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飯前都要唱念「二時臨齋儀」(即供養偈),然後才可用齋。出家眾飯食時,常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其中「三德六味」究竟是什麼意思?
一般佛教徒午供時,亦要念:「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隨願皆飽滿,令今施者得,無量波羅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唵誐誐曩三婆縛襪日囉斛。」
三德,指輕軟、淨潔、如法。六味,指苦、醋、甘、辛、鹹、淡。系出自《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序品,佛臨涅槃時,諸優婆塞為佛及僧備辦種種飲食,其食甘美,具有三德六味。至後世,成為寺院每日上供所念之供齋句:「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分別是哪「三德六味」?
三德者,《涅槃經》云:「諸優婆塞為佛及僧,辦諸餐具,種種備足。其食甘美,有三德焉。」
一、清淨德,謂精潔無有葷穢;
二、柔軟德,謂柔軟甘和而不粗澀;
三、如法德,謂隨時措辦,製造得宜。
六味者,《俱舍論》云:「凡調和飲食之味,各有所宜,無出此之六種。雖進修道行之人不尚於味,然滋益色力亦由於此,所謂身安則道隆故,有六味之須也。」
一、淡味——淡者,味之本也,能受諸味故;
二、鹹味——其性潤,能滋肌膚故,調諸味必以鹽為首;
三、辛味——其性熱,能暖腑臟之寒故,味之辣為辛;
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毒故,味之酸為酢;
五、甘味——其性溫,能和脾胃故,味之甜為甘;
六、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臟之熱故,味之冷者為苦。
若廚中之人,備辦僧人之食,能夠揀擇乾淨,便合於清淨德;食物若能精細甘和,便合於柔軟之德;若能應時置辦,製造得宜,便合於如法之德。對於「六味」,紫柏大師在其《示廚》一文中指出:「蓋淡味為諸味之體;鹹味其性潤,能滋於肌膚,故味之調者,必以鹽為首;辛味其性熱,能暖臟腑之寒,故味之辣者為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臟腑之熱,故味嗇者為苦。」
以「三德六味」的甘美飲食供養諸佛及修行僧,能夠令諸佛菩薩和僧伽大眾生起歡喜之心。食用這種飲食,如嗅旃檀,如飲甘露,五內調和,身適心安,顯資色力,使身心健康,智慧顯現。
僧眾接受十方施主的飲食供養,應當將這種功德回向給這些施主,使他們因飲食供養而得到善報。因此,在早、午齋結齋時要唱頌:「薩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這也是對施主飲食布施的一種祝福與感恩。祝願供養法會齋飯的護法居士,因以歡喜心種此清淨布施的善因,必將得到世世飲食無虞、究竟安樂的善果。
圖文 | 綜合
編輯 | 崇和
天童禪寺方丈 開示合輯
天童景點故事 最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