 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珊瑚成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海南一養殖基地宣布近期成功在人工可控環境下繁育40餘萬珊瑚幼蟲。該基地負責人認為,成功進行人工可控A屬珊瑚的有性繁殖在國內是重大突破,對低成本、大面積恢復海洋珊瑚礁具重要意義。
  • 安徽人工繁育揚子鱷恢復出口
    記者11月2日從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獲悉,4隻人工繁育的揚子鱷日前經宣城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疫合格後,從宣城啟運出口至日本。這是我省自2007年人工繁育揚子鱷出口中斷後再次走出國門。
  • 江永:養蛇戶自願退出人工繁育養殖市場
    紅網時刻5月27日訊(江永融媒記者 蔣鍵 唐雪富)5月26日,江永縣桃川鎮石梘村水律蛇養殖戶徐鵬飛自願退出人工繁育養殖市場,在縣林業局和鎮政府工作人員見證下,主動把人工繁育的水律蛇放歸大自然和進行集中無公害化處置。
  • 鱖魚市場表現說明了什麼?
    其中鱖屬有兩個種,一個是巧嘴鱖,該魚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常見為2~2.5公斤,最大個體重可達50公斤,養殖性能最優,是人工養殖的主要品種;另一個是大眼鱖,該魚生長緩慢,個體較小,最大個體能長至重2公斤。鱖魚最為突出的生物學特性是典型的兇猛肉食性魚類,對餌料有較強的分辨能力,終生主要以活魚蝦為食,即使是剛開口的魚苗,也要攝食其他魚類的幼苗。長大後,除食活魚外,還兼食蝦類以及蝌蚪等。
  • 人工繁育助秦嶺熊貓家族實現「四世同堂」
    大熊貓永永是陝西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繁育成功年齡最小的大熊貓母親。永永幼崽的出生,標誌著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人工繁育種群迎來「子三代」時代。永永的母親是中心第一隻人工繁育成功的大熊貓樓生,今年17歲。樓生的母親雪雪,今年30多歲,目前均生活在研究中心。永永幼崽的出生,延續了雪雪、樓生、永永的母系家族脈絡,秦嶺大熊貓四世同堂的景象因為永永幼崽的出生得以實現。
  • 「南魚北繁」結碩果 東營墾利50萬尾鱖魚苗投放市場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8日訊 近日,在山東景明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水語小鎮苗種繁育生產基地,前期繁育的50萬尾鱖魚苗全部銷售完畢。這50萬尾鱖魚苗的繁育,正是前期「南魚北繁」系列項目的重要環節。
  • 青海人工繁育雪豹姐妹花迎來一周歲生日
    中新網西寧5月27日電 (李江寧)5月27日,記者從西寧野生動物園獲悉,國內現存第2隻和第3隻人工繁育雪豹迎來一周歲生日。圖為生日當天的「小雪」油畫。 李江寧 攝據了解,這兩隻小雪豹是西寧野生動物園繼2016年成功繁育一隻雌性雪豹(傲雪)後,在2019年5月27日再次繁殖一對雌性雪豹雙胞胎,為國內現存第2隻和第3隻人工繁育雪豹。圖為西寧野生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正在為雪豹姐妹製作「生日蛋糕」。
  • 舟山野生岱衢族大黃魚F1代苗種實現規模化人工繁育
    日前,記者通過舟山市科技局獲悉,舟山市水產研究所牽頭承擔的現代漁業發展專項「舟山岱衢族大黃魚產業創新發展」項目取得重大突破:人工繁育野生岱衢族大黃魚F1代苗種共計122萬尾,數量上的突破意味著該苗種成功實現了規模化人工繁育。目前項目已順利通過現場驗收。
  • 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突破,雜交新貴杉虎斑池塘人工育苗技術
    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突破,雜交新貴杉虎斑池塘人工育苗技術石斑魚屬於鱸形目、鱸亞目、科、石斑魚亞科,肉白而鮮嫩,營養豐富,價格昂貴,屬名貴高檔食用魚類,是我國南方魚類養殖最具發展前景的經濟品種。近幾年,隨著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逐步突破,更多生長快、抗病力強的雜交新品種的推出使得石斑魚養殖業得到飛速發展;而杉虎斑(棕點石斑魚♀×杉斑石斑魚♂)作為近幾年海南石斑魚養殖業的雜交新貴受到越來越多養殖者的喜愛,本文就池塘人工育苗技術總結如下。
  • 海南一養殖基地人工繁育成功40萬珊瑚幼蟲
    央廣網海口3月24日消息(記者朱永)記者近日在海南萬寧一家人工珊瑚養殖基地了解到,該基地近期在人工可控環境下成功繁育40餘萬珊瑚幼蟲。據該基地的負責人介紹,成功進行人工可控A屬珊瑚的有性繁殖,對低成本、大面積恢復海洋珊瑚礁具重要意義。
  • 廣西、江西引導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國家林草局明確三種處置措施
    因竹鼠等未出現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徵求意見稿)》之列,廣西面臨著以食用為目的的野生動物人工繁育產業,特別是蛇類、竹鼠、蛙類等動物處置、轉產轉型、資金補償等諸多問題,這些產業同時影響廣大農村地區脫貧摘帽。
  • 我國大熊貓人工繁育種群數量達到600隻
    記者從國家林草局獲悉,近年來,我國的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等瀕危野生動物已扭轉持續下降的態勢,大熊貓人工繁育種群數量達到600隻。3月3日第七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宣傳圖。據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大熊貓人工繁育種群數量達到600隻,有力支持了野外種群的恢復與繁衍,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的1114隻升至1864隻。亞洲象種群數量從180頭增加到近300頭。藏羚羊保護等級從「瀕危」降為「近危」,種群數量由不足7.5萬頭增至30萬頭以上。朱䴉由最初僅剩的7隻增加到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4000隻。
  • 廣西全面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 兌付超16億元
    中新網南寧1月12日電 (張雷 韋曉)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12日介紹,廣西已全面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工作,全區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補償處置資金兌付總額16.5億元,兌付率100%。廣西是全國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食用產業發展的重點省區,繁育種類達30種,存欄量4000多萬條(只),其中蛇類1700多萬條、竹鼠320多萬隻,分別約佔全國總量的70%、60%。
  • 永豐縣三個百分百全面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
    2020年,永豐縣全力抓好封存隔離、政策制定、補償處理、轉產轉型等重點工作,綜合處置率100%、兌付率100%、滿意率100%,三個百分百全面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永豐縣加快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妥善處置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轉產轉型問題。2020年7月15日,累計完成蛇類綜合處置22088.7斤,處置除蛇類以外的野生動物12995隻(頭),綜合處置率100%。全縣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補償處置資金兌付總額1385多萬元,兌付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