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廣東青銅時代的見證者

2020-12-23 搜狐網
  新華網濟南8月27日電(記者孫浩丁錫國)昨天,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李巖在濟南「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頒獎暨發掘成果報告會」上介紹了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的發掘情況。

  廣東是否存在青銅時代和廣東何時進入青銅時代,是學術界存有爭議的問題。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在對博羅縣橫嶺山先秦墓地進行發掘出土的大量青銅器為探討這一問題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

  去年2月至8月,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在對橫嶺山先秦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時,清理出306座商周先秦時期的古墓。考古工作者在這些古墓中發現了1000多件隨葬品,有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玉器、水晶器、礪石和鐵器,其中的青銅器腐蝕嚴重,極易破碎,以工具、兵器為主,有甬鍾、鼎、斧、鉞、鑿、叉、蔑刀、矛、戈、短劍、鏃等,其中斧、矛、鏃的數量較多。這些隨葬品質地不同,器類多而豐富,有許多是第一次發現,其中有一個精美的鳥形壺,鳥身為壺,鳥頭為蓋,尚無定稱。

  目前,關於廣東的青銅時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橫嶺山墓地中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上能夠看出有江西、湖南甚至中原的影響,但更有自身特點。專家認為,這是當地的青銅文化不容置疑,事實已基本清楚,至於廣東何時才算跨入青銅時代以及青銅物質文化背後的政治組織形態如何,學者們有著不同看法。

  參加這次發掘的吳海貴說,有的墓室很大卻沒有或少有隨葬品,這是一個特殊現象,是早期被盜還是遷葬等其他情況有待研究。發掘中還發現了一個奇特現象:兩座甚至三座墓中出同一陶瓷器個體的碎片,此前,這種現象少有發現。由於當地的紅壤腐蝕力太強,墓地中沒有發現葬具和遺骨,這為葬具、葬式的研究留下了謎團。

  吳海貴說,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留給人們的最大懸念是墓葬區找到了,而墓主的生活區尚未發現。根據慣例,生活區一般離葬區不遠,也就是說,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不遠,很可能還存在著一座尚未發掘的古城。

  這種以中小型土坑墓為主的墓地在內陸地區並不鮮見,但這次發現是在離古代文明高度發達的內地較偏遠的廣東嶺南一帶,意義非同一般。專家認為,這次發現為嶺南地區從商代晚期至戰國這段時空內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詳盡的分期序列證據,為嶺南商周考古的研究樹立了裡程碑。(完)

相關焦點

  • 博羅橫嶺山出土 甬鐘有雙音效果
    在惠州博物館三樓《東江流域文明》第一展廳橫嶺山墓地場景前,一個獨立展櫃內擺放著一對青銅甬鍾(複製品)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對青銅甬鍾2000年在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出土,一大一小,形制相同,紋飾相似。
  • 出土於惠州博羅橫嶺山的文物——西周水晶塊
    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共發掘面積約8500平方米,共清理302座商周時期墓,出土各類文物1000多件,2000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橫嶺山出土那麼多有趣的東西,這對研究惠州地區先秦歷史文化及社會文明狀況是非常有意義的。 2000年在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出土的這組水晶玦,質地細膩,光澤感強。其中6件外徑從小到大分別是1.57釐米,1.6釐米、1.7釐米、1.76釐米、1.86釐米、2.00釐米,厚0.21~0.66釐米不等,質量約0.8~1.8克。
  • 橫嶺山出土青銅斧 有地方文化特點
    2000年在惠州博羅橫嶺山墓中出土的這件青銅斧(見下圖),通長7.8釐米,銎口長4.6,寬2.3,刃寬6.2釐米,刃略殘。中空,體較長,雙刃較鋒,刃兩側略向外撇呈弧形,兩側中線起脊略凸,表面細膩並呈現綠銅,保存較好。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鑑定為西周時期青銅斧,並定為國家三級文物,現藏於惠州博物館。
  • 橫嶺山墓葬曾出土 西周方格紋硬陶罐
    2000年,在惠州博羅橫嶺山墓葬出土一件橙色方格紋硬陶罐,高16.5釐米,口徑12.5釐米。陶罐為泥質陶,直口微侈、口沿外鼓內凹,口沿內側有刻劃符號,緣部外卷,短頸圓鼓腹略垂、器形顯扁、偏硬,壁薄器輕,凹底。器身飾上部圓角卷雷紋與下部粗、細兩種方格組合紋,圓角卷雷紋中另施旋紋兩組。
  • 先秦青銅合金冶煉,可不是按《考工記》配方來的
    青銅合金的冶煉配方一直以來都是決定青銅器最終機械性能的關鍵因素。衡量某一文明在青銅器時代的金屬冶煉水平,最直觀的標準就是其對青銅合金配方的總結與掌握水平。我國東周時期著名的手工業工藝總結性文獻《考工記》中記錄了大量當時各種器物製造的工藝流程與生產規範,其中就有對不同器物所應採用青銅配方的記錄,合稱金「六齊」。
  • 商代聯裝戟的出土竟證明了郭沫若對先秦青銅戟的形制猜想?
    戟流行於先秦時期,關於這種武器的形制,一度是個謎。
  • 先秦青銅冶煉,如果直接使用《考工記》配方,將造成災難性後果
    青銅合金的冶煉配方一直以來都是決定青銅器最終機械性能的關鍵因素。衡量某一文明在青銅器時代的金屬冶煉水平,最直觀的標準就是其對青銅合金配方的總結與掌握水平。首先,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各地出土的各個時期鑄造的青銅箭鏃其實際使用的合金配方中的含錫量。根據金相分析的結果顯示:銅鏃中錫含量最低為2%,最高為19%,且出現了時代越晚錫含量越高的現象—這可能與各國軍隊開始普及護甲有關,面對厚重的皮甲,需要加強箭鏃的硬度以破甲。在戰國晚期,列國青銅箭鏃的錫含量多在19%左右,比兩種「六齊」配方中所提出的比例都要低。另有一些偏離規律的樣本存在,可能為鑄造事故。
  • 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原標題: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3日發布消息稱,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經過2017年和2020年兩次對沙嶺遺址的考古發掘,全面揭露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一處完整嶺南越人墓地,為研究廣州地區先秦時期南越族群的文化面貌、喪葬習俗
  • 活化傳承嶺南文化遺產的「廣東實踐」
    廣東華僑僑批制度創建引領加快文化遺產保護升級來自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時代地點群的考古研究發現,嶺南地區早期人類活動幾乎與周口店北京猿人同期。數十萬年繁衍生息,讓嶺南地區在與中原文化遙相呼應、不斷交融中形成了包容、多元、開放、創新的文化特色。
  • 「曾國寶藏」亮相廣州,再現先秦精湛青銅器鑄造神工
    此次展覽為曾國青銅器首次到訪廣州,展出的曾國青銅器精品不僅為楚文化以及曾楚關係等相關論題提供了廣闊視野和豐富材料,還再現了兩周之際諸侯國的群雄爭鹿,讓觀眾得以見證漢水之濱豐富多元的先秦青銅文化。 湖北隨州博物館館長、隨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黃建勳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指出,曾國雖不見於文獻記載,但其先進的古代文化,在1978年曾侯乙墓發現後已為世人所矚目。
  • 揭密曾國貴族墓地之謎
    2020年5月5日,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其中包括「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的四十多年裡,隨州、棗陽一帶不少曾國遺址被發現,在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之前,就已有三處躋身本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分別是2011年的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2013年的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和2014年的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這三次考古發現的意義都非常重大。
  • 青銅永鑄:說「盉」
    從事文博、考古工作20餘年,參與專業論文彙編40餘篇,從事野外考古發掘近萬次,其中《臨淄商王墓地》考古發掘項目,獲得93年山東省重大考古成就獎。此墓地一夫妻並穴墓中出土大量禮玉,填補了臨淄無葬玉習俗的空白,為研究戰漢時期臨淄地區玉器葬俗制度以及玉石流通途徑奠定了研發方向。本人還在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之餘,積極實踐各時期的青銅範鑄技術,為研究、積累先秦齊地各時期的青銅範鑄形式總結了資料。
  • 先秦藝術中「胡人」形象的演變
    這意味著,當秦漢大一統時代到來之時,「胡人」這一概念已經具有一定的歷史積澱,對漢族自我意識的產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這些描寫外族形象的先秦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從特指的「戎」「狄」到泛指的「胡人」的演變過程,也可以看到華化的胡人在華夏各國的宮廷中扮演著一定角色,成為某些具有特殊技能的胡巫或奴僕。因此,先秦藝術對外族形象的描繪,為漢代藝術中胡人形象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能做匕首還能當飛刀,先秦時代巴蜀劍就這麼玩
    重慶、四川一帶在先秦時代分別為巴國和蜀國統治,巴國位於現代重慶地區,同時其疆域還包括了湖北的局部地區,蜀國位於現代四川地區。巴蜀兩國世代為仇,彼此攻伐不休。兩國文化在許多方面都存在一致性,而在某些地方又各自具備特徵。比如巴蜀兩國都崇尚老虎,不少兵器上都鑄有虎紋。
  • 中國古代車馬上的這些青銅配件 看後突然明白了一個成語
    車馬器是指用於中國古代車馬上的青銅配件,它的出現,是同中國車馬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相關聯的。先秦時期,馬車被大量的應用於戰爭,可以說這一時期馬車的昌盛,在很大程度上,基於戰爭的需要。為了提高馬車的穩定性和靈活性,車馬器就顯得尤為重要。車馬器分為車器和馬器,其起青銅配件的作用。既有實用性,又有裝飾性,形制變化也較多。
  • 歷史上的夏王朝:青銅時代
    正因如此,在走出博物館的那一刻,我就告訴自己,近期一定要找機會再來一趟。旁邊有一名參觀者顯然不這麼想,他一邊往外走,一邊自言自語:「一堆破盆爛罐,沒啥看頭。」  這話讓我詫異。我覺得,他此行可能錯過了什麼。從夏王朝開始,華夏文明進入了青銅時代。
  • 青銅永鑄:先秦時期飲食禮儀及所用器具
    先秦時期飲食禮儀及所用器具 青銅永鑄 青銅永鑄,男,漢族,山東淄博人氏從事文博、考古工作20餘年,參與專業論文彙編40餘篇,從事野外考古發掘近萬次,其中《臨淄商王墓地》考古發掘項目,獲得93年山東省重大考古成就獎。此墓地一夫妻並穴墓中出土大量禮玉,填補了臨淄無葬玉習俗的空白,為研究戰漢時期臨淄地區玉器葬俗制度以及玉石流通途徑奠定了研發方向。本人還在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之餘,積極實踐各時期的青銅範鑄技術,為研究、積累先秦齊地各時期的青銅範鑄形式總結了資料。
  • 看「曾國寶藏」 見證青銅多元魅力
    他告訴記者,楚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湖北與廣東之間,互動交流很密切。而在當下,我們看這批「湖北籍」文物,無疑有一種別樣的感受。一定程度上來說,它們是湖北人乃至中國人堅韌、頑強、樂觀精神的物質體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之一。記者獲悉,此展將延長展期至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