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州街人都知道「大武廟」吧?
但是你吃過大武廟的素齋嗎?
雲覺寺,俗稱:大武廟,位於雲縣城西象山麓,南有清真古寺,北接岫庵,枕象山,臨南河,環境清幽,怡然雅靜。今武廟,原為文廟,始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知州雷元澍將文廟改成武廟,再將文廟遷回原址。
如今,雲州人都只知道「大武廟」,而不知道文廟的下落。不知道這是不是巧合,雲州歷史上文人不多,最有名的就是在清嘉慶二十五年進士的楊國翰。
楊國翰(1787-1833年)字鳳藻,號丹山。原籍是江西撫州府臨川縣,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五日出生於雲南雲州勐麻(今雲縣大寨鎮梨園村)一個中等商人家庭裡。楊國翰是清朝嘉慶年間雲南「五華五才子」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進士,道光年間宦跡浙江奉化、諸暨、海鹽、仁和(今杭州)、海昌(今海寧)、玉環分府各地。著有《漉血戰》、《留書緬》、《觀貢象》、《神舟渡》、《雞血膏謠》、《寄池龠庭》、《聞弟棟藻失子寄此慰之》、《題戴雲帆岵屺瞻思圖》、《吊建水馬氏兩世忠烈》、《訪壁立堂遺址》等詩歌和散文《題〈寄庵文鈔〉序》等,並著有詩集《步華吟詩草》(已佚)。與戴絅孫、池生春、李於陽和戴淳被世人稱為「五華五才子」。
而尚武之人卻不斷湧現,葉荃、胡瑛、張季良、董文英、楊文煥、浦恩沛、巴德海、董福海、羅有祖等,在我國近代史上留下了一筆筆深刻的印記。
葉荃(1879(己卯年)—1939(己卯年))字相石,亦作香石。雲南雲州(今雲南雲縣)人。早年留學日本,入東京振武學校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加入中國同盟會。回國後任川軍六十六標標統、川軍教練處幫辦、安徽講武堂總辦。辛亥革命後任黔軍師長。1915年參加護國戰爭,任第三軍第六梯團長。護法軍政府成立,任駐粵滇軍總司令,後改任靖國軍第八軍軍長。曾率兵援鄂,名赫一時。
胡瑛(1889-1961)字蘊山,雲南雲縣人,生於1889年9月7日。雲南講武堂第1期特別班畢業。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在雲南響應辛亥革命,1913年任黔軍新編陸軍第1團2營營長,不久改任模範營營長,1916年1月任護國軍黔軍東路支隊前衛司令,參加護國戰爭,戰後任黔軍第3混成旅少將旅長,1917年任靖國湘軍第1路司令,1920年2月任重慶衛戍司令,8月任黔軍總指揮,1921年7月任援桂黔軍總司令兼第5路司令,1922年辭職回滇寓居,1924年任雲南講武堂將校隊總隊附,不久任靖國聯軍佽飛軍第4軍軍長兼雲南憲兵司令,1927年3月任雲南省務委員會候補委員,6月任雲南鹽運使,旋任國民革命軍第38軍軍長,8月離職,1928年1月任雲南省政府委員兼總參議,1929年曾代理雲南省政府主席,1935年任雲南戒嚴司令部司令,抗戰爆發後任國民政府參軍處上將參軍,1945年5月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49年10月任總統府顧問,解放前夕拒赴臺灣,在昆明迎接解放。1961年4月3日在昆明病逝。
胡瑛和朱德等合影
作為一個美食博主,不說美食說歷史了,實在不是一個合格的「乾飯人」,言歸正傳,我們先看看平時的素齋。
寺裡的素齋以新鮮蔬果入饌,順時而食,得天之味,處處體現出禪意,清淨自持。
每到初一十五,或是有法事道場佛教節日的時候,寺裡的善男信女們便忙碌起來,他們會做一桌豐盛的素席,以供信眾。
佛門素席是用豆製品、面精、蔬果等為原料,仿葷席的品類、形狀而做出的菜餚。不但仿其形,而且仿其味,可以亂真。
雲覺寺平日裡暮鼓晨鐘,青磬木魚,但是到了節慶,卻又是香客盈門的景象,尤其每年大年初一,進香朝拜祈福的信眾,把整個寺院擠得水洩不通,雲覺寺外面的街道,也會趕上一天的廟會,為春節的雲州,增加了許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