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傳說《玉米三丘》

2020-12-18 澎湃新聞

屈原傳說《玉米三丘》

2020-08-22 0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聆聽屈原故事 傳承屈原文化

《玉米三丘》

——來自秭歸縣文化館

玉米三丘

在屈原的故鄉樂平裡,有三塊月牙兒似的稻田,乍看,這田平平常常,可它產的稻米卻顆粒飽滿,潔白如玉。樂平裡鄉人把這三塊神奇田地稱作「玉米三丘」,並流傳下來屈原與玉米三丘的故事。

相傳,屈原被放逐到漢北的時候,曾經南漳,走興山,進七裡峽,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故鄉樂平裡。

站在香爐坪的老宅前,屈原看到的卻是一片乾渴、蕭條景象:樹木卷葉、百草枯藤、稻田乾裂、溪澗斷流,鄉親們扶老攜幼,泣淚逃荒。

有人告訴屈原:「屈原大夫,樂平裡久旱無雨,毒火一樣的太陽已接連烤了九九八十一天。百姓乾渴難忍、食不果腹,再不走,就沒有活路了!」

屈原攔住鄉親們說:「禾苗離不開沃土,楚國人離不開故鄉。鄉親們,我這裡有從齊國帶回的谷種,大家隨我回去找水育苗吧!」

說著,屈原拿出自齊國帶回的三袋谷種,分發給鄉親們,交待道:「這是齊魯之地良種,大家小心補種,再育新苗。」

谷種種下了,可老天還是滴雨未下。

又過了九天,地裡的谷種都乾死了。

怎麼辦呢?屈原看著乾涸的田地,焦急萬分。情急中,他奔向裝谷種的袋子,希冀能再找到幾顆救急的谷種。說來奇怪,屈原一拿谷袋,裡面就掉下幾粒黃橙橙、金燦燦的種子。再一抖,谷種竟然一粒接一粒譁譁直落。屈原高興極了,俯在地上將種子揀拾起來,竟裝了滿滿三碗。

看著這堪比黃金的谷種,屈原決心親自栽種。他在香爐坪上挑選了三塊月牙兒似的稻田,將谷種小心種下;又在伏虎山上找到了一股清泉,引泉澆灌。沒過幾天,綠綠的秧苗就被屈原栽滿整整三塊稻田。

就在屈原和鄉親們眉頭漸漸舒展的時候,千辛萬苦找來的山泉,水量卻越來越小。譁譁流淌的泉水先還有碗口粗,再只有酒杯大,後來就如同筷子粗細了。田地又開始裂開小口,禾苗無精打採低下了頭。

望著漸漸乾涸的泉水,鄉親們焦急萬分,屈原心如刀絞。

屈原環顧四周,天地焦裂,百姓饑渴,他悲從心來,忍不住兩行清淚奪眶而出。

一滴,又一滴……屈原的眼淚滴進乾涸的泉水,滴進開裂的田地。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匯了屈原淚珠的泉水回復到碗口粗細,汩汩流淌,田裡的禾苗瞬間轉青,刷刷生長。

後來,這片稻穀豐收了,碾成米,潔白如玉,吃起來綿軟甜香;做谷種,粒大飽滿,耐旱高產。從此,屈原培育的谷種在樂平裡栽了一坡又一坡,傳了一代又一代。而鄉親們就把那三塊月牙似的稻田稱作「玉米三丘」,一直保留到現在。

送你一份秭歸A級景區

免費預約攻略

詩裡畫裡,我在屈原故裡等你~

免費預約時間

2020年8月8日-12月30日

每天7:00-21:00

免費入園時間

2020年8月8日-12月31日

(具體時間點以各景區營業時間為準)

免費預約方式

關注「秭歸旅遊」官方微信公眾號

點擊菜單「惠遊湖北」

進入活動主頁面預約

秭歸縣諮詢服務電話:0717-2881208

屈原故裡文化旅遊區:15717895515

九畹溪漂流景區:0717-2810048

三峽竹海生態景區:0717-2853012

鏈子崖景區:0717-2773016

三峽月亮花谷:13687270888

原標題:《屈原傳說《玉米三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屈原傳說《神魚》
    神  魚在屈原故裡秭歸,人們世代相傳屈原自沉汨羅後,一條金色神魚將其遺體千裡迢迢馱回故裡歸鄉,就在屈原之姊女嬃迎接的時候,神魚載著屈原升上九天,獨留下衣冠供鄉人紀念。於是女嬃與歸鄉人民修建衣冠冢一座,歷千年屢圮(pǐ)屢修,其遺蹟至今猶存,而秭(姊)歸亦由此得名。
  • 【歷史疑雲】屈原不生秭歸及三峽遺蹟傳說辨
    屈原不生秭歸及三峽遺蹟傳說辨 張世春 屈原在歷史上世界上的影響屈原為楚懷王時期的左徒與三閭大夫。這是唐朝詩人李白與錢起對屈原的讚頌。中國詩歌史上有三大高峰,一是《詩經》,二是楚辭,三是唐詩。楚辭是屈原創作的25篇辭賦統稱。三大高峰中,屈原是承前啟後者,且是最早具有詩歌著作權的人。屈賦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三個亮點,一是愛國主義,二是民本主義,三是瑰麗詭異的浪漫主義風格。漢代以後,屈原的地位日漸崇高,對文壇的影響日漸深遠,其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
  • 屈原《離騷》中的赤水即丹江,崑崙即秦嶺中某山,舊鄉或即丹陽(夷屯)
    屈原的《離騷》正是這樣一篇偉大的作品。《離騷》很有可能作於丹淅流域。今人知道屈原的《離騷》,多會背誦其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欲深度解讀屈原坎坷而悲壯的生命歷程和《離騷》的深邃內涵,尚需時日。
  • 屈原傳說《女嬃砧》
    女  嬃  砧在屈原誕生的香爐坪下面,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山溪,叫做響鼓溪。響鼓溪的水,清澈澈、亮晶晶的,流得可歡吶。屈原的姐姐女嬃常常和姐妹們結伴來這兒洗衣。這群天真無邪的小姐妹,一到溪邊,什麼疲勞和煩惱都一古腦丟開了,她們攤開衣衫,一邊搗衣,一邊說笑打趣,有人時不時還會唱上幾段歌謠。這一天,姐妹們又來到響鼓溪。
  •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多種鮮為人知的傳說
    端午節祭祀人物說眾所周知,端午節是祭祀屈原的。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同時也是當時楚懷王的大臣,心系楚國的發展,採用聯合齊國來抗擊秦國。但這建議沒有得到楚懷王的支持,反而遭到奸人的彈劾,將屈原被貶到湖南汨羅江附近。
  • 辛集方言民間故事《三丘石廟金馬駒子》
    (夕陽樓主 辛集文化網原創)舊城北哩有個村叫三丘,三丘這名走木來哩,說是老年哩時候,這村西有個老木高哩大土崗子。大土崗子分哩仨山頭,所以叫「三丘」。還傳說三丘下頭有個洞,能通到舊城街裡去。聽著就跟幾百年前就在這打過地道戰似哩。
  • 話題│峽江楚韻 秭歸屈原故裡文化園
    中國屈原研究學會常務理事譚家斌向記者介紹,屈原祠源遠流長,始建於唐元和十五年(西元820),至今有1200年的歷史,後曾多次修葺。1976年7月,因興修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屈原祠遷建於歸州縣城東三裡的向家坪;2006年11月,復因三峽大壩水利工程興建,屈原祠從長江北岸的向家坪,遷建於長江南岸的秭歸新縣城鳳凰山。
  • 「三閭大夫」屈原與羅子國
    這裡是楚先王始封之地,城西的湘江東岸有先王的古城遺址、宮殿、太廟等許多建築的基礎尚歷歷可尋,清晰可辨;城西南嶽麓山下先王的陵墓尚在,古坊、石獸猶存;這裡的人口中熊氏約佔三分之一,追溯起來他們跟屈原乃一脈相承。無論何姓何氏,人們對屈原的遭遇無不十分同情,聽說屈原來了,紛紛前來看望。   長沙北不足百裡處有一個羅子國,這是楚國境內的一個諸侯小國,位於汨羅江畔(現湖南省汨羅市西五、六裡處)。
  • 晨讀:漁夫•屈原
    遂去,不復與言。 注釋⑴既:已經,引申為「(在)……之後」。⑵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⑶三閭(lǘ)大夫:楚國官職名,掌管教育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職。⑷是以見放,是:這。以:因為。見:被。⑸淈(gǔ):攪渾。《說文》:「淈,濁也。從水,屈聲。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 崑崙之丘|春秋諸侯「會盟於丘」的神地之意
    在上古文獻中,丘作為先民躲避洪水進而繁衍生息的場所,成為天地提供給人類的庇護之地,也成為傳說中天帝往來人間的通道和神靈居住之所。鄭玄在總結周之祭祀系統時言:「天神則主北辰,地祇則主崑崙,人鬼則主后稷。」[2]790其中的地祇主崑崙,是言上古時期形成了以以崑崙神係為祭祀對象的祀地之禮。崑崙,原本用於形容丘上之丘。
  • 屈原《離騷》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詩長達二千餘字,是一首光芒四射的抒情自序詩。標題的意義為「遭逢憂患」,是詩人遭逢憂患以後的作品。通過自序身世、陳述節操、訴說理想等幾個重點,詩人痛斥了昏庸王室與反動貴族陷害賢良、誤國殃民的罪行,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
  • 端午「節」的西峽故事——探尋屈原與西峽回車屈原崗的淵源
    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也在此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主要的有屈原崗、屈原廟等。西峽和屈原的淵源有: 1、屈原曾流放漢北,流放地在南陽西峽。屈原曾在楚懷王時期流放過楚漢北,即相當於今天的西峽、淅川、內鄉等。根據學者的研究,屈原這次被放逐,實際上只是與楚王「疏離」。屈原的《抽思》:「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好姱佳麗兮,牉獨處此異域。」
  • 中國秭歸美食印記:屈原橙宴聞名天下
    《中國黨刊網》主編 劉東平 《酒店新聞網》主編 周杰 《中國紀錄》新媒體 魏燁 攝影報導湖北省秭歸縣名因屈原而定,據《水經注》稱:「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秭歸」。屈原還在《橘頌》中寫道:曾枝剡棘,圓果摶兮。葉兒碧綠花兒素潔,意態又何其繽紛可喜。層層樹葉間雖長有刺,果實卻結得如此圓美,這是屈原對家鄉臍橙的讚美。據《楚辭》記載:秭歸家宴其曰:「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陳吳些」蒸煮煎炸,酸甜苦辣,屈原筆下的美食色香俱全,滋味豐富。
  • 大班語言領域說課稿《屈原的故事》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說課的題目是《屈原的故事》,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一、說教材(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活動是一節大班語言領域的活動,《屈原的故事》是通過介紹發生在屈原身上的故事,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相關習俗傳說。
  • 屈原:九歌
    關於「九歌」名稱的來歷,王逸認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間祭歌創作的。朱熹認為是屈原對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詞」(《楚辭集注》)。胡適則認為《九歌》乃古代「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與屈原傳說絕無關係」(《讀楚辭》)。今人多取朱說。  《九歌》由於以民間祭歌為基礎,所以具有楚國民間祭神巫歌的許多特色,《漢書·地理志》說:「(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 端午節並非是紀念屈原的
    不過作為北方人的我,只是吃粽子,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大家比較認可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設立的節日。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愛國詩人,浪漫主義詩篇的奠基者。公元前278年,由於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屈原在極度絕望,悲傷,憤恨的情況下投江自殺,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5月5日,後人為了紀念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了端午節。但是關於端午節是不是因為紀念屈原而設立,後人也一直爭論不休。
  • 阿根廷92歲女詩人獲得卡丘·沃倫詩歌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徐亞平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第五屆慄山詩會日前在湖南湘陰縣舉辦,活動由湖南省詩歌學會、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湖南湘陰縣文聯主辦,中國詩歌田野調查小組、湘陰縣詩歌散文學會、《卡丘》詩刊承辦。
  • 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jìn]代衣冠[ guān ]成古丘[qiū]。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lù]洲。總為浮雲能蔽[bì]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名句、佳句: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漁父》——紀念屈原
    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苟合,不妥協。由此引出漁父的進一步的議論。
  • 簡析傳說中的崑崙丘原型
    在這裡發生的重大的歷史事件,有典籍記載,有民間傳說。然而隨著滄桑的變幻,它的具體位置至少在戰國時期就迷失了,詩人屈原在《天問》中發出了「崑崙懸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裡?」的疑問。一、關於崑崙丘諸多的傳說崑崙丘的傳說,論者如雲。主要有祁連山、于闐南山、青藏高原、國外等幾處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