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5日12時58分將迎來「芒種」節氣。芒種,又名「忙種」,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芒種,是「有芒之穀類作物可種」的意思。此時,仲夏已至,北方麥黃,江南梅熟。進入 「芒種」時節,氣溫不斷升高、雨量日漸充沛、空氣溼度慢慢增大,北京的汛期也到來了。
芒種為五月節。這個芒是指稻麥,麥子到此時始熟,田野裡開始瀰漫新麥的清香。水稻過此時則不可種,稻田裡也已一片怡人的新綠。
北宋馬永卿在他的筆記《懶真子錄》中辨別說,此時有芒者,麥已熟,是指麥熟可收,稻過此時不可種。
芒種一詞,最早出《周禮》的「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漢鄭玄的解釋是,「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
芒種有三候。芒種一候「螳螂生」。古人認為芒種時節螳螂感陰氣初生,於是破繭而出。螳螂是自然界的擬態專家,可以貌如花,形如竹,可以翠如夏草,枯如秋葉。芒種二候「鶪(jú)始鳴」。「勞燕分飛」,燕指燕子,勞指伯勞鳥,伯勞鳥就是「鶪」。芒種三候「反舌無聲」。在古人眼中,伯勞鳥和反舌鳥是善鳴之鳥中的兩類典型代表,伯勞鳥因陰氣微生而啼叫,反舌鳥因陰氣微生而收聲。時至仲夏,花香已逝,鳥語漸稀。
芒種習俗有三,一青梅煮酒,二送花神,三安苗。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芒種時節送花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祭祀習俗。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花神退位,故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的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是日,人們要設案供物,焚香祭祀,來為花神餞行。
芒種安苗習俗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麵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延伸閱讀:
華北一秒入夏了,北京首個高溫日為何來得越來越早?
熱熱熱!華北黃淮等地近日進入「燒烤」模式,中央氣象臺6月4日18時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預計6月5日白天,陝西北部和關中地區、山西南部、黃淮中西部、江漢大部、江淮西北部、內蒙古西部以及新疆沿天山地區和南疆盆地、海南島等地的部分地區有35℃以上高溫天氣,其中,陝西關中地區、黃淮西部、江漢北部、新疆南疆盆地東部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7—39℃,局地40℃以上。
有人說,這兩天真是熱到「一秒入夏」!高溫還將持續幾天?高溫就意味著入夏嗎?入夏標準是怎麼定的?大夏天戴口罩太悶怎麼辦?藍藍天工作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為您答疑解惑。
本輪高溫將持續多久?
中央氣象臺預計,3日至5日,黃淮、華北西部和南部、江淮北部及湖北、陝西等地將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山東西部、山西南部、陝西南部、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地最高氣溫可達37℃以上。6日至8日,上述部分地區高溫仍將持續。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告訴藍藍天工作室記者,春末到初夏,華北高溫、長江中下遊強降雨是南北方天氣遙相關響應的特點之一。在中緯度地區,貝加爾湖至華北地區上空的對流層中低層,大陸高壓異常發展,盛行下沉氣流,華北出現高溫少雨天氣。同時,冷空氣南下到長江中下遊地區,與暖溼氣流交匯,形成強降雨。甚至冷暖空氣勢均力敵,穩定在南方地區,形成較長時間的長江中下遊梅雨季。6月3日的華北高溫、江南強降雨,就是上述天氣特點和大氣環流特徵的反應。
北京高溫來得早,入夏卻偏晚?
3日下午13:33,北京南郊觀象臺氣溫達到35.1℃,標誌著北京迎來今年首個高溫日,比常年平均(6月10日)偏早7天。近49年氣象大數據顯示,北京(以南郊觀象臺為代表站)的首個高溫日來得越來越早了。從各年代平均看,上世紀70年代,首個高溫日出現的平均時間為6月下旬,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提前到6月中旬,而2001年以來首個高溫日出現的平均時間已經提前為6月上旬。北京市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施洪波表示,高溫日出現時間的提前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有關,也可能與城市快速發展引起的熱島效應有關。
5月上旬,我國南方也出現了1961年以來最早的高溫天氣過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研究員陳鮮豔指出,近年來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高溫熱浪事件頻發。1961年以來,我國汛期(5月至9月)平均高溫日數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0.8天。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過去五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年。
不過,今年北京的入夏日期(5月24日)卻為近十年最晚。這是由於5月中下旬北半球中高緯為經向環流,多冷空氣活動,東北冷渦活躍,降水過程多。受其影響,北京地區氣溫變化幅度較大,5月11—25日北京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0.2℃,導致今年入夏偏晚、春天變長。從3月15日到5月24日,北京整個春季時長達70天,為近十年最長。
熱得早卻入夏晚,這是咋回事?其實,高溫日和入夏標準是兩個概念,二者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氣象意義上的高溫日定義是日極端最高氣溫≥35℃,而入夏標準要看2012年8月30日頒布的《氣候季節劃分》氣象行業標準——當年五日滑動平均氣溫序列連續5天大於或等於22℃,則以其所對應的當年氣溫序列中第一個大於或等於22℃的日期作為夏季起始日,如果初次判斷的起始日期比常年偏早15天以上,需進行起始日的二次判斷。「簡單而言,高溫日是『點』,是以某日某時的氣溫為標準;入夏標準是『線』,是對某個時間段的氣溫平均值進行考量。」施洪波說。
入夏標準怎麼定?
那麼這一行業標準是怎麼確定的?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周兵表示,四季劃分不同於24節氣的天文方法,具體氣溫閾值(10℃和22℃)是長期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來源於實踐和氣候統計分析成果,並被證明是合理的,與人們身體健康和出行密切相關,可以指導農業生產。
施洪波告訴藍藍天工作室記者,《氣候季節劃分》是根據多年的數據回算、分析和應用確定的,五日滑動平均能夠反映較長時間段的氣溫狀況,有效迴避氣溫驟升驟降造成的誤判,做出更科學的判斷。例如,今年5月初北京有三天的五日滑動平均氣溫達到22℃以上,但此後頻繁出現的降水和大風降溫天氣過程,使得北京氣溫長時間不能滿足入夏標準,直至5月下旬才達標。
周兵表示,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季節在由冷向暖轉化時會出現提前,即冬季向春季轉換時出現入春偏早;春季向夏季轉換時出現入夏偏早,甚至出現一日入夏等現象。「2020年開始,全球氣象部門天氣氣候業務將使用1991-2020年的統計平均代替1981-2010年。《氣候季節劃分》氣象行業標準也使用了近十年,積累了一些問題,未來會做相應調整和更新,有望上升到國家標準。」
入夏後還得戴口罩,太悶咋辦?
除了北京,全國還有哪些地方已經或即將入夏?周兵表示,各地氣象部門都可以依據《氣候季節劃分》氣象行業標準測算季節進程和季節轉化。截至6月3日,北京、天津、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部分地區已經入夏。江漢大部、江淮、江南及四川盆地、貴州大部、北疆等地區入夏時間偏早;華南北部、華北東南部、黃淮西北部、華中部分地區等入夏時間與常年基本一致;東北中南部、內蒙古西部等地尚未滿足入夏標準。6月4—8日,華北西部和南部、黃淮等地將出現日最高氣溫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河南西北部局地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這輪高溫過去後華北其他城市也將相繼入夏。
各地入夏後,氣溫逐步升高,專家提醒公眾出行一定注意防禦,應儘量避免午後高溫時段的戶外活動,對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溫指導,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有關部門應注意防範因用電量過高,電線、變壓器等電力設備負載大而引發火災;戶外或者高溫條件下的作業人員應當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目前處於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在人群密集場合口罩仍是標配。高溫之下佩戴口罩會加劇悶熱,大家外出可隨身帶著手帕或溼紙巾,及時擦汗降溫;還可攜帶便攜小風扇或扇子,以免中暑或呼吸不暢;注意作息時間,保證睡眠,必要時準備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溫藥品。
來源:綜合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駱倩雯 人民日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