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右任的「鴛鴦七志齋」到底是哪七對「鴛鴦」?
從民國初年起,于右任先生先後收集了從漢代至宋代的墓誌近400餘方,均來自洛陽邙山。他收藏的墓誌中有七對夫婦的石志,於是,他給自己的書齋起了一個浪漫而又有紀念意義的名字叫做「鴛鴦七志齋」。他收藏的碑石因之也被稱為「鴛鴦七志齋藏石」。
-
巨匠軼事 | 于右任的墓誌書法情結
由之,大批文物資料、書畫精品得以保存和留傳,藝術傳統和文化精神也在收藏、考證、鑑賞、模習過程中得以繼承和發揚。歷代墓誌是既具有藝術價值又具有史料價值的珍貴文物,所以官方和私人對墓誌的收藏曆來都十分重視。尤其是許多私人收藏者,不惜輾轉奔波勞頓之苦與巨額家資,尋訪搜求,重金購買,而且一旦擁有十分珍惜,倍加愛護。
-
于右任與碑林:書法的流派
于右任故居紀念館「鴛鴦七志齋」與碑林藏石1918年,于右任在護法運動中回陝擔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在此期間,他開始悉心研究北朝書法,並廣為搜尋北朝的墓誌與造像記和于右任一起收集志石碑刻的是當時任靖國軍副總司令的張鍅。兩人愛好相同,私交甚篤,張鍅是河南新安人,兩人達成默契,凡在洛陽搜集到的北朝墓誌都歸于右任,而唐朝墓誌則都歸張鍅,最後張鍅收藏的唐代墓誌多達1900餘方,取名《千唐志齋》,與于右任的《鴛鴦七志齋》藏石堪稱墓誌收藏雙璧,前者現存於河南新安張氏故裡。
-
朱文杰: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從1947年起,于右任將家室由外地遷回陝西,與其弟於孝先一家同住在書院門於家老宅。後來,1949年于右任被裹挾去了臺灣,而妻子高仲林和女兒於芝秀則留落大陸,後輾轉重慶、成都,無奈回到西安就一直生活在書院門。 于右任到了晚年,對大陸和家鄉極其思念,有時甚至夜不能眠。他常說:「我好想他們啊」。
-
專欄 || 朱文杰: 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于右任到了晚年,對大陸和家鄉極其思念,有時甚至夜不能眠。他常說:「我好想他們啊」。1961年3月中旬,他給一位老朋友寫信說,「今年是我妻80歲壽辰,可惜我不在大陸,她的生日一定會很冷落,不會有人理睬她的。想到這點,我十分傷心。」周恩來得知這一消息後,專門派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于右任女婿)等到西安為老婦人祝壽。祝壽的信件和照片傳到于右任手中後,老人深為感動。
-
于右任楷書對聯,真誘人
⑥.說明:上款人「翰臣先生」即郭玉堂(1888-1957):字翰臣,居號十石經齋,鋪號墨景堂。河南孟津人。近代洛陽著名金石學者和拓片收藏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受聘為北平圖書館名譽調查員、故宮博物院考古採訪員。建國後先後在河南省文管會、省文史館工作。于右任魏碑六言聯 立軸 水墨紙本
-
熹平石經 | 石經先河 漢隸典範
《石經》自東漢熹平四年(一七五)至光和六年(一八三),歷時九年告成。所刻有《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共七經,凡四十六石、九十二面,計二十餘萬字。《石經》皆為隸書,據史籍和石經殘石上人名,參與校經和書丹者是以蔡邕為主的多位碩儒及善書者。《石經》刻成後立於洛陽太學,「後儒晚學,鹹取正焉」,當時的盛況是「其觀視及摹寫者,車輛日千餘輛,填塞街陌」。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于右任書法精品50幅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中國近代書法家,被譽為「當代草聖」 、「近代書聖」、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于右任書法精品1 · 于右任行書五言聯軸
-
于右任書法展將開幕:曾創辦復旦大學 與毛澤東惺惺相惜互背對方詩詞
在文天祥、謝枋得的詩集殘本中,于右任看見了諸位先賢的激越聲調、高昂意氣,感受到了滿紙家國興亡之嘆。由此,于右任悟入詩學殿堂。在這一年(1889年),于右任在四川經商的父親自川返家,父子二人常共一燈夜讀。同樣在這一年,于右任師從太老師毛漢詩學習王羲之行草。此時,一位滿腔詩心與熱血的書法家正在快速成長。在研習書法的人看來,于右任在書法上的成就最大。
-
《寶晉齋法帖》高清欣賞
《寶晉齋法帖》是南宋曹之格所刻,共十卷。
-
鬼斧神工石破天驚 浦江南岸「璞石齋」吟
由上海閔行區人民政府浦錦街道辦事處指導,上海鵬欣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上海璞石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作為政府、企業、商業地產聯合辦展的模式,石頭的故事很精彩。 閔行區人民政府浦錦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孫健康在致辭中指出,浦錦街道下轄上海市閔行區,是比鄰浦江南岸最近的一個社區,距都市不遠,離自然很近。
-
流傳有緒的國寶孤本——解讀《寶晉齋法帖》
第一至第五卷,除謝安《八月五日帖》外,餘均王羲之書;第六、七兩卷,為王獻之書;第八卷為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渙之四人書;第九、十兩卷為宋米芾書。明清以來,通常所見的十卷本、二十卷本、三十卷本均仿《閣帖》體制,為歷代君臣書,顯然都不是《寶晉齋法帖》原本。傳世真本僅有上海圖書館藏宋拓十卷一部,系孤本。其不僅是現存曹氏刻本中最完整的,而且卷一中尚保存有米、葛二家所刻晉人三帖,尤為珍貴難得。
-
【轉載】《于右任傳》——愛國詩人
在遊覽陶淵明隱居的醉石館時,于右任感慕陶淵明解印去職,歸隱田園,醒則賦詩,醉則臥石的悠閒自在的生活,寫下了「未能歸去如元亮,可有歌謠似謫仙」的詩句,抒吐對當前局勢之不愜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平不平兮有時,百折不回兮此物此志。並題跋云:「此民元總理所賜也,敬為句以志之。十八年六月二日,于右任書於南京。」此時,許多事不愜於意,他再度出遊,藉以消除胸中的積鬱幽憤。也許是去年遊鄧尉時印象太深的緣故罷,他又不殫其力地來看桂花。看後忽然憶起當年陝西靖國軍解散時的往事,即作《鄧尉看桂》一首:看罷桂花歸次蘇州靈巖山下的木瀆鎮,飲於石家飯店。
-
三原歷史名人于右任先生
1945年9月6日中午,于右任設午宴招待毛澤東、周恩來和王若飛,並邀請張治中、張群、邵力子、丁維汾、葉楚傖等人出席作陪。由於毛澤東和于右任二人志趣相投,都喜歡詩文,在宴席上,兩人就聊起詩文來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對文化名人的去留極為關注,其中就有于右任老先生。 後來,于右任在臺灣時,毛澤東對他的書法卻極感興趣。曾找許多人廣泛收集他的作品。
-
于右任:一有死筆,就不可醫治了
于右任于右任:書法是一種高尚美術,要從篆、隸、楷書入手,然後進入行草用筆,才有神韻。書畫高清資料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雖遠為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名家訪談【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
西安于右任故居博物館簡介
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字右任,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
-
于右任 | 江山萬裡心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人。1964年因為政治原因而長期鬱悶成疾,病逝於臺北。于右任墓位於臺北市陽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于右任精書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於南鄭」之稱,「南鄭」指鄭孝胥。
-
曠代書聖——于右任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于右任先生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在楷書、行書和草書(以今草為主)三個方面。這三種書體,其實是他書法生命的三次重大突破和成就。每一次突破他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並同時注入了他人生成長的許多文化積澱。「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溼枕」。